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课后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课后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1 19:2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Q正传(节选)
边城(节选)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的文学观是“为人生”的,但他的文学表达从来不是单一乏味、      的。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第一篇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问世为标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时隔百年再读这篇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表现在艺术形式的      ,还在于作品对现实的倾情关注。《狂人日记》将现实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表达了那一代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忧思。回望鲁迅的《呐喊》《彷徨》,无不是针对现实而写就的,无不呈现出一个作家对于现实的深度关怀。《故乡》写“我”与闰土从      到形同陌路,也正像茅盾所言,“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阿Q正传》生动描绘了旧式农民的两重性格及国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更是写出了女性在“父权”“夫权”的桎梏下对于自我灵魂无所依归的恐惧。《孔乙己》和《孤独者》写出了旧式文人、新知识分子的无路可走与精神沉沦。鲁迅的“开创性”价值,正在于他对现实的介入之深。“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世之心。”文艺之途从来就是人生之途。每一个时代的作家最大的挑战、最大的财富,正是他所处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激动人心的深刻变革,正进行着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实践,      、英雄辈出的社会环境,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时代是出卷人,作家会将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等着作家们给出答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墨守成规   绝世独立  青梅竹马  同舟共济
B.故步自封 独一无二 亲密无间 风云际会
C.墨守成规 独一无二 亲密无间 同舟共济
D.故步自封 绝世独立 青梅竹马 风云际会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张张壮丽卷轴已被卷起,留待作家们给出答案。
B.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等待作家们给出答案。
C.铺开一张张壮丽卷轴,等待作家们完成并给出答案。
D.等着作家们给出答案,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无不……无不……”的双重否定句,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鲁迅先生的小说①                     。它在思想上从观念批判的高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它在艺术上②                    ,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的灵魂。他说自己写《阿Q正传》就是要努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③                    ,就是把人的最本质、最有个性并且最富有社会意义的性格写出来。
5.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部分,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所填内容与语境协调,句式与画线部分大体一致。
花垣茶峒,湘西的一个小城镇,又叫边城。她就像一杯浓浓的绿茶,溢香在人们口中;                  ,                  。我再次来到她的身边,仿佛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躺在边城茶峒的怀里,我静静地读着,品着,宛如欣赏一封精致的情书,一支美妙的夜曲,                  ,                  。这里竟是让人那样沉迷,那样执着,那样多情。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飏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地溜过去,眼看到那线脚曳在屋瓦上,隔壁人家晒台上,有一个胖胖的妇人,正在用晾衣竹竿乱捞。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地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儿天上,又望了一会儿河水,河水不像早晚那么绿,有些地方似乎是蓝色,有些地方又为日光照成一片银色。对岸那块大坪,有几处种着油菜,菜花黄澄澄的如金子。坪里也有三个人坐在大石头上放风筝,其中一个小孩,吹一个芦管唢呐,吹各样送亲嫁女的调子。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地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的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地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 ”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还有卖针线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地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寂静。
过一会儿,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地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儿,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地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地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地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地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像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儿。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做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着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地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
病人自己心里也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地说着话。女孩岳珉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儿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说话:
“珉小姐,珉小姐,你上来,看新娘子骑马,快要过渡了!”
又过一阵,翠云丫头于是又说: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人,偏偏斜斜地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地在空中摇摆。也不是为看风筝,也不是为看新娘子,等到翠云下晒楼以后,女孩岳珉仍然上了晒楼了。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地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地想到:“谁在问谁 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 ”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地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地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选自《沈从文边城往事》,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因战乱滞留异乡,得不到丈夫和长子的回信,路费渐少,多种原因导致母亲生病,并且病情逐渐加重。
C.母亲不让大姐和岳珉看痰盂,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D.岳珉听到隔壁有人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欢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趋于平静。
B.作者在平铺直叙中充满了对战乱时期普通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字里行间充满了忧伤的情绪。
C.结尾处写到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父亲已死的残酷现实与家人急切的期待形成的强烈对比,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由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D.“望着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勉强笑着”,体现出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地笑着”,体现出岳珉面对死亡阴影时的无奈。
8.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风筝”在全文中的作用。
9.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阿Q正传(节选)
边城(节选)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的文学观是“为人生”的,但他的文学表达从来不是单一乏味、      的。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第一篇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问世为标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时隔百年再读这篇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表现在艺术形式的      ,还在于作品对现实的倾情关注。《狂人日记》将现实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表达了那一代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忧思。回望鲁迅的《呐喊》《彷徨》,无不是针对现实而写就的,无不呈现出一个作家对于现实的深度关怀。《故乡》写“我”与闰土从      到形同陌路,也正像茅盾所言,“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阿Q正传》生动描绘了旧式农民的两重性格及国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更是写出了女性在“父权”“夫权”的桎梏下对于自我灵魂无所依归的恐惧。《孔乙己》和《孤独者》写出了旧式文人、新知识分子的无路可走与精神沉沦。鲁迅的“开创性”价值,正在于他对现实的介入之深。“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世之心。”文艺之途从来就是人生之途。每一个时代的作家最大的挑战、最大的财富,正是他所处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激动人心的深刻变革,正进行着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实践,      、英雄辈出的社会环境,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时代是出卷人,作家会将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等着作家们给出答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墨守成规   绝世独立  青梅竹马  同舟共济
B.故步自封 独一无二 亲密无间 风云际会
C.墨守成规 独一无二 亲密无间 同舟共济
D.故步自封 绝世独立 青梅竹马 风云际会
答案B
解析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语境强调鲁迅的“文学表达”是不断介入现实进行创新的,故应选“故步自封”。绝世独立:冠绝当世,卓然独立;形容孤高不俗,无与伦比;多形容美丽的女子。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语境强调《狂人日记》在艺术形式上的价值是没有作品可以与之相比的,故应选“独一无二”。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亲密无间:感情好,关系密切,没有间隙。《故乡》中“我”与闰土在儿时是亲密的伙伴,故应选“亲密无间”。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风云际会:像风云那样遇到机会,指贤臣得遇良君,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好机会而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干。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说有才能的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施展自己的才华,故应选“风云际会”。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张张壮丽卷轴已被卷起,留待作家们给出答案。
B.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等待作家们给出答案。
C.铺开一张张壮丽卷轴,等待作家们完成并给出答案。
D.等着作家们给出答案,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
答案B
解析A项,“一张张壮丽卷轴已被卷起”不合逻辑,根据上文“时代是出卷人”可知,“卷”已出就不能再“被卷起”,应该为“铺开”或“展开”。C项,搭配不当,“卷轴……完成”搭配不当,“完成”可改为“绘制”。D项,语序不当,根据语段可知,时代是出卷人,应先铺开卷轴,然后才能在卷轴上写出答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无不……无不……”的双重否定句,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运用双重否定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鲁迅的作品是针对现实写成的,突出鲁迅作品深度关怀现实这一特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鲁迅先生的小说①                     。它在思想上从观念批判的高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它在艺术上②                    ,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的灵魂。他说自己写《阿Q正传》就是要努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③                    ,就是把人的最本质、最有个性并且最富有社会意义的性格写出来。
参考答案:①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②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 ③所谓写出人物的灵魂
解析这段话前两句是一层意思,主要阐述鲁迅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即第一句总说,第二句分说,据此可以写出第①处的内容,即“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第②处,由“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可知,应填“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之类的内容。这段话后三个句子是一层意思,主要讲鲁迅小说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物的灵魂。语段最后一句话讲的是什么是写出人物的灵魂,据此可得出第③处所填的内容,即“所谓写出人物的灵魂”。
5.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部分,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所填内容与语境协调,句式与画线部分大体一致。
花垣茶峒,湘西的一个小城镇,又叫边城。她就像一杯浓浓的绿茶,溢香在人们口中;                  ,                  。我再次来到她的身边,仿佛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躺在边城茶峒的怀里,我静静地读着,品着,宛如欣赏一封精致的情书,一支美妙的夜曲,                  ,                  。这里竟是让人那样沉迷,那样执着,那样多情。
答案示例她就像一杯酽酽的美酒 醉在人们心中 一幅动人的油画 一首醉人的歌谣
解析仿写句子需要注意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前两个空仿“她就像……”的句式,要突出比喻手法;后两个空仍是比喻,但要注意与前面的内容相协调,突出边城茶峒给人带来的感受。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飏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地溜过去,眼看到那线脚曳在屋瓦上,隔壁人家晒台上,有一个胖胖的妇人,正在用晾衣竹竿乱捞。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地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儿天上,又望了一会儿河水,河水不像早晚那么绿,有些地方似乎是蓝色,有些地方又为日光照成一片银色。对岸那块大坪,有几处种着油菜,菜花黄澄澄的如金子。坪里也有三个人坐在大石头上放风筝,其中一个小孩,吹一个芦管唢呐,吹各样送亲嫁女的调子。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地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的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地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 ”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还有卖针线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地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寂静。
过一会儿,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地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儿,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地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地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地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地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像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儿。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做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着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地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
病人自己心里也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地说着话。女孩岳珉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儿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说话:
“珉小姐,珉小姐,你上来,看新娘子骑马,快要过渡了!”
又过一阵,翠云丫头于是又说: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人,偏偏斜斜地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地在空中摇摆。也不是为看风筝,也不是为看新娘子,等到翠云下晒楼以后,女孩岳珉仍然上了晒楼了。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地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地想到:“谁在问谁 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 ”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地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地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选自《沈从文边城往事》,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因战乱滞留异乡,得不到丈夫和长子的回信,路费渐少,多种原因导致母亲生病,并且病情逐渐加重。
C.母亲不让大姐和岳珉看痰盂,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D.岳珉听到隔壁有人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答案D
解析A项,“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错误,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B项,“多种原因导致母亲生病”错误,由“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可知。C项,“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错误,应该是母亲竭力掩饰自己的病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欢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趋于平静。
B.作者在平铺直叙中充满了对战乱时期普通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字里行间充满了忧伤的情绪。
C.结尾处写到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父亲已死的残酷现实与家人急切的期待形成的强烈对比,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由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D.“望着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勉强笑着”,体现出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地笑着”,体现出岳珉面对死亡阴影时的无奈。
答案A
解析A项,“心绪逐渐趋于平静”错误,原文是“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8.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风筝”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看风筝”表达了对亲人回归的期盼;②飘摇的“风筝”象征战乱时期普通百姓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③飘摇不可捉摸的风筝暗示故事的悲惨结局。
解析答题时找到出现这些物象的语段,结合文章的内容作答。“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飏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地溜过去”,风筝从城里来,表达女孩岳珉对家乡的思念;“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意味风筝很多,结合前面的象征意义,写出漂泊无家可归的人很多,写出社会的动荡局面;结尾“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地在空中摇摆”写风筝依然在空中摇摆,意味着,小女孩还和原来一样,暗示人物悲惨的结局。
9.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静”是小说描写的环境特征和营造的整体氛围。②“静”是小说中身处乱世、遭遇不幸的人物的言行特征。③“静”是小说的情节特征,小说情节平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④“静”构成小说的艺术张力,表现小说的悲剧主题。在寂静的氛围、平淡的情节和娴静的言行下,隐藏着时局的动荡、人物命运的艰难、人物内心的焦虑期盼等不安静因素。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静”的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三个方面考虑。从表层义来看,“静”贯串小说始终,展示的是整个环境给人的感受。从深层义来看,作者在作品中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一种由作品中人物无援无助的心境衬托出来的悲伤的情绪;小说的情节平淡,在“静”中展示了人物内心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从主旨义来看,表面的“静”与时局的动荡、人物内心的不安、处在动乱下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