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当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我们该做如何解释 最新的科学理论在客观性上是否就比先前的更好 大多数关于这些问题的现代讨论都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一部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它无疑是过去几十年中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著作之一。
库恩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科学史家,他尤其对科学革命感兴趣,每一次革命都导致了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变化,一系列现存的思想被另一些完全不同的思想所推翻。
当然,科学革命还是相对较少地发生的——大多数时间任何特定的科学都不处于革命状态。库恩创设了“常规科学”这一术语,来描述当科学家所属的学科没有经历革命性的变化时他们所从事的每天平常的科学活动。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一个范式就是对科学的总体观点——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
按照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主要是一种解惑的活动。无论一个范式多么成功,它都将遇到特定的困难——那些它无法涵盖的现象、理论预见和实验事实之间的龃龉等等。常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试图消除这些较小的困惑,同时使得对范式的改变尽可能少。最重要的是,库恩强调常规科学家并不试图检验范式。如果一位常规科学家得到了一个有悖于范式的实验结果,他通常会假定实验方法有误,而不认为是范式错了。常规科学的时期一般能持续几十年,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在此期间科学家们逐渐地阐释范式,解答越来越多的困惑,扩大范式的适用范围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反常——那些不论常规科学家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与范式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的现象。当反常累积得越来越多时,一种逐渐增强的危机感就笼罩着科学共同体。对既存范式的信心瓦解了,常规科学的进程也暂时趋停。这标志着库恩所说的“革命的科学”时期的开始。在此时期,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最终,一种新的范式就被确立。大约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转而信奉新范式——这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完成。
来自科学史上大量的例子恰好符合库恩的概括。例如,当我们考察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天文学变化,或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变化时,库恩关于旧范式怎样被新范式取代的解释相当准确地得以适用。也有一些科学革命并非如此精准地符合库恩模型,例如近来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都赞同,库恩对于科学史的描述蕴含着重要的价值。
为什么库恩的思想能引起如此的风暴 因为除了对科学史纯粹的陈述外,库恩还提出了一些相当有争议的哲学命题。库恩认为,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库恩对于范式转换的解释,似乎很难与实证主义者眼中作为一种客观、理性活动的科学相容。一位评论者写道,按照库恩的解释,科学中的理论选择就是“群众心理学的事”。
(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
材料二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系统地提出了他关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该书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
库恩的科学哲学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这主要表现在承认知识的相对性时,却否认了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相对主义。在库恩看来,科学范式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知识,而是科学家集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条件下的信念、约定的规则、方法。这只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使用的工具,即一种用以解除科学难题的工具,并没有什么客观真理性可言,不同范式没有什么真理与谬误之分。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最后一章,他写道:“为了更加精确,我们也许必须放弃这种明显的或含蓄的观念,规范的改变使科学家和向他们学习的那些人越来越接近真理。”
在库恩看来,由于不同科学共同体中的范式不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也就不同:知觉的变化是随着范式的不同而不同的。他说:“两组科学家在不同的世界里实践着,当他们从相同的问题出发按相同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而且那不是说他们能看到他们喜欢的任何东西。两个都在看这个世界,而且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没有改变。但是在某些领域里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而且他们是在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去看这些东西。”可见,库恩把认识限制在主观经验的范围内。他所说的拥护不同规范的科学家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并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科学家们主观约定的世界,这就远离了唯物主义,而陷入了约定主义。
(摘编自李国秀《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1.下列对材料中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规科学家笃信既存范式的合理性,他们“解惑”是为了阐释范式,而非检验范式。
B.天文和物理学界的科学发展逐一印证了范式理论,但生物学界的分子革命是个例外。
C.范式理论提供了关于科学如何演变、发展的独特理解,某种程度上刷新了科学史。
D.范式理论尽管在全球有广泛持久的影响,但其核心观点的科学性也一直饱受争议。
答案:B
解析:B项,“生物学界的分子革命是个例外”分析错误,材料一中的表述是:“当我们考察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天文学变化,或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变化时,库恩关于旧范式怎样被新范式取代的解释相当准确地得以适用。也有一些科学革命并非如此精准地符合库恩模型,例如近来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对“范式理论”的印证只是不精准,并非不能印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库恩认为分别信奉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位物理学家会因范式不同而缺乏共识。
B.材料一结尾提到的“群众心理学的事”与材料二对库恩的批评有不谋而合之处。
C.材料二通过对库恩原文的引用,论证其学说陷入了相对主义和约定主义的误区。
D.库恩的研究借用了哲学的方法,因此其影响也主要在哲学界,材料二即是反映。
答案:D
解析:D项,“其影响也主要在哲学界”分析错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虽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它系统地提出了他关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来自科学史上大量的例子恰好符合库恩的概括,这一理论在整个科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3分)
A.库恩认为,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其态度未必是理性的。
B.科学革命会带来世界观的根本变化,而常规科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关系不大。
C.新范式要被普遍接受,关键在于拥有一位强有力的倡导者,并对其他科学家构成压力。
D.库恩的科学史可以描述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推动科学向更高程度发展的过程。
答案:A
解析:B项,“常规科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关系不大”说法错误,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一个范式就是对科学的总体观点——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因而,常规科学的范式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重大。C项,“关键在于拥有一位强有力的倡导者”说法错误,库恩认为,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分析可知,这个关键是“信仰”,“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只是提供了被广泛认同的更多的可能性。D项,“库恩的科学史可以描述为……的过程”说法错误,库恩是一个科学史家,但《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部哲学著作,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史”,他提出的“范式”理论指出,“新老范式”的更替,推动科学向更高程度发展的过程。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库恩范式学说中科学革命的过程。(4分)
参考答案:①常规科学研究积累大量无法被既有范式解释的反常,给科学共同体带来危机感;②常规科学暂停,各种替代方案和范式被提出,公开竞争;③一种新范式被确立;④经过一代人的时间,新范式被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信奉,科学革命完成。
5.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在革命以前科学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以后成了兔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①库恩的科学革命意味着新的科学范式的建立,而新的范式意味着对科学总体理解的变化,连带的是科学共同体遵从的信念、规则和方法的变化。②由于范式不同,科学共同体看待问题的思路和观念也都不同,同样的东西,在不同范式观照下意味着不同的东西。③库恩的表述过于强调了认识的主观经验,忽视了科学演进的客观性和实证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失眠之夜
萧 红①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东北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东北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 那我就不知道了。何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山。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墙的缝隙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他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缘故,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
“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头驴,一头你骑着,一头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哎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到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 ”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 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炮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2日
(选自《萧红全集》,有删改)
注①萧红(1911—1942),中国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中的“三郎”指萧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高粱米粥、咸盐豆等家乡美食和地豆、珍珠米等家乡物产,表达了朋友们渴望打回东北老家去的强烈愿望。
B.文章对蒿草、黄瓜、柳树、菜园、山峰、牵牛花等家乡景物的描绘,勾起了作者对家乡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
C.“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这种一反常态的矛盾心理表明,作者与三郎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
D.文章结尾段,写这失眠持续到黎明,并且在高射炮的炮声中作者听到了家乡一样的鸡鸣,丰富了情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答案:B
解析:B项,“家乡景物的描绘”“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分析错误。从注释“幼年丧母”可以看出,作者的往昔生活并不美好亲切。结合“‘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分析,柳树、山峰等不是作者家乡的景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失眠为主线,贯串朋友的愿望、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形散而神聚。
B.本文有多处景物描写,家乡秋天、“我”和三郎家门前的不同景色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C.本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失眠之夜的复杂心情。
D.本文语言细腻真实,质朴可亲,叙述不枝不蔓,在不经意间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答案:C
解析: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8.作者失眠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对家乡的思虑。②对自己这个外来的所谓“媳妇”能不能被接受的顾虑。③对“家乡”这一观念的思考。④对家乡仍然被日寇占领的苦闷与无奈。
9.萧红散文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通过“用手比量”这一细节,表现了朋友对家乡物产的喜爱之情,充满了自豪感。
②“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通过“爬”这一动作细节,表现了三郎想从《东北富源图》上找到自己故乡的急切之情。
③“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通过“扫”这一细节,表现了三郎寻找家乡的专注神情。
④“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通过这一肖像描写,表现了三郎那种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苦闷之情。
⑤“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到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枕头上去”通过几个连续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三郎那种美好愿望无法实现的局促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酔死无所知,因破取。
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①一枚,悬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悬此蛇辈约以十数。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遂考竟佗。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有删改)
注①蛇:指一种形状像蛇的寄生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B.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C.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D.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答案:B
解析:“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是并列结构,“或”是“有人”的意思,作“难其异”的主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学,指离家到远处求学。游学精神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追求的逍遥游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B.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汉代推举孝悌、清廉之士的察举制与征辟相反,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制度。
C.士人,文中指读书人。在崇儒社会,读书人普遍把《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作为理想。
D.郡县,行政区划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实行郡、县两级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A
解析:错在“道家追求的逍遥游是现代游学的始源”,孔子周游列国的治学精神才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华佗精通方药,谙熟于心。他治疗疾病,所配药汤剂并不多;且对所用药物,心中能估算岀分量,不用再称量。
B.华佗医术高明,精于辨证论治。给病症相同的兒寻、李延治病时,他能准确辨别病因的不同,釆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C.华佗医者仁心,主动救治。在路上偶然遇到患者,他主动前去救治,让患者饮用三升蒜泥和酸醋,治好患者。
D.华佗不畏强权,身死狱中。他为太祖治病,回家却延期不返,在郡县多次写信召而无果后,惹怒太祖,被拷问致死。
答案:D
解析:错在“郡县多次写信召”,是“太祖”多次征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2)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参考答案:(1)华佗在路上行走,见到一个人有咽喉哽塞的病,特别喜欢吃东西却又咽不下去,家里人用车拉着他想去求医诊治。
(2)华佗说:“这病短时间很难治好,长久实施治疗,可以延长寿命。”
解析:(1)“病”,有……的病,得……的病;“嗜”,特别喜欢;“车”,名词作状语,用车;“就医”,求医诊治。(2)“近”,短时间,近来;“济”,治好;“恒”,长久,持久;“攻治”,治疗;“岁月”,寿命,年寿。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华佗为什么要病人去取三升蒜齑大酢饮下。(3分)
参考答案:因为华佗已经治疗过类似的病,他判断病人肚子里有寄生虫,用蒜齑大酢是为了驱赶寄生虫。
解析:从文中“立吐蛇一枚”“见佗北壁悬此蛇辈约以十数”等可以看出。
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他在徐州一带游历求学,又通晓数部儒家经典。沛国丞相陈珪推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前往。又精通医方和药物,他治疗疾病,配药汤剂不过几种药物,心里知道药的分量,不用再称量,煮熟了就让病人喝下去,告诉病人服药的方法和禁忌,他离开后病人的病就痊愈了。如果应当艾灸,不过选一两处穴位,每处不过灸七八下,病痛也就消除了。如果应当扎针,也不过选一两处穴位,进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就告诉我”。病人说“已经到了”,就立刻拔出针来,病人的病也很快就好了。如果疾病在身体内部结积,针刺和药力都不能达到,应当需要剖开切除的话,就给病人喝他的麻沸散,不一会儿病人就像醉死一样什么都不知道了,于是剖开取出结积物。
府吏兒寻、李延一同来到华佗处治病,他俩都是头疼身体发热,病的痛苦正好相同。华佗说:“兒寻应该泻下,李延应当发汗。”有人提出疑问说为什么病情相同但用药不同,华佗说:“兒寻是外实,李延是内实,所以治疗他们的方法应当不同。”于是给他们不同的药,第二天早上他俩的病全都好了。
华佗在路上行走,见到一个人有咽喉哽塞的病,特别喜欢吃东西却又咽不下去,家里人用车拉着他想去求医诊治。华佗听到他的呻吟声,停下车前往探视,告诉他说:“我刚才来的路边有个卖饼店有蒜泥和酸醋,从那里取三升喝下去,病自然会消除。”病人就按照华佗的说法做了,立刻吐出一条寄生虫,他把寄生虫悬挂在车边,想去拜访华佗。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小孩子正在门前玩耍,迎面看见了,就自言自语地说:“这些人好像遇到我父亲了,车边的病物(指悬挂的寄生虫)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病人上前进了华佗家就座,看见华佗家的北墙上悬挂着这种寄生虫,大约有几十条。
华佗的绝妙医术,大致都是这样一类的。然而他本来是个读书人,却把从医作为职业,心里经常懊悔自己的选择,后来太祖亲自处理国事,得了很严重的病,让华佗专门为他诊治。华佗说:“这病短时间很难治好,长久实施治疗,可以延长寿命。”华佗长久远离家乡很想回去,于是说:“刚刚收到家信,正想暂时回一趟家。”回到家后,他用妻子生病推辞,多次请求延长假期不想返回。太祖多次写信召他回来,又命令郡县把他发派遣回原职。华佗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又厌恶干受人役使的事,还是不肯上路。太祖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他四十斛小豆,放宽回来的期限;如果他是说谎欺骗,就把他拘捕押送回官府。于是华佗被移送交付许昌监狱,经拷问后他招供认罪。荀彧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应当宽容赦免他。”太祖说:“不必担心,天下难道会没有这种小人物吗 ”于是将华佗拷打审问致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
见别离者因赠之①
韩 偓
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
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
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
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
注①诗人生活在唐末战乱之际,当时自北而南,沿路所见,皆发于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点明本诗写作的缘由,“别离”一词陡生无限伤感情绪,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B.首联紧扣“征人”与“征马”两个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征时的情景,画面感很强。
C.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诗人想象征人在离别亲人后沿着秋山远行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眼前的别离勾起了诗人对自身的感叹,抒发了心中的无奈和感慨。
答案:C
解析:C项,错在“别后想象的虚景”,“尊酒阑珊将远别”是眼前实景。
16.有人将此诗视为效仿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遗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前四句写征人草草着上戎装,出征远行,征马萧萧而立,送行的人们呜咽着,用史实的笔调记载了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对遭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后四句诗人联想到战乱使自己兄弟分离、天各一方的现状,寄寓了诗人强烈的身世飘零之感。全诗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照,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结在一起,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解析:回答此题,先要弄清楚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的内涵,然后从诗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进行分析。如“征人”“征马”写出了因战争而引起的别离场面,忠实地记录了百姓的苦难;后四句写个人在乱世的命运。诗人不仅写自己,更重要的是心中想着百姓,这和杜甫是一致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感慨自己晚年多病、孤苦无依的诗句是:“ , 。”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中“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19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产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① 、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② 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③ 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参考答案:①居安思危(或: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②惊涛骇浪 ③改弦更张
解析:第①处应是“未雨绸缪”的近义词,与之构成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可填“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等。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第②处内容应与“风高浪急”构成递进关系,首选“惊涛骇浪”。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第③处与前一句“封闭僵化”相对,同时又要能修饰“邪路”,首选“改弦更张”。改弦更张: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和标点错误,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参考答案: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进入”缺宾语,应在句末加“的时期”;二是“事件”与谓语“产生”搭配不当,应改为“发生”。
标点符号:“黑天鹅”与“灰犀牛”是有特殊含义的名词,应加引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0~22题。
几十年来,从事新药研发的科学家把大部分的注意力①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陆地生物为人所熟知且更容易获得。而现在,他们普遍认识到,海洋中的微生物不仅创造了海洋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是② ,因为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23种新药,有16种都来自海洋中的微生物,另外4种来自无脊椎动物。近年来,科学家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出数千种具有药用潜力的化合物,③ ,也反映出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海洋生物制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海洋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孵化出取之不尽的海洋微生物,孵化出用之不竭的医药,孵化出一个个医学奇迹。目前绝大多数获批的海洋药物都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研发过程,经受了临床应用的检验。随着基因组学、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家从海洋中寻找人类的“救命药”时,也变得更有针对性且更高效了。
20.下列各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与文中“陆地生物为人所熟知且更容易获得”一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柴已经整整齐齐地堆好。
B.花草树木正蓬勃慢生长。
C.这种感受人们很难捕捉。
D.知识要一点一滴地积累。
答案:B
解析:“陆地生物为人所熟知且更容易获得”一句中,“陆地生物”是被“获得”,主语“陆地生物”与谓语“获得”构成被动关系。A项,“柴”是被“堆好”,主语“柴”与谓语“堆好”构成被动关系。B项,“花草树木”“生长”指主动的,主语“花草树木”与谓语“生长”构成主动关系。C项,“感受”是被“捕捉”,主语“感受”与谓语“捕捉”构成被动关系。D项,“知识”是被“积累”,主语“知识”与谓语“积累”构成被动关系。故选B项。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参考答案:①放在了陆地生物上 ②海洋药物的来源 ③化合物的多样性
解析:第①处,从后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陆地生物为人所熟知且更容易获得”可知,填入内容与陆地生物有关,而从前文“从事新药研发的科学家把大部分的注意力”可以推知,因为陆地生物为人所熟知且更容易获得,所以从事新药研发的科学家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于陆地生物。故可以填入“放在了陆地生物上”。第②处,从后文“因为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23种新药,有16种都来自海洋中的微生物”可知,目前,海洋微生物是海洋药物的来源。故可以填入“海洋药物的来源”。第③处,从前文“科学家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出数千种具有药用潜力的化合物”可知,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出的化合物种类很多,再根据后文“也反映出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可知,这是说这类化合物具有多样性,故可以填入“化合物的多样性”。
22.除比喻外,画波浪线的句子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指出并分析其效果。(4分)
答案示例:(1)①该句连续使用了“孵化”一词,形成反复。②这三个句子形式上是并列,内容上又层层推进,突出强调了海洋对于海洋医药制造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巨大的作用。
(2)①比拟。孵化是卵生动物的动作。“孵化”一词让海洋有了卵生动物的特性。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海的神奇作用及对大海由衷的赞美。
解析:句中“孵化出取之不尽的海洋微生物,孵化出用之不竭的医药,孵化出一个个医学奇迹”中,连续使用了三个“孵化”,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主要是突出强调所说明的事物,突出某种情感。此处作者连用三个“孵化”,使用三个形式上并列的句子,也是为了突出强调海洋对于海洋医药制造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巨大的作用,或者可答句中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海洋微生物”本是生长在海洋里,而“医药”则是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但作者都称这些是由海洋孵化出的,“孵化”是卵生动物的动作。“孵化”一词让海有了卵生动物的特性。此处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海的神奇作用及对大海由衷的赞美。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认识上的迷雾。
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
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立意参考:①批判是为了建设;②做个理性的批判者;③大胆质疑,小心建设;④除旧与创新并重。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当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我们该做如何解释 最新的科学理论在客观性上是否就比先前的更好 大多数关于这些问题的现代讨论都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一部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它无疑是过去几十年中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著作之一。
库恩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科学史家,他尤其对科学革命感兴趣,每一次革命都导致了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变化,一系列现存的思想被另一些完全不同的思想所推翻。
当然,科学革命还是相对较少地发生的——大多数时间任何特定的科学都不处于革命状态。库恩创设了“常规科学”这一术语,来描述当科学家所属的学科没有经历革命性的变化时他们所从事的每天平常的科学活动。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一个范式就是对科学的总体观点——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
按照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主要是一种解惑的活动。无论一个范式多么成功,它都将遇到特定的困难——那些它无法涵盖的现象、理论预见和实验事实之间的龃龉等等。常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试图消除这些较小的困惑,同时使得对范式的改变尽可能少。最重要的是,库恩强调常规科学家并不试图检验范式。如果一位常规科学家得到了一个有悖于范式的实验结果,他通常会假定实验方法有误,而不认为是范式错了。常规科学的时期一般能持续几十年,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在此期间科学家们逐渐地阐释范式,解答越来越多的困惑,扩大范式的适用范围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反常——那些不论常规科学家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与范式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的现象。当反常累积得越来越多时,一种逐渐增强的危机感就笼罩着科学共同体。对既存范式的信心瓦解了,常规科学的进程也暂时趋停。这标志着库恩所说的“革命的科学”时期的开始。在此时期,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最终,一种新的范式就被确立。大约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转而信奉新范式——这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完成。
来自科学史上大量的例子恰好符合库恩的概括。例如,当我们考察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天文学变化,或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变化时,库恩关于旧范式怎样被新范式取代的解释相当准确地得以适用。也有一些科学革命并非如此精准地符合库恩模型,例如近来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都赞同,库恩对于科学史的描述蕴含着重要的价值。
为什么库恩的思想能引起如此的风暴 因为除了对科学史纯粹的陈述外,库恩还提出了一些相当有争议的哲学命题。库恩认为,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库恩对于范式转换的解释,似乎很难与实证主义者眼中作为一种客观、理性活动的科学相容。一位评论者写道,按照库恩的解释,科学中的理论选择就是“群众心理学的事”。
(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
材料二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系统地提出了他关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该书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
库恩的科学哲学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这主要表现在承认知识的相对性时,却否认了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相对主义。在库恩看来,科学范式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知识,而是科学家集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条件下的信念、约定的规则、方法。这只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使用的工具,即一种用以解除科学难题的工具,并没有什么客观真理性可言,不同范式没有什么真理与谬误之分。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最后一章,他写道:“为了更加精确,我们也许必须放弃这种明显的或含蓄的观念,规范的改变使科学家和向他们学习的那些人越来越接近真理。”
在库恩看来,由于不同科学共同体中的范式不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也就不同:知觉的变化是随着范式的不同而不同的。他说:“两组科学家在不同的世界里实践着,当他们从相同的问题出发按相同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而且那不是说他们能看到他们喜欢的任何东西。两个都在看这个世界,而且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没有改变。但是在某些领域里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而且他们是在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去看这些东西。”可见,库恩把认识限制在主观经验的范围内。他所说的拥护不同规范的科学家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并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科学家们主观约定的世界,这就远离了唯物主义,而陷入了约定主义。
(摘编自李国秀《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1.下列对材料中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规科学家笃信既存范式的合理性,他们“解惑”是为了阐释范式,而非检验范式。
B.天文和物理学界的科学发展逐一印证了范式理论,但生物学界的分子革命是个例外。
C.范式理论提供了关于科学如何演变、发展的独特理解,某种程度上刷新了科学史。
D.范式理论尽管在全球有广泛持久的影响,但其核心观点的科学性也一直饱受争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库恩认为分别信奉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位物理学家会因范式不同而缺乏共识。
B.材料一结尾提到的“群众心理学的事”与材料二对库恩的批评有不谋而合之处。
C.材料二通过对库恩原文的引用,论证其学说陷入了相对主义和约定主义的误区。
D.库恩的研究借用了哲学的方法,因此其影响也主要在哲学界,材料二即是反映。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3分)
A.库恩认为,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其态度未必是理性的。
B.科学革命会带来世界观的根本变化,而常规科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关系不大。
C.新范式要被普遍接受,关键在于拥有一位强有力的倡导者,并对其他科学家构成压力。
D.库恩的科学史可以描述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推动科学向更高程度发展的过程。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库恩范式学说中科学革命的过程。(4分)
5.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在革命以前科学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以后成了兔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失眠之夜
萧 红①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东北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东北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 那我就不知道了。何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山。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墙的缝隙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他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缘故,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
“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头驴,一头你骑着,一头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哎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到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 ”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 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炮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2日
(选自《萧红全集》,有删改)
注①萧红(1911—1942),中国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中的“三郎”指萧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高粱米粥、咸盐豆等家乡美食和地豆、珍珠米等家乡物产,表达了朋友们渴望打回东北老家去的强烈愿望。
B.文章对蒿草、黄瓜、柳树、菜园、山峰、牵牛花等家乡景物的描绘,勾起了作者对家乡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
C.“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这种一反常态的矛盾心理表明,作者与三郎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
D.文章结尾段,写这失眠持续到黎明,并且在高射炮的炮声中作者听到了家乡一样的鸡鸣,丰富了情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失眠为主线,贯串朋友的愿望、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形散而神聚。
B.本文有多处景物描写,家乡秋天、“我”和三郎家门前的不同景色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C.本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失眠之夜的复杂心情。
D.本文语言细腻真实,质朴可亲,叙述不枝不蔓,在不经意间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8.作者失眠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6分)
9.萧红散文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酔死无所知,因破取。
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①一枚,悬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悬此蛇辈约以十数。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遂考竟佗。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有删改)
注①蛇:指一种形状像蛇的寄生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B.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C.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D.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学,指离家到远处求学。游学精神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追求的逍遥游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B.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汉代推举孝悌、清廉之士的察举制与征辟相反,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制度。
C.士人,文中指读书人。在崇儒社会,读书人普遍把《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作为理想。
D.郡县,行政区划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实行郡、县两级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华佗精通方药,谙熟于心。他治疗疾病,所配药汤剂并不多;且对所用药物,心中能估算岀分量,不用再称量。
B.华佗医术高明,精于辨证论治。给病症相同的兒寻、李延治病时,他能准确辨别病因的不同,釆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C.华佗医者仁心,主动救治。在路上偶然遇到患者,他主动前去救治,让患者饮用三升蒜泥和酸醋,治好患者。
D.华佗不畏强权,身死狱中。他为太祖治病,回家却延期不返,在郡县多次写信召而无果后,惹怒太祖,被拷问致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2)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华佗为什么要病人去取三升蒜齑大酢饮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
见别离者因赠之①
韩 偓
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
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
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
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
注①诗人生活在唐末战乱之际,当时自北而南,沿路所见,皆发于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点明本诗写作的缘由,“别离”一词陡生无限伤感情绪,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B.首联紧扣“征人”与“征马”两个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征时的情景,画面感很强。
C.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诗人想象征人在离别亲人后沿着秋山远行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眼前的别离勾起了诗人对自身的感叹,抒发了心中的无奈和感慨。
16.有人将此诗视为效仿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遗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感慨自己晚年多病、孤苦无依的诗句是:“ , 。”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中“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19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产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① 、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② 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③ 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和标点错误,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0~22题。
几十年来,从事新药研发的科学家把大部分的注意力①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陆地生物为人所熟知且更容易获得。而现在,他们普遍认识到,海洋中的微生物不仅创造了海洋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是② ,因为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23种新药,有16种都来自海洋中的微生物,另外4种来自无脊椎动物。近年来,科学家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出数千种具有药用潜力的化合物,③ ,也反映出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海洋生物制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海洋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孵化出取之不尽的海洋微生物,孵化出用之不竭的医药,孵化出一个个医学奇迹。目前绝大多数获批的海洋药物都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研发过程,经受了临床应用的检验。随着基因组学、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家从海洋中寻找人类的“救命药”时,也变得更有针对性且更高效了。
20.下列各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与文中“陆地生物为人所熟知且更容易获得”一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柴已经整整齐齐地堆好。
B.花草树木正蓬勃慢生长。
C.这种感受人们很难捕捉。
D.知识要一点一滴地积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22.除比喻外,画波浪线的句子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指出并分析其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认识上的迷雾。
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
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