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6.2《师说》
初中的时候学过《马说》《爱莲说》,你能说说“说”是什么文体吗?
一
导入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
知人论世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1、通读课文,找到本文的写作目的?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
2、李蟠一个十七岁后生,何以值得一代文宗韩愈撰文相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3、何为古道?
古人从师之道。
4、可见当时社会上比较普遍的风气是什么样的?
不从师学习。
5、由此可以推出本文写作的目的除了嘉赠李蟠,还有一个目的是?
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且后者可能更为重要。这也践行了他古文运动的一项主张——文以载道。
三
理解文意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不被时俗拘束)。
嘉:赞许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贻:赠送
字词翻译
四
1、诵读第一段,直接体现从师乃古道的句子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后文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呢?请划分层次,理清行文逻辑。
三
理解文意
学者: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道:学说,主张
受:同“授”传授。这一句为判断句。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来的问题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以他为老师。省略句
生乎吾前:“乎”相当于“于”,状语后置
师:用作动词,学习
庸:表示反问语气,岂,哪,怎么
年:年龄
状语后置 “于” “以”“乎”
字词翻译
四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因此,所以
无:不论;不分
* 今义:没有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代词
(1)代指人、事、物,“他(们)”“它(们)” Eg:“作《师说》以贻之”
(2)表近指,“这” Eg:“均之二策”
2、助词
(1)“的” Eg:“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调节音节,无实义 Eg:“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宾语前置标志 Eg:“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定语后置标志 E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动词
“到```去” Eg:“吾欲之南海”
字词翻译
四
所存:所+动词=名词,存在的地方。
2、后文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呢?请划分层次,理清行文逻辑。
①师者功能;②择师标准,加之第一句,可见本段是按照要从师—为何从师—怎样择师的逻辑写作的。
3、语段过关:
(1)老师的职责是什么?(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
三
理解文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诵读第二段,找出能直接体现从师之古道已经失传的句子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哪些内容直接写到了师道不传的具体现象?
今之众人……
于其身也……
士大夫之族……
可见“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本段中的运用特色。
三
理解文意
字词翻译
四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师,n→v,从师学习;
之: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超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下:n→v,低于,相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从师学习”状语后置。
第一组
字词翻译
四
是故:因此
圣益圣,愚益愚:圣明的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昧。
前一个“圣”,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前一个“愚”,形容词作名词,愚蠢的人,后一个“愚”,形容词,愚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
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
第一组
字词翻译
四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惑:糊涂
爱其子:省略句,省略主语。
则:表示转折
第二组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彼:那,那些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知识,(帮助他)学习句读。 “之”“其”指童子;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习,使动用法 “使其习句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明句读。宾语前置
或:有的方面,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
不:同“否”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儿童初等教育的学校
遗:遗漏,舍弃
明:明智
省略句 “或不(师)焉”
字词翻译
四
第二组
字词翻译
四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相师:①拜别人为师;②相,相互,师,n→v 学习
族:类
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
彼:他,他们
道:道德学问
卑:adj→n,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省略句(师)位卑(者)则足羞, (师)官盛(者)则近谀
第三组
字词翻译
四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齿:不与为列,意思是看不起。
齿,并列、排列 名词作动词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乃:竟
反:反而。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省略句
欤: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第三组
三
理解文意
分析第二段的正反对比论证,完成下表。
论证角度
正确的态度
错误的态度
结 果
作者的观点
古之圣人
vs
今之众人
爱其子vs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
vs
士大夫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圣益圣
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
择师而教
不耻相师
耻学于师
群聚而笑
句读不知
小学而大疑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吾未见其明也
其可怪也欤
4、韩愈批评当时的不良风尚,这一段的内容与第一段“古道”的两个方面的含义有什么关系?
首先通过“古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方面的对比,来揭示世风流弊。然后围绕“学什么”和“向谁学”两个方面,对当时的风气予以批判。“童子之师”部分紧扣“学什么”进行阐述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部分紧扣“向谁学”进行阐述。充分体现了韩愈文章章法谨严的风格特点。
三
理解文意
5、韩愈说“气盛则言宜”,特别强调充沛的情感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性。从第二小节当中你们能不能发现作者情感态度是怎样变化的呢?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词句呢?
“嗟乎”“……矣”“……矣”(感叹、遗憾)“其皆出于此乎(推测)→惑矣(感叹)→吾未见其明也(斩截地否定、批评)→呜呼(痛心)→其可怪也欤(强烈感叹,批评、讽刺)”
6、如果让你下个比喻,来形容韩愈散文风格,你想到的是什么?
像江潮,浪推千里;说理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三
理解文意
字词翻译
四
常师:固定的老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徒:同类的人,古今异义。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贤:其,代词,代指郯子之徒,贤,才德。
及:比得上
三:泛指多数
贤:胜过,超过,形容词作动词
不必:不一定,古今异义
术业:学术技艺
如是:像这样,代词,这样子。
圣人无常师
孔 子
从师的行为
从师的言论
举例论证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犹恐读者未能信服,搬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做事实证据,“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并引述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作理论论据。使人不得不信,从师学习,“道之所存”乃“师之所存”,是为千古一理。而此,才再次得出结论,完成对“师道”的论述。文章论说充分,结构完整。
三
理解文意
韩愈为什么要在这段提到孔子?
引用论证
大家猜一猜,这篇文章问世后,在士大夫中会有什么反应?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
一篇文章,能引得世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可见触痛了整个社会的神经。如此“狂”的韩愈敢于指出社会弊病并且为其发声,作为知识分子,知道健康的社会需要什么,知道自己应该为社会的健康做些什么,有了这样的人,社会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五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