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难点:私有制 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一、中华文明起源
1.什么是文明?构成“文明”的要素有哪些?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 经济 文化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已知道冶炼金属。
——《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中国古代史》
构成“文明”的要素有哪些?
时期 时间 重要人类遗址或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 据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万-20万
新时器时代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依据教材完成下面表格?
氏族社会特点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五帝
良渚文化
陶寺遗址
国家初
始形态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
(打磨结合)
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4000年前后
2.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
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新闻办就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我国从何时开始进入文明阶段?
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新闻办就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什么?(重点)
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认为,“二里头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成熟国家,它的发展水准给了它在中国地理版图内一个核心的地位。正是因为这种核心的出现,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才开始形成。”那到底什么是国家?为什么说二里头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成熟国家?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
中国古代国家经历了“邦国-方国-王国-帝国”四个阶段
-《中国早期国家时期的邦国与方国》
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陶寺遗址)
夏朝 商 周
秦朝
二、早期国家形成
邦国 (初始的早期国家)
王国
(成熟国家)
帝国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五帝
良渚文化
陶寺遗址
国家初
始形态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
(打磨结合)
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4000年前后
马金口遗址
平民居住区
钟家村遗址
平民居住区
花园里遗址
平民居住区
莫角山遗址
贵族宫殿
反山遗址
贵族陵墓区
——刘斌《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恩格斯
观察教材《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比较有何不同 说明社会在发生什么变化?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阶级产生
发展趋势:从氏族到部落联盟,从部落联盟到国家
农耕畜牧的产生
剩余产品出现
阶级、国家、文字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
(文明)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酋长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 被统治者两大阶级。……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 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出于 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官员,成为最初的官僚。 ——《中外历史纲要(下)》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难点:私有制 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提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对于古希腊罗马来说是适用的,而对于其他更为古老的许多文明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形成》
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
为什么说二里头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而不是部落呢?
二里头的“中国之最”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后世宫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头)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此外,大型“四合院”建筑、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白陶和原始瓷的发现,以及骨卜的习俗、鼎鬲文化的合流等,都是“中国”元素的大汇聚。
——许宏:《最早的中国》
中国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西周三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五帝
良渚文化
陶寺遗址
夏朝
商朝
周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国家初
始形态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
(打磨结合)
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4000年前后
阅读教材,梳理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的时间线索,整理各时期重要的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表现
夏朝:王位世袭制,初建国家制度(有待考古发掘实证)
商朝:政治-内外服制度;
经济-青铜铸造(手工业)井田制
文化-甲骨文
西周:政治-分封制、宗法制
经济-井田制
文化-礼乐制度
回顾初中知识,复述夏朝世袭制 周朝分封制 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北山》
方里而井,井九百里,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上》
井田制
商朝:内外服制
王畿
都城
附属国
附属国
附属国
附属国
“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五帝
良渚文化
陶寺遗址
夏朝
商朝
周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国家初
始形态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
(打磨结合)
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4000年前后
早期国家的特征
夏朝: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相结合
商:内外服制度
周:分封制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商:通过甲骨文占卜决定军国大事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结合
所学思考: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是什么?(重点)
(2011·上海单科)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这是因为
A.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
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
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
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
C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D
两重证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