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古代诗歌阅读
之
鉴赏诗歌形象
学习目标:
1、明确诗歌阅读中形象的分类及分析方法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答题思路及答题步骤
3、提高诗歌阅读鉴赏能力
什么是诗歌形象?
它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3种类型:
1、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2、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3、人(诗中的人物形象)
中国风
目录
壹
鉴赏人物形象
贰
鉴赏景物形象
叁
鉴赏事物形象
中国风
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分类
2、答题切入点
3、答题步骤
第一章
思考: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你熟悉的人物形象有哪些呢?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提问:这首词塑造几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什么性格特点
周瑜的人物形象
年轻有为,从容闲雅,雄才大略,儒将
作者自己的形象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悲士
从哪里体现的呢?
“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
一、人物形象分类:同桌之间讨论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类
诗歌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人自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人所要表现的人物(柳宗元《江雪》)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1、表达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2、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一抓标题
二看作者
三析注释
四知结构
五抓意象
六抓用典
七抓关键词
七
大
标
志
人物形象
抓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二、答题切入点
1、看标题作者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经历、时代背景)
2、析内容、读注释、赏意象
3、抓细节(人物塑造的方法)
补充: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
侧面描写(环境(时间、地点、天气、景物),他人评价)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提问:本词中塑造了怎么样的人物形象
观察答案,找寻答题方向
参考:本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对女主人公无限的同情。
你觉得这几个字值6分么?
小说人物形象特征答题切入角度:
性格特征概括(分析概括)+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情节、环境、作者的议论评价或他人的评价(文本信息);
答题思路:形象概括+文本分析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知识点回顾
三、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如情趣高雅的隐士、精忠报国的将军。若题目指明了身份,答题时可以直接用)
2、结合诗(词)加以分析、说明。
3、概括形象的意义。(即作者塑造该形象的作用、通过该形象所寄寓的感情)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①本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
②歌女的歌声“愁绝”,唱完歌后哭泣、哽咽起来,独自倚在帆樯上,流下了珍珠一样的眼泪,写出了她的孤独凄婉;而 “颜如雪”“十七八”则写出了她的年轻貌美。
③诗人通过对年轻美丽却孤独凄婉的歌女的描绘,寄托了他对歌女无限的同情。
1、看标题作者知人论世
2、析内容、读注释、赏意象
3、抓细节(人物塑造的方法)
答题切入点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内容+手法);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感情)。
答题步骤
实战演练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
1.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概括)
2.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动作描写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分析)
3.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对高雅志趣的追求(作用)。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①诗歌描写了一个矢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抗金英雄形象。(概括)
②上片中作者回想往事曾经戎马战场,现在却尘封戎装,今昔对比,下片直接表达胡虏未灭、自己已头发斑白,虽胸怀报国之志却只能退居沧州。(分析)
③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作用)
中国风
景物形象
1、景物形象分类
2、高考考题类型
3、答题切入点
4、答题步骤
第二章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也就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自然力量形成的景观,如:季节、时令、地域、山川、河流、森林、海洋、湖泊等
自然景物
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如:村庄、广场、公园、建筑物、历史古迹
人文景物
一、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这首诗词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词)描写了哪些景色?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词。
二、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的两种类型
诗歌景物形象
画面描述题
意境赏析题
描述“画面内容(意象)”“画面特点”
在描述画面的基础上,还要分析其所蕴含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思考:这两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三、答题切入点
1、诗中有画:赏析诗歌的画面美。
2、色调含情: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 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情感就低沉伤感。
3、缘景明情:诗人笔下的景物是经过诗人心境的过滤、心情的渲染的。
4、双层挖掘:在表面意义下,挖掘其深层含义。
请两位同学板书自己的答案
请同组的同学补充答案
(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①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①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步,找景物组画面。“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临水弄影,清清溪水倒映着天上一轮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
◎第二步,剖析意境,解读画面。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描绘梅花倒影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
◎第三步,分析诗歌情感。
[答案] 运用黄昏、梅影、清溪、霜月等意象,描绘了黄昏时分时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的一幅画面,营造了清雅幽静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沉浸与向往之情。
四、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概括景物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2、描绘诗歌画面。(忠于原诗,用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3、分析诗歌情感。(情感、启示、思考)
(特点+画面+情感)
1、诗中有画
2、色调含情
3、缘景明情
4、双层挖掘
答题切入点
1、概括景物特点
2、描绘诗歌画面
3、分析诗歌情感
答题步骤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②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③。
【注】①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②张舜民:北宋人,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③长安:此指汴京,为北宋都城。
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第一步,运用木叶、君山、湖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浩浩荡荡的洞庭晚景图。
第二步,营造了壮阔、萧瑟的意境。
第三步,是诗人沉郁悲怆的内心写照。
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中国风
事物形象
1、事物形象分类
2、答题切入点
3、答题步骤
第三章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一、事物形象分类
诗歌事物形象
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如,柳,谐音“留”,有折柳送别之俗,有惜别怀远之意。
二、答题切入点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要由表及里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是有时代背景的,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深入分析。
请两位同学板书自己的答案
请同组的同学补充答案
(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
出非不得地③,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④,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
【注】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第一步,概括物象特点 第二步,分析物象的品质 第三步,揭示物象的寓意
柏树:“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写古柏半道变了“颜色”;“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古柏枝枯叶败,了无生机 诗人先刻画出柏树的耸翠不凡的形象,然后又写它中道变了颜色,枝枯叶败 柏树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
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写丹凤的哀鸣 因为大树将枯,“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 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第一步,概括物象特点 第二步,分析物象的品质 第三步,揭示物象的寓意
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写鸱鸮很得意,在树下穿穴打洞 枯柏对于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 鸱鸮志得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
自主作答: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2)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
(3)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三、诗歌事物形象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自然属性)。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 、色泽、气味)和环境特点。
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
分析物象特征与人的相似点,即由物及人(①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②物与作者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③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
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社会属性)。
塑造此形象的意义,分析物象体现出的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特点+画面+情感)
1、把握关键词
2、由表及里
3、知人论世
答题切入点
1、概括物象表层特点
2、分析物象内涵
3、点出物象意义
答题步骤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答案:①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草反衬决明)。②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③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感
谢
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