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2 08:5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普京曾在俄罗斯重城圣彼得堡诞辰300周年的庆典上这样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普京为何要以彼得大帝为偶像?为何最佩服他呢?彼得大帝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1861年改革的时间、内容等基本史实。
2.根据材料归纳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3.通过本课学习,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增强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意识。
要点精讲
1.彼得一世改革
2.废除农奴制
要点一 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的历史沿革
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长于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建立起一个国家(史称基辅罗斯)。
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元朝)征服
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自留里克王朝起首都为莫斯科,其国号称俄国。
1613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宣布立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2.概念
俄国农奴制:
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农奴是介于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一种身份,经济上,农奴租种地主土地,受到地主的残酷剥削,生活十分贫困;政治上,没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权利,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规定,只有在晚秋的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农民才能由一个主人转到另一个主人。封建农奴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1581年,伊凡四世(雷帝)为保证地主拥有劳动力,实行禁年,剥夺农民在尤里节前后的出走权。1597年,沙皇下诏规定地主有权追捕逃亡期未满5年的农民,农民更加牢固地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农奴的悲惨生活
农奴的悲惨生活
3.改革背景
材料一: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徭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材料二: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材料三: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也不能适应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的需要。
材料四: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连篇,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
沙皇专制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十分落后;军事和文化发展也十分落后。
4.人物扫描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位沙皇,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史称彼得一世,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亲政,1697年,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欧洲化正规编制的陆海军,继而发动战争。
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1725年2月8日,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去世。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5.改革概况
1.时间:18世纪初
2.领导人物:彼得一世
3.目的: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富国强兵(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4.学习内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强兵
5.方式: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6.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1700年欧洲部分国家示意图
5.改革概况
改革领域 举措 影响
政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沙皇专制权力; 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军事 创办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军事实力增强,
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经济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经济实力增强
科技文化 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促进生活习俗的近代化
6.改革影响
材料一: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
材料二: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
材料三: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国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正是在18世纪初叶,俄国的近代工商业开始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形成。
材料四: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强农奴制基础上实行的,俄国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这决定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时,广大农民从这次改革中也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为彼得一世“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
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要点二 废除农奴制
1.改革背景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农奴制危机的加剧破坏了地主经济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农业中雇佣劳动和机器的使用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开始出现。
材料二:俄国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1815年俄国的工厂为4189个,到1858年增至12,256个。工人人数由1804年的224882人增至1860年的859950人,其中雇佣工人占61.4%。
材料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危机的加深和农村阶级的分化,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据统计,1826—1834年间,农民暴动为145次,1845~1854年为348次。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以后,农民运动更加高涨了。1858年农民暴动86次,1859年90次,1860年108次。农奴制危机使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材料四: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内外交困,民怨沸腾,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农奴制的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加速了农奴制的废除。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欧洲一些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矛盾激化
2.改革概况
1.时间:1861年
2.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巩固统治。
4.性质:1861年的改革是农奴主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实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亚历山大二世
1856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召见莫斯科贵族时已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承认“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些。”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2.改革概况
改革主要内容 意义
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经济上: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农民只有使用权。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扩大了市场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俄国革命家赫尔岑在《钟声》上公开宣称“解放是一种欺骗”。奥加廖夫认为这是“旧农奴制被新农奴制所代替”。
列宁:农民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了。
2.改革意义(评价)
材料一: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使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许多部门中得以确立。所以列宁认为,“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
材料二:在农业方面,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明显地表现为农民阶级的分化上。农民破产后,由于失掉了马匹和农具,不能再为地主服工役了,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材料三:在工业方面,资本主义也同样得到了迅速发展。1861~1881年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1860~1890年,生铁的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250万普特增至52000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特。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到3千个,1903年已近9千个了。
材料四:随着资本主义在工农业中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铁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长。1865~1895年,俄国的铁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材料五:改革既没有改变封建专制政权的阶级实质,也没有改变地主土地占有制。封建农奴制残余,使农民在改革后仍然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他们政治上仍然受压迫,经济上照旧依附于地主。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积极: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消极: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局限性:1、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大量赎金。3、欺骗性:当改革后,农民的剥削加重。
归纳总结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
时间 18世纪初 1861年
目的 维护统治 领导者 彼得一世 亚历山大二世
性质 封建性质的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 提升了国力,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意义 积极: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消极: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积极: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消极: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
直击中考
1.(2023·黑龙江大庆·35)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事件是(  )
A.大化改新 B.1861年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 D.三国同盟形成
2.(2023·湖北仙桃、潜江、天门、江汉·11)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较量。俄国只能用帆船来对付英国和法国的汽船;由于缺乏铁路,俄国只能用大车拉军需品……1825﹣1855年俄国爆发了500多次农奴暴动。 ”导致俄国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农奴制的严重阻碍 B.沙皇政府腐败软弱
C.俄国工业比较落后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
A
3.(2023·山东烟台·21)1861年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主持下进行的,但就其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材料中的 “改革 ”(  )
A.宗旨是维护农民的利益
B.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废除了俄国土地私有制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