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蹊跷(qī qiāo) 掐指一算(qiā)故弄玄虚(xuán) 殷切(yīn) 嫣红(yān) 玛瑙 (mǎ nǎo) 山坳(ào) 厂甸(diàn) 核潜艇(qián)
匀称(chèn)镶嵌 (qiàn ) 国(jí)籍
2、解释词语:
感慨良深——感慨很深。良,很。
风烛残年——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蹊跷——奇怪。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欺骗人。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3、填空: 萧乾:(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 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 人生采访》 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1980年写作《美国点滴》,由《枣核》等10篇文章组成,这些特写介绍了美国现代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的心态。
三、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边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答: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枣核”
4、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解文章,用适当的词填空,完成下图。
第一部分: (1) 索 枣核
第二部分:(2-4) 得 枣核
第三部分:(5-10) 话 枣核
第四部分: (11) 话 主题
(二)、咬文嚼字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若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 “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十分珍惜。改后的句子,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若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 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上面的句式强调了旧时的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若“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答:“劈头”有一开始就突然的意思,久别重逢,旧时同窗把“我”安顿好后,不叙别情,却领我去后花园,劈头就问后花园怎样,是为了炫耀后花园的“家乡味”。实际上是表示自己蛰居海外乡思心切,急于倾诉思乡之情。换成“突然”就表达不了上述意思。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答:划线部分表明旧时同窗堆假山时十分仔细。突出了海外赤子的乡土情结。删去划线句子,则表达不了这种情感。
(三)、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答: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思乡的心理活动?
答:(1)、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3、哪些句子描写思乡的行动?
答:(1)、栽杨柳树,种睡莲。(2)、亲手建造“北海”。(3)、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4)、试种家乡的枣树。( 暂未做)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答: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5、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什么?
答: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因为:身处异国他乡,缺少故乡的风土人情,缺少乡情乡韵,这里不是心的归宿。
(四)、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四、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友人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的叙写,表达了海外华人的浓浓的乡思之情,强调了“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海外华人的心声。
五、课堂训练:
阅读5----7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踏访”一词是什么意思?作者踏访了老同学住所的什么地方?这地方有什么特点?
答:拜访。后花园。有家乡特色。
2.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游子”是什么意思?文段中哪些语句直接表述了这位“风烛残年”的游子的心境?
答:孤身在外的人。“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3.居住在“美丽的山城”,生活优裕,可为什么“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答:.因为思乡。
4.“旧历年”即“春节”,你猜想文中的“她”在圣诞节的时候会想到些什么?
答: 她会想,以前在家乡时过春节的情景。
六、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田。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1.题目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爱莲说》一课写法相同。
2.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写景),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3.“盛”的意思分别与(1)(2)相同的一项是 (1)盛情邀请 (B ) (2)盛况空前 (A ) A.参加盛会 B.盛意难却 C.身着盛装 D.盛气凌人
4.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 答: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
5.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
6.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答:黄澄澄红丢丢。(或: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7.听了贾文斌老人、麻老先生和乔律师的话,“我”会说些什么?联系文章中心,发挥想象,把“我”说的话写在下面。(有创见的可加分)
答: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文章中心,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给分。内容或表达特别突出的加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