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01 17:31:29

文档简介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20分)
1.物体从高空落下或从高处滚下、滑下的动力来自(  )
A.推力 B.摩擦力 C.重力
2.测量同一辆小车从相同高度、同一斜面下滑的距离,测量的数据总存在差异。处理这些数据的方法是(  )
A.取最大值
B.取最小值
C.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3.根据学习的细胞相关内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生物的细胞大小、形状是一样
B.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C.植物体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动物体不是由细胞组成的
4.下列关于细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菌能使人致病,所以细菌百害而无一利
B.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C.在显微镜下,能清晰地看到细菌的细胞核
5.人群普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目前对未感染人群普遍采取的积极、有效预防措施是(  )
A.住院治疗 B.集中隔离 C.接种疫苗
6.刚炒完菜的热铁锅放进水池,打开水管,锅内立刻冒出一片白气,这是由于(  )
A.水遇热蒸发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水滴
C.水先遇热蒸发,然后遇冷凝结
7.比较霜和露的形成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形态大致相同 B.气温相同 C.地点都在地表
8.下列天气现象中需要环境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才能形成的是(  )
A.雨和露 B.霜和雪 C.云和霜
9.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是由于(  )而形成的。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流水的侵蚀作用 C.流水的冲刷作用
10.据我们的观察,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发光的(  )
A.行星
B.恒星
C.天体系统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1.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来后,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
12.(2020六下·龙湾期末)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
13.所有的真菌对人类来说都是有害的。(  )
14.妙妙在野外采了很多蘑菇,她认为这些蘑菇都可以用来炒菜吃。(  )
15.制作馒头需要发面,发面时需要加入酵母粉,并且水温越高越好。(  )
1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属于传染源。(  )
17.云和雾的成因不一样。(  )
18.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温暖的条件。(  )
19.雪和雨的形态不同,降水时是下雨还是下雪,与周围的气温有关。(  )
20.雨、雪、雾、露、霜的形成都是水循环产生的。(  )
三、选词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21.选词填空
传播途径、日食、沉积、细胞、大气、温度、陆地、侵蚀、恒星、霜
(1)   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2)管理传染源、切断   、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3)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并形成小冰晶,这就是   
(4)   是影响水的蒸发沸腾和结冰的主要因素。
(5)地球上的水在   、海洋及   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多变的天气现象。
(6)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产生了   和   作用,塑造着沟壑、峡谷、冲积平原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7)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如果三者大约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这时就会发生   。
(8).   可以自身发光。
四、科学探究(每空1分,共10分)
22.(2022六上·陕州期中)在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时,探究小组选用同一品牌的四片相同的新鲜面包进行了如下实验。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实验一:
实验组别 滴水情况 存放环境 出现霉菌情况
A 不滴水 冰箱,5℃ 5天后仍无明显变化
B 不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3天出现霉斑
实验二:
实验组别 滴水情况 存放环境 出现霉菌情况
C 不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3天出现霉斑
D 每天滴10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2天出现霉斑
(1)对比实验一中的两组实验,可以发现,   (填“温暖”或“寒冷”)条件下食物更容易发霉。
(2)在实验二中,我们发现C组面包片比D组面包片出现霉菌的速度   ,说明霉菌生长与   有关。
(3)以上两个实验表明,在   和   的环境中,霉菌出现得快,食物更容易发霉;在   和   的环境中,霉菌出现得慢,食物不容易发霉。
(4)实验一中,如果给B组的面包上加几滴水,霉菌会出现的时间会更   。
(5)发霉的食物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可以采取   、   等方法防止食物发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重力
【解析】【分析】 物体从高处滑下是重力的作用。此时的物体受到重力,阻力(空气阻力和物体摩擦阻力),支持力。重力做正功。
2.【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这样是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科学,避免偶然性,同时缩小实验误差,测量同一辆小车从相同高度、同一斜面下滑的距离,测量的数据总存在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处理
3.【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除病毒外)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种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4.【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细菌以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获取营养物质生活,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又是对人类有益的生物。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并不是没有细胞核,只是还没有形成核膜,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广泛。所以选项C正确。
5.【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可以传染的,它的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方式是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人群普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目前对未感染人群普遍采取的积极、有效预防措施是接种疫苗。
6.【答案】B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水蒸气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刚完菜的热铁锅放进水池,打开水管,锅内立刻冒出一片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7.【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所以比较霜和露的形成过程,相同点是地点都在地表,不同点是形态不同、气温不同。
8.【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露、云都是需要环境温度在0摄氏度以上才能形成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霜和雪需要环境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才能形成雨。
9.【答案】A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10.【答案】B
【知识点】观察太阳、月球;太阳系
【解析】【分析】 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太阳会一直在发光发热。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所以B符合题意。
11.【答案】(1)错误
【知识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解析】【分析】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来后,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滑行距离越近。
12.【答案】(1)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
13.【答案】(1)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真菌
【解析】【分析】有的真菌是有害的,能使生物体致病,如足癣、灰指甲等就是真菌感染引起的。但有的是有益的,如酵母菌可以酿酒、蒸馒头、做面包等。故说法错误。
14.【答案】(1)错误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 蘑菇是真菌,它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微生物。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有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越漂亮的蘑菇越有毒,不可以食用。所以妙妙在野外采了很多蘑菇,这些蘑菇并不都是可食用的,以免中毒。
15.【答案】(1)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制作馒头需要发面,发面时需要加入酵母粉,酵母菌发面时的最佳温度是30~45℃左右。
16.【答案】(1)正确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属于传染源。
17.【答案】(1)错误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低空就形成了雾,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都是水的不同存在形式。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18.【答案】(1)错误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雾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有很大关系,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寒冷的条件。题目说法错误。
19.【答案】(1)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雪和雨的形态不同,降水时是下雨还是下雪,与周围的气温有关,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以上,降落的是雨;如果低空气温低于0℃以下,降落的是置。
20.【答案】(1)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是通过汽化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的,冰山上的积雪,是通过升华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的。水蒸气根据温度的不同,形成了雨、雪、雾、露、霜等形式的降水,这些的形成都是水循环产生的。
21.【答案】(1)细胞
(2)传播途径
(3)霜
(4)温度
(5)大气;陆地
(6)侵蚀;沉积
(7)日食
(8)恒星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对地貌的影响;日食;传染病及其预防;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有三个,一要管理好传染源,防止病源体扩散;二要切断传染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要保护好易感人群;四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五要改善营养,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3) 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导致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并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4) 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温度是影响水的蒸发沸腾和结冰的主要因素。
(5)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6)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产生了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着沟壑、峡谷、冲积平原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7)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投向地求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见,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8)恒星是能够自身发光发热的星体。
22.【答案】(1)温暖
(2)快;水分
(3)温暖;潮湿;寒冷;干燥
(4)快
(5)真空包装;低温保存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霉菌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在适宜的环境里,它们能很快地繁殖,霉菌生长得快的条件:温暖、潮湿、阴暗没有光的环境里。所以防止发霉可采用:太阳暴晒;低温保存;真空包装;加干燥剂
(1)实验A和B中唯一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对比实验一中的两组实验,可以发现,温暖条件下食物更容易发霉。
(2)根据题干可知,在实验二中,我们发现C组面包片比D组面包片出现霉菌的速度快,说明霉菌生长与水分有关。
(3)霉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在适宜的环境里,它们能很快地繁殖,在温暖、潮湿环境中,霉菌出现得快,食物更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霉菌出现得慢,食物不容易发霉。
(4)霉菌生长得快的条件:温暖、潮湿、阴暗没有光的环境里,所以实验一中,如果给B组的面包上加几滴水,霉菌会出现的时间会更快。
(5)发霉的食物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防止发可采用太阳暴晒、低温保存、真空包装、加干燥剂等方法防止食物发霉。
1 / 1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20分)
1.物体从高空落下或从高处滚下、滑下的动力来自(  )
A.推力 B.摩擦力 C.重力
【答案】C
【知识点】重力
【解析】【分析】 物体从高处滑下是重力的作用。此时的物体受到重力,阻力(空气阻力和物体摩擦阻力),支持力。重力做正功。
2.测量同一辆小车从相同高度、同一斜面下滑的距离,测量的数据总存在差异。处理这些数据的方法是(  )
A.取最大值
B.取最小值
C.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这样是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科学,避免偶然性,同时缩小实验误差,测量同一辆小车从相同高度、同一斜面下滑的距离,测量的数据总存在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处理
3.根据学习的细胞相关内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生物的细胞大小、形状是一样
B.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C.植物体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动物体不是由细胞组成的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除病毒外)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种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4.下列关于细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菌能使人致病,所以细菌百害而无一利
B.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C.在显微镜下,能清晰地看到细菌的细胞核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细菌以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获取营养物质生活,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又是对人类有益的生物。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并不是没有细胞核,只是还没有形成核膜,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广泛。所以选项C正确。
5.人群普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目前对未感染人群普遍采取的积极、有效预防措施是(  )
A.住院治疗 B.集中隔离 C.接种疫苗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可以传染的,它的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方式是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人群普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目前对未感染人群普遍采取的积极、有效预防措施是接种疫苗。
6.刚炒完菜的热铁锅放进水池,打开水管,锅内立刻冒出一片白气,这是由于(  )
A.水遇热蒸发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水滴
C.水先遇热蒸发,然后遇冷凝结
【答案】B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水蒸气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刚完菜的热铁锅放进水池,打开水管,锅内立刻冒出一片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7.比较霜和露的形成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形态大致相同 B.气温相同 C.地点都在地表
【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所以比较霜和露的形成过程,相同点是地点都在地表,不同点是形态不同、气温不同。
8.下列天气现象中需要环境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才能形成的是(  )
A.雨和露 B.霜和雪 C.云和霜
【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露、云都是需要环境温度在0摄氏度以上才能形成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霜和雪需要环境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才能形成雨。
9.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是由于(  )而形成的。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流水的侵蚀作用 C.流水的冲刷作用
【答案】A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10.据我们的观察,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发光的(  )
A.行星
B.恒星
C.天体系统
【答案】B
【知识点】观察太阳、月球;太阳系
【解析】【分析】 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太阳会一直在发光发热。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所以B符合题意。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1.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来后,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解析】【分析】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来后,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滑行距离越近。
12.(2020六下·龙湾期末)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
13.所有的真菌对人类来说都是有害的。(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真菌
【解析】【分析】有的真菌是有害的,能使生物体致病,如足癣、灰指甲等就是真菌感染引起的。但有的是有益的,如酵母菌可以酿酒、蒸馒头、做面包等。故说法错误。
14.妙妙在野外采了很多蘑菇,她认为这些蘑菇都可以用来炒菜吃。(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 蘑菇是真菌,它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微生物。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有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越漂亮的蘑菇越有毒,不可以食用。所以妙妙在野外采了很多蘑菇,这些蘑菇并不都是可食用的,以免中毒。
15.制作馒头需要发面,发面时需要加入酵母粉,并且水温越高越好。(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制作馒头需要发面,发面时需要加入酵母粉,酵母菌发面时的最佳温度是30~45℃左右。
1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属于传染源。(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属于传染源。
17.云和雾的成因不一样。(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低空就形成了雾,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都是水的不同存在形式。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18.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温暖的条件。(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雾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有很大关系,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寒冷的条件。题目说法错误。
19.雪和雨的形态不同,降水时是下雨还是下雪,与周围的气温有关。(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雪和雨的形态不同,降水时是下雨还是下雪,与周围的气温有关,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以上,降落的是雨;如果低空气温低于0℃以下,降落的是置。
20.雨、雪、雾、露、霜的形成都是水循环产生的。(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是通过汽化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的,冰山上的积雪,是通过升华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的。水蒸气根据温度的不同,形成了雨、雪、雾、露、霜等形式的降水,这些的形成都是水循环产生的。
三、选词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21.选词填空
传播途径、日食、沉积、细胞、大气、温度、陆地、侵蚀、恒星、霜
(1)   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2)管理传染源、切断   、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3)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并形成小冰晶,这就是   
(4)   是影响水的蒸发沸腾和结冰的主要因素。
(5)地球上的水在   、海洋及   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多变的天气现象。
(6)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产生了   和   作用,塑造着沟壑、峡谷、冲积平原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7)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如果三者大约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这时就会发生   。
(8).   可以自身发光。
【答案】(1)细胞
(2)传播途径
(3)霜
(4)温度
(5)大气;陆地
(6)侵蚀;沉积
(7)日食
(8)恒星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对地貌的影响;日食;传染病及其预防;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有三个,一要管理好传染源,防止病源体扩散;二要切断传染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要保护好易感人群;四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五要改善营养,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3) 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导致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并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4) 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温度是影响水的蒸发沸腾和结冰的主要因素。
(5)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6)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产生了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着沟壑、峡谷、冲积平原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7)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投向地求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见,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8)恒星是能够自身发光发热的星体。
四、科学探究(每空1分,共10分)
22.(2022六上·陕州期中)在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时,探究小组选用同一品牌的四片相同的新鲜面包进行了如下实验。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实验一:
实验组别 滴水情况 存放环境 出现霉菌情况
A 不滴水 冰箱,5℃ 5天后仍无明显变化
B 不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3天出现霉斑
实验二:
实验组别 滴水情况 存放环境 出现霉菌情况
C 不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3天出现霉斑
D 每天滴10滴水 室温,25℃左右 第2天出现霉斑
(1)对比实验一中的两组实验,可以发现,   (填“温暖”或“寒冷”)条件下食物更容易发霉。
(2)在实验二中,我们发现C组面包片比D组面包片出现霉菌的速度   ,说明霉菌生长与   有关。
(3)以上两个实验表明,在   和   的环境中,霉菌出现得快,食物更容易发霉;在   和   的环境中,霉菌出现得慢,食物不容易发霉。
(4)实验一中,如果给B组的面包上加几滴水,霉菌会出现的时间会更   。
(5)发霉的食物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可以采取   、   等方法防止食物发霉。
【答案】(1)温暖
(2)快;水分
(3)温暖;潮湿;寒冷;干燥
(4)快
(5)真空包装;低温保存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霉菌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在适宜的环境里,它们能很快地繁殖,霉菌生长得快的条件:温暖、潮湿、阴暗没有光的环境里。所以防止发霉可采用:太阳暴晒;低温保存;真空包装;加干燥剂
(1)实验A和B中唯一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对比实验一中的两组实验,可以发现,温暖条件下食物更容易发霉。
(2)根据题干可知,在实验二中,我们发现C组面包片比D组面包片出现霉菌的速度快,说明霉菌生长与水分有关。
(3)霉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在适宜的环境里,它们能很快地繁殖,在温暖、潮湿环境中,霉菌出现得快,食物更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霉菌出现得慢,食物不容易发霉。
(4)霉菌生长得快的条件:温暖、潮湿、阴暗没有光的环境里,所以实验一中,如果给B组的面包上加几滴水,霉菌会出现的时间会更快。
(5)发霉的食物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防止发可采用太阳暴晒、低温保存、真空包装、加干燥剂等方法防止食物发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