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3 09:4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曾说:“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
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4.有学者评论古代一位思想家,将皇权放在神祇思想的基础上,将“天意”总结为“泛神的力量”,于是“承受天命”,就界定了中国皇权的基本理论。该思想家是(  )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5.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最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这表明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  )
A.已经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7.《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立足伦理注重规范
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
C.依托传统关注人性
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
8.下列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许国彬《中国文化精要》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入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清王朝)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 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权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190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儒学家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列举邹容倡导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的背景。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朴素辩证法是古代一种自发的、原始的辩证法思想。下列各项中,蕴含该思想的有(  )
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②“兼相爱,交相利” 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④“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2.宋朝理学家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辟,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有所为有所不为
3.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是(  )
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4.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
A.提倡节俭思想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依法治国
D.强调民本思想
二、非选择题
5.南宋朱熹在继往圣绝学的同时,还积极关注民生救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摘编自[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朱熹于乾道七年(1171年),在中国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开耀乡五夫里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社仓事目》,于淳熙八年(1181年)呈请南宋孝宗皇帝批准“行下诸路州军”。此后,社仓也就成为农村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朱熹这么做,其目的是“惠活鳏寡,塞祸乱源”,即救灾扶贫,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摘编自张品端《从社仓法看朱熹的社会保障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述朱熹在儒学教育方面的贡献。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朱熹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以“五夫社仓”为例,概括古代社仓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概述宋朝以后社会救济中出现的变化。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海峡两岸嘉宾聚首同安,共同见证了一场庄严古朴的祭孔大典。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推动两岸交流、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约有12万名观众在线收看了活动。据悉,孔子文化节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经济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 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流传至今。试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可知体现了民本思想,与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相符,故选A项。
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曾说:“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
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答案:D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可知是墨家的观点,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选B项;A、C两项为儒家的观点,D项为道家的观点,故排除。
4.有学者评论古代一位思想家,将皇权放在神祇思想的基础上,将“天意”总结为“泛神的力量”,于是“承受天命”,就界定了中国皇权的基本理论。该思想家是(  )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将皇权放在神祇思想的基础上,将‘天意’总结为‘泛神的力量’”,可知反映的是君权神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C项正确;孔子、荀子以及朱熹没有涉及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B、D三项。
5.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最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
答案:C
解析:C项体现了理学家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A项是墨家思想,排除;B项是孔子的思想,排除;D项主张君权神授,排除。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这表明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  )
A.已经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可知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器物,认为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举措,说明他们并未深刻认识到清政府落后的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只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器物的重要性,未提及对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学习,无法体现循序渐进,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信息,故C项错误。
7.《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立足伦理注重规范
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
C.依托传统关注人性
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可知儒学重视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尊卑的礼数,这套“礼数”就是儒家的伦理规范,故A项正确。
8.下列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两句名言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的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许国彬《中国文化精要》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认识: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主张:墨家“强本节用”。
(3)影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入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清王朝)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 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权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190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儒学家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列举邹容倡导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的背景。
参考答案:(1)思想主张: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会因人而异;统治者应该利用、顺应客观规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祸乱国家。重要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2)态度:一方面,宋朝儒学家吸收并借鉴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另一方面,宋朝儒学家认为“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对此持批判态度。
(3)目的:推翻专制统治;寻求民族独立;提高国际地位;保障国民权利。背景:改良道路的受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朴素辩证法是古代一种自发的、原始的辩证法思想。下列各项中,蕴含该思想的有(  )
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②“兼相爱,交相利” 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④“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D
解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意思是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是互相对立而形成,①正确;“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从其兼爱思想出发,主张非攻,反对战争,与朴素辩证法思想无关,②错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意思是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即都反映出事物都有对立面,互相依存,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③正确;④“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意思是人不应当把水作为镜子来观察自己,而应当把民众作为镜子来审视自己,与朴素辩证法思想无关,④错误。①③正确,故D项正确。
2.宋朝理学家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辟,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也没有好结果。题干材料强调国家公职人员应自我克制,廉洁奉公,故选B项。
3.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是(  )
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答案:A
解析:黄宗羲的民主思想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较为缓慢,故A项正确;黄宗羲对封建专制的批判体现出了“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故B项错误;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的原因在于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故C项错误;黄宗羲提出君民共治、公是非于学校等未来社会蓝图,故D项错误。
4.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
A.提倡节俭思想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依法治国
D.强调民本思想
答案:D
解析: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导致天下治乱的根源,与节俭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统治者要节用爱民,与批判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两人的主张都与依法治国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爱民必先于节用”和黄宗羲“万民之忧乐”都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5.南宋朱熹在继往圣绝学的同时,还积极关注民生救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摘编自[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朱熹于乾道七年(1171年),在中国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开耀乡五夫里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社仓事目》,于淳熙八年(1181年)呈请南宋孝宗皇帝批准“行下诸路州军”。此后,社仓也就成为农村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朱熹这么做,其目的是“惠活鳏寡,塞祸乱源”,即救灾扶贫,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摘编自张品端《从社仓法看朱熹的社会保障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述朱熹在儒学教育方面的贡献。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朱熹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以“五夫社仓”为例,概括古代社仓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概述宋朝以后社会救济中出现的变化。
参考答案:(1)贡献:授徒讲学(传承、发展和传播儒学亦可);注释四书;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亦可)。地位:理学的集大成者。
(2)作用:储粮备荒,提供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变化: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海峡两岸嘉宾聚首同安,共同见证了一场庄严古朴的祭孔大典。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推动两岸交流、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约有12万名观众在线收看了活动。据悉,孔子文化节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经济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 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流传至今。试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背景:生产力的进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分封制走向崩溃。
(2)阶段: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北宋理学兴起,儒学复兴;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3)原因:儒家思想自身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历代儒学家的努力。
(4)主要内容:仁、礼、仁者爱人、大同、有教无类等。现实意义: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的理解与信任;建立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