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五四运动前,李大钊把“再造中华”的期望虽落到民众身上,但仍认为“拯教国群,是在君子。”1919年后,他认识到,现在“劳力者阶级需要联合起来,成为横的组织”塑造“劳工神圣”的新伦理,“以反抗劳心者阶级”。李大钊的思想转变( )
A.形成了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 B.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新阶段
C.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 D.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方案
2.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主张工人与农民合办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内工业品和农业品可以直接交换,免去商人的直接盘剥。以此改善工人、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以谋工人、农民之解放。由此可见,孙中山主张( )
A.阶级联合解决民生问题 B.共产主义道路的初步尝试
C.效仿苏俄策划城市暴动 D.工人阶级应领导国民革命
3.1915年,陈独秀认为“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1920年,陈独秀强调“物质的自我扩大是子孙、民族、人类”,从个人主义转向民族主义,强调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这一变化直接缘于当时( )
A.新的民族危机爆发 B.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个人主义走向极端 D.传统的伦理结构已被打破
4.李大钊与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强调:“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社会上的多数已不仅是身在苦难中的被同情者,其自身正是使社会走出苦难的实际力量。”这一思想( )
A.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 B.动摇了传统思想的地位
C.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方向 D.明确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5.据统计,1919年传播新思想的青年学生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五四”运动后的半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悉报刊达200多种,遍布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马克思主义已中国化 B.大城市新思潮涌动
C.救亡图存出现新变化 D.工农革命运动兴起
6.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以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绎的名义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中俄间所订之一切密约与协约,放弃帝俄在华所有特权及租界、庚子赔款,将中东铁路及其附属产业无偿归还中国,并希望与中国就此进行谈判。苏俄此举( )
A.有利于马列主义在华传播 B.原因是中国军阀混战
C.反映出苏俄反对秘密外交 D.目的是扶持国民革命
7.《农民问题丛刊》是1926年毛泽东主编的一套教学参考书。这套参考书共26种,文字通俗易懂,内容异常丰富,其中包括国内关于农民的政策会议、国内农民运动的介绍、国际上其他国家农业发展等。该时期对农民问题的研究( )
A.表明中共探索出新的革命道路 B.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C.有利于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D.纠正了党内“左”倾思想
8.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
C.确立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D.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9.如图为反映北伐战争的漫画。漫画中,愤怒的民众正将象征“民众的力量”的巨棒打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把他们的帽子都打飞了。后面还有很多民众手举棍棒、标语牌,摇旗呐喊,标语牌上写着“农工商学大联合”“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民众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力量 B.陈炯明的势力基本被消灭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0.1927年3月,经湘、鄂、赣、粤、豫等省农民代表联席会议选举,中共党员毛泽东、彭湃、方志敏和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人组成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同年4月,农民协会的组织遍及广东、湖南、江西等17个省区。以上现象( )
A.促成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 B.提升了农民阶级的革命觉悟
C.满足了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 D.说明土地革命路线得到认可
11.陈廷湘指出: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的主张偏向于纯启蒙救国。五四运动以后,思想启蒙与行动救国相结合,并进而转向与政治救国相统一的“运动”。陈廷湘旨在强调,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
C.推动了救亡方式转变 D.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2.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访问中国时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信中所评价的重大历史事件( )
A.是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B.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革命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是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思想文化革新
13.如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
A.是国民党主动策划的反共行径 B.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C.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14.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1906年,后收归官办,到1921年前后,学校几乎成了“一座女子修道院”。1922年,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领导的学生运动在此爆发,最后迫使女师校长辞职,震撼了武汉三镇。材料最适于说明当时( )
A.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B.男女平等原则的落实
C.民间教育发展的艰难 D.中共组织力量的发展
15.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记载:“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过激派伪说”指马克思主义 B.“政治问题”指俄国十月革命
C.“此次罢学风潮”指五卅运动 D.“远因”指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一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黄色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应永远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随后由于客观环境的推动及革命形势的促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深入剖析。中共二大认为:我们认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这里的“联合战线”就是要建立对等的“党外合作”,即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讨论问题、协同动作。而且“联合战线”不仅是同国民党的合作,还包括与其他进步的党派和团体的合作。但此时孙中山并不接受党外合作的主张。1922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之后再议国共合作,于是在中共中央范围内初步接受了党内合作的主张。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
——据吴敏娜《统一战线源始略论——中共三大研究》整理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2)中共三大确定的方针是什么?有什么重要影响?
(3)党在不同时期确立不同的革命方针,依据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7年底,清政府农工商部奏准颁行《农会简明章程》,敦促各地设立农务总会及分会、分所。许多资本家认为“我国以农产立国,不足以救危亡之时局”,积极参与组织农会。据记载,或是新式学堂的毕业生。还有不少农会规定,只有“素有实业,为一方巨擘者”,才有资格出任农会的领导。清末农会在研究农学、讲求农务、创办农业试验场、推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1910年成立的四川农务总会,总会和分会会员仅有1955人。
——摘编自朱英《论辛亥革命前的农会》
材料二 1924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雇农、农村之手工业者及在农村中为体力的劳动者”,愿履行一定手续的即可取得农会会员资格。1926年5月,是以农民利益为奋斗的目的”“同时要与中国革命有利益”。农民协会“要联合各革命民众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及军阀,除去贪官污吏、买办、地主、劣绅土豪的靠山,致力于打倒官权、神权、族权、男权,创造自己的民权,全国已有17个省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900余万人。
——摘编自李永芳《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协会》
(1)简述清末农会兴起的历史背景。
(2)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会的新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是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和革命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定型的,是孙中山在仿效西方政党政治及向传统会党模式回归皆遭挫折的打击下,经过深沉的思考及借鉴苏俄经验而找到的最后归宿。
1921年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以党治国”这一概念。此后,“以党治国”概念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到1924年1月基本定型。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以党治国”的“党”首先得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在党与政权的关系上,孙中山特别强调“主义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在实践中,在革命运动的阶段上,已由辛亥之役、讨袁之役、护法之役而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阶段。
——摘编自王永祥、李国忠《孙中山“以党治国”论初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提出的背景。
(2)依据材料归纳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1919—1924年,李大钊曾写过一系到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还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强调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历史研究。通过李大钊等人的努力,到1930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得到了初步传播。1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首次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历史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路数。在郭沫若带动下,更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日渐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摘编自陈剑敏《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之前李大钊没有完全认识到民众的作用,但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充分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作用,这种思想的转变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的方案,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尚未形成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主张工人与农民合办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以此改善工人、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也即主张工农阶级联合解决民生问题,A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并未完全接受共产主义道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城市暴动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孙中山主张工人与农民合作,而非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1920年,陈独秀从个人主义转向民族主义,其直接原因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新的民族危机爆发,五四运动兴起,A项正确;B项夸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C项是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打破传统的伦理结构,将个人从家族中解放出来是宣扬个人主义的影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的力量是人民群众,即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方向,C项正确;材料涉及社会问题解决的方式和道路,没有涉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态度,排除B项;李大钊看到了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力量,但对于民主革命的具体道路尚未完全明确,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达200多种,遍布各主要省会城市,这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较为广泛,中国人的救国方式发生变化,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排除A项;大城市新思潮涌动、工农革命运动兴起与题干旨意不符,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俄)。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俄“宣布废除中俄间所订之一切密约与协约,放弃帝俄在华所有特权及租界、庚子赔款,将中东铁路及其附属产业无偿归还中国”的举动大大提升民众好感,有利于马列主义在华传播,A项正确;苏俄此举的目的是出于其本身的国家利益,并非中国军阀混战,排除B项;秘密外交指的是一国或一集团为使敌国或敌对集团不知自己的实力和活动内幕,在缔约和结盟时采取秘密进行的方式废除一切密约不等于反对秘密外交,排除C项;材料时间为1919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的时间是1924年,此时尚没有国民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6年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毛泽东认识到了农民的重要性,1926年开展国民大革命,中共发动农民运动来赢得农民支持,有利于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逐渐探索出新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共没有犯“左”倾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中国)。根据材料“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客观分析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情的基础上,认清了革命的敌人,从而在中共二大上提出了符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更改了中共一大不符合国情的革命纲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进行革命策略调整,B项正确。1922年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不是民族矛盾,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是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1922年时国共尚未合作,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后提出与实践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伐战争时期的中国。材料“愤怒的民众正将象征‘民众的力量’的巨棒打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把他们的帽子都打飞了”体现的是北伐战争时期,群众踊跃参加,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力量,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群众的力量,非陈炯明的势力基本被消灭,排除B项;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C项;材料与革命势力的发展范围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材料“中共党员毛泽东、彭湃、方志敏和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人组成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同年4月,农民协会的组织遍及广东、湖南、江西等17个省区”可知,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毛泽东等人积极关注农民问题,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建立了广泛的农民运动体系,组织提升了农民阶级的革命觉悟,B项正确;1926年,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进行北伐,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土地问题,排除C项;1927年8月—1937年7月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才有土地革命路线,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设问可知,该题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1919年(中国)。该作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前启蒙救国与行动救国分离,五四运动之后,两种救国方式交融,即推动了救亡方式转变,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根据题干可知,这场运动是学生为先锋,商人、市民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五四运动,无产阶级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五四运动为之准备了思想、干部、阶级上的条件,排除B项;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排除C项;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推动了思想和文化的革新,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伐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图片中可见叶挺独立团,汀泗桥,贺胜桥,吴佩孚等信息,可见这是北伐战争时期的汀泗桥、贺胜桥之战,其所处的大的历史事件就是1927年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北伐战争,而非国民党主动策划的反共行径,排除A项;第二次北伐国民政府才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因此北伐战争时并未完成全国的统一,排除B项;先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才有北伐战争的发动,C项因果倒置,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领导学生运动,促使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发生变革,说明当时中共组织力量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共组织力量的影响,没有强调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男女平等,排除B项;据材料“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1906年,后收归官办”可知,不是民间教育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可知,教育部主事认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近因是政治问题,而远因则是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而在中国宣传的学说,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作用,因此,“过激派伪说”指马克思主义,A项正确;“政治问题”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排除B项;“此次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而五卅运动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远因”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16.(1)中共二大的主要内容: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历史意义: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一大飞跃,是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一大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为党继续深入的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奠定基础。
(2)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影响: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
(3)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进步。
【详解】(1)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小问中共二大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并结合所学可知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二小问历史意义,结合中共二大的影响可知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一大飞跃,是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一大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为党继续深入的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奠定基础。
(2)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小问方针,根据材料“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可知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中共三大的方针可知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
(3)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随后由于客观环境的推动及革命形势的促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深入剖析”可知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进步。
17.(1)清末“新政”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
(2)新特征:注重政治斗争,影响较大;以农民为主。
意义:提高了农民政治觉悟;配合了北伐胜利进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
据材料一“1907年底,清政府农工商部奏准颁行《农会简明章程》,敦促各地设立农务总会及分会、分所”可知,清末“新政”的推行;据材料一“我国以农产立国,不足以救危亡之时局”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据材料一“‘素有实业,为一方巨擘者’,才有资格出任农会的领导”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
新特征:据材料二“致力于打倒官权、神权、族权、男权,创造自己的民权”可知,注重政治斗争;据材料二“全国已有17个省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900余万人”可知,影响较大,以农民为主。
意义:据材料二“致力于打倒官权、神权、族权、男权,创造自己的民权”可知,提高了农民政治觉悟;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领导的农会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政治觉悟的提高配合了北伐胜利进军,长远来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18.(1)背景:西方民主思想进步传播;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的影响;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国民党内部思想、组织的混乱。
(2)内涵:组建革命的政党;以党的主义治国。
影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和发展;为国民党获得新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实践中名存实亡。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是孙中山在仿效西方政党政治及向传统会党模式回归皆遭挫折的打击下”和所学知识可归纳得出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根据材料“经过深沉的思考及借鉴苏俄经验而找到的最后归宿”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的影响;从“孙中山经历多次革命失败后对改造中国的途径产生了新认识”和所学可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国民党内部思想、组织的混乱。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首先得是一个革命的政党”、“特别强调‘主义治国’”可得出“以党治国”思想的主要内涵是组建革命的政党;以党的主义治国。第二小问历史影响,解答时要注意辩证地思考,依据材料“已由辛亥之役、护法之役而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阶段”可知该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和发展;结合国民革命的史实可知,“以党治国”思想促进了国民党的改造和新生,但是,从蒋介石统治时期的史实来看,该思想最终在实践中名存实亡,演变成蒋介石集团的“一党专政”。
19.(1)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入中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发展;李大钊、郭沫若等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研究相结合。
(2)简要评价: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进一步结合;有利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主要因素:根据材料“20世纪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可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入中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发展;根据材料“1919—1924年,李大钊曾写过一系到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还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强调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历史研究。通过李大钊等人的努力,到1930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得到了初步传播。1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首次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历史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路数”可知,李大钊、郭沫若等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研究相结合。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简要评价:根据材料“李大钊曾写过一系到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还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强调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历史研究。通过李大钊等人的努力,到1930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得到了初步传播。1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首次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历史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路数”“在郭沫若带动下,更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日渐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可知,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可知,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进一步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