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免疫学的实际应用——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时训练
1.小刚五年前得过水痘,但之后水痘爆发期小刚却没有再得水痘,因为小刚体内有( )
A.水痘病毒
B.针对水痘病毒的记忆B细胞
C.针对水痘的淋巴因子
D.针对水痘病毒的抗原
2.人若被疯犬严重咬伤头、颈等部位,不仅需多次接种狂犬病疫苗,还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狂犬病血清的保护时间要比狂犬病疫苗持久
B.B细胞的激活需要狂犬病毒和T细胞提供信号
C.多次接种可引起机体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D.抗狂犬病血清中主要有效成分为抗狂犬病毒抗体
3.下列有关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可以对组织内相应的抗原进行检测
B.抑制T细胞增殖可降低异体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
C.注射动物血清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
D.注射青霉素前进行皮试能判断机体是否对青霉素过敏
4.图中曲线表示了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人被生锈的钉子扎伤时,为预防破伤风杆菌感染,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最好
B.方法②中注射的抗原应经过减毒或灭活处理
C.与采用方法①相比,采用方法②可以使人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
D.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时,人体内抗体水平峰值出现的时间在第7日之前
5.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6.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3个事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识别;
(2)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淋巴细胞群;
(3)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
A.吞噬细胞不仅参与事件(1),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也起重要作用
B.事件(1)中只有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来自异体器官中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C.事件(2)中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的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主要由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
D.事件(3)中记忆细胞再次遇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7.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8.为探究某种疫苗对病毒的预防能力,科研人员选取健康小鼠注射疫苗。在适宜条件下饲养一个月后,进行了病毒侵染实验。如图为实验期间对小鼠抽血检测病毒含量和对应抗体含量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1、2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体内病毒含量
B.曲线3说明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更多抗体
C.免疫缺陷病患者可注射减毒活疫苗来预防疾病
D.注射疫苗可能是某些疾病目前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
9.被称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即研制“糖丸”——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相当于免疫学中的抗原
B.由于该疫苗是活疫苗,因此“糖丸”要用凉开水送服,切忌用热开水溶化
C.B细胞在“糖丸”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可以通过吃“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
10.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使角膜移植的成活率高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成活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免疫赦免”说明人体免疫防卫功能存在缺陷
B. 眼球血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C. 被移植的角膜与受体之间不存在免疫反应
D. 用药物抑制B细胞增殖可获得“免疫赦免”
11.下图为研究不同品系小鼠的皮肤移植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系小鼠1在初次排斥前,因非特异性反应引起移植处炎症反应
B.B系小鼠2排斥时间提前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的“某淋巴细胞”分泌大量抗体
C.若先摘除B系小鼠1的胸腺,则其发生初次排斥的时间提前
D.若给B系小鼠2移植的是C系小鼠的皮肤,则其体内的记忆细胞可快速增殖分化
12.目前研制的新冠疫苗有多种,其中mRNA疫苗备受关注。研究发现纳米脂质颗粒中LNP能使mRNA疫苗在体内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进行靶向递送。mRNA疫苗通过胞外递送到胞内后可能面临内体逃逸和胞内免疫两个难点,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封装在LNP中的编码新冠病毒抗原蛋白的mRNA疫苗以_____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内体小泡,之后从内体小泡逃逸,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_____,产生的抗原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_____,从而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2)若内体小泡内的mRNA未实现逃逸,则会被_____识别,使该外来mRNA降解;若逃逸成功也需逃避_____的识别,以免被降解。
(3)DNA疫苗通过抗原蛋白基因在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安全性更有优势,这是因为mRNA疫苗不会进入_____内,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风险。然而RNA疫苗的临床应用仍受到限制,试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
(4)为了更好地预防新冠病毒,国家提倡在注射两针新冠疫苗的基础上,再注射一针加强疫苗,从体液免疫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注射三针新冠疫苗也不能够保证不会被新冠病毒感染,请阐述理由: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小刚五年前得过水痘,体内产生了效应的记忆细胞,在之后水痘爆发期,水痘病毒抗原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浆细胞好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将病毒消灭,因此小刚没有再得水痘。
2.答案:A
解析:单独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不能作为无咬伤预防的长效手段,因为血清中含有的是抗体,不是抗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而抗体在体内存活时间较短,A错误;B细胞接受来自于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或直接受病毒的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B正确;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血清中含有抗狂犬病抗体,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主要是起治疗作用,D正确。
3.答案:C
解析: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可对组织内相应的抗原进行检测,A正确;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T细胞增殖可降低异体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动物血清中含有抗体,因此注射动物血清是为了中和相应的抗原,C错误;对青霉素过敏的人而言,青霉素是一种过敏原,其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引起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所以注射青霉素前一定要进行皮试,D正确。
4.答案:A
解析:人被生锈的钉子扎伤时,可能会感染破伤风杆菌,此时应直接注射抗体,快速消灭进入人体内的破伤风杆菌,预防疾病发生,A错误;方法②中注射的抗原应经过减毒或灭活处理,使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而不会使人患病,B正确;注射抗原可以使人体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存活时间较长,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种抗原的记忆,所以可以使人获得比直接注射抗体更持久的免疫力,C正确;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会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人体内抗体水平峰值出现的时间比图中方法②峰值出现的时间(第7日)早, D正确。
5.答案:D
解析:A、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B、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C、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D、实质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物质不符可能导致强的移植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故选:D。
6.答案:A
解析:A、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有识别作用,能够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识别,即可以参与事件(1),并且在第二道防线即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也起重要作用,A正确
7.答案:C
解析:据题分析,乙肝疫苗是灭活的病毒,免疫学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接种乙肝疫苗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8.答案:D
解析:曲线3表示注射疫苗组小鼠体内抗体的含量,曲线4表示未注射疫苗组在一个月后感染该病毒后体内抗体的含量。注射过疫苗的个体感染相同病毒时可发生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数量多且迅速,能及时清除病毒,因此曲线2为实验组小鼠体内病毒含量,曲线1为对照组小鼠体内病毒含量,A错误。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缺陷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较差,注射减毒活疫苗可能会有一定风险,C错误。
9.答案:D
解析:A、“糖丸”实际上就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力减弱后做成的疫苗,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因此从免疫学的角度看,“糖丸”相当于抗原,A正确;B、“糖丸”是减毒的病毒,在高温下易变性,因此“糖丸”要用冷开水溶解后送服,切忌用热开水溶化,防止高温杀死减活后的病毒,B正确;C、“糖丸”中的减毒的病毒、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中病毒的蛋白质都可以作为抗原,都可刺激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即B细胞在“糖丸”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D、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因为免疫缺陷的原因,吃“糖丸”后不能有效产生免疫反应,不能形成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达不到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目的,D错误。故选:D。
10.答案:B
解析:A、“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血浆中,免疫活性物质分布在内环境中,在外分泌液中可能也有。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但眼球血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
C、被移植的角膜属于外来物,会存在免疫反应,C错误;
D、免疫赦免需抑制B、T细胞,D错误。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A、B系小鼠1在初次排斥前,移植处先发生了非特异性免疫,引起该处炎症反应发生,A正确;B、B系小鼠2排斥时间提前,其主要原因是注射的“某淋巴细胞”迅速增值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B错误;C、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若先摘除B系小鼠I的胸腺,则T细胞不足,会导致其发生初次排斥的时间延后,C错误;D、若给B系小鼠2移植的是C系小鼠的皮肤,由于B鼠2没有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因此不会发生记忆细胞的快速增殖分化,D错误。故选A。
12.(1)答案:胞吞;翻译;记忆细胞
解析:据图可知,封装在LNP中的编码新冠病毒抗原蛋白的mRNA疫苗以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中合成相应的蛋白质。
(2)答案:TLR3和TLR7∕8;NLRs
解析:据图可知,若内体小泡内的mRNA未实现逃逸,则会被TLR3和TLR7/8识别,使该外来mRNA降解;若逃逸成功也需逃避NLRs识别,以免被降解。
(3)答案:细胞核;mRNA自身稳定性较差,在体内递送时会被体内相关酶降解
解析:与DNA疫苗相比,mRNA不需要进入细胞核,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风险。然而mRNA为单链结构,自身稳定性较差,在体内递送时会被体内相关酶降解,因此mRNA疫苗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4)答案: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且病毒变异性强
解析:在注射两针新冠疫苗的基础上,再注射一针加强疫苗,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更好地抵御病毒;因为记忆细胞和抗体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且新冠病毒变异性强,注射了三针新冠疫苗也不能够保证不会被新冠病毒感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