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过关检测B卷(原卷板+解析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单元过关检测B卷(原卷板+解析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1 16:55:20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模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先生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许多“角色”。
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进行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金杂剧、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金杂剧、院本没有净行,从宋金杂剧、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金杂剧、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金杂剧和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金杂剧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摘编自傅谨《脚色与行当》)
材料二 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 这个自由度,咱们听评弹、看戏曲,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儿我进角色,一会儿我出角色,根本没这界限,没有这个所谓“跳进跳出”的界限。这个不是某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大多主张演员与角色的二重关系,也就是说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摘编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下列各句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曰:生、旦、净、丑,人人之所知也。
B.(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
D.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
答案:C
解析:C项的戏曲术语是“角色”,它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均出现了,根据相关信息可以看出其概念都是指演员扮演的一个个具体的戏剧人物,结合选项语境,旧戏班老师替学生决定的应是学生学习的行当或脚色,而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剧中人物,即角色。
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金杂剧、院本中的“装孤”。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答案:D
解析:A项,“引舞”与“戏头”分别只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末”分别是由“引戏”与“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B项,原文信息为“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出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选项因果颠倒。C项,原文信息为“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金杂剧、院本里的‘装孤’”,从“仿佛”可以看出,作者只是一种推测性判断而并非事实性肯定,而选项的表述将其认定为事实。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答案:C
解析:A项,据材料一可知,戏剧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化妆、模仿等,而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借助的是形象(语言化)、语言、艺术手法等。二者是不一样的。B项,由材料一“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可知,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为能实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还须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段。D项,逻辑混乱,“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脚色体系解决了演员与角色数量不对等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创设脚色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4.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语言风格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二画线部分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60字。(4分)
参考答案: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从而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交流的自由性,这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
5.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5段与材料二的第2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材料一:①引用论证,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使论证更具说服力;②举例论证,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
材料二:对比论证,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自由性,使观点突出。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玩偶之家(节选)
[挪威]易卜生
柯洛克斯泰 我身上带着一封给你丈夫的信。
娜   拉 信里把这事完全告诉他了
柯洛克斯泰 信里把情节尽量说得轻。
娜   拉 别让他看那封信,快把信撕了!我好歹给你去弄钱。
柯洛克斯泰 对不起,海尔茂太太,我记得我说过——
娜   拉 喔,我不是说我欠你的那笔债。我要你告诉我,你想问我丈夫要多少钱,我去想法子凑出来。
柯洛克斯泰 我一个钱都不想跟你丈夫要。
娜   拉 那么你想要什么
柯洛克斯泰 告诉你吧,我想恢复我的社会地位,我想往上爬,你丈夫一定得给我帮忙。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一件坏事都没干。虽然日子苦得很,可是我耐着性子一步步往上爬。现在我又被人一脚踢下来了,要是人家可怜我,只把原来的位置还给我,我决不罢休。我告诉你,我想往上爬。我一定要回到银行里去,位置要比从前高。你丈夫必须给我添个新位置——
娜   拉 他决不会答应。
柯洛克斯泰 他会答应。我知道他的脾气,他不敢不答应,等我做了你丈夫的同事,你瞧着吧。用不了一年工夫,我就是经理离不开的一个好帮手。那时候,合资股份银行真正的经理是厄尔·柯洛克斯泰,不是托伐·海尔茂。
娜   拉 不会有这种事。
柯洛克斯泰 你是不是会——
娜   拉 现在我有胆量了。
柯洛克斯泰 喔,你别打算吓唬我!像你这么个娇生惯养的女人——
娜   拉 你瞧着吧!你瞧着吧!
柯洛克斯泰 是不是躺在冰底下 躺在冰凉漆黑的深水里 明年春天开冻的时候漂到水面上,头发也没有了,丑得叫人不认识——
娜   拉 你别打算吓唬我。
柯洛克斯泰 你也吓唬不了我。海尔茂太太,没人会干这种傻事情。再说,干了又有什么用 到那时候你丈夫还是在我手心里。
娜   拉 以后还是在你手心里 将来我不在的时候——
柯洛克斯泰 你忘了,你的名誉也在我手心里。(娜拉站着不作声,两眼瞧着他)现在我已经通知你了。别干傻事情。海尔茂一接到我的信,我想他就会答复我。你要记着,逼着我重新走上邪路的正是你丈夫,这件事我决不饶他。海尔茂太太,再见吧。(他从门厅里出去。娜拉赶紧跑到门口,把门拉开一点,仔细听。)
娜   拉 他走了。他没把信扔在信箱里。喔,这是不会有的事,(把门慢慢拉开)怎么啦 他站着不走,他不下楼 难道他改变了主意 难道他——(听见一封信扔到信箱里。柯洛克斯泰下楼脚步声渐渐地远了,娜拉低低叫了一声苦,跑到小桌子旁边,半晌不作声)信扔在信箱里了!(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厅门口)信在里头了!托伐,托伐,现在咱们完了!
(林丹太太拿着衣服从左边进来。)
林丹太太 衣服都弄好了。咱们试一试,好不好
娜   拉 (声音低哑)你过来,克里斯蒂纳。
林丹太太 (把衣服扔在沙发上)什么事 我看你好像心里很乱。
娜   拉 你过来,你看见那封信没有 瞧,从信箱玻璃往里看。
林丹太太 不错,我看见了。
娜   拉 那封信是柯洛克斯泰的。
林丹太太 借钱给你的就是柯洛克斯泰吗
娜   拉 是,现在托伐都要知道了。
林丹太太 娜拉,我告诉你,他知道了对于你们俩都有好处。
娜   拉 你还不知道事情的全部底细呢。我签过一个假名字——
林丹太太 什么!
娜   拉 克里斯蒂纳,听我说下去。将来你要给我当证人——
林丹太太 怎么当证人 要我证明什么事
娜   拉 要是我精神错乱了——这事很容易发生——
林丹太太 娜拉!
娜   拉 或是我出了什么别的事,到时候我不能在这儿——
林丹太太 娜拉,娜拉,你真是精神错乱了!
娜   拉 将来要是有人要把全部责任、全部罪名拉到他自己身上去——
林丹太太 是,是,可是你怎么想到
娜   拉 那时候你要给我当证人,证明不是那么一回事,克里斯蒂纳。我的精神一点儿都没错乱,我自己说的话自己都明白。那件事是我一个人做的,别人完全不知道。你记着。
林丹太太 我一定记着。可是我不明白你说的什么话。
娜   拉 喔。你怎么会明白 那是一桩还没发生的奇迹。
林丹太太 奇迹
娜   拉 不错,是个奇迹,克里斯蒂纳,可是非常可怕,千万别让它发生。
林丹太太 我马上去找柯洛克斯泰谈谈这件事。
(节选自易卜生《玩偶之家》第二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快把信撕了!”中的“快”字表现出娜拉此时急切的心情,同时暗示信中所述之事对娜拉与海尔茂家庭安定的重要性。
B.柯洛克斯泰台词中出现的多处破折号大都表示话语中断,是娜拉急于表达所致,反映出娜拉要极力摆脱被要挟的困境。
C.“我知道他的脾气,他不敢不答应”,既流露出柯洛克斯泰对目的达成的自信,又从侧面表现出海尔茂胆小怯懦的特点。
D.“把衣服扔在沙发上”,看似一个随意的动作,实则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表现了林丹太太对娜拉真切的关心。
答案:C
解析:“表现出海尔茂胆小怯懦的特点”错误。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中用“回溯”的手法,即通过柯洛克斯泰的追述交代出他与海尔茂之间的矛盾,使全剧的矛盾冲突更加集中强烈。
B.选文将柯洛克斯泰与娜拉作对比,彰显出狡猾、冷酷与单纯、正直的人性差异,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丰富了戏剧主题。
C.柯洛克斯泰要挟娜拉这一情节,引出下文娜拉对林丹太太的托付,并触发第三幕娜拉与海尔茂之间的矛盾,情节设计巧妙。
D.选文中人物的台词多用口语,通俗易懂,与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诗化台词风格迥异,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
答案:B
解析:“将柯洛克斯泰与娜拉作对比”错误。
8.请简要分析选文中娜拉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参考答案:①听说柯洛克斯泰要把信给海尔茂,娜拉怕借款之事败露而担忧。②柯洛克斯泰要威胁到海尔茂的利益,娜拉因维护丈夫而变得勇敢、坚定。③柯洛克斯泰投信之后,娜拉开始为丈夫会承担一切罪责而担心恐慌。
9.戏剧《玩偶之家》以娜拉的出走为结局,请简要分析选文为娜拉的出走做了哪些铺垫。(6分)
参考答案:①受到威胁时娜拉表现得勇敢有担当,说明她内心坚定、有主见,为出走作了性格铺垫。②娜拉深爱丈夫,准备为丈夫牺牲自己、付出一切,与后文海尔茂对娜拉的态度形成对比,为其出走作了情感铺垫。③娜拉深信丈夫会主动承担全部的责任和罪名,而后文海尔茂的表现让她失望透顶,为其出走做了心理铺垫。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早与同郡杭世骏齐名。雍正初,以拔贡就选籍,授江苏甘泉知县。县新以江都析置,故脂膏之地,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巨室延饮,又拒之。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人情,鉴益自刻苦,无一长物。县境邵伯埭受高、宝诸湖之水,地卑下。鉴谓当于农隙运土筑高埂沿堤为防,以徐议沟洫。堤上即植桑,兴蚕事。其西境地高,浃旬不雨即龟坼,宜每一里为水塘以蓄之。如是则高下之田俱无患。大吏韪之,然不能行。邵伯埭下有芒稻河,设闸泄水尤要。值大水泛溢,鉴冒雨至,呼闸官泄之。闸官以盐漕为言,不可。会总河嵇曾筠视河至,鉴直陈,厉声诃闸官,曾筠即令启闸。又用鉴言,定盐漕船过湖需水不过六尺,过即启闸,无得藉口蓄水,为民田患。每岁晏,江都之鳏寡孤独多入甘泉部中。西湖圣因寺僧明慧者,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一日以书币关白,鉴杖其使而遣之。事流传,上闻。世宗召明慧还京,锢不许出。当是时,甘泉令声闻天下。在任六年,以父忧去官,贫,至无以葬。河南巡抚尹会一故为扬州守,雅与鉴善,招之,欲使主大梁书院,以修脯助葬。遂卒于河南。鉴湛深经术,能摘先儒之误,顾书多未成。所成者《毛诗疏说》,阐明李光地之说为多。
(选自《清史稿·龚鉴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B.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C.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D.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答案:C
解析:“入谒”是指进见、请见,“与有旧”“有所嘱”“拒之”这几个动词表示几个动作,都是承接关系,之间应该断开。根据前后文,“有所嘱”的主语是“故某侍郎子”,而“拒之”的主语是“龚鉴”,两句话的主语不一样,应该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盐漕,盐运和漕运的合称。用河道运输食盐和粮食分别称为盐运和漕运。
B.书院,古代官学机构,是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长沙岳麓书院。
C.经术,又称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义理的学问。
D.疏,古籍注释体例之一,是对旧注所作的解释。文中是指对毛诗的注解。
答案:B
解析:B项,“古代官学机构”解说有误。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龚鉴才德出众,早有盛名。他早年与同郡名士杭世骏齐名,后来以拔贡身份入仕;他对经学有深透的研究,能指出先儒的错误,并著有《毛诗疏说》,阐明前人学说。
B.龚鉴廉洁无私,清贫自守。他所供职的甘泉县是富庶之地,而他生活俭省,不贪不占,家无长物,连为父亲办理丧事的钱都没有,这在当时社会中难能可贵。
C.龚鉴性情耿直,刚正不阿。大水泛溢之际,他向河道总督直陈闸官不作为现象,并当面厉声呵斥闸官;受皇帝恩宠的僧人派人求见他,他不但不见,反而杖责来使。
D.龚鉴为官有道,享有盛誉。他对故交、官员的请托和豪门的宴请一律拒绝,在大江南北广受赞誉;他治理有方,江都一带很多生活无依的百姓纷纷投奔到甘泉县。
答案:D
解析:D项,“在大江南北广受赞誉”分析有误。原文是“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人情”,不是受到“赞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
(2)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
参考答案:(1)龚鉴以做庸俗官吏为耻辱,一心一意把造福百姓、振兴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
(2)(明慧)依仗从前在皇宫内廷举办法会而受到皇上恩宠,在江浙一带到处求取(利益)。
解析:(1)“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一”,一心一意;“子惠”,慈爱、施以仁惠;“以……为……”,把……作为……。(2)“恃”,依仗;“干求”,请求、求取;“遍”,到处。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龚鉴“子惠黎元”的具体表现。(3分)
参考答案:(1)为防洪,他主张运土加高河堤;(2)为增收,他主张在河堤上种桑树,兴蚕事;(3)为防田患,他建议规定开闸泄洪的水位。
参考译文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早年与同郡的杭世骏齐名。雍正初年,以拔贡的身份进入铨选官吏的簿籍,授任江苏甘泉知县。甘泉是从江都分出来新设置的县,从来就是富庶之地。龚鉴以做庸俗官吏为耻辱,一心一意把造福百姓、振兴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从前某侍郎的儿子同他有旧交,前来拜见他,有私事相托,被他拒绝了。有一位和龚鉴同城的官吏,跟一位上级大官很亲近,令他暗中观察他属下的官吏。这位同城官仗势来请求龚鉴,又被他拒绝了。当地豪族大户请龚鉴宴饮,又被他拒绝了。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县令做事不近人情,但龚鉴越发生活俭省,家中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甘泉县境的邵伯埭,承受着高邮湖、宝应湖多个湖的水,而地势低下。龚鉴认为应当在农闲时运土加高河堤,以防洪涝,并逐步商议疏导沟渠。堤上要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事业。邵伯埭西边地势高,十天不下雨土地就要龟裂,要每隔一里挖个水塘来蓄水。这样,无论是高田还是低田,都可旱涝保收无患。上司听了,很赞同他的主张,但没人去施行。邵伯埭有一条芒稻河,设置闸门泄水尤其重要。正值大水泛滥,龚鉴冒雨前来,呼叫闸官泄水。但是闸官以盐运和漕运为理由,不肯开闸放水。恰好河道总督嵇曾筠视察水情至此,龚鉴向嵇曾筠直言报告此事,并厉声斥责闸官,嵇曾筠听后立即命令开闸。嵇曾筠又采纳龚鉴的建言,规定盐运、漕运的船只过湖需要的水位以六尺为度,一旦超过水位马上开闸放水,不许借口蓄水通航,酿成百姓灾难。每到一年将尽的时候,江都那些没有劳动能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大多进入了甘泉县。西湖圣因寺有一位叫明慧的僧人,依仗从前在皇宫内廷举办法会而受到皇上恩宠,在江浙一带到处求取(利益)。一天,他派人拿着书写的礼单通报(求见),龚鉴杖打他的使者后打发他走了。事情流传开来,被皇帝知道了。世宗将明慧召回京城,将他禁闭,不许出城。这时候,甘泉县令誉满天下。在任六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家里很贫穷,无法为父亲办理丧事。河南巡抚尹会一原为扬州太守,向来与龚鉴友好,将他招去,想让龚鉴掌管大梁书院,用酬金帮他办完父亲丧事。后来龚鉴在河南去世。龚鉴对经学有深透的研究,能指出先儒的错误,只是他著述的书大多尚未完成。他所写成的书《毛诗疏说》,阐明李光地言说的内容居多。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
火山云歌送别①
岑 参
火山②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注①本诗是诗人五月间在交河(唐朝在西域的戍所,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郊)送友人时所写。②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北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火山,突出其高峻峭拔,为描写火山云设置了一个雄浑的背景,开篇自然,巧妙蓄势。
B.“满”“凝”二字从正面表现火山云的广阔密实,“飞鸟”一句从侧面烘托火山云的酷热难近。
C.五、六两句从时间角度落笔,描绘火山云早晨阻断大风、傍晚随雨聚集,表现其非凡的力量和气势。
D.结尾两句切合题目中的“送别”,“孤云”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浮云”都有一语双关之妙。
答案:C
解析:五、六两句意为: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并没有说“阻断大风”,也没有“表现其非凡的力量和气势”。
16.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炽热的火山云弥漫笼罩铁关、交河一带的情形,展现了戍边将士所处的恶劣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他们不畏艰辛、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或“形象”)。②承接五、六两句从时间角度的具体描绘,转而从空间角度描绘火山云,承接自然,丰富了描写角度。③自然引出结尾迢迢征路向东延伸、孤云随马而去的场景,从而将送别的主旨(或“送别之情”)寄寓其中。
解析: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从内容上看,“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可见环境的恶劣。从结构上看,五、六两句是从时间角度写,七、八两句是从空间角度写。结尾两句是表达离情别绪,描写火山云就是描写送别的环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
(2)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3)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学而》中的“      ,     ”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
答案:(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2)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3)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我以为山中四时,春花如锦,夏山如碧,秋枫如火,最丑当数枯槁寒冬,光秃秃,赤条条,再怎么贬损也不过分。然而,走过这一遭,我才发现那掩盖在萧条假象之下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和蓬勃生机。以前,最不屑最不忍顾的是万木枯槁的败落形状。然而,当我①               时,得到的却是奋斗,是蓬勃,是死亦高大挺拔、昂扬向上的激励。枯藤缠着老树指向蓝天,树干直愣愣往上冲,树杈或曲或直,或散或收,不论何种形状都向往天际。不仅如此,枯木并不都是枯黄,有的黄绿相间,有的棕黄,有的焦黄,有的乌黑,有的亮白,有的灰白,有的银白。也并不都是光秃秃的,有的叶子落了半边,有的只剩几片叶子悬在那里,还有的拽着风干的果儿摇晃。树干也是不同的。有的皲裂了,脆皮已经卷曲了,仿佛一触即落;有的光滑如洗,白的泛着银光,绿的似卷了一层青苔。大树也好,小树也好,全都定格在夏日里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形状,只是剔除了那华丽丽的花与叶。岁寒三友中的松与竹成堆成团地缀在林间,昭示着②           。枯木只是怕冷,酣眠去了。单是冬季山景就带给人无尽喜悦,更遑论春、夏、秋。我曾讨厌高山障目,现在却觉得山顶是山里人生命的支点。
18.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拟人  排比  夸张   
B.拟人  排比  比喻
C.借代 拟人 夸张
D.借代 排比 比喻
答案:B
解析:“春花如锦,夏山如碧,秋枫如火”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的叶子落了半边,有的只剩几片叶子悬在那里,还有的拽着风干的果儿摇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枯木只是怕冷,酣眠去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枯木除了枯黄色,还有别的各种颜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①原句每种颜色都单独成小句,这些小句构成排比,既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又使句子更活泼,与上下文保持一致。②原句列举具体颜色,表达出了作者所获得的视觉感受,色彩鲜明,生动形象。
解析:改写后的句子用“各种颜色”笼统地概括了枯木的色彩,失去了表现力。而原句从结构上看,使用了一组排比,强调了颜色的多样,同时简短的小句更加活泼,和上下文保持一致。从内容上看,列举出具体的色彩,色彩鲜明,生动形象。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参考答案:①真正置身枯木林中 ②严冬过后的草木葱茏
解析:第①处,下文用大量文字描写了“我”眼中的冬季枯木的各种情状,因此可填“真正置身枯木林中”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描写对象是冬季枯木林中的松与竹,联系松与竹在冬季依旧保持翠绿,可知此处应填“严冬过后的草木葱茏”之类的句子。
21.下面一段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些问题,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并修改。(只改四处即可)(4分)
自我控制模式的最佳用途之一,是改造学习习惯。学生在这方面的最大障碍大概是他们总喜欢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当某一学科长期失败后,他们可能会期望自己连续几个小时地看书,乃至不间断地做大量练习。其实往往适得其反,事半功倍,收效甚微。可以预料,他们肯定是以失败告终。
参考答案:①“改造学习习惯”改为“改善学习习惯”。②在“学科”后面加上“的学习”或“学习”。③将“乃至”改为“或者”。④将“事半功倍”改为“事倍功半”。⑤“肯定是以失败告终”改为“还会失败”。
解析:“改造学习习惯”搭配不当;“当某一学科长期失败后”中“学科”“失败”搭配不当;“乃至”表递进关系,原句中不存在递进;“事半功倍”意思与语境不符;“肯定是以失败告终”表达太绝对。
22.下面这首诗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请说明你认为该诗获奖的理由。要求:理由不少于两条,不超过80字。(5分)
过故人庄
彭 彪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
故乡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
干了一半。
屋后驼背的柳树
头发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
仍在风中奔跑。
答案示例:①将故乡与故乡之物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正是故乡如亲人。②精心选择与流浪、思乡相关的意象,营造伤感氛围,渲染惆怅情绪。③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和韵律美。
解析:首先分析诗歌运用的突出手法。“故乡瘦了一圈”“屋后驼背的柳树”“头发散落了一地”“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仍在风中奔跑”将故乡与故乡之物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诗歌选择了“门前的池水”“驼背的柳树”“老房子”“屋顶的白云”等意象,营造伤感氛围,表达伤感;诗歌题目借用古人诗题,有古典美,有韵味,吸引读者;从结构上看,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和韵律美;对比手法的运用,“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仍在风中奔跑”将故乡的沉沦与白云的永恒形成对比,表达伤感、失落、无奈之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
中国文化中的“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读了上面的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思辨型材料作文,首先要弄清楚两则名言的意思,分析孔子和程颢对于“义”“利”的观点有何不同。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见得思义”。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儒家旗帜鲜明地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无疑,孔子的观点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尤其是对青少年“义利观”的养成都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意思是“一个人行了道义,就会得到利益,相反,出了利益也会得到道义。天下之事,只有道义和利益这两个方面”。程颢实际上是为我们提出了正确的“义利观”,要以“义”求“利”,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见“利”害“义”。这个思想在本质上与孔子思想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只要是以“社会价值”为起点,为初心,所言所行能一以贯之,就是最好的义利并举!立意参考:①义利并举,善莫大焉;②劝“义”不应否“利”;③必要时要舍“利”取“义”。第四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模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先生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许多“角色”。
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进行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金杂剧、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金杂剧、院本没有净行,从宋金杂剧、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金杂剧、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金杂剧和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金杂剧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摘编自傅谨《脚色与行当》)
材料二 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 这个自由度,咱们听评弹、看戏曲,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儿我进角色,一会儿我出角色,根本没这界限,没有这个所谓“跳进跳出”的界限。这个不是某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大多主张演员与角色的二重关系,也就是说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摘编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下列各句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曰:生、旦、净、丑,人人之所知也。
B.(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
D.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
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金杂剧、院本中的“装孤”。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4.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语言风格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二画线部分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60字。(4分)
5.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5段与材料二的第2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4分)
材料二:对比论证,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自由性,使观点突出。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玩偶之家(节选)
[挪威]易卜生
柯洛克斯泰 我身上带着一封给你丈夫的信。
娜   拉 信里把这事完全告诉他了
柯洛克斯泰 信里把情节尽量说得轻。
娜   拉 别让他看那封信,快把信撕了!我好歹给你去弄钱。
柯洛克斯泰 对不起,海尔茂太太,我记得我说过——
娜   拉 喔,我不是说我欠你的那笔债。我要你告诉我,你想问我丈夫要多少钱,我去想法子凑出来。
柯洛克斯泰 我一个钱都不想跟你丈夫要。
娜   拉 那么你想要什么
柯洛克斯泰 告诉你吧,我想恢复我的社会地位,我想往上爬,你丈夫一定得给我帮忙。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一件坏事都没干。虽然日子苦得很,可是我耐着性子一步步往上爬。现在我又被人一脚踢下来了,要是人家可怜我,只把原来的位置还给我,我决不罢休。我告诉你,我想往上爬。我一定要回到银行里去,位置要比从前高。你丈夫必须给我添个新位置——
娜   拉 他决不会答应。
柯洛克斯泰 他会答应。我知道他的脾气,他不敢不答应,等我做了你丈夫的同事,你瞧着吧。用不了一年工夫,我就是经理离不开的一个好帮手。那时候,合资股份银行真正的经理是厄尔·柯洛克斯泰,不是托伐·海尔茂。
娜   拉 不会有这种事。
柯洛克斯泰 你是不是会——
娜   拉 现在我有胆量了。
柯洛克斯泰 喔,你别打算吓唬我!像你这么个娇生惯养的女人——
娜   拉 你瞧着吧!你瞧着吧!
柯洛克斯泰 是不是躺在冰底下 躺在冰凉漆黑的深水里 明年春天开冻的时候漂到水面上,头发也没有了,丑得叫人不认识——
娜   拉 你别打算吓唬我。
柯洛克斯泰 你也吓唬不了我。海尔茂太太,没人会干这种傻事情。再说,干了又有什么用 到那时候你丈夫还是在我手心里。
娜   拉 以后还是在你手心里 将来我不在的时候——
柯洛克斯泰 你忘了,你的名誉也在我手心里。(娜拉站着不作声,两眼瞧着他)现在我已经通知你了。别干傻事情。海尔茂一接到我的信,我想他就会答复我。你要记着,逼着我重新走上邪路的正是你丈夫,这件事我决不饶他。海尔茂太太,再见吧。(他从门厅里出去。娜拉赶紧跑到门口,把门拉开一点,仔细听。)
娜   拉 他走了。他没把信扔在信箱里。喔,这是不会有的事,(把门慢慢拉开)怎么啦 他站着不走,他不下楼 难道他改变了主意 难道他——(听见一封信扔到信箱里。柯洛克斯泰下楼脚步声渐渐地远了,娜拉低低叫了一声苦,跑到小桌子旁边,半晌不作声)信扔在信箱里了!(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厅门口)信在里头了!托伐,托伐,现在咱们完了!
(林丹太太拿着衣服从左边进来。)
林丹太太 衣服都弄好了。咱们试一试,好不好
娜   拉 (声音低哑)你过来,克里斯蒂纳。
林丹太太 (把衣服扔在沙发上)什么事 我看你好像心里很乱。
娜   拉 你过来,你看见那封信没有 瞧,从信箱玻璃往里看。
林丹太太 不错,我看见了。
娜   拉 那封信是柯洛克斯泰的。
林丹太太 借钱给你的就是柯洛克斯泰吗
娜   拉 是,现在托伐都要知道了。
林丹太太 娜拉,我告诉你,他知道了对于你们俩都有好处。
娜   拉 你还不知道事情的全部底细呢。我签过一个假名字——
林丹太太 什么!
娜   拉 克里斯蒂纳,听我说下去。将来你要给我当证人——
林丹太太 怎么当证人 要我证明什么事
娜   拉 要是我精神错乱了——这事很容易发生——
林丹太太 娜拉!
娜   拉 或是我出了什么别的事,到时候我不能在这儿——
林丹太太 娜拉,娜拉,你真是精神错乱了!
娜   拉 将来要是有人要把全部责任、全部罪名拉到他自己身上去——
林丹太太 是,是,可是你怎么想到
娜   拉 那时候你要给我当证人,证明不是那么一回事,克里斯蒂纳。我的精神一点儿都没错乱,我自己说的话自己都明白。那件事是我一个人做的,别人完全不知道。你记着。
林丹太太 我一定记着。可是我不明白你说的什么话。
娜   拉 喔。你怎么会明白 那是一桩还没发生的奇迹。
林丹太太 奇迹
娜   拉 不错,是个奇迹,克里斯蒂纳,可是非常可怕,千万别让它发生。
林丹太太 我马上去找柯洛克斯泰谈谈这件事。
(节选自易卜生《玩偶之家》第二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快把信撕了!”中的“快”字表现出娜拉此时急切的心情,同时暗示信中所述之事对娜拉与海尔茂家庭安定的重要性。
B.柯洛克斯泰台词中出现的多处破折号大都表示话语中断,是娜拉急于表达所致,反映出娜拉要极力摆脱被要挟的困境。
C.“我知道他的脾气,他不敢不答应”,既流露出柯洛克斯泰对目的达成的自信,又从侧面表现出海尔茂胆小怯懦的特点。
D.“把衣服扔在沙发上”,看似一个随意的动作,实则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表现了林丹太太对娜拉真切的关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中用“回溯”的手法,即通过柯洛克斯泰的追述交代出他与海尔茂之间的矛盾,使全剧的矛盾冲突更加集中强烈。
B.选文将柯洛克斯泰与娜拉作对比,彰显出狡猾、冷酷与单纯、正直的人性差异,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丰富了戏剧主题。
C.柯洛克斯泰要挟娜拉这一情节,引出下文娜拉对林丹太太的托付,并触发第三幕娜拉与海尔茂之间的矛盾,情节设计巧妙。
D.选文中人物的台词多用口语,通俗易懂,与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诗化台词风格迥异,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
8.请简要分析选文中娜拉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戏剧《玩偶之家》以娜拉的出走为结局,请简要分析选文为娜拉的出走做了哪些铺垫。(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早与同郡杭世骏齐名。雍正初,以拔贡就选籍,授江苏甘泉知县。县新以江都析置,故脂膏之地,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巨室延饮,又拒之。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人情,鉴益自刻苦,无一长物。县境邵伯埭受高、宝诸湖之水,地卑下。鉴谓当于农隙运土筑高埂沿堤为防,以徐议沟洫。堤上即植桑,兴蚕事。其西境地高,浃旬不雨即龟坼,宜每一里为水塘以蓄之。如是则高下之田俱无患。大吏韪之,然不能行。邵伯埭下有芒稻河,设闸泄水尤要。值大水泛溢,鉴冒雨至,呼闸官泄之。闸官以盐漕为言,不可。会总河嵇曾筠视河至,鉴直陈,厉声诃闸官,曾筠即令启闸。又用鉴言,定盐漕船过湖需水不过六尺,过即启闸,无得藉口蓄水,为民田患。每岁晏,江都之鳏寡孤独多入甘泉部中。西湖圣因寺僧明慧者,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一日以书币关白,鉴杖其使而遣之。事流传,上闻。世宗召明慧还京,锢不许出。当是时,甘泉令声闻天下。在任六年,以父忧去官,贫,至无以葬。河南巡抚尹会一故为扬州守,雅与鉴善,招之,欲使主大梁书院,以修脯助葬。遂卒于河南。鉴湛深经术,能摘先儒之误,顾书多未成。所成者《毛诗疏说》,阐明李光地之说为多。
(选自《清史稿·龚鉴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B.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C.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D.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盐漕,盐运和漕运的合称。用河道运输食盐和粮食分别称为盐运和漕运。
B.书院,古代官学机构,是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长沙岳麓书院。
C.经术,又称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义理的学问。
D.疏,古籍注释体例之一,是对旧注所作的解释。文中是指对毛诗的注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龚鉴才德出众,早有盛名。他早年与同郡名士杭世骏齐名,后来以拔贡身份入仕;他对经学有深透的研究,能指出先儒的错误,并著有《毛诗疏说》,阐明前人学说。
B.龚鉴廉洁无私,清贫自守。他所供职的甘泉县是富庶之地,而他生活俭省,不贪不占,家无长物,连为父亲办理丧事的钱都没有,这在当时社会中难能可贵。
C.龚鉴性情耿直,刚正不阿。大水泛溢之际,他向河道总督直陈闸官不作为现象,并当面厉声呵斥闸官;受皇帝恩宠的僧人派人求见他,他不但不见,反而杖责来使。
D.龚鉴为官有道,享有盛誉。他对故交、官员的请托和豪门的宴请一律拒绝,在大江南北广受赞誉;他治理有方,江都一带很多生活无依的百姓纷纷投奔到甘泉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
(2)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龚鉴“子惠黎元”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
火山云歌送别①
岑 参
火山②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注①本诗是诗人五月间在交河(唐朝在西域的戍所,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郊)送友人时所写。②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北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火山,突出其高峻峭拔,为描写火山云设置了一个雄浑的背景,开篇自然,巧妙蓄势。
B.“满”“凝”二字从正面表现火山云的广阔密实,“飞鸟”一句从侧面烘托火山云的酷热难近。
C.五、六两句从时间角度落笔,描绘火山云早晨阻断大风、傍晚随雨聚集,表现其非凡的力量和气势。
D.结尾两句切合题目中的“送别”,“孤云”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浮云”都有一语双关之妙。
16.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
(2)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3)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学而》中的“      ,     ”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我以为山中四时,春花如锦,夏山如碧,秋枫如火,最丑当数枯槁寒冬,光秃秃,赤条条,再怎么贬损也不过分。然而,走过这一遭,我才发现那掩盖在萧条假象之下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和蓬勃生机。以前,最不屑最不忍顾的是万木枯槁的败落形状。然而,当我①               时,得到的却是奋斗,是蓬勃,是死亦高大挺拔、昂扬向上的激励。枯藤缠着老树指向蓝天,树干直愣愣往上冲,树杈或曲或直,或散或收,不论何种形状都向往天际。不仅如此,枯木并不都是枯黄,有的黄绿相间,有的棕黄,有的焦黄,有的乌黑,有的亮白,有的灰白,有的银白。也并不都是光秃秃的,有的叶子落了半边,有的只剩几片叶子悬在那里,还有的拽着风干的果儿摇晃。树干也是不同的。有的皲裂了,脆皮已经卷曲了,仿佛一触即落;有的光滑如洗,白的泛着银光,绿的似卷了一层青苔。大树也好,小树也好,全都定格在夏日里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形状,只是剔除了那华丽丽的花与叶。岁寒三友中的松与竹成堆成团地缀在林间,昭示着②           。枯木只是怕冷,酣眠去了。单是冬季山景就带给人无尽喜悦,更遑论春、夏、秋。我曾讨厌高山障目,现在却觉得山顶是山里人生命的支点。
18.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拟人  排比  夸张   
B.拟人  排比  比喻
C.借代 拟人 夸张
D.借代 排比 比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枯木除了枯黄色,还有别的各种颜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一段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些问题,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并修改。(只改四处即可)(4分)
自我控制模式的最佳用途之一,是改造学习习惯。学生在这方面的最大障碍大概是他们总喜欢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当某一学科长期失败后,他们可能会期望自己连续几个小时地看书,乃至不间断地做大量练习。其实往往适得其反,事半功倍,收效甚微。可以预料,他们肯定是以失败告终。
22.下面这首诗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请说明你认为该诗获奖的理由。要求:理由不少于两条,不超过80字。(5分)
过故人庄
彭 彪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
故乡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
干了一半。
屋后驼背的柳树
头发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
仍在风中奔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
中国文化中的“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读了上面的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