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探究一 世界城镇化及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同时,在空间上也逐步形成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历史性共存这一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形态。下图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思考]
(1)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处于哪一阶段?
(2)我国的城镇化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何差异?
(3)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反映了我国城镇化的何种特点?
提示:(1)处于中期阶段。
(2)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3)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1.城镇化的概念
(1)定义: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镇化的内涵与主要标志
内涵 人口的集中过程 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其结果是城镇化水平上升;城镇规模扩大
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镇建设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城镇文明向乡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城镇化的标志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镇的发展是否合理。
2.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 晚
速度 1950—1980年 快 慢
1980—2010年 慢 快
与工业化关系 城镇化伴随工业化同步发展 城镇化先于工业化
城镇人口变化 目前城镇人口比重很高,其增长速度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迁移的现象,即“逆城市化” 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镇,造成城镇人口的膨胀
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高度集中的城镇化带来的主要问题是“过密—过疏” 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
逆城市化不是城镇化的衰败,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2)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①时间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②空间上: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③发展空间:我国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相关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
D.2050年三国城镇人口数量相当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镇土地价格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读图可知,英国的城镇化水平始终高于美国,但不是速度始终高于美国;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且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价格上涨;随着城镇化的高水平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大,相应的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减小;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信息②:英国城镇化水平最高,其次是美国,最后是中国,城镇化速度有区别
[尝试解答] (1)__C__ (2)__C__
1.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其理解可从其表现、过程、动力和结果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2.世界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城镇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向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进程加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成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所处阶段 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初期、中期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慢 快
发展水平 高(70%以上) 低40%以上
城镇人口比重 大 小
发展趋势 逆城市化 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发展结果 ①出现逆城市化②出现城市群③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压力②生态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城镇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镇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下图为20世纪末部分国家城镇和乡村人口比重对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国家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2.从图中可以看出( )
A.中国与印度城镇人口数量相同
B.巴西与美国城镇化速度相同
C.发展中国家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大
D.所有国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解析:1.B 2.C 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城镇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据图可知,城镇化水平:日本77%、英国89%、美国75%、法国73%,最高的是英国。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与印度城镇人口比重相同,但是因中国人口基数多于印度,所以中国城镇人口多于印度;巴西城镇化水平与美国相同,但无法得知两国城镇化速度;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巴西的城镇化水平远高于中国、印度,城镇化水平差异大;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其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美国相同,说明不是所有国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条折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和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它们对应的折线分别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4.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解析:3.D 4.D 第3题,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现在已达70%以上,对应曲线①;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达40%以上,且发展快,应对应曲线②;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已超过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所以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对应曲线③;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对应曲线④。故选D。第4题,分析折线图可知,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1960—1980年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快;2010年世界城镇人口约为35亿,超过世界人口的一半;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已超过发达国家。
探究二 城镇化的利弊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指出:到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但北京的高峰拥堵和雾霾仍是“痛点”。
[思考]
(1)北京市的绿化面积上升对和谐宜居指数的影响是什么?
(2)北京市的雾霾天气多反映出的城镇化问题是什么?
(3)如何解决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提示:(1)绿化面积上升会提升和谐宜居指数。
(2)大气污染严重。
(3)合理规划建设道路交通网,科学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1.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的主要表现
(1)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
(2)社会进步、传播文明。
(3)科技进步、生产发展。
(4)城乡互动、全面发展。
2.城镇化带来阶段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1)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就业问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
(3)住房问题。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
(4)交通问题。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
(5)医院、学校等其他基础设施难以满足过多人口需求。
3.解决措施
控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等。
2020年7月7日高考时,安徽歙县2000多名考生最终只有500人准时到达,最后,高考第一天取消,改期重考。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因为城市内涝“一夜成名”。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安徽歙县内涝最直接的水循环环节是( )
A.水汽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下径流
(2)安徽歙县缓解城市内涝的可行措施是( )
A.将硬化路面全部改为透水砖
B.采用科技减少降水强度
C.在城区修建大型湖泊滞蓄雨水
D.加快建设雨水滞蓄设施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2020年7月7日高考时,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发生城市内涝 (1)由于短期内有大量的大气降水,使得安徽歙县出现大量积水,排水不畅而导致内涝,所以导致安徽歙县内涝的直接水循环环节是大气降水(2)将硬化路面全部改为透水砖并不现实,不是可行性措施;降水强度主要与区域气候有关,采用科技减少降水强度不现实;在城区修建大型湖泊滞蓄雨水可以缓解城市内涝,但大型湖泊的建设会占用大量土地,并不可行;可以加快建设雨水滞蓄设施,加强雨季的调蓄能力,从而缓解城市内涝
信息②:缓解城市内涝的可行措施
[尝试解答] (1)__C__ (2)__D__
1.城镇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城镇就业机会多,公共设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城镇居民燃烧化石燃料所排出的烟尘 使城镇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合理布局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扩大绿化面积,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镇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镇地面径流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和建设、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损害身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镇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2)社会问题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造成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导致住房紧张,影响居住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解决城镇化问题的措施
(1)共性措施:控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等。
(2)我国的措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关键是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优化城乡布局、传承历史文化等。
上海市运用雨水绿色渗滤生态系统在雨季过滤储蓄雨水,在非雨季将生态净化后的雨水重新用于绿地浇灌。下图为雨水渗滤生态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雨季过滤储蓄雨水,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水汽输送增加 B.下渗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地下径流减少
2.该种雨水处理方式,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城市缺水状况 ②减轻城市内涝 ③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 ④提供工业用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在雨季过滤储蓄雨水,直接影响了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和下渗两个环节,会使得地表径流量减少,下渗量增加,故选B。第2题,根据题意,雨季过滤储蓄雨水,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②③正确。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重新用于绿地浇灌,能缓解城市缺水,①正确,④错误。故选D。
位于北京北郊的回天(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社区”,曾经多次因其职住不平衡、交通拥堵、上学难等问题被媒体争相报道,并因白天空荡荡,晚上静悄悄,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睡城”。从2018年起,北京市对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进行提质改造。如今,曾经的“睡城”渐渐苏醒,逐渐焕发勃勃生机。下图为回龙观至上地骑行路。据此完成3~4题。
3.对回天地区“睡城”“亚洲最大社区”的形成,影响最小的是( )
A.不同区域的房价
B.不同区域的就业机会
C.不同区域的住宅质量
D.不同区域的交通通达度
4.改善“睡城”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是( )
A.增加城区学位,将教育资源向市区倾斜
B.减少卫生服务网站分级,实行医疗服务均衡化
C.提高购房门槛,限制外来人口
D.拓展绿色空间,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解析:3.C 4.D 第3题,北京地区职住不平衡的产生原因是,城市内发展水平高,工作机会多,但是房价高,更多的上班族选择在郊区居住,出现大量年轻人居住在郊区,而工作在市区内的现象,增加通勤的时间和距离,形成“睡城”“亚洲最大社区”。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交通拥堵,上学困难;上班族花太多时间在路上,浪费时间,缺乏归属感。第4题,改善“睡城”问题,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健全分层级卫生服务网站;提高购房门槛,限制外来人口不合理,且不能改善“睡城”问题;完善养老体系、加快完善交通路网、不断拓展绿色空间,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教材活动 重难点拨
教材P47探索
城镇化现象。原因:深圳快速城镇化受政策、产业引进和发展、人口迁入等因素共同影响。
教材P48思考
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教材P51活动
(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前期速度快,后期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城镇化起步晚,前期速度慢,后期速度快。
(2)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速度慢,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城镇化起步晚,速度快,水平低。
教材P51思考
1.成都城区由中心向四周扩展;1990—2005年城区主要向西南方向扩展;2005—2013年城区主要向北和东南扩展。
2.城镇化对成都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有利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促进社会进步、传播文明;城乡互动、全面发展。
教材P52思考(上)
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不利之处有: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就业压力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入贫困等人口问题;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
教材P52思考(下)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推进郊区城镇化,缓解城镇中心区压力;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处理好各功能区的关系;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城镇居民绿化意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教材P54思考
1.大城镇少、小城镇多;分布均匀;城镇化水平高。
2.产业发展、社会资源均衡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度集中的局面,人口迁移流向呈多向性;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推进等。
教材P54~55作业题
1.(1)我国城市群数量多,但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城市群数量多,中部次之,西北内陆城市群数量少;东部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数量多,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最为典型,中西部城市群核心城市数量少。
(2)城市群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铁路网的全覆盖。城市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东部、中部经济地带城市群数量多、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流动性较强,对快速交通需求大,因而高速铁路更稠密。相对而言,西部经济地带城市群数量少、规模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对快速交通的需求相对较低,因而高速铁路网比东部、中部稀疏。
2.中小城市数量多,发展速度较慢,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数量少但发展迅速。城市发展过程中,推动人口流动的力量来自多方面,城市职能是核心动力,产业是主要吸引力,宜居性是人们的需求,而交通的不断完善是人口流动得以实现的关键。很多超大、特大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引领经济增长、吸纳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人口转移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工资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等经济优势吸引众多人口。因此,在当今世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超大、特大城市发展迅速,数量剧增。
3.
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 晚
城镇化水平 高 低
城镇化速度 1950年至1980年速度快,1980年之后速度开始减慢 1950年至1980年速度缓慢,1980年之后速度加快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逆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
课时规范训练(六)
[基础达标]
读某区域聚落的空间发展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图中信息,不能反映城镇化进程的是( )
A.聚落数量的变多 B.城镇规模的扩大
C.交通线密度的增大 D.耕地面积的减少
2.图中发展成为城镇的村庄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 )
A.位于区域的中心
B.位于河流的沿岸
C.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
D.位于平原地区
解析:1.D 2.C 第1题,城镇化进程表现为城镇增多,城镇规模扩大,交通网络愈加发达,但耕地面积的减少可能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不一定是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结果。第2题,图中城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的干、支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最易发展成为城镇。
下表为我国某省城镇化进程统计表。读表,完成3~4题。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乡村人口比重(%)
1953 4125.22 14.8 85.2
1980 5938.19 15.2 84.8
1990 6705.65 21.5 78.5
2000 7327.24 41.5 58.5
2006 7549.5 51.9 48.1
2011 7865.99 61.9 38.1
2015 7976.3 66.5 33.5
2019 8070.0 70.6 29.4
3.1953—1990年,该省城镇化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较慢 B.矿产资源贫乏
C.户籍制度严格 D.自然环境脆弱
4.近30年来,该省区南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大城市扩散 B.小商品经营
C.矿产开采 D.对外开放
解析:3.C 4.A 第3题,1953—1990年,该省城镇化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是该省的户籍制度管理比较严格,导致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数量较少,C正确。人口增长、矿产资源与城镇化进程关系不大,从表数据可知,该地区为较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较好,A、B、D错误。第4题,读表可知,从1953年到2019年,该省区城镇化从14.8%上升到70.6%,城镇化水平到达成熟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由于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导致工业化发展,最终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故选A。
2020年8月4日3时30分,台风“黑格比”在温州乐清市沿海登陆。受此影响,乐清多地受淹,当日上午主城区内涝严重。下图为乐清湾大科门岛潮汐时间表。根据图文材料,完成5~6 题。
5.乐清城区内涝严重的自然原因有( )
①河道泥沙淤积严重
②城区路面硬化,下渗慢
③降水量大且集中,河道内水位上涨快
④正值涨潮期间,海水顶托作用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要缓解乐清城区的内涝,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固沿海大堤 ②完善城市排水设施 ③扩大绿地面积 ④及时预报天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5.C 6.C 第5题,结合材料分析,城市内涝严重由于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进而导致内涝;该日台风登陆带来大量的降水,降水量大且集中,河道内水位上涨快,加剧内涝问题;据图可知,此时正值涨潮期间,海水顶托作用强,使得河水的排泄受阻,加剧了城市内涝;城区路面硬化,下渗慢也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但该项属于人类活动,不属于自然原因,故选C。第6题,结合城市内涝的原因提出措施即可。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可以增加排水量;扩大绿地面积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及时预报天气可以做好各种预防措施。加固沿海大堤主要是防止海浪和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对缓解城市内涝作用不明显,故选C。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甲和图乙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
材料二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1)材料一中A~E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图甲中的变化过程与图乙中的________曲线对应,符合________国家城镇人口变化特点。
(2)图甲中E~F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3)指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快容易出现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中大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2)题,图中A~E反映了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可判断为城镇化过程;图中A~F城镇人口的比重到了一定阶段后又下降,与图乙中的①曲线相对应,说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相对应。第(3)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快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第(4)题,大城市的发展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气温升高、酸雨增多、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答案:(1)城镇化 ① 发达
(2)逆城市化
(3)环境恶化 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
(4)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城市废热多,出现“热岛”现象 烟尘排放数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
[能力提升]
北京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结合北京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变化图(下图),完成8~9题。
8.由图表中数据推测( )
A.图示期间中心区人口有减少的趋势
B.郊区人口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心区人口迁出
C.北京市人口迁出人员主要从事第三产业
D.2000年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9.逆城市化对北京的影响( )
A.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B.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减缓
C.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
D.北京房价得以最终遏制
解析:8.A 9.A 第8题,由图可知,城市中心区人口仅减少了14万人,而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这一数值,A正确,B错误。人口迁出人员所从事产业有可能是第二产业,也有可能是第三产业,C错误。2000年以来北京的人口增多,但是随着多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环境质量并没有不断恶化,D错误。第9题,逆城市化现象有利于北京淘汰部分落后产业,集中力量发展新的主导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A正确。逆城市化增加了人口流动,使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加快,B错误。逆城市化促使劳动力人口外迁,加剧北京的老龄化程度,C错误。北京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多,房价没有最终遏制,D错误。
读2019年部分国家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图,完成10~11题。
10.“滞后城镇化”状况比较突出的国家是( )
A.埃塞俄比亚 B.印度
C.乌克兰 D.巴西
11.下列关于各国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日本的经济比美国发达
B.巴西第二、三产业发达
C.伊朗的石油工业发展快
D.乌克兰农业发展水平低
解析:10.B 11.C 第10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读图可知,埃塞俄比亚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小,说明该国没有出现滞后城镇化,A错误。印度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较高,说明该国城镇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是滞后城镇化,B正确。乌克兰、巴西城镇人口比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说明该国城镇化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是虚假城镇化,C、D错误。第11题,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经济没有美国发达,A错误。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不发达,B错误。伊朗位于波斯湾沿岸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工业发展快,C正确。乌克兰农业发展水平并不低,D错误。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历史上,嘉兴城市形态规整封闭,发展缓慢,自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嘉兴城市沿铁路迅速延伸,主要在铁路西北一侧发展。21世纪初,嘉兴市政府从沪杭铁路的西北侧老城区迁往铁路东南侧,把原先地块置换为商业用地,嘉兴市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图示意嘉兴市不同时期城区范围。
(1)简述1909年以来嘉兴市城区范围的变化特点。
(2)试从城镇化的角度,分析嘉兴市政府搬迁的原因。
(3)嘉兴市通过种植大片林木,保证楔形绿地内森林覆盖率。说明楔形绿地的功能。
解析:第(1)题,1909年以来嘉兴市城区范围的变化特点,从图中直接读出并进行科学描述即可。在回答时可以先说总体特征,再从不同时期具体分析。第(2)题,分析嘉兴市政府搬迁的原因,应主要从分散老城区职能、解决老城区城市问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以及新城区的发展等角度入手。第(3)题,分析楔形绿地的功能应主要从森林的生态效益角度分析,如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热岛效应、缓解雨涝、美化环境、提供休憩场所等。
答案:(1)嘉兴市城区范围总体呈扩大趋势;城区范围呈扇形向外扩展,向东南和偏西方向扩展范围较大;1909年到2000年城区范围扩大速度较慢,2000年至2015年城区范围扩大速度加快。
(2)分散老城区的职能,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居住拥挤等状况;老城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城区跨越沪杭铁路,向东南方向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3)楔形绿地中的林木具有吸烟滞尘的功能,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楔形绿地可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楔形绿地可以把郊区的冷湿新鲜空气引入中心城区,有利于加快城市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城市空气流通,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楔形绿地在降雨时具有吸水、滞水的功能,利于缓解城市雨涝;楔形绿地通过水分的持续蒸腾,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噪声;美化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