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3 09:4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迅速崛起让原来的陆地霸主斯巴达感到恐惧,最终双方爆发了战争,两败俱伤,这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概念解读】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时间:1947-1991
对象: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
表现与特征: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
1、为什么冷战发生在这一时期,以美苏为首?
2、如何理解“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3、冷战带给世界怎样的启示?
探究一:为什么冷战发生在这一时期,以美苏为首?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土沦陷,生产大幅度下降:1945年的工业产量还不到1938年的一半,50万座建筑物被毁,150万座建筑物受到重创,全国75%的火车被毁。“无权”政府的“无为而治”使得诸多社会经济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法国:元气大伤,政局动荡
德国工业生产能力的50%以上已被战火摧毁,国民生产总值倒退到1938年40%的水平。最重要的铁路、隧道和桥梁全被炸毁,食品日常消费量降到人均每日不足1000卡路里的水平。寒冷比饥饿的影响更为严重,家用燃料——煤的供应下降到战前的25%的水平。——吕迪格尔·冯·布鲁赫《既不是共产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
德国:元气大伤,经济面临崩溃边缘
西欧普遍衰落
英国承受了巨大损失。在闪电战期间,德国空军在英国上空投下了将近5万吨炸弹,摧毁了20.2万所房屋,损坏了超过450万所房屋。”——基思 罗威《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
英国:损失惨重,地位下降
探究一:为什么冷战发生在这一时期,以美苏为首?
雅尔塔体系:重新确定战后欧亚地区的国家版图,重新划定东欧国家、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划分势力范围。
1945年6月5日,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区由英美占领区划出一小块土地,由法国占领。柏林也根据分区占领原则处置,由英、美、法占领西柏林,苏联占领东柏林。
雅尔塔体系奠定框架
探究一:为什么冷战发生在这一时期,以美苏为首?
美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出口贸易总额的32%和黄金储备的74.5%;拥有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1200多艘战舰和5万多艘供应、登陆船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1946年,苏联制定和实施了……第四个五年计划。苏联恢复和新建了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其中重工业产值增加了一倍多,国民收入比战前提高64%。国防工业取得重大突破,1946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1939-1945年,苏联武装部队从540万增加到1140万,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和仅次于美国的空军。——《世界通史》
美苏成为超级大国
探究一:为什么冷战发生在这一时期,以美苏为首?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
法西斯国家
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冲突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国家利益、战略冲突
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
维护国家安全
建立世界霸权的大战略:
扩张势力范围
冷+战
矛盾
不可调和
斗争形式
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社会制度的对立
意识形态的冲突
国家利益、战略的冲突
热战
探究一:为什么冷战发生在这一时期,以美苏为首?
探究二:如何理解“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发了一份8000字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分析和建议。
美国是经济世界的巨人,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主张。
1946年9月,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未来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
探究二:如何理解“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和平砥柱》
“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探究二:如何理解“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政治
经济
军事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互相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1947年6月提出马歇尔计划,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欧洲复兴计划)
1949年1月,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以苏联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缔结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地缘政治
1949年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49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探究二:如何理解“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计划。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一:1947年, 西欧各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400万, 是1939年的8倍。随着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发展, 一些国家共产党很快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政党, 并参加政府内阁。——刘林元《论马歇尔计划的战略眼光》
材料二:如果美国不尽快提供大量援助……我国过剩产品将失去市场,失业、经济萧条以及由于欧洲欠美国大量战债而造成美国预算严重不平衡也会接踵而至。——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五月备忘录》
材料三:(所有)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

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控制西欧。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6月,柏林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苏联封锁了西柏林与外界的水、陆交通,切断了对西柏林的电、煤、食品等供应。美国通过“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这是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严重对峙,即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83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武器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一切代价动用核武器的姿态。但是,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
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从表面上来看,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态度都很强硬,剑拔弩张,然而在行动上却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和谨慎。他下令海军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得拦截任何苏联船只……赫鲁晓夫也极力避免同美国正面相撞,命令苏联船只暂时避开美国海军的拦截区,并打电话给肯尼迪,建议举行一次最高级会谈。……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共通了25封信,就危机的解决进行谈判,讨价还价。——《古巴导弹危机的启示:危机需要理智管控》
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通过谈判政治解决危机
探究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特点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大国争夺利益,意识形态冲突
地缘政治特色
整体冷战,局部热战
探究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特点
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整的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本课小结
为什么冷战发生在这一时期,以美苏为首?
西欧普遍衰落
雅尔塔体系奠定框架
美苏成为超级大国
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美苏之间的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冲突;国家利益、战略冲突
“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对外政策的转变:凯南电报、诺维科夫报告
冷战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
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地缘政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特点
大国利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自我控制机制
不对称和不完整的两极格局
“须做好和中国长期战略竞争的准备。美国、欧洲和亚洲如何合作,确保和平,捍卫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并促进整个太平洋地区的繁荣发展,将是我们最重要的努力之一。”——拜登 2021.2.19 慕尼黑安全会议
2020年7月23日,蓬佩奥在加利福尼亚州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发表了一番猛烈攻击中国的演讲,因其模仿70多年前丘吉尔“铁幕演说”的痕迹明显,被有些人称为“新铁幕演说”。蓬佩奥宣称“尼克松开启的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中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要求西方组建“国际反华联盟” 。
如何打破“修昔底德陷阱”?
“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
人类命运共同体
超越意识形态,和平相处 相互尊重;
结伴而不结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摒弃冷战思维,实现合作共赢;
以对话解决争端,用协商化解分歧。
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防止战略误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