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89年5月6日,200余名台胞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妈祖庙,实现了1949年以来两岸第一次民间直航;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期间,为湄洲妈祖庙题赠“神昭海表”之墨宝。这些史事( )
A.彰显了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纽带 B.反映出“一国两制”得到普遍认同
C.说明民间交往促成国共关系缓和 D.表明两岸携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2.1981年2月,台湾《时报周刊》举办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和平统一……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中国在这一代生活于台湾的年轻人而言,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或名词,不管是地理环境的隔阂或生活模式的相异,都无法改变历史与血缘关系。”这( )
A.凸显了台湾同胞的民族国家意识 B.表明“一国两制”成为两岸共识
C.说明谈判是祖国统一的唯一途径 D.促使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3.如表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报道关于雷锋精神的宣传重心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 )
时期 宣传重心
1963—1966年 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忠实。
“文化大革命”时期 爱憎分明、阶级立场坚定、革命性,斗争性。
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前 螺丝钉精神、助人为乐精神。
1990年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 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立足本职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雷锋。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 学雷锋常态化,以更平民化的视角宣传学雷锋。
A.契合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 B.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果 D.折射出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
4.近年来,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不同类型的融资,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还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组织。材料说明( )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发展进程
C.中国外贸利于国际局势缓和 D.改革开放政策成为中国基本国策
5.如图是1980—202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趋势图。据此可知( )
A.中国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 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国际贸易依存度逐渐降低 D.贸易方式升级优化
6.2012年至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700多万户,10年翻了两番多;中国民营经济具有“56789”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材料反映了( )
A.民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B.国民经济出现“民进国退”现象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出了丰硕成果 D.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
7.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992年党的十四大,再次明确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这表明( )
A.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放在第一位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共识 D.党中央注重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8.香港地区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7万亿港元增长到2021年的2.86万亿港元,年均实际增长2.7%,比同期全球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21.2万港元增长到2021年的38.7万港元。这一时期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
①国际环境日趋宽松 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③“一国两制”的落实 ④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下图为部分内容)。这一安排( )
一、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二、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 三、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A.促进了港澳地区经济发展 B.深化了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
C.推动了民间交往不断扩大 D.消除了两地间的经济贸易壁垒
10.每个阶段的社会面貌在《人民日报》标题词汇中均有所体现。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面貌的标题词汇包括( )
A.抗美援朝、八荣八耻、人民代表大会、融资
B.氢弹爆炸、中美联合公报、经济实体、股份制
C.八字方针、东方红一号、农业合作化、中国梦
D.一国两制、希望工程、信用卡、科技扶贫
11.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中亚进、出口总额分别由10.5亿美元和7.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70.3亿美元和232.3亿美元。这一贸易状况( )
A.说明亚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重心
B.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的活跃
C.反映出我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D.体现了我国同中亚国家“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
12.1958年9月,武钢一号高炉的第一炉铁水开辟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新纪元,2019年10月,一号高炉光荣退役。在61年的生产建设中,武钢人以艰苦创业和拼搏创新精神,先后成就了它“光荣炉”“冠军炉”“长寿炉”的美称。2021年武钢一号高炉登上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武钢一号高炉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国家( )
A.注意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B.力图加快“一五”计划
C.一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D.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3.2013年9、10月,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截至2022年5月27日,中国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创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合作机制或平台。据此可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注重( )
A.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14.2012年以来,中国军队组织参加马航MH370失联航班搜救、菲律宾“海燕”台风救援、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马尔代夫水荒救援等多项行动。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共访问43个国家,为到访国民众提供医疗服务,惠及民众23万余人次。这体现出( )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B.国际救助成为军事交流的核心
C.新时代中国的国际担当精神 D.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得以建立
15.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景的6.9%,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这主要得益于( )
①政策支持 ②制度创新 ③国际合作 ④科技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近代以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成为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稳定性,中国被迫加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求索,试图找到中国现代化的方案。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现代化方案都是外源式的,这些不顾本国国情盲目照搬照抄他国的做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新中国的成立则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打开了前进通道,中国开启了主动现代化的征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奋斗中,逐步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内生性方案。限于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党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这种认识比较单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当前,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致力于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摘编自王晓青《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结局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和斗争推动的。
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作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毛泽东:“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20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振奋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激励了一代石油工人,出色的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凭借着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光。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具有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支柱,他们的实践是党的决策的基础。他鼓励人们敢想、敢闯、敢试,让人民群众在这场伟大实践中闯出一条新路,闯出一条国家富强、人民享福之路。他支持和肯定安徽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劳动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时较早提出积贮备荒说者,当为西汉初年的贾谊。他在上书汉文帝的《论积贮疏》中针对汉初“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以致于“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的情形……强调:“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摘编自陈业新《两汉荒政思想探析》
材料二中共十五大提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为此,我国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城乡市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贾谊农业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五大确立的农业发展思想的内涵并简析其重大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升华,他们或把民本思想从“民本——尊君”的体系中剥离出来,否定君主存在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异端”思想——无君论;或者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全面的改造或创新,如黄宗羲、唐甄等在抨击君主专制、强调万民地位中形成的“新民本”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走向末路时,新民本思想顺势而生。
——摘编自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如何贯彻和落实民本主义,孙中山认为“此后国家经费,取给于民,必期合于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之统一”。他主张“慎重地开发中国广大的天然和其他资源。开发资源不仅仅是为了富有,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我国人民的满足和幸福”。为此,“国家管理资本,发达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国家的建设首先要考虑民生,要考虑“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
——摘编自廖大伟《孙中山的民本思想》
材料三 1982﹣2015年,中国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学从35.4%降到26.2%,初中从17.8%提高到38.3%,高中从6.6%提高到16.4%,大专及以上从0.6%提高到13.3%。2016年,城镇地区83.6%的户所在社区有卫生站,农村地区87.4%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截至201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几个重要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约4亿、5亿、11亿、1.8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的成就堪称世界楷模,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14年的4.2%。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标志着中国的民生福祉增进进入均衡发展型阶段。
——摘编自武力主编《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新民本”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民本思想与明清“新民本”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生保障方面的特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89年至2005年。根据材料可知,两岸往来从1989年逐渐被突破,从民间走向官方,其中的重要纽带是湄洲妈祖庙,这彰显了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纽带,A项正确;B项错在“普遍”,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是民间交往促成国共关系缓和,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大陆一方的举措,而且材料主旨并未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年(中国)。根据“不管是地理环境的隔阂或生活模式的相异,都无法改变历史与血缘关系”可知,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不会因为地理环境或者生活模式的差异而改变的,因此这凸显了台湾同胞的民族国家意识,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座谈会并未直接使得“一国两制”成为两岸共识,该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唯一途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九二共识”是到1992年才达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人民日报》报道关于雷锋精神的宣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心,这折射了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才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A项;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2012年中共十八大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现“宣传重心的变化”并没有体现宣传成效,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材料“中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不同类型的融资”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B项正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是指市场机制在国家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材料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的成就没有反映出世界局势对中国外贸模式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外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无法得出“改革开放政策成为中国基本国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80—2020年中国。据1980—202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趋势图可知,工业出口占比上升,工业进口占比总体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工业品产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不仅有利于满足国内工业品需求,导致工业进口下降,而且大量出口国外,导致工业出口占比上升,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工业的发展,但不能反映具体的产业结构情况,排除B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依存度逐渐降低”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贸易的内容而非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2年至202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数量显著增加,民营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说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出了丰硕成果,C项正确;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主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进国退”现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营企业的集中方向,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9月(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很重要,并要协调发展,党中央两次重要会议强调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之际,也要求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D项正确;A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实际,排除A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一体制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且材料主旨是精神文明建设,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未完整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97年至2021年的香港。根据所学可知,材料未涉及国际环境日趋宽松的信息,表述不准确,①不符合题意;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并开始被简称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题干时间不符, ②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香港地区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7万亿港元增长到2021年的2.86万亿港元,年均实际增长2.7%,比同期全球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21.2万港元增长到2021年的38.7万港元。”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香港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③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理优势为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03年中国。根据材料,这一安排的主要内容是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目的是让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这有利于深化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B项正确;这一安排的主要内容和直接目的是密切经贸关系,而非发展经济,排除A项;这一安排主要影响经贸关系而非民间交往,排除C项;“消除了经济贸易壁垒”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面貌的标题词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希望工程、信用卡、科技扶贫、国企改革、非国有企业,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件,D项正确;抗美援朝、八荣八耻、人民代表大会,都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件,排除A项;氢弹、星炸、中美联合公报,都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件,排除B项;八字方针、东方红一号、农业合作化,都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件,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21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不断向好,这一状况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的数据不能体现亚洲地区是我国外交工作重心,排除A项;全球治理体系是国际社会管理共同事务的体系以应对全球性问题,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往来,并未体现出全球治理的信息,排除C项;“真、实、亲、诚”是我国与非洲国家的外交理念,与周边国家的外交理念是“亲、诚、惠、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无论是工业化建设,还是在此过程中凝结的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都体现国家和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苏联建设经验的借鉴,排除A项;1958年时,一五计划已提前超完成,排除B项;国家向来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一五”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依然重视重工业发展,且更加重视工业发展质量,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并创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合作机制或平台,据此可判断,新时代中国外交注重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推动多边治理,而非维护经济主权的安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注重多边治理,而非外交方针,排除B项;与中国合作的国家,不单单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救灾和医疗,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的国际担当精神,C项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必须地理位置上临近,中国参与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A项;“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马尔代夫水荒救援”不属于军事交流,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5年(中国)。据题意可知这是指2005年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有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推动、袁隆平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对杂交水稻进一步研发,B项正确;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是自身努力的成果与国际合作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1)结局及历史必然性: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从政治体制看,在集权官僚型体制下,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地方大员推动的,缺乏中央的疆力支持;在企业管理上,洋务企业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从实践上看,当时的救国方案偏向外生型和引进西方技术,这使得洋务运动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缺乏生产关系变革的配套措施;从观念上看,在儒家思想束缚下,向西方学习只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缺乏学习西方的强大内驱力;从外部环境看,列强侵略的不断深化,使洋务运动缺失良好的外部环境。
(2)简评:自近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从被动式到主动式,从外源型到内生型的转变。近代前期,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中国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制约,这一时期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以失败而告终,并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富强和民主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现代化道路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汲取了历史和西方的经验,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推动了中国快速、高质量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二战后新兴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历史必然性:从体制角度分析,得出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地方大员推动的,缺乏中央的强力支持;从实践方式分析,得出当时的救国方案偏向外生型和引进西方技术,这使得洋务运动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缺乏生产关系变革的配套措施;从观念角度分析,得出在儒家思想束缚下,向西方学习只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缺乏学习西方的强大内驱力;从外部环境角度分析,得出列强侵略的不断深化,使洋务运动缺失良好的外部环境。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现代化方案都是外源式的……”,得出自近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从被动式到主动式,从外源型到内生型的转变。近代前期,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中国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制约,这一时期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以失败而告终,并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富强和民主的目标。据材料“而新中国的成立则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打开了前进通道,中国开启了主动现代化的征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奋斗中,逐步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内生性方案”,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现代化道路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汲取了历史和西方的经验,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推动了中国快速、高质量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从中国现代化道路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二战后新兴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7.(1)作用:20世纪60年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通过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如:经济上,建立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军事上,两弹一星。农业和社会生活方面也取得巨大进步。改革开放之后,人民通过辛勤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全面小康。
(2)地位:党以人民为工作的中心,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满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一方面促进苏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调动人民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参战,保卫苏维埃政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开始后,安徽等地的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两个时期论述。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工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通过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如:经济上,建立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军事上,两弹一星。农业和社会生活方面也取得巨大进步。据材料“改革开放以后,……让人民群众……闯出一条国家富强、人民享福之路。……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之后,人民通过辛勤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全面小康。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据材料“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并结合所学,可知党以人民为工作的中心,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满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一方面促进苏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调动人民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参战,保卫苏维埃政权。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工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材料“安徽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安徽等地的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1)历史背景:汉初百姓弃农从商影响农业生产;国家粮食储备不足;传统农本商末思想的影响;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应对匈奴边患的客观需要(北方匈奴对汉政权的侵扰)。(答出三点即可)
(2)内涵: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和科技潮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农业和工商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汉初“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以致于“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的情形……强调:“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从中可以得出当时百姓弃农从商影响农业生产,国家的粮食储备不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由此可以得出农本商末思想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儒家的民本思想重视民力,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重视农业生产,而这一时期北方匈奴对汉政权的侵扰,这也影响了贾谊的农业思想。
(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从中可以得出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和科技潮流。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从中可以得出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为此,我国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城乡市场。从中可以得出要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使农业和工商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根据材料,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这就有利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根据所学知识,这些举措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专制,理学不务实际。
(2)异同:相同点:都认为人民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提倡执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不同点:思想渊源不同:明清民本思想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还借鉴欧美经验。
主要目的不同:明清民本思想希望通过“保民”来反对君主专制,孙中山希望通过赋予民众一定的政治权利,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权利主体不同:明清民本思想是“君”为“民”做主,“主权在君”孙中山的民本是“民”为自己做主,“主权在民”。
(3)特点:保障覆盖面和受益人群范围逐步扩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成效较大。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
背景:依据材料“明清时期”并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如: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理学不务实际。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从‘民本——尊君’的体系中剥离出来,否定君主存在的合理性”、“在抨击君主专制、强调万民地位中形成的‘新民本’思想”,材料二“取给于民”、“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更重要的是为了我国人民的满足和幸福”、“‘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国家的建设首先要考虑民生,要考虑‘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可知,都认为人民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提倡执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不同点:依据材料一“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升华,他们或把民本思想从‘民本——尊君’的体系中剥离出来,否定君主存在的合理性”、“在抨击君主专制、强调万民地位中形成的‘新民本’思想”,材料二“取给于民”、“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更重要的是为了我国人民的满足和幸福”、“‘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国家的建设首先要考虑民生,要考虑‘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并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主要目的以及权利主体等角度分析,思想渊源不同,明清民本思想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还借鉴欧美经验。主要目的不同,明清民本思想希望通过“保民”来反对君主专制,孙中山希望通过赋予民众一定的政治权利,实现民有、民治、民享。权利主体不同,明清民本思想是“君”为“民”做主,“主权在君”孙中山的民本是“民”为自己做主,“主权在民”。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特点:依据材料“中国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学从35.4%降到26.2%,初中从17.8%提高到38.3%,高中从6.6%提高到16.4%,大专及以上从0.6%提高到13.3%”、“城镇地区83.6%的户所在社区有卫生站,农村地区87.4%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几个重要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约4亿、5亿、11亿、1.8亿”、“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14年的4.2%”并结合可知,保障覆盖面和受益人群范围逐步扩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依据“中国的民生福祉增进进入均衡发展型阶段”可知,成效较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