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71年7月中美达成的尼克松访华协议引起苏联的忧惧,它对美国使出了如下招数:一再告诫美方,倘美国联华抗苏,必会恶化美苏关系,且为苏联所不容;在越南问题上大做文章,阻止中美在反苏基础上接近;利用苏美最高会晤削弱中美最高会唔的成果等。这说明( )
A.美苏对峙格局转向三国并立局面 B.中美关系改善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C.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苏统一战线 D.中美建交打破了美苏的战略平衡
2.从196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长达15年、横跨三个五年汁划的三线建设,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为基础,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包括:攀枝花、酒泉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湖北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这说明三线建设( )
A.改善了我国城市布局不平衡的问题 B.逐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C.使我国西部与中东部均衡持续发展 D.旨在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的矛盾
3.三线建设一般循着“迁建”、“包建”、“新建”三种方式,着眼点“是增强国防工业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沿袭和发展了建立根据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内地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这表明三线建设( )
A.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旨在应对严峻的外部威胁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D.提升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4.毛泽东在某次最高国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报告说明此时中国共产党( )
A.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B.致力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C.成功制定了社会主义改造路线 D.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5.下图是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A.国民经济比例已渐趋平衡 B.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C.国家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 D.内地工业成为工业化主导
6.毛泽东在1961年末讲到:“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历史证明:当时“做对了”的包括( )
①中共八大提出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②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1958年开始实行“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1971年9月,第26届联大总务委员会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先于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提案进行表决,只要前一提案获得通过,后一提案就会自动失效而根本不可能付诸表决。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联合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 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C.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确立 D.反对霸权主义成为国际共识
8.1950年9月20日,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工农教育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建立强大的国防和强大的经济力量的必要条件;没有工农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也就没有文化建设的高潮。”这表明,此时( )
A.工农教育得到国家重视 B.国民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
C.工农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D.工农教育的社会条件成熟
9.基辛格在1973年给尼克松的汇报中写道,只要华盛顿谨慎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它将继续向我们支付红利:缓和亚洲的紧张状态,促进与莫斯科的关系。美国在保持与中国的高层接触和建交谈判的同时加紧推行对苏缓和政策。对基辛格的汇报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中美两国建交步伐在不断加快 B.中美苏构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
C.中美外交关系受到苏联因素影响 D.美国试图结束与苏联的长期冷战
10.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越剧风逐渐成为一股热潮,并带来了内地与香港电影业的一次交流高峰,一些两地合作制作的戏曲片备受欢迎,如《杨乃武与小白菜》、《碧玉簪》、《野猪林》等。这一现象在当时( )
A.体现文艺方针的实施成效 B.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C.说明电影题材以戏曲为主 D.推动了港澳的回归进程
11.下表为1956至1965年主要工业和农业产品数据。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
时间 钢 原煤 发电量 棉花 粮食
1956年 948万吨 1.31亿吨 270.4亿千瓦时 3280万担 3902.4亿斤
1965年 1223万吨 2.32亿吨 676亿千瓦时 4195.5万担 3891亿斤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B.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C.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实现了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12.毛泽东对三个世界的划分总体上是以各国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对国家利益的诉求为划分标准的。在这一战略中,每一个“世界”都包括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其所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不同地位,而非不同社会制度的版图。这一划分标准( )
A.利于破除对外交往障碍 B.推动了大国的协调发展
C.消除了两极格局的影响 D.促进了不结盟运动兴起
13.1963年,上海组织机关干部下厂、下乡参加劳动,转变作风。下图为同年6月,南汇县300多名机关干部下乡参加三夏劳动。该时期采用这一举措的原因是( )
A.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推动干部的理论学习的需要
C.借鉴苏联的课堂讨论法的经验 D.有利于干部实践水平的提高
14.下图为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书影。该报告( )
A.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关系 B.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C.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
15.新中国初期,中国对于国际体系的态度是某种“拒绝”或“观察”;新时期改成“加入”与“适应”;十八大以来变成“争取更大发言权、承担更多义务”,由体系外的“反对者”到体系内的“参与人”再到体系中的“较强者”。与上述观点相对应的外交成就是( )
A.“一边倒”、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另起炉灶”、参与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共建“一带一路”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D.参加日内瓦会议、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倡议设立亚投行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6年,吴大观出生于扬州。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参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筹建工作。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吴大观受命在沈阳筹备组建新中国的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在毫无设计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发动机研制并试飞成功。靠着一点一滴的攻关,他带领研制人员不断突破,他提出要建设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同时边做科学研究,边搞基础设施建设,不遗余力地推进型号研制和基础条件建设。他主持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研制第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发动机设计、试验标准“八大本”,领导建立了第一部航空发动机研制国军标,为研制可靠、管用的发动机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不仅为当时的科研工作拼出了一条出路,更为后来“昆仑”“太行”等发动机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温源《吴大观航空报国勇做中国心》
(1)根据材料,概括吴大观教授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大观教授取得成就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改变了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而且还直接冲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在新中国成立后约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由此导致中美关系不可避免地走向敌对与冲突。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实力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同时美国还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连同中美现实主义式的外交互动有力地促成了中美外交的革命式接近。
——摘编自袁校斌、晋军《20世纪70年代后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
材料二 在任何国际政治场景中,身份界定是确定两国关系性质的根本前提。只有在明确对方的身份之后,才能够确定双方关系的性质,中美经历了一段关系良好的时期,在共同应对苏联威胁中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合作。1997年,中美承诺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9年,李肇星大使发表《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演讲;2011年,确认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特朗普总统执政之后,美国的一个重要行为就是明确了中国的对手身份。在这样一种身份政治的背景下,美国将中国视为竞争性、挑战性的大国
——摘编自秦亚青《美国对华战略转变与中美关系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关系走向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萌发于中世纪的英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发展。19世纪,马尔萨斯等人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的思想,教育家阿诺德等人积极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斯德奇等人更是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如创办的成人夜校就推动了机械工人讲习所运动的发展。19世纪期,英国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等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1889年,通过了《技术教育法》,要求地方当局提供技术教育等。19世纪后半期的大学不仅开始培养工商业人才,而且也“向每天的劳动仅足以糊口的人民群众的子弟开放”。为了提升英国的经济竞争力,1880年,“伦敦同业公会”成立了旨在从旁援助技术教育的“伦敦市成人教育协会”。
——摘编自李渝红《英国职业教育介绍》
材料二 建国之初中等技术教育的很多实施机构来源于旧时的公、私立职业学校。1952年3月政务院对其进行调整,规定每所学校都有特定的专业方向,统称为中等专业学校。同时,由于生产部门急需补充技术工人,技工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其管理部门分配工作。为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国家还尝试开辟新的途径,从1958年开始,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大量开办,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与此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逐步发展,1965年,全国中专在校生54.7万人,技校在校生18.3万人,农业等职业中学在校生443.3万人,三者已占到当时中学在校生总数的34.8%。
——摘编自俞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定位及规模发展演进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英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与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阶段 与中国建立的欧洲国家
1949年—20世纪50年代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丹麦、芬兰、列支敦士、瑞典、瑞士、挪威
20世纪70年代 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冰岛、圣马力诺、联邦德国、希腊、卢森堡、马耳他、荷兰、英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
20世纪90年代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北马其顿、安道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摩纳哥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材料二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相对于双边外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方得以开展并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摘编自王明进《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与欧洲国家外交关系发展的阶段性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的多边外交方得以开展并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71年(中国、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冲击了两极格局中苏联的地位,影响了苏联对中国和美国的政策,影响了原有的世界政治格局,B项正确;虽然当时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不足以与美苏形成三国并立局面,排除A项;中美并没有建立反苏统一战线,排除C项;当时中美并没有建交,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其中包括:攀枝花、酒泉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湖北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使西部地区兴起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一定程度改善了我国城市布局不平衡的问题,推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A项正确;对外开放始于1978年后,排除B项;“均衡发展”不符合事实,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工业,未提及农业、服务业,且三线建设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因此材料“着眼点‘是增强国防工业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反映的是三线建设旨在应对严峻的外部威胁,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早在1956年就已经完成,排除A项;受国情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与提升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可知,毛泽东是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们在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A项正确;此时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国民经济恢复和制定社会主义改造路线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前,排除BC项;据题意可知此时是要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并不能说明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197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1965年-1975年,内地工业产值增长率高于沿海,其在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也大幅上升,结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我国正在开展三线建设,大批工业内迁,内地的工业产值大幅上升,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内地的工业产值变化,不能说明国民经济的比例状况,并且这一时期国民经济依然偏重于工业,经济比例并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无法得出工业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61年(中国)。根据材料“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错误占第二位,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共八大召开,属于正确探索,①正确;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②正确;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1958年总路线,这是左倾冒进的体现,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律,③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④正确。符合题意是①②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7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些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可以看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B项正确;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组织,不仅仅是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排除A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还未建立,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际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题意可知,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了加强工农教育的必要性,说明工农教育得到国家重视,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国家对工农教育的重视,并不能体现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和工农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更无法说明工农教育的社会条件成熟,排除BC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缓和亚洲的紧张状态,促进与莫斯科的关系。美国在保持与中国的高层接触和建交谈判的同时加紧推行对苏缓和政策。”可得出,中苏关系的恶化,是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因素,说明中美外交关系受到苏联因素影响,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两国建交的进程加快,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国的制衡,排除B项;冷战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越剧风逐渐成为一股热潮,并带来了内地与香港电影业的一次交流高峰”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越剧风、电影等发展较快,体现了当时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现象,体现了当时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发挥了作用,A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戏剧片备受欢迎不代表其作为主要题材,排除C项;港澳回归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至196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56至1965年,各主要工业和农业产品大多呈现增长趋势,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A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此时还未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各主要工业和农业产品大多呈现增长趋势,但不能说明实现了农工商业协调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毛泽东对于三个世界的划分依据的是各国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对国家利益的诉求,而非意识形态,这有助于打破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外交的束缚,冲破外交障碍,A项正确;当时处于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下,三个世界的划分并不能推动大国协调发展,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三个世界划分的时间是在1974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63年中国。材料中上海组织干部转变作风下厂下乡参加劳动,南汇县组织干部参加劳动,这个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因此举措的原因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济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干部去劳动而不是学习理论,排除B项;1963年中苏关系已经破裂,排除C项;D项是作用,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重点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关系,A项正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根据所学,“拒绝”或“观察”是指“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的条约及建立的外交关系。“加入”与“适应”是指参与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需求;而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十八大以来变成“争取更大发言权、承担更多义务”的体现。B项正确;一边倒是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并不是拒绝;而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也不是在新时期,排除A项;提出“求同存异”并不属于“加入”,排除C项;参加日内瓦会议是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表现,并不属于“拒绝”,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成就:参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筹建工作;设计航空发动机,促进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建立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促进了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研制第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
(2)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吴大观个人的爱国情怀和才能;苏联的支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参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筹建工作”可概括出参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筹建工作;根据材料“吴大观受命在沈阳筹备组建新中国的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在毫无设计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发动机研制并试飞成功”可概括出设计航空发动机,促进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建立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促进了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他主持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研制第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可概括出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研制第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1949年11月”“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吴大观受命在沈阳筹备组建新中国的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吴大观个人的爱国情怀和才能;苏联的支持。
17.(1)原因:美国方面:美苏全球争霸的战略态势中,美国呈现守势;中国影响力增强;考虑台湾问题;国际方面:多极化趋势的呈现。
(2)因素:身份界定;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及制度;国际机构;突发事件。
(3)认识: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是一场相对持久的博弈,有时甚至张扬激烈;中美两国应当在战略竞争下寻求共存与合作,有较大可能性在全球治理领域发现和创造合作机遇。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美国)。
原因:美国方面:根据材料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实力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同时美国还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并结合冷战的相关史实可知,美苏全球争霸的战略态势中,美国呈现守势;根据材料一“连同中美现实主义式的外交互动有力地促成了中美外交的革命式接近。”可知,中国影响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考虑台湾问题;结合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可知,国际方面,多极化趋势的呈现。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7年至2011年(中国、美国)。
因素:根据材料二“身份界定是确定两国关系性质的根本前提”可得出身份界定;根据材料二“中美……在共同应对苏联威胁中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合作”可得出国家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还有国际格局、国家实力、国际法等。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美国)。
认识:根据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后约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美关系不可避免地走向敌对与冲突”“20世纪60年代末,……促成了中美外交的革命式接近”根据材料二“特朗普总统执政之后,美国的一个重要行为就是明确了中国的对手身份。在这样一种身份政治的背景下,美国将中国视为竞争性、挑战性的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经曲折波动、当今世界政治,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是一场相对持久的博弈,但双方都应克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关系的合理走向是稳妥管控危机,积极寻找一种共同进化的可持续相处之道。
18.(1)原因:教育家的主张推动;工业革命的推动;教育法令的出台;大学教育的促进。
(2)特点:①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②培养目标更高、素质更高、技能更高的技能人才。
③提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强化职业教育与现代技术和科学的结合。
④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合作,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质。
⑤多元化发展,培养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
意义: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②实现社会公平。中等职业教育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
③推动科技进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④提高社会素质。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劳动力队伍的建设,对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原因:根据材料“教育家阿诺德等人积极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可知教育家的主张推动;根据材料“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1889年,通过了《技术教育法》”,“19世纪后半期的大学不仅开始培养工商业人才”,可知教育法令的出台;大学教育的促进。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特点:从材料中的“由于生产部门急需补充技术工人,技工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可以得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从材料中的“为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可以得知培养目标更高、素质更高、技能更高的技能人才;通过材料中的”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大量开办,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与此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逐步发展“可以得出提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强化职业教育与现代技术和科学的结合;通过材料中的”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其管理部门分配工作“可以得出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合作,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质;通过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多元化发展,培养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
意义: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能人才。在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合作的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多元化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中等职业教育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进步;中等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素质。
19.(1)1949--20世纪50年代原因: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权不稳定;建国初经济千疮百孔;对外实行一边倒政策。
20世纪70年代的原因: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与美国关系缓和、与日本建交,掀起建交的高潮。
20世纪90年的原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推行对内改革经济发展快;注重睦邻友好,开展不结盟外交。
(2)特点:与双边外交相补充;协定具有通明性;多边各国的利益有一致性。
原因: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大国美国、日本关系的缓和;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20世纪90年代。据材料一时间和建交的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权不稳定;建国初经济千疮百孔;对外实行一边倒政策。根据材料二时间,建交的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20世纪70年代的原因: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与美国关系缓和、与日本建交,掀起建交的高潮。根据材料三时间,建交的主要是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周边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20世纪90年的原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推行对内改革经济发展快;注重睦邻友好,开展不结盟外交。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后。据材料“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得出特点一与双边外交相补充;据材料“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特点二得出协定具有通明性;据材料“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得出特点三多边各国的利益有一致性。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得出原因: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大国美国、日本关系的缓和;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