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目录
一、政权更迭
二、南方经济开发
三、北方民族交融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
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钱穆《国史大纲》
东汉末年社会
(桓灵时期)刺史改称州牧,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司,州也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黄巾起义、(军阀割据)、百姓生活十分困苦。
材料一 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后汉书 卷七十五》
材料二 光和末,黄巾起。拜(曹操)骑都尉,讨颍川(地名)贼。
——《三国志 魏书》
材料三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东汉曹操《蒿里行》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东汉末期的社会状况。
一、政权更迭
东
汉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与南朝
三国三国220-280
与西晋
壹
贰
叁
一、政权更迭
1.三国鼎立
东
汉
三国(220-280)
了解内容:曹魏经略北方
(1)政治上:从唯才是举到九品中正制。
(2)经济上:利用黄河故道进行屯田,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如白沟与讨虏渠等,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出现“仓库盈溢”的现象。
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3)民族关系上:
曹魏对西域实行羁縻政策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与南朝
壹
贰
叁
一、政权更迭
2.西晋的短暂统一
东
汉
西晋
材料三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晋不杂,并得其所。
——《晋书·江统传》
材料二 (八王之乱)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②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③胡汉分治的政策等最终使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公元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结合所学,探究西晋速亡的原因
材料一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 惠帝纪》
五胡内迁
【思考】五胡缘何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背景: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影响: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匈奴、羯、氐、羌、鲜卑
八王之乱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五胡乱华”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与南朝
三国与西晋
壹
贰
叁
3.东晋与十六国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材料一 :(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材料二:(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
东晋王朝在立国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贡献最大。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东
汉
西晋
东晋
北方
南方
一、政权更迭
东晋士族
士族,又称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从魏晋时期到隋唐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知识链接:士族制度(门阀政治)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与南朝
三国与西晋
壹
贰
叁
一、政权更迭
3. 东晋与十六国
东
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方
南方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说明:并非同时存在,国家有大小立国有长短。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与南朝
三国与西晋
壹
贰
叁
一、政权更迭
3. 东晋与十六国
东
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方
南方
◎淝水之战形势图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0万,而东晋兵力仅8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东晋凭什么以少胜多?
前秦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
东晋
十六国与北朝
壹
贰
叁
一、政权更迭
4.南北朝
东
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方
南方
宋
齐
梁
陈
南朝(420-589)
公元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灭东晋,建立刘宋政权。
十六国与北朝
壹
贰
叁
一、政权更迭
4.南北朝
东
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方
南方
宋
齐
梁
陈
南朝(420-589)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439-581)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
(534年~550年,权臣高欢掌握权柄)和西魏(535年―556年,权臣宇文泰掌握权柄)。
550年,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称帝,北齐
取代东魏。
557年,宇文泰去世后,宇文觉称帝建立周,
史称北周,宇文邕在位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
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
周亡。
隋
隋
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永嘉南渡】从西晋末到刘宋初年,至少有90万北方移民来到南方,带来了大量的人力、文化和先进技术,推动了江南经济的重大进步,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缓慢南移。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nòu,锄草)。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史》
《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汉书》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二、南方经济开发(东晋、南朝)
灌钢法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与南朝
三国与西晋
壹
贰
叁
二、南方经济开发(东晋、南朝)
材料一: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
——摘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江南)
材料二: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三:(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四: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思考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与南朝
贰
叁
二、南方经济开发(东晋、南朝)
1.原因:
2社会
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1)地理
(3)人口
(4)政府
(2)社会
2.影响:
①有利于江南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②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③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魏晋南北朝
唐中叶后
奠定基础
(南方开始发展)
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南宋
【“经济中心”与“经济重心”的 区别】
“经济中心”涉及政治的影响,一般来讲首都在哪儿,就在哪儿形成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统一时期,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分裂时期,则可能有多个中心。
“经济重心”则是指经济最发达、地位最重要的某个较大地区。
1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与南朝
三国与西晋
壹
贰
叁
三、北方民族交融(十六国、北朝)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汉地迁徙。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魏晋之际,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个过程中,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十六国时期:从五胡内迁到民族交融
(1)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加速封建化进程。
(2)时间:5世纪中
(3)内容
前期 重点改新制 俸禄制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负责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租调制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帛或布(称为调)
2.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方民族交融(十六国、北朝)
1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与南朝
三国与西晋
壹
贰
叁
三、北方民族交融(十六国、北朝)
2.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30页第一段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通汉婚
迁汉都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资治通鉴》
卷一三八
孝文帝出行图
1
东晋与南朝
壹
贰
叁
三、北方民族交融(十六国、北朝)
2.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一: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促进了民族交融
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经济
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隋唐的统一
强盛奠定基础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
①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③为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②改革触及一部分人利益,引发军事暴动,动摇北魏统治根基,最终导致北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