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2 11:0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37年8月19日,邹韬奋在《抗战》创刊词中宣布:“在这民族抗战的紧急时期,本刊的任务,在一方面是要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做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显现其重要意义和相互间的关系;又一方面,是要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需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结果,以供国人的参考。”可见,《抗战》的创办( )
A.旨在动员民众进行战略反攻 B.意在争取国际舆论以支持抗战
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D.适应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2.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动员蒙民、回民及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治原则下共同抗日的方针。1938年,晋察冀边区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有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这些方针和举措( )
A.完善了边区政府组织建设 B.推动了土地革命顺利开展
C.顺应了民族革命战争需要 D.提高了少数民族文化水平
3.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了用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国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B.中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C.“八一宣言”的号召动员 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4.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他指出:中国一定会取得抗战的胜利,因为“有了共产党”,“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且“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由此可知,《论持久战》的发表( )
A.宣告抗战反攻阶段即将到来 B.阐明了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C.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彰显了全民族抗战的时代性
5.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会上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为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这说明( )
A.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B.中共积极应对抗战形势变化
C.中共领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6.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很多重要会议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作用,深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一直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共哪一次会议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
A.洛川会议 B.中共七大 C.遵义会议 D.古田会议
7.1932年到1940年,东北铁路里程增加一倍,重要工矿产品生产总值增加数倍。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有竞争优势的榨油、皮毛加工、纺织、食品及大豆种植等行业发展迟缓。这说明,当时东北地区( )
A.积极支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遭到日本经济统制及掠夺
C.配合国民政府调整产业结构 D.深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8.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其明显的目的显然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同时更积极更直接的实行进攻苏联,企图消灭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祖国,世界革命的大本营,及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帝国主义战争”。宣言内容( )

A.指出了日本侵华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B.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思想
C.旨在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战进行援助 D.遏制了日本侵华的步伐
9.1938年4月24日,上海舞女界救济难民游艺大会在新光大戏院举行,其中话剧《舞女泪》主要表达了舞女姐妹们的悲惨遭遇。她们通过游艺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将所得款项送给难胞,余下的捐给前方将士。这一事件表明( )
A.妇女解放进入新阶段 B.全民族抗战已经形成
C.话剧演出趋于商业化 D.沦陷区民众生活无望
10.抗战开始时,《科学》杂志的关注点集中于“科学与战争”“科学与国防”等国家、社会建设方面的讨论,专门撰写文章论述“科学救国”思想,提出科学应与现代国防相结合并为战争服务。这说明( )
A.科学救国开始成为时代潮流 B.现代国防力量取决于科学思想
C.思想文化领域形成统一战线 D.民族危机影响科学研究的方向
11.某学者指出:“大概从民国二十年前后以来,我们曾在一些展览会中,看到一些留洋归来的画家们所尝试的中国水墨画。那个时期以来,他们的洋画作品好像渐次潜跃归隐,而代之出场的,却是另一套水墨派头。”这一转变( )
A.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反映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C.调动民众抗战的积极性 D.排除欧美对抗战的干扰
12.下表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辛亥革命或孙中山的纪念活动的主题与口号。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主题与口号
1938-1941年 “拥护最高统帅”“服从蒋委员长”“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3年 “只有新民主主义才能救中国”“从旧的专制到新的民主”
1944-1945年 “成立联合政府”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巩固
B.革命任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C.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发生变化
D.国共两党逐渐达成革命共识
13.1937年10月25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表明此时国民政府( )
A.整合平衡东西部教育资源 B.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
C.正式确定三校合并新战略 D.认识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4.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林默涵回忆在《解放》周刊上读到一本书的情景时说道:“我看到的时间也就是1938年七八月的样子。我是在武汉郊区的山上一口气读完的。越看心里越亮堂,越看越高兴。中国不会亡,但也不会速胜。我从心底里呼出了这句话。”据此可知,林默涵强调的是这本书( )
A.利于坚定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念 B.见证了武汉失守后的衰败景象
C.推动了正面战场走向积极抗战 D.不利于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15.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一谈话( )
A.认清了日军的侵华本质 B.继续奉行对日妥协政策
C.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决心 D.意识到国共合作重要性
二、材料分析题
16.【近代以来辛亥革命纪念】
材料一 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对辛亥革命的态度颇为暧昧迂回。1912年“双十节”,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袁世凯恭读祭文,只以“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表现民国肇建过程,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政权。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
——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材料二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联合,促成革命成功,给予充分肯定。1941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的《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称:“今年十月十日是辛亥革命的三十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应当举行热烈的庆祝与纪念。各地共产党员应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使每个中华民族的男女一致明白十月十日这一天……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中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天。”
——摘编自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辛亥革命纪念问题上所持态度的异同点,并简要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中所选的宣传角度,并分析上述宣传角度的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 事变与应变
·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据《告全国国民书》(1931年9月23日)
·只有广大群众的革命铁拳,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暴行,驱逐帝国主义滚出中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1年9月20日)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据鲁迅《“友邦惊诧”论》(1931年12月25日)
·当一个国家受到外国侵略时,首要的是他自己起来抗战,然后才有希望得到他国的援助,如果自己不去抗战,像你们国家这样,而希望别人替你们火中取栗,这是史无前例的。
——据国联秘书长艾文诺对中国驻国联代表吴秀峰的谈话(1933年)
(1)作为历史的观察者,结合所学,对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各方的“应变”分别作出简要的历史阐释。
(2)你是否赞同艾文诺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清朝近代企业结构示意图
——根据刘克祥、吴太昌《中国近代经济史》编制
材料二 1939年10月17日,日本特工机关就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在上海外国银行存款情况,写了一份秘密调查报告,名为《登集团特报丙第一号——政府要人上海外国银行预金(存款)调查表》,这些存款主要存于上海的花旗银行、荷兰银行、大通银行、启丰银行、友邦银行、运通银行、麦加利银行等。
序号 姓名 法币存款(万元) 约合美元(万元)
1 蒋介石 6639 809
2 宋美龄 5230 637
3 孔祥熙 5214 635
4 陈立夫 2400 292
5 宋霭龄 1200 146
6 合计 20683 2519
——根据《中国四大家族》编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这种企业结构的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两个角度,论证1939年日本特工机关秘密调查报告的史料价值。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意义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一次集体行动,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起着先锋队作用的青年知识分子,而且有极大热情的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城市居民以及农民群众。如此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果缺少有序的组织引导是难以开展起来的。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表现的爱国主义不是被动地反抗,而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齐卫平《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
材料二 “有人嫌井冈山高,井冈山大,今天东山,明天西山,爬山爬厌了,想打到城里去。这种思想错了。要知道,井冈山虽然磨破了我们的脚,爬酸了我们的腿,但是,它给我们存粮食,给我们作根据地,便利我们机动,便于我们打击敌人。”毛泽东还打了一个通俗的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如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站着,老走着,定然不会持久。
——摘编自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
材料三
材料四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松涛口述证言:
三台洞的大屠杀是我在江这边亲眼所见。虽然当时只有十几个日本鬼子,是从燕子矶过去的,但他们打死的人不计其数。这些日本鬼子先用机枪扫,接着又用刺刀戳……1938年,我有一次去下关卖柴,日本兵拿中国人开心,用刺刀戳我的头,我当时血流满面,到现在头上还留有伤疤。
材料五 在谷寿夫部队驻南京之期间内,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山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摘自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判决书
材料六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没有30万人”“埋葬数之多不过1300到1500具”“城内埋葬数至多为623具”。
——摘自东中野修道《南京大屠杀的彻底见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体现中国人民“整体性觉醒”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体现的思想理论,并说出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共进行了哪些实践。
(3)史料根据呈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请以此标准对上述史料(材料三、四、五、六)进行分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价值的角度,指出材料五、六的论定哪一个更可信,并说明理由。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发生了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等重大事件,“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做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需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结果,以供国人的参考”,说明报刊的创刊适应了全民抗战的需要,D项正确;当时的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尚未进入战略反攻;排除A项;该刊物要求对国际形势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并未涉及争取国际舆论支持,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8月-1938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再根据题干信息“动员蒙民、回民及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治原则下共同抗日的方针”可知,党的这些方针和举措旨在动员各族人民团结抗日,顺应了民族革命战争需要,C项正确。根据本题题干可知,本题主旨为“团结少数民族共同抗日”,而边区政府组织建设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调整了土地政策,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土地革命在根据地暂停,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涉及团结抗战,而未涉及文化教育,不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改变这个口号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这一变化,有利于广泛吸收各阶级阶层参加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排除A项;“八一宣言”是1935年8月1日发表的,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这一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1937年9月23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一定会取得抗战的胜利,因为‘有了共产党’,‘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且‘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可知,毛泽东在重点强调抗战群体的广泛性,统一战线几乎囊括了社会中的所有阶层与群体,这是全民族抗战思想的生动反映,据此可知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反攻阶段是在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国共合作,排除B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年8月,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此时中共中央起草一系列与抗日有关的文件,说明中共是在积极应对抗战形势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中共积极应对抗战形势的变化,无法体现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中共领导全国抗日就亡运动,排除C项;材料仅有中共方面的行动,不能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一直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对会议作了总结,回答了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他指出,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一定要实行党对抗战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全面抗战,反对片面抗战、反对妥协退让、民族革命战争才能获得彻底胜利。A项正确;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排除B项;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与材料问题不符,排除C项;古田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殊国情中建党、建军的历史性难题,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与材料问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到1940年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东北地区推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大肆搜刮东北人民及矿产,因此铁路里程急剧增加及优势行业发展缓慢,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日本的掠夺,非支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整产业结构,排除AC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间是1929年至1933年,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日本侵华后,会掀起侵略苏联和太平洋战争,进而称霸世界,因此材料指出了日本侵华对国际格局的影响,A正确。统一战线指的是联合一切爱国抗日的力量反对日本侵略,材料没有体现统一战线,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战进行援助”的信息,排除C项;D项错在“遏制了”,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根据“她们通过游艺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将所得款项送给难胞,余下的捐给前方将士”可知,上海的舞女也进行募捐来支持抗日前线的将士,说明社会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反映了全民族抗战已经形成,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的舞女通过募捐支持抗日,不是进行妇女的解放,更不是说明话剧趋于商业化,排除AC项;上海的舞女募捐支持抗战不代表沦陷区民众生活无望,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这是指受抗战影响,《科学》杂志的关注点集中于科学与战争领域,可知民族危机影响科学研究方向,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救国开始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项;现代国防力量并不取决于科学思想,而是国家实力,排除B项;抗战期间只是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抗日战争爆发后,留洋归来的中国画家,反思中西方文化,吸取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营养,反映了当时民族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中国画家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并非为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画家描绘的内容和主题,无法得出其旨在调动民众抗战的积极性,排除C项;画家绘画风格的改变并不能排除欧美对抗战的干扰,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辛亥革命或孙中山的纪念活动的主题与口号,随着时局的变化,由拥护蒋委员长到从旧的专制到新的民主,再到成立联合政府,可见此阶段党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B项正确;1943年、1944-1945年,我党明确提出反对专制、成立联合政府,这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排除A项;抗战期间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排除C项;早在华北事变后,国共两党逐渐合作,已达成抗日革命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1938年(中国)。据材料“1937年10月25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所学可知,此时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内迁,着眼于长期持久抗战的现实,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B项正确。整合平衡东西部教育资源并非主旨,排除A项,当时未有三校合并新战略,排除C项;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38年即抗日战争时期,林默涵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深受鼓舞,认为该书在当时的发表坚定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念,A项正确;据所学武汉失守是在1938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论持久战》有利于坚定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念,没有涉及正面战场形势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谈及国际社会的支持,由材料无法得出该书不利于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由材料“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可知材料强调全民族抗战的决心,起到了鼓舞军民抗战的决心,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抗战,并未涉及日军侵华,排除A项;七七事变前蒋介石就已经转变为抗日,排除B项;材料强调全民族抗战,不仅仅包括国共合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共同点:都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不同点:民权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对民主共和政体表述模糊,南京国民政府肯定民权革命;民族主义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内涵。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对外逐步掀起改订新约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以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2)宣传角度:统一战线、民族独立。
历史意义:有利于国共两党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共同点:分析材料一可以看到北洋政府时期的祭文“国风丕变,帝制告终”,南京国民政府“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都认可民族革命的表现,即“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不同:继续分析材料,可以看到在“反帝”和“民权革命”方面,两个时期的政府有不同的态度,如民权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对民主共和政体表述模糊,南京国民政府肯定民权革命;民族主义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内涵。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态度变化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分析,如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对外逐步掀起改订新约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以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宣传角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中共宣传辛亥革命的角度主要是两点:统一战线、民族独立。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共宣传辛亥革命对巩固国共合作、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中共自身的理论发展等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7.(1)从国民政府弱势外交的角度作答:如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其主要忙于内战、幻想国联干预、反对民众抗争。
从中共积极抗争的角度作答:如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日,要求收复失地,维护国家主权,同时抨击国民政府的卖国行径。
从知识分子群体批判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立场角度作答:如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忧国忧民,抨击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揭露日军侵华罪行,支持学生运动,对国联调停不抱希望,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的以下两种观点,均可得分。
观点一:赞同。艾文诺的言论批判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依赖国联的错误政策,间接反映出国民政府的懦弱,同时也表明国联认清了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挑起侵略战争这一事实。
观点二:反对。艾文诺的言论从表面上看是在批判南京国民政府,但其实他是在为国联的绥靖行为进行推脱。他的这一言论无视国际正义,忽视了日本侵华的非正义性,表明了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上的软弱无力与欺软怕硬,体现出国联在维护华盛顿体系方面的重大挫败。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从国民政府弱势外交的角度作答:如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其主要忙于内战、幻想国联干预、反对民众抗争。据材料“只有广大群众的革命铁拳,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暴行,驱逐帝国主义滚出中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从中共积极抗争的角度作答:如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日,要求收复失地,维护国家主权,同时抨击国民政府的卖国行径。据材料“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及所学知识可知,从知识分子群体批判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立场角度作答:如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忧国忧民,抨击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揭露日军侵华罪行,支持学生运动,对国联调停不抱希望,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当一个国家受到外国侵略时,首要的是他自己起来抗战,然后才有希望得到他国的援助,如果自己不去抗战,像你们国家这样,而希望别人替你们火中取栗,这是史无前例的”可知,艾文诺认为南京政府对日妥协,依赖国联,没有自己去积极抗战。对这种观点可以赞同,主要从面对日本的侵华的不抵抗政策相关内容进行说明。也可以反对这种观点,因为艾文诺的言论从表面上看是在批判南京国民政府,但其实他是在为国联的绥靖行为进行推脱。他的这一言论无视国际正义,忽视了日本侵华的非正义性,表明了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上的软弱无力与欺软怕硬,体现出国联在维护华盛顿体系方面的重大挫败。
18.(1)形成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支持民间设厂;"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民营资本家积极参与;列强侵华的深入,外资企业影响加剧;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任答三点即可)
(2)示例角度一:可用来研究四大家族抗战前后对国家经济的垄断。
论证:四大家族利用掌握国家政权的优势,逐步取得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大发战争横财,民营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角度二:可用来研究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统治状况。
论证: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为维护其统治,坚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四大家族则借此迅速聚敛财富。
角度三:可用来研究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
论证:四大家族的财富主要存在上海市的外国银行,这说明国民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角度四:可用来见证日本谍报机关情报搜集能力和侵略本质。
论证:日本谍报机关搜集这些情报,主要目的是用于对华侵略战争,瓦解中国人民抗战士气和全民族团结,以达到其侵略中国、奴役中国的本质。
角度五:可用来见证日本侵华政策调整(政治诱降政策)。
论证: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沦陷之后,加之兵力有限,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调整对华侵略政策,以政治诱降为主,引诱国民政府投降;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了重点打击的政策。
角度六:可用来研究外国资本对华经济侵略及控制的危害。
论证:当时,在上海市有外资银行,表明列强的经济渗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也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角度七:可用来研究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状况。
论证:从外资银行的数量,以及四大家族的存款额,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存在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外国资本、新民主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
角度八:可用来体现抗战时期中国的民生状况。
论证:由于外国资本、官僚资本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国统区和沦陷区民众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详解】(1)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1895年,官办企业河官督商办企业所占比重最大,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次之,中外合资企业所占比重最小。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结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支持民间设厂;"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民营资本家积极参与;列强侵华的深入,外资企业影响加剧河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等。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根据国民党政府要人在上海外国银行的存款数目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数据可用来研究四大家族抗战前后对国家经济的垄断。因为这些存款可以说明四大家族利用掌握国家政权的优势,逐步取得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大发战争横财,民营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这些数据也可以用来研究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统治状况、国民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见证日本谍报机关情报搜集能力和侵略本质等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19.(1)表现:全民性行动,群众基础广泛;斗争的组织化程度高;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主动地抗争。(任意三点)
(2)理论:材料二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
实践:武装斗争: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四次反围剿斗争。根据地建设:1927年10月开始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努力发展生产,粉碎敌人经济封锁。(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土地革命:在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文献史料:材料五和材料六;实物史料:材料三;口述史料:材料四。
材料五更可信。理由:因为材料五属于国防部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判决书,具有权威性;其内容由战犯供述罪行,可靠性高。
【详解】(1)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一“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起着先锋队作用的青年知识分子,而且有极大热情的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城市居民以及农民群众。”可知五四运动体现中国人民“整体性觉醒”的表现有,全民性行动,群众基础广泛。根据材料一“如此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果缺少有序的组织引导是难以开展起来的。”可知斗争的组织化程度高。根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可知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根据材料一“五四运动表现的爱国主义不是被动地反抗,而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可知主动地抗争。
(2)理论: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二“它给我们存粮食,给我们作根据地,便利我们机动,便于我们打击敌人。”并结合开辟革命根据地的相关史实可知,材料二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
实践: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8年(中国)。武装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武装斗争方面,中共进行的实践活动有,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四次反围剿斗争。根据地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根据地建设方面,中共进行的实践活动有,1927年10月开始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努力发展生产,粉碎敌人经济封锁。(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土地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土地革命方面,中共进行的实践活动有,在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文献史料: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8年至1998年(中国)。根据材料三“1998年南京大屠杀‘万人坑’考古挖掘现场图片(部分)”,并结合史学研究方法可知,材料三属于实物史料。根据材料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松涛口述证言”,并结合史学研究方法可知,材料四属于口述史料。根据材料五“摘自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判决书”,根据材料六“摘自东中野修道《南京大屠杀的彻底见证》”,并结合史学研究方法可知,材料五和材料六属于文献史料。
根据史学研究方法可知,材料五更可信。理由:因为材料五属于国防部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判决书,具有权威性;其内容由战犯供述罪行,可靠性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