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12年9月28日,袁世凯通过临时大总统令公布,10月10日为国庆日,1月1日与2月12日为纪念日。同年10月10日,孙中山、黄兴将“革命纪念会”改称“共和纪念会”,国民党为此举行了大规模的国庆纪念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
A.民主与专制矛盾日益激化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C.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 D.民主共和体制稳定运行
2.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北军政府于成立第二日即发表对外宣言书,表示将保护各国人民财产,承认既有的条约与借款,以此希冀各国严守中立。清廷在派兵镇压革命的同时,那桐、邹嘉来等官员还请求各国在京公使勿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并表示“外人倘受战事损失,政府尽可一力负担”。这体现出( )
A.革命政权对外软弱妥协 B.外交中立原则遭到破坏
C.中国政局深受列强影响 D.西方政府同情革命党人
3.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明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和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鲁迅旨在( )
A.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说明封建帝制尚未受冲击
C.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与支持 D.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辛亥革命时期,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反清斗争中把新式学堂当作泄愤的对象,大肆毁坏学堂,而当时这些学堂恰恰是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这折射出( )
A.农民阶级成为民主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B.革命党人的盲目性
C.资产阶级缺乏与群众联合斗争的意识 D.近代教育发展迟滞
5.1911年11月18日,张謇致电清室:中国国土辽阔,种族不一,应效法瑞士、美国……“今推逊大位,公之国民,为中国开亿万年进化之新基,为祖宗留二百载不刊之遗爱……论者或以兹事体大,宜开国民会议,取决从违”。这表明,张謇( )
A.赞同民主共和政体 B.摒弃其立宪派的立场
C.溢美清廷明智退位 D.意在防止复辟行为
6.黄兴在提到民国初年人们对于共和的理解时说:“有谓化除南北意见为共和者;有谓南北休战为共和者;有谓自由行动、随便作事、毫无范围即为共和者。此皆极端的错误,无国家思想而致也。”这反映了当时( )
A.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B.百姓认同民主政治重要性
C.人们对西方民主盲目崇拜 D.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足
7.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根据下面示意图可得出法国大革命和辛亥革命的共同之处是( )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夺取楚望台军械库
1789年8月通过《人权宣言》 1911年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
1972年9月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A.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都推翻了封建制度
C.都推动了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 D.都是民族解放运动
8.民国初年,出现多种新现象,首先是“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其次是“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再次为“见面要鞠躬,称呼为先生”。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结束了专制体制 D.批判了传统道德
9.1907年,同盟会中四川、两湖会党头目张伯祥等另组“共进会”,并把同盟会纲领的“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陶成章也以光复会名义单独活动,华兴会的宋教仁反对孙中山只注意在南部发动起义。上述现象说明了( )
A.同盟会不是统一的革命政党 B.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C.清政府的分化瓦解取得成效 D.革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10.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随后颁布《鄂州约法》,其中规定“湖北军政府当局以都督与其任命的政务委员和议会及法司机关构成之”“都督代表湖北军政府当局,总揽政务”“议会由民众于人民中选举议员组织之”“法司机关由都督任命之法官组成,依法审判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这表明湖北军政府( )
A.开始引进西方民主政体 B.落实了三民主义的要求
C.保障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D.尝试民主共和政权建设
11.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后来同盟会发生了分化,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平均地权”。同盟会的分化表明( )
A.三民主义主张已被抛弃 B.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革命力量已经完全瓦解 D.同盟会放弃了革命主张
12.1912年1月27日,法国外长表示:“迄今为止,六国(指英、法、德、美、日、俄)至少分别地表现出了它们不介入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室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据此可知,六国( )
A.受到国际法的制约 B.注重维护其在华势力
C.在中国的利益均衡 D.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
13.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作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作民主精神的自觉。”这表明辛亥革命( )
A.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4.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沈秉堃为都督,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并通电各府、县广西独立,成立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
A.地方督抚支持革命 B.清廷陷入空前孤立
C.立宪派具有软弱性 D.走向共和成为共识
15.如图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 )
A.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B.清政府己成了“洋人的朝廷”
C.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所对应的代表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团体的大量出现正是建立在革命前的实际经验基础之上的。当革命到来之时,中国受过教育的精英,特别是具有西方政治概念的人,遂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政坛;投身、于政治斗争。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13年袁世凯支持汤化龙,不遗余力为他收买选票,开盘每张选票银元5000元,不久便增至8000元甚至1.2万元。按当时物价,5000元已足购田置产,1万元可使一家达到小康。
——摘编自黄宏《民国初期议会政治的实践》
材料三 曹锅的选票一直开到了每张5000元,1923年10月10日,曹锅以1356万元巨款,终于买到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如愿以偿当上大总统。
——摘编自杨学舞《民国总统档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政党政治形成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三反映的现象,并从政治演进的角度加以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吴禄贞,字绶卿,1911年11月7日殉国。1899年,吴禄贞东渡日本留学。当时留学之风初开,国人尚多视异国为畏途,尤以时距甲午之败,仅只数年,敌意犹存,惟绶卿独认为临阵用兵,必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他常说,欲雪甲午之耻,亦惟有先了解和学习日本人的长处,方能有济。清廷为了保护延吉地区,早在1907年8月设置了边务公署,吴禄贞负责所有的具体边防事务。在此期间,吴禄贞就延吉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之后,亲自绘制《延吉边务专图》,同时还编写了《延吉边务报告》用于驳斥日方在“间岛”事件当中所发表的所有谬论。吴禄贞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重大时刻,一直是在苦心孤独地筹划奔走,要为举兵响应创造有利条件。最终他选择了燕晋联军这条路。面见阎锡山时,吴禄贞讲道:“我同张绍曾、蓝天蔚已商约好了,只要山西的军队和我们第六镇的队伍联合起来,从石家庄北上,他们的军队就从滦州西来,这样南北夹攻,北京旦夕可下。”
——摘编自李孝平《辛亥忠烈吴禄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禄贞的生平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禄贞的时代精神。
19.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曾遥遥领先于世界,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时代提出了新的历史命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872年,李鸿章(1823—1901)《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为了改变被奴役、被欺凌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努力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各种思潮竞相发声,包括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然而,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所说的“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的内涵,与李鸿章同时代的中国人为回答时代之问,做了哪些探索?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救国方案。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袁世凯政府将武昌起义爆发时间定为国庆日,把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定为纪念日,孙中山等也积极利用国庆纪念活动来宣传民主共和观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专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群众对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虽然这一时期袁世凯颁布了一些纪念辛亥革命的措施,但并不表明民主共和体制稳定运行,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革命政权还是清政府的官员都强调对列强侵略权益的保护,其目的都在于争取列强的支持,这体现出列强对近代中国政局的影响,C项正确。A项表述以偏概全,材料不仅仅提及革命政权,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政府对中国革命党人的态度,且该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鲁迅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历史背景的,在革命中,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本应是革命的对象,却通过投机革命,混进了“革命”的行列,知县老爷、举人老爷、官和带兵的把总等旧社会中的掌权者投机革命后,变为革命的功臣,保持着他们从前的地位、继续了他们的统治,这揭示出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D项正确;鲁迅想表达的主题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并非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排除A项;鲁迅虽然揭示了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但辛亥革命取得重大成果,它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民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材料“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反清斗争中把新式学堂当作泄愤的对象,大肆毁坏学堂”说明,清末农民斗争的方式和资产阶级革命存在错位,C项正确;农民阶级成为民主革命斗争的主力军,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要体现辛亥革命没有群众基础,排除B项;材料是政治方面的内容,与近代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 项。
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11年(中国)。材料中“效法瑞士、美国”“今推逊大位,公之国民,为中国开亿万年进化之新基”“宜开国民会议”等信息表明,张謇主张清帝退位,赞同中国实行共和政体,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张謇“摒弃其立宪派的立场”,且张謇系晚清立宪派代表人物,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致电清室”“推逊大位”可知,当时清帝尚未退位,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有谓化除南北意见为共和者;有谓南北休战为共和者;有谓自由行动、随便作事、毫无范围即为共和者。此皆极端的错误,无国家思想而致也。”,可知,民国初年共和者的看法集中在化除南北意见、南北休战等,没有国家思想,说明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足,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并不是封建专制的根深蒂固,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百姓对民主政治的认同状况,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得出人们对西方民主盲目崇拜,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法国)。表格中的信息分别是法国大革命和辛亥革命,两次革命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封建经济制度仍然存在,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未涉及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内容,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并非民族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材料体现了辛亥革命影响了政治、舆论和社会风俗,启蒙平等思想影响日益扩大,因此得出推动了社会转型,B项正确。当时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批判了传统道德,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7年(中国)。据题意可知:1907年,同盟会内部出现分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盟会是由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建的,B项正确;同盟会是1905年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排除A项;1907年,同盟会内部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离开日本,排除C项;“革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建立了湖北军政府,选举议员,任命法官组成司法机关,说明湖北军政府在尝试民主共和政权建设,D项正确;开始引进西方民主政体,“开始”一词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落实了三民主义的要求,“落实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武昌起义在10月10日已经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05年至191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后来同盟会发生了分化,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平均地权’。”可知,这些团体或组织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同盟会的团结,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开展,说明同盟会的分化隐藏着革命失败的危机,B项正确;仅凭材料“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平均地权’”,不能表明“三民主义主张已被放弃”,排除A项;“革命力量已经完全瓦解”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同盟会的分化并不能得出其放弃了民主革命的主张,选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六国(指英、法、德、美、日、俄)至少分别地表现出了它们不介人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室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法国等六国采取了中立态度,武昌起义后,革命快速蔓延到十几个省,局势已经无法控制,列强为了保护自己地盘的利益不受战事波及,就必然希望赶紧和平解决,加入任何一方都会使局势更加恶化,故采取了中立态度,B项正确;列强的中立态度本质上是维护自身在华利益,与国际法无关,排除A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并不均衡,排除C项;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不是列强采取中立态度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近代。从材料“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可以看出,梁启超强调辛亥革命在促进民众思想解放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民族精神,而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封建官僚立即“加入革命阵营”,站到了清廷的对立面,这反映出当时清廷陷入政治孤立的局面,B项正确;当地旧官僚的政治投机行为,不能说明他们接受民主共和思想,真心支持革命,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勾结,但并不能体现立宪派的软弱性,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了广西这一个地方的情况,“共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武昌起义后各地区的独立情况,时间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己成了“洋人的朝廷”,引发了辛亥革命,推动南方省份纷纷独立,清政府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B项正确;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指的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解放战争,且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材料不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历史事件:被动开放—两次鸦片战争(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亦可)经济起步—洋务运动;政体变革—辛亥革命;
(2)政治意义: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详解】(1)本题是内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代表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动开放是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国家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经济起步是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政体变革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助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政治意义:由材料二“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在华势力。
17.(1)原因: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早期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提供了宪法法理依据;内忧外患下国人救亡图存的责任感。
(2)现象:贿选明显、政治腐败。
评价:政党政治在运行中有种种弊端;但是民主政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政治成为历史的潮流。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华民国(中国)。据材料一“具有西方政治概念的人”可知,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据材料一“ 政治团体的大量出现”可知,早期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提供了宪法法理依据;据材料一“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政坛;投身、于政治斗争”和所学可知,内忧外患下国人救亡图存的责任感。
(2)本题是特点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华民国(中国)。第一小问现象,据材料二“不遗余力为他收买选票”和材料三“曹锅以1356万元巨款,终于买到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可知,贿选明显、政治腐败。第二小问评价,据所学从政治演进的角度可得出,政党政治在运行中有种种弊端;但是民主政治观念已经深时期入人心;民主政治成为历史的潮流。
18.(1)贡献:负责延吉所有的具体边防事务;绘制《延吉边务专图》,编写《延吉边务报告》驳斥日本在“间岛”事件中的谬论;积极支持辛亥革命。
(2)时代精神:无谓牺牲、忠贞爱国;实事求是、爱岗敬业的时代精神。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贡献:根据“清廷为了保护延吉地区,早在1907年8月设置了边务公署,吴禄贞负责所有的具体边防事务”分析得出负责延吉所有的具体边防事务;根据“吴禄贞就延吉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之后,亲自绘制《延吉边务专图》,同时还编写了《延吉边务报告》用于驳斥日方在“间岛”事件当中所发表的所有谬论”得出绘制《延吉边务专图》,编写《延吉边务报告》驳斥日本在“间岛”事件中的谬论;根据“吴禄贞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重大时刻,一直是在苦心孤独地筹划奔走,要为举兵响应创造有利条件。……面见阎锡山时,吴禄贞讲道:‘我同张绍曾、蓝天蔚已商约好了,只要山西的军队和我们第六镇的队伍联合起来,从石家庄北上,这样南北夹攻,北京旦夕可下’”分析得出支持辛亥革命。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时代精神:根据“当时留学之风初开,国人尚多视异国为畏途,尤以时距甲午之败,仅只数年,敌意犹存,惟绶卿独认为临阵用兵,必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他常说,欲雪甲午之耻,亦惟有先了解和学习日本人的长处,方能有济”分析得出无谓牺牲、忠贞爱国;从他积极支持辛亥革命中得出积极投身革命的时代精神;根据“早在1907年8月设置了边务公署,吴禄贞负责所有的具体边防事务。在此期间,吴禄贞就延吉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之后,亲自绘制《延吉边务专图》,同时还编写了《延吉边务报告》”可知,实事求是、爱岗敬业的时代精神。
19.(1)内涵:①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②华夏文明遭受来自欧美近代文明的挑战,外来文明领先华夏文明;
③征服者来自东南海上不是来自北方草原;
④传统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遭遇挑战;
探索:
①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洋务运动。
②农民阶级:发动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改造中国的两个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发动了以“扶清灭洋”为号召的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戊戌变法”的维新改革。
孙中山组建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的“兴中会”,并发起武装起义。
(2)原因:
①各阶级探索救亡图存的努力遭受重大挫折,各种救国方案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知识分子明确新的道路;
③五四运动显示出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知识分子看到了革命的力量;
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准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⑤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华夏文明遭受来自欧美近代文明的挑战,外来文明领先华夏文明;征服者来自东南海上不是来自北方草原;传统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遭遇挑战。近代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各个阶级阶层积极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改造中国的两个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发动了以“扶清灭洋”为号召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戊戌变法”的维新改革。孙中山组建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的“兴中会”,并发起武装起义。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各种思潮竞相发声,包括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可知,各阶级探索救亡图存的努力遭受重大挫折,各种救国方案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据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知识分子明确新的道路;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显示出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知识分子看到了革命的力量;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准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