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选择性必修 第二单元 7《兼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统编选择性必修 第二单元 7《兼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1 15:4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统编选择性必修 第二单大单元教学设计 《兼爱》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思维发展与品质:掌握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理解各派论证方法,领悟其精妙之处。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了解先秦诸子各家思想文化,探索其对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
墨子·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偏义复词,园,果园。圃,菜园),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说他不对),上为政者得(捉获)则罚之。此何也?以(因为)亏人自利也。至攘(rǎng偷)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这)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同“滋”,更加)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假使)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同“拖”,剥下来)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谴责),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如果)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实在)不知其不义也,故(所以)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那么)必以此人为(是)不知白黑之辩矣(PD)。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因此)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
翻译:如果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如果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有人说,墨子的论述过于反复啰嗦?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一)逻辑缜密,结构严谨:
所谓逻辑缜密、结构严谨着重强调墨子说理时具备大局意识。具体表现为墨子在说理的过程中,能够对论点进行多次的铺设,且在说理时注重层层推进,最终说理的过程必定能够推理出结果,即表明论点。论点与前期铺设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
在阐述“兼爱”中,对于选取材料的排序(按不能兼爱的对象程度进行排列)臣子不孝君父—(子父弟兄臣君——父子兄弟君臣)——盗异室贼人——大夫乱家、诸侯乱国。个人之间关系,到异室和人,再到家和国的封地,小到大;层层推理,兼爱越来越难;后面的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依然采取这样的顺序,论证从小到大能够兼爱的好处。
在阐述“非攻”时,对于选取材料的排序(按所犯行为的不义程度进行排列):盗桃李者<攘人犬豕鸡豚者<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杀无辜者。通过层层推理,最终指出“杀无辜的人”是最不合乎“义”的行为,接着由杀一个无辜者扩大到杀害无数的人,即战争,由此提出“非攻”,前面的铺设都是为了“非攻”服务的。
工于铺垫,请君入瓮:
铺设也就是指辩论者在开始阐述自己的理念之前给听众假设一个情景,或者提出一两个他特别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即假设自己正面临同样的状况,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然后与听众展开一问一答式地论述,墨子的巧妙之处在于他能够很好地在问答之中融入自己的观点,通过多种论证方式让听众在无形之中认同自己的论点。墨子铺设的使用最常见的手法是举例论证,对于该论证技巧的使用,比如《兼爱》中,先声夺人,开篇提及圣人治理国家,知乱在哪里,就好之,类比用病说理;在后文中在问乱自哪里起,明确提出观点,乱的根源在于不相爱。举出多个不相爱的例子,导致各种乱。然后假设“兼爱”情境,各个例子的乱没有了,继而获得“天下治”,在交流的过程中一步步的引导话题走向,最后水到渠成,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所以,我们看出他的论辩层层铺垫、反复说理,有其严密性的一面,推理的一种需要;当然,我们也看到他说理对象的特殊性有百姓,既然这些人文化层次低,更要一遍遍举例,一层层推理,增强说服力。
任务:儒墨对比,深度理解“兼爱”思想
1.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异同?
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在强调爱人层面上基本是相同的。
不同之处:
儒家认为爱是差别的,儒家的爱是以爱父母、爱兄弟为本质核心,要求人么的爱以血缘为纽带、以亲疏为标准渐次递减。忠恕之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推己及人的伦理原则,是有差别的爱,对贤人的尊重也是有等级区分的尊重。儒家思想的亲疏区分明确了人们之间不平等的身份和地位,认为差等之别对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儒家的爱是维护宗法等级的基于血缘关系的爱。
墨子的“兼爱”是无私偏私,在君臣、父子、兄弟、社会、国家等多重关系上强调互相平等的关爱。墨子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看作是仁,认为不平等就会有贫富等级的区别,等级差别造成“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因此,墨子强调无差别的爱才能改变现状,认为以“兼”代替“别”是有仁义道德的人赞美的事。
墨子从“兼爱”伦理思想出发,提倡无差别的平等的爱,是治理天下、兴利除害的必由之路,是对儒家差等之爱的提升。
2.有人说墨子的说法,太过于天真,过于理想化?你如何看?
墨子的学说是一个高贵的理想,可是在达到这个理想之间,有很多问题必须解决就像上述所说,要爱那些不相干的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有很多局限性。
但也进步性。
(1)正义的人道主张,“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关注平民的社会生活,要求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反对传统的宗法制度。
(2)着眼于社会公众利益,“兼相爱,交相利”,着眼于实利,不停留在说教上,帮助平民,保护弱国,“爱利万民”“爱利天下”。
(3)是对“仁爱”思想的突破,把爱变成无等级,他把人民从原来作为表皮的爱的陪衬角色确立为“爱”的主体对象。
3.小小的善意,化为长久的力量。墨子思想对于我们现实有何意义?
墨子的“兼爱”思想蕴含古老的平和智慧。
(1)人际和谐:墨子倡导“视人若己人”“爱无等差”,以人为本,人人平等。这符合人际交往的普遍行为准则。
(2)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民主道德、公平公正,这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秩序。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与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不谋而合。
(3)自然和谐:墨子倡导的“节用”,培养人的忍耐和自我牺牲精神,有助于平等的实现。我们今天提倡节约型社会,更好地构建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性发展,为后代子孙谋福利。
五、作业:
1.总结文言知识点
2.拓展阅读《兼爱》全文
3.综述各家的修身方案和治国方案,可用图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