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框架
一 防弊——强中央集权
二 新弊——危边防财政
三 解弊——王安石变法
四 循弊——南宋的偏安
一、防弊——强中央集权
(一)背景
相关史料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下一个短命王朝?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一、防弊——强中央集权
(一)背景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相关史料
《雪夜访普图》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匡胤
赵普
2.吸取唐末以来军阀割据的教训。
何弊?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何解?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1.加强地方控制
材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2)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1)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二)措施
问题①:藩镇割据
对措:削弱地方
材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3)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二)措施
1.加强地方控制
问题①:藩镇割据 对措:削弱地方
一、防弊——强中央集权
(二)措施
①问题:藩镇割据 对措:削弱地方
特征:强干弱枝,加强了中央集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行政
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定期更驻
财政
军政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1.加强地方控制
2.分散机构权力
(1)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二府三司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二)措施
问题②:君弱臣强
对措:分散权力
影响:
① 进一步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 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也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一、防弊——强中央集权
(二)措施
②问题:君弱臣强 对措: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2)地方:
①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四监司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又受下属的的监视
负责一路的刑狱
负责一路的仓储
中央派文人担任
负责一路的财赋
2.分散机构权力
特征: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二)措施
问题③:武将专权
(1)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2)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宋真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统兵权与
调兵权分离
杯酒释兵权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相关史料
3.崇文抑武
对措:崇文抑武
“今所以制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前代之弊 防弊之政 主要表现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中央:宰相掌行政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三司掌财政;
地方:四监司监控各州;州增设通判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行政——削实权
财政——制钱谷
军政——收精兵
(二)措施
一、防弊——强中央集权
(三)影响
结合教材与史料,概括宋初措施的影响。
相关史料
材料一: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范祖禹《范太史集》
1.积极:
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散。 ——《朱子语类》
材料三: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2.消极:
①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②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积弱局面。
③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边防危机、财政危机
二、新弊——危边防财政
1、积弱—边防压力
相关史料
基本概况: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1)北宋与辽
①北宋两次夺取燕云十六州失利
②澶渊之盟:兄弟相称;“岁币”
(2)北宋与西夏
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保持帝号;“岁赐”
二、新弊——危边防财政
1、积弱—边防压力
相关史料
思考:“以钱财换和平”的方式是否可取?为什么?
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以为宋代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观点一:
不可取:屈辱求和、财政受损。
观点二:
有可取之处:受损有限;社会安定;榷场贸易;民族交融;生产发展。
消极:增加了宋王朝财政支出,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
积极:一定时期内减少了战争,节省了军费;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京城官员英宗是真宗时期10倍
冗官
126万
宋初军队
宋中期军队
20万
冗兵
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
冗费
二、新弊——危边防财政
2、积贫—财政危机
三、解弊——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1)“三冗两积”的局面,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庆历新政”的失败。
加强中央集权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战斗力削弱,频吃败仗
积贫局面
积弱局面
三、解弊——王安石变法
2、基本概况
(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与控制
(3)目的:富国强兵
(4)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征兵制 节省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4)主要内容——富国强兵(目的)
打击大地主、大商人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三、解弊——王安石变法
三、解弊——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1)进步性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影响
三、解弊——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2)局限性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影响
4、失败原因
材料:王安石理财的关键是“抑豪强”,“使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实现国家对经济、财政的全面控制。这一点深得宋神宗支持,其强力支持是王安石变法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
——熊光慈《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得失管窥》
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根本原因)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变法失去支持,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三、解弊——王安石变法
合作学习:青苗法是保障生产的“利器”还是 “官方高利贷”?
熙宁三年的八月, 宋神宗告诉司马光说:“青苗有显效”。譬如元丰六年发放的青苗钱是1000万贯石匹两, 收回的数字是1400万贯石匹两,收取利息近400万贯。
——《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
青苗法……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定下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帝国的惆怅》
内容 每年青黄不接时,农民可按户等向政府借年利息为20%的贷款,收获后再本息偿还
理想效果 青黄不接时救济百姓
抑制私人高利贷盘剥
增加政府收入
低息
自愿
惠民
益国
强制
高利
疲民
伤国
败因:
③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四、循弊——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1)北宋灭亡: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相关史料
南宋、金、西夏形势图(1142年)
相关史料
岳飞
秦桧
宋高宗
(1)南宋抗金
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宋金和议
绍兴和议:划界;南宋对金称臣;“岁贡”。
(3)南北对峙
此后,几次宋金战争,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四、循弊——南宋的偏安
2、南宋的偏安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重点探讨
如何看待岳飞之死?
杭州岳飞墓
高宗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因为第一,他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第三,他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 ——龚延明《岳飞》
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
——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
岳飞之死,象征着宋朝建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
四、循弊——南宋的偏安
课堂总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