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竹节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竹节人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1 19: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竹节人
教师 学科 语文 任教班级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一、内容主旨(主要内容,以及学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内容学习的影响及作用)
《竹节人》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
竹节人。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不但小孩子玩,
大人也抵不住它的诱惑。
二、教材分析
《竹节人》是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训练项目有二:一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二是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竹节人》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竹节人。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不但小孩子喜欢玩,大人也抵不住它的诱惑。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充满好奇心,喜爱玩游戏,但很多孩子并没有亲手制作过玩具,故而这篇文章对孩子们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学生懂得一些阅读的方法,比如朗读、默读、浏览等。但还不懂得关注阅读内容,不知道如何了解阅读的目的。需要老师指导。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生动的语言,充分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2.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
3.理解本文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性。
五、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生动的语言,充分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2.理解本文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性。
六、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启发式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介绍作者,范锡林。作为名语文教师,今天他给我们带来一个关于自己学生时代的故事。这个要从一个游戏说起。
(2)同学们小时候玩过哪些游戏?你知道图片中都是什么游戏吗?(出示图片)
(3)欣赏玩竹节人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孩子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回忆,引起与文章的共鸣。通过猜测图片中的游戏,孩子们会感受到父母那个年代玩的游戏,为文章的学习创设很好的语境。通过观看竹节人的视频,激发孩子们对文章内容的好奇心。)
2.识记字音字形。
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开火车带读。
3.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横线画出中心句,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交流讨论,根据中心句,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1-2段(已知):概述我们当时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3-19段:我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
20-29段:老师没收竹节人却偷偷玩的趣事。
4.梳理3-19段内容。
(1)如何制作竹节人。阅读3-7段。
竹节人的制作指南
准备材料
工具
制作步骤
注意事项
(2)填写竹节人的玩法指导。阅读8-19段。
具体玩法 首先
然后
其次
最后
(3)体会说明性语言。
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做法以及怎么玩竹节人,一方面因为读者可能对竹节人不熟悉;另一方面在说明中蕴含了真切的情感。作者想强调制作过程简单,所需材料极少,暗示竹节人虽然简易,但有趣程度一点不少,更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与吸引力。
5.斗竹节人的乐趣。
(1)文章主体部分如何安排记叙顺序?关键词“有时”“还有”“其实”。
没头没脑对打——被线卡住呆头呆脑——取名号、配武器——还有弄巧成拙——其实是孩子的主观想象。欢乐程度依次递增。
(2)“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的古趣和斗趣体现在哪里?
“古”是指竹节人的形象被我们设计成孙悟空、窦尔敦,并为他们配备金箍棒、虎头双钩等武器,这些都是古代的人物与兵器。“斗”趣是指竹节人没头没脑地对打,不知疲倦。当一个“斗士”被线卡住时,就会显出呆头呆脑的傻样子,共同构成了快乐有趣的斗竹节人场景。
6.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竹节人的制作与玩法,同学们课下可以尝试一下,制作竹节人。这么有趣的竹节人游戏,光是课下玩还不过瘾,上课了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第2课时
1.导入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的制作与玩法,有没有同学做成功的呀?请展示一下。我们爱斗竹节人,痴迷到从课间一直玩到上课,上课又会发生什么?
2.作者不仅写了小时候“我们”玩斗竹节人,还在文末生动细致地写了老师斗竹节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侧面烘托,突出了竹节人的有趣,甚至引起了老师的青睐,抒发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感。深化主旨,使竹节人游戏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的童年美好记忆。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一紧,那立下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的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3.再读文章,理解语言。
(1)品味语言,划出文中好词好句,体会幽默的表达效果。
文中一些语句具有夸张色彩,结合具体语境说说表达效果。
桌面裂缝——“像长江黄河”
竹节人——“建立了赫赫伟绩”
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
(2)品味语言,感受言外之意。
如何理解“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作者小时候物质相当匮乏,几乎没有什么玩具卖,也没有多余的闲钱去买玩具。强调“都”“只能”,有点辛酸,也带有调侃意味。
那一段时间,妈妈总怪我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丢”得多,卖毛笔的生意就好。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
仔细想来,那个发明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课桌虽破,却得天独厚刚好可以玩竹节人,体现了“我”内心的窃喜与满意。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让我感受到志趣的相近,心灵的契合,所以怨恨都消失了。
4.总结
《竹节人》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竹节人。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不但小孩子喜欢玩,大人也抵不住它的诱惑。表达作者对无忧无虑童年时光的追忆。
5.板书设计
竹节人
范锡林
制作竹节人
斗竹节人 迷
偷看老师玩竹节人
6.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参与度高。因为有情感的积淀,所以同学们朗读也比平时更加出彩。需要改进的是,可以再放开手脚,让学生讨论,或许会有更好的“课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