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导入新课
1.理清鲁迅批驳思路,体会驳论文的行文特点。(重点)
2.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重点)
3.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难点)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
作者简介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局面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部分人不断散布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在他 53 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有力地驳斥了这种悲观论调。
背景链接
论证方式:
驳论:
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立论、驳论
立论: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知识链接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直接反驳
一、提出论点: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二、进行论证:为什么,怎么样。
三、做出结论:所以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间接反驳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一、摆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二、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射靶子)
三、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从正面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
用正面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
知识链接
慨叹(kǎi)
省悟(xǐng)
诓骗(kuāng)
抹杀(mǒ)
脂粉(zhī)
前仆后继(pū)
学习生字
玄虚:
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
说谎话骗人。
不足为据:
不值得当做依据。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词语释义
怀古伤今:
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达那种悲观厌世,倒退还古的思想情绪。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自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思路。
一(1一5)批驳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6一9)提出作者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整体感知
1.树靶子(1、2)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研读课文
一、
(1-2)
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敌论据
敌论点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着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射靶子(3-5)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研读课文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2.射靶子(3-5)
(2)鲁迅是怎样对方的观点的
研读课文
信“地”、信“物”、信“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
他信力
自欺力
直接批驳
2.射靶子(3-5)
(3)这是怎样的批驳方式 有什么好处
研读课文
驳论证。对方的论据根本推不出敌方的论点,也就是说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出了问题,对方靶子已经摇摇欲坠。
3.立观点(6-8)
(1)鲁迅从正面提出了怎样观点 其依据是什么
研读课文
间接反驳
正面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正面论据:从古到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3.立观点(6-8)
(2)“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 你能举出几例吗
研读课文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昇、李时珍。
“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岳飞、文天祥。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
3.立观点(6-8)
(3)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研读课文
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
阅读第九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得出什么结论?
作用:从结构上说,这一段在全文中是结论部分,它起到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的作用。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研读课文
一、(1-2)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论据
论点: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 久:只希望着国联
现 在:一味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3-5)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三、(6-8)
间接反驳
论点:
我们有关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从古到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四、(9)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论证结构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
点、论据
驳敌
论证
立观点
举例证
明观点
写作思路
1、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语言探究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国人:
状元宰相:
地底下: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指广大人民。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指所有的中国人。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本文以驳论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主旨归纳
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
拓展迁移
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从古至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塑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等。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