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茶馆(节选)》课后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 茶馆(节选)》课后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1 19:2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茶馆(节选)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舍的幽默      ,他的“幽默大师”称号也由此得来。大体来说,(      ),那真是一种蕴满灵性的饱含智慧的俏皮与诙谐,一旦渗入小说,便或多或少消解了作品的张力。幸运的是,当老舍以成熟的悲剧家的姿态把幽默挥洒在小说里,艺术上的拿捏也那么准确到位时,具有文学经典意味的作品——《骆驼祥子》就出现了。另外,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到《骆驼祥子》也达到了      的地步。他说:“《骆驼祥子》可以朗诵。它的言语是活的。”
诚然,对于老舍,对于读者,最为惋惜的是,老舍悄悄于1961年底动笔的《正红旗下》在写了个开头之后,便被      。其实,老舍在20世纪30年代已有了以清末的北京社会为背景,写一部自传性家族小说的构思,立意展示清末中国社会历史的写真存照。《正红旗下》用第一人称;故事的叙述与铺陈舒缓、老到,      ;语言纯熟、干净,内蕴十足;人物和结构尚未成型,却已呈现出壮阔的态势。可是,它终于没能成为老舍积淀40年文学创作之功的压卷之作,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再奉献或可成为经典的一部杰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独树一帜  炉火纯青  高屋建瓴  不伦不类
B.独辟蹊径 登峰造极 束之高阁 不温不火
C.独树一帜 炉火纯青 束之高阁 不温不火
D.独辟蹊径 登峰造极 高屋建瓴 不伦不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舍的“喜剧式”幽默用在小说里是成功的
B.老舍的幽默用在“喜剧式”散文里是成功的
C.老舍的幽默用在“喜剧式”小说里是成功的
D.老舍的“喜剧式”幽默用在散文里是成功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再奉献或可成为经典的一部杰作。
B.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再奉献一部或可成为经典的杰作。
C.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再奉献一部或可成为经典的杰作。
D.20世纪中国小说史没能再奉献一部或可成为经典的杰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戏曲不同于小说,小说仅用文字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戏曲往往是通过演唱来刻画和凸显人物性格的某一特质,抒发情感,彰显主题。演唱推动叙事进展,①                ,情节和故事就成了枯木死水,波澜不惊。如果说情节和故事是河床,②                ,两者共同构成了江河,奔腾涌动。因而,与其说戏曲是叙事小说,不如说戏曲是叙事诗歌;与其说戏曲是综合艺术,③                。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6.学校举办戏剧节,拟将经典名著《红楼梦》《呐喊》搬上舞台。请作为戏剧社成员的你,给你最想饰演的一个人物设计个性化语言,并说明你选择该人物的理由及表演设想。要求:选例典型,说明具体,理由充分。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茶馆(节选)
老 舍
时 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 点 同前幕。
幕 启 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 不是因为拴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 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 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 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 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 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你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得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拴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拴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 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 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 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 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李 三 就这么办啦 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 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 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愤愤地往后走)
王利发 拴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 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选自《茶馆》)
7.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 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8.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文中的“远处隐隐有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9.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次要人物,但作者将王淑芬塑造得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简要分析王淑芬的形象特点。
10.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的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 请简要分析。
茶馆(节选)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舍的幽默      ,他的“幽默大师”称号也由此得来。大体来说,(      ),那真是一种蕴满灵性的饱含智慧的俏皮与诙谐,一旦渗入小说,便或多或少消解了作品的张力。幸运的是,当老舍以成熟的悲剧家的姿态把幽默挥洒在小说里,艺术上的拿捏也那么准确到位时,具有文学经典意味的作品——《骆驼祥子》就出现了。另外,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到《骆驼祥子》也达到了      的地步。他说:“《骆驼祥子》可以朗诵。它的言语是活的。”
诚然,对于老舍,对于读者,最为惋惜的是,老舍悄悄于1961年底动笔的《正红旗下》在写了个开头之后,便被      。其实,老舍在20世纪30年代已有了以清末的北京社会为背景,写一部自传性家族小说的构思,立意展示清末中国社会历史的写真存照。《正红旗下》用第一人称;故事的叙述与铺陈舒缓、老到,      ;语言纯熟、干净,内蕴十足;人物和结构尚未成型,却已呈现出壮阔的态势。可是,它终于没能成为老舍积淀40年文学创作之功的压卷之作,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再奉献或可成为经典的一部杰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独树一帜  炉火纯青  高屋建瓴  不伦不类
B.独辟蹊径 登峰造极 束之高阁 不温不火
C.独树一帜 炉火纯青 束之高阁 不温不火
D.独辟蹊径 登峰造极 高屋建瓴 不伦不类
答案C
解析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语境说的是老舍的幽默自成一家,故应用“独树一帜”。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登峰造极:登上峰顶,达到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语境说的是老舍《骆驼祥子》这部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完美的地步,故应用“炉火纯青”。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语境说的是老舍只写了《正红旗下》的开头,没有继续写下去,故应用“束之高阁”。不伦不类: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语境说的是《正红旗下》的故事的叙述与铺陈平淡适中,故应用“不温不火”。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舍的“喜剧式”幽默用在小说里是成功的
B.老舍的幽默用在“喜剧式”散文里是成功的
C.老舍的幽默用在“喜剧式”小说里是成功的
D.老舍的“喜剧式”幽默用在散文里是成功的
答案D
解析结合后文“当老舍以成熟的悲剧家的姿态把幽默挥洒在小说里”,可知括号中所填句子说的是“‘喜剧式’幽默”,排除B、C两项。后文说“一旦渗入小说,便或多或少消解了作品的张力”,由此可以推出括号中所填内容不能是评价老舍的幽默在小说里的作用,排除A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再奉献或可成为经典的一部杰作。
B.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再奉献一部或可成为经典的杰作。
C.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再奉献一部或可成为经典的杰作。
D.20世纪中国小说史没能再奉献一部或可成为经典的杰作。
答案B
解析本题,先要注意定语的位置,“一部”应该在“或可成为经典”之前,排除A项。“奉献”主语是《正红旗下》,不能说“中国小说史”奉献经典。排除D项。“奉献”的对象是“中国小说史”而不能是“中国小说”,排除C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戏曲不同于小说,小说仅用文字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戏曲往往是通过演唱来刻画和凸显人物性格的某一特质,抒发情感,彰显主题。演唱推动叙事进展,①                ,情节和故事就成了枯木死水,波澜不惊。如果说情节和故事是河床,②                ,两者共同构成了江河,奔腾涌动。因而,与其说戏曲是叙事小说,不如说戏曲是叙事诗歌;与其说戏曲是综合艺术,③                。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参考答案:①如果没有演唱 ②演唱就是河水 ③不如说戏曲是音乐艺术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面说的“演唱”与“叙事”的关系,后面说的“情节和故事就成了枯木死水”,可推知横线处应该补写的是假设的内容,应填“如果没有演唱”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语境可知,这里要填一个比喻句,后面的“两者”,一个指的是“情节和故事”,另一个就是“演唱”,再根据“河床”“江河”“奔腾涌动”可知,“演唱”的喻体应是“河水”。据此可知横线处应填“演唱就是河水”之类的内容。第③处,由横线前的句式可知,此处句式应为“不如说戏曲……艺术”,再根据整个语段都在讲戏曲的演唱可知,横线处应填“不如说戏曲是音乐艺术”之类的内容。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将戏曲的演唱、情节和故事比喻成江河,形象地表达了演唱对于情节和故事的重要性,以及三者结合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6.学校举办戏剧节,拟将经典名著《红楼梦》《呐喊》搬上舞台。请作为戏剧社成员的你,给你最想饰演的一个人物设计个性化语言,并说明你选择该人物的理由及表演设想。要求:选例典型,说明具体,理由充分。
答案示例我最想饰演《呐喊》中的狂人,他是封建时代下的一个悲剧产物,被礼教的种种弊病逼疯,语言疯癫,常念“吃人”二字,富有个性。在表演中,我发音会时而含混不清,时而高声疾呼,念叨着“吃人”,倾诉担忧与惧怕。同时,我还会在结尾处,以响亮的语言喊出那声“救救孩子!”,这是狂人对未来礼教、封建不再害人的一点希望之光。我因这希望,和那声声“吃人”对封建制度的控诉与追问,而格外想饰演好狂人,向鲁迅先生致以我的敬意。
解析要注意个性化语言的选择,要能展现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精神品质、文化修养等。要写出表演该人物的构想,包括台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也可辅以肢体语言的设计及理由。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茶馆(节选)
老 舍
时 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 点 同前幕。
幕 启 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 不是因为拴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 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 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 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 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 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你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得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拴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拴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 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 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 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 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李 三 就这么办啦 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 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 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愤愤地往后走)
王利发 拴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 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选自《茶馆》)
7.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 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答案C
解析“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说法错误,李三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改良失去了信心。
8.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文中的“远处隐隐有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答案B
解析“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说法错误。这些描写,不能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他们的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的不自信。
9.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次要人物,但作者将王淑芬塑造得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简要分析王淑芬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她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这些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人的位置上,对人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这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解析对剧本中描写王淑芬的言行举止的语句加以分析。从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的打扮,以及劝李三“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都可看出她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从王淑芬“忙着布置”,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可以看出她的勤劳。从王淑芬对李三的劝解以及跟王利发说“咱们得添人”可以看出她的善良。
10.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的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兴的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社会变革、军阀割据等)之间的冲突。
解析先分析节选部分的情节,再根据对相关情节的理解作答。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李三对事情多又没有涨过工钱有抱怨,而王利发考虑成本,不愿添人。王淑芬与李三对于发型的不同看法,其实折射了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会改良的曲折过程以及隐隐传来的炮声都影响了茶馆的经营以及人的态度,这体现了个体命运与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