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罗迦·费·因格
20谈创造思维
生活不是静止,而是同静止作斗争,是创作,是创造,是对“永恒旧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
——《罗曼·罗兰传》
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 ——卢尔卡尔斯基
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 ——高尔基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 ——罗曼·罗兰
许多名人对于“创造”有自己的看法,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了解他对于创造又有怎样的观点?
检查预习
1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梳理论证思路
4
品味文章语言
5
思考探究
6
课堂小结
7
积累拓展
8
中 ( ) 遁 ( ) 钝( )
懦 ( ) 豢 ( ) 殖( )
痕( ) 卦 ( ) 樵 ( )
镰 ( ) 檐( ) 懒惰( )
灌溉( )
nuò
zhí
dùn
dùn
zhònɡ
huàn
hén
qiáo
ɡuà
lián
lǎn duò
yán
ɡuàn ɡài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伤
词
鲁
夫
养
繁
伤
辞
夫
刀
屋
尽
尽管( )
筋疲力尽( )
jǐn
jìn
多音字
检查预习
形近字
茅塞( )开
顿 dùn
( )器
钝 dùn
钝 顿
( )雅
儒 rú
怯( )
懦 nuò
懦 儒
目不转( )
睛 jīnɡ
( )天霹雳
晴 qínɡ
晴 睛
中伤:
遁词:
豢养:
画龙点睛:
哑口无言:
自暴自弃:
走投无路:
词语解释
检查预习
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喂养。
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
内容生动有力。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不求上进。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投,投奔。
词语辨析
检查预习
豢养 圈养
他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面,______了许多牲畜。
游击队进过一次城,经过一场流血的冲突,把士绅们______的一批警察全部缴了械。
圈养
豢养
相同点 都有“喂养”的意思。
不同点 “豢养”还比喻收买并利用。
“圈养”指关在圈里饲养;只指代动物。
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4.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学习目标
陶行知 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重视创新、培养创造型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教育思想,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本文即是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宣 言
一般指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也有几国联合发表的或以会议名义发表的宣言,如《共产党宣言》。
文学常识
知识必备
梳理论证思路
围绕“创造”,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1.围绕“创造”,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第1段)
我们要创造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批驳了哪些观点?是用什么方法来批驳的?
错误观点 反驳依据 论证方法
环境平凡
生活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陷入绝境
八大仙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
《易经》、《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
莫扎特、爱迪生、帕斯加尔
曾参、惠能
玄奘、哥伦布、莫扎特、歌德、古语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外部因素
主观因素
驳论和立论相结合,运用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错误认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作者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树立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又讲一个东山樵夫的故事?
东山的樵夫,他不懂创造,最后把泰山的茅草和树苗都当柴火烧了,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用樵夫比喻老师,草和树苗比喻学生,作者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呼唤教育者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本文的论证方式和本单元那篇文章论证方式类似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树靶子,然后再批驳对方的论点,然后再树立自己的观点。 先破后立
《创造宣言》——边破边立
品味文章语言
文章语言有怎样的特点?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比喻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刀法”一词比喻教育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排比
“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有力驳斥各种错误论调,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文章通过比喻、排比等多种方法,对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有力,感情强烈,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语言生动形象、活泼亲切、热情洋溢、明白如话。
思考探究
联系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谈谈怎样才能发挥创造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课堂小结
1. 举例论证,说服力强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在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 例证富有典型性,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
写作特色
2. 破立结合,论证有力
文章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先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观点;最后发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3. 排比、比喻结合,语言生动有气势
本文运用了大量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排比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还有许多语句运用比喻修辞,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体现出较高的说理艺术。
积累拓展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文章并思考“什么是创造的教育”?
①什么是创造的教育?
②先说明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我举个例子来说吧。《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等人在前船先行,宝玉同姊妹们在后船后行。宝玉见河中满是破荷花,觉得可恨,想叫人来拔去。薛宝钗认为现在仆人们很忙碌,没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说:“我平生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一听,觉得诗句很好,就不再要拔去破荷叶了。这个例子中,船行到荷叶中去,是行动;破荷叶妨碍行船,是行动;林黛玉提出李义山的诗句,是思想;宝玉心中厌恶的破荷叶,一变而为可爱的天然乐器,是产生了新的价值。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③我现在再讲行动,关于教育上的行动。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我们知道王阳明先生是提倡“知行合一说”的,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先要脑袋里装满了学问,方才可以行动。所以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行动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漠不相关的,以致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所以王阳明先生的两句话,很可以代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思想。
④现在我要把他的话翻半个筋斗。如果翻一个筋斗,岂非仍是还原吗?所以叫他翻半个筋斗,就是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是玩把戏而偶然发现的。小孩子不敢碰洋灯泡,是他弄火烫痛的经验;至于妈妈告诉他火是烫人的,不过使小孩格外清楚一些。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有人告诉你这是白的,那是黑的,你不行动,就不能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书本子的东西,不过告诉你别人得来的知识。有许多人著书,东抄西袭,这种抄袭成章的知识不是自己知识的贡献。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
⑤所以我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你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儿子不可,这是一贯下来的。但是我们知道,单独的行动,也是不能创造的,如中国农夫耕种的方法,几千年来,间有小小的改良外,其余的都是墨守成规,毫无创造。还有许多书呆子,书尽管读得多,也不能创造。所以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