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2 08:3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知道九一八事变经过、结果,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
通过观看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多种史料的呈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松花江上》
聆听《松花江上》,大家知道这首歌的时代背景吗?九一八事变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 今天请同学们坐上老师的时光穿梭机,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年代,去了解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中国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86页 相关史事
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
②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③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日军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④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日军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材料: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Q:面对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态度是什么?
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告诫,务必维持镇静之态度。”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国民书
一、九一八事变
日本国力大大强于中国,抗日必亡
共产党威胁更大
寄希望于国联
以损失东北换取今后的安宁
东北三省沦亡
一、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一、九一八事变
日军占领沈阳
一、九一八事变
1932年春,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一、九一八事变
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蒋光鼐、蔡廷锴率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日军被迫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5月,经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
相关史事
一、九一八事变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的环境下同残暴的敌人进行游击战争。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
原东北军
抗日游击队
抗日义勇军
东北农民武装
杨靖宇将军 (1905-1940) ,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最后狐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一、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东北抗联精神:
勇赴国难、自觉担当、
顽强苦斗、舍生取义、
团结御侮。
“白雪铺满大地,
山中雪积及尺,
抗日救国战士,
犹着单衣水鞋,
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
为何说从此中国军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因为当时主要的法西斯国家是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大概是在20世界30年代三个国家都进入了法西斯时代(强权、暴力、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独裁形式),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时的日本便已是法西斯国家,而欧洲国家要到1939年才正式打响了反法西斯的战争。因而当时中国军队的局部抗战,就被看作是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一、九一八事变
1、华北危机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1931年,九 一八事变
1932年,一 二八事变
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
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
日军之后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
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1935 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关史事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北平学生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反对华北自治”
2、一二·九运动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2、一二·九运动
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
“一·二九运动”有何意义?
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②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③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中共《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935.8.1)
共产党方面:
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国民党方面:
(1)华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2)中共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1、历史背景
三、西安事变
2、概况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时间
目的
人物
性质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三、西安事变
左张学良(1901—2001)右杨虎城(1893—1949)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的卫队交火。蒋介石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
三、西安事变
材料一:南京政府中以汪精卫和何应钦为主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材料二:一些汉奸和伪军头目也发表通电,声言愿与南京政府合力讨伐张、杨。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须毅然决计,实行总动员,紧迫不贷,由空陆两方面节节紧逼,包围陕西,出以玉石俱焚……若不如此,则贻误大局。”
——日本《盛京时报》 12月25日
材料四:英美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他们在华利益,主张调解,反对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三、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
亲日派何应钦主张武力讨伐张杨,欲置蒋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
亲英美派宋美龄等主张与张杨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营救蒋介石。
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英美等国:担心日本扩大侵华规模,削弱美英等国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3、中国共产党态度: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三、西安事变
4、西安事变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应张学良电邀,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赴西安谈判。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积极意义?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三、西安事变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到南京,蒋背信弃义,软禁了张学良。后国民政府撤往台湾,蒋介石将张学良转至台湾继续软禁。1975年蒋介石逝世。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享寿101岁,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将军。
三、西安事变
回首百年,张学良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不抵抗的罪名令他几乎成民族公敌;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自己却从此被幽禁半个世纪,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敬重。
1、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上面的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1928年),这说明( )
日本人想对中国地理开展学术研究
B. 日本陆军总部帮助中国勘测地理
C. 日本人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
D.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D
2、1931年11月,在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指挥下,中国守军抱着“与城偕亡”的决心,守卫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但终因孤军无援,伤广过大而撤退。不久齐齐哈尔沦陷。这段史实可以用于理解( )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军犯下的罪行
B.九一八事变前日军蓄谋已久的准备
C.日军扩大侵略占领东北三省的过程
D.全民抗战时期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
C
3、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里描述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自治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C
4、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抗战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两党的实力差距明显
民众抗日意识的觉醒
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D. 两党政治分歧消除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