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新课导入
恰如现代日本学者井上靖在《日本现代史》中所言:“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井上靖的话,为日本的崛起原因之一是因为《海国图志》这本书,做了最好的注脚,盖了最明白的大红章。
目录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目录
相关史料
(一)世界形势
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积极参与侵华活动。
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思考:为什么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际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二)中英对比
西方(英国为例) 中国
政治
经济
思想
外交
军事
综合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发展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思想解放,科学理性
殖民扩张
船坚炮利 作战力强
工业文明 先进强盛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思想专制,愚昧自大
闭关锁国
装备陈旧,军备废弛
农耕文明 落后衰弱
表: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765-1769 119 2915 219 0619 (+) 99 7704
1795-1799 537 3015 579 9722 (+) 34 6957
1830-1833 733 5023 995 0286 (+)261 5263
(畅销)
(滞销)
呢绒、布匹
茶叶、生丝、瓷器
中国
英国
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对华输入大量鸦片烟
相关史料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1、原因:
(2)直接原因:
禁烟运动
中国——“鸦片战争”
(Opium War);
英国——“通商战争”
(Trade war);
美国——“中英战争”
(The First Anglo-Chinese war)
战争称谓的差异反映了什么?
2.过程
阶段一(1840年6月~1841年初)
阶段二(1841年初~1842年8月)
侵广东-攻厦门-占定海-入天津-南下广东
占香港岛-攻镇江-入南京-清政府求和
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虎门条约》1844年《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相关史料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
条 约 内 容 影 响
《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五口通商章程》 领事裁判权
《虎门条约》 片面最惠国待遇
《黄埔条约》 居住传教权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加重人民经济负担
打开中国东南门户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
列强在华租界前身
中国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被破坏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重点讨论
相关史料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1852年3月《密切尔报告书》
1、原因:
英国等侵略者未能达到鸦片战争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想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借口:
英国:亚罗号事件
1856年2月广西西林县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告,经调查核实后,把法国神甫马赖逮捕并处死。
法国:马神甫事件
思考:为什么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
2.经过(1856-1860)
1856年,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城;
1858年,侵入天津
签订《北京条约》
1859年,联军再次北上;
1860年8月占领天津;
1860年10月,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签订《天津条约》
相关史料
条约 内容
《天津条约》 (英法美俄1858) 外国公使进京;十口通商(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赔款;内河航行权;鸦片贸易合法化;
《北京条约》 (英法俄1860) 承认《天津条约》;增开天津;割九龙司地方一区;赔款增至800万两;允许华工出国
中俄《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 侵占我国北方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
相关史料
相关史料
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刺激了洋务运动,
政治:
经济:
外交:
思想:
社会: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从朝贡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向西方学习新思想萌发
结合所学,说明两次鸦片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
重点讨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概念解析
相关史料
清政府:
“开心”: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后,对于协定关税一款,清政府反而沾沾自喜。作为国家主权的关税自主权已遭外国削夺,而腐败的清政府却陶醉于暂时的关税增盈的无知经济满足之中。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清朝统治者:
战后中国的反应
封闭、愚昧、无知、腐朽
著奕经等详细询以英吉利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里,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
——1842年5月1日道光帝谕旨(节选
普通民众:
麻木不仁
(一)沉沦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刚打完的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这些蛮夷依仗船坚,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迫使皇上做出一些让步。” ——基辛格《论中国》
(二)开眼看世界
人物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畲
著作
内容
局限性
《四洲志》
《海国图志》
《瀛寰志略》
西洋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
提出“师夷之长技 以制夷”的思想。绘有地球全图。但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介绍西学,但贬斥之为异端杂学。认为文明源自中国,后“流被于欧罗巴洲”。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对西方文明赞赏有加,认为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扩张的结果。未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也没提出任何仿效西方的改革建议。
对西方的介绍并不系统全面,局限于学器物。
基础梳理
1.概况
林则徐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幸勿以示他人,切祷!---杨国桢:《林则徐书简》
相关史料
此信反映了林则徐怎样的偏见?分析其原因。
林则徐认识到了中英两国军事实力的差距,但他并不想这些知识传播出去。因为这些认识会冲击“天朝上国”的地位。
2.局限
思考:你觉得林则徐能承担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使命吗?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
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