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2 08:5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新课导入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
伦敦雾都
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1.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2.观察图标《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了解从1801年到1911年,这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培养观察图表、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一)人口增长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 19 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舒小昀《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1.原因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一)人口增长
2.表现
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 800万。
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口约为1 000万,到1914年,美国人口已超过1亿。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二)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1839年大不列颠工业企业工人)在棉纺织工厂里,女工占56.25%;在毛纺织工厂里占69.5%;在丝织工厂里占70.5%。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阅读图表及材料,说出工业革命前后劳动力结构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变化:
影响:
①农业人口减少;
②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
③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②加速了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③为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三)大众教育
1.目的
2.表现
3.意义
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二、城市化
(一)原因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化,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在英国,生活在2万人以上城市中的人口(英格兰和威尔士)在1801年是150万,占人口总数的17%;1851年是630万,占人口总数的35%;1891年是1 560万,占人口总数的54%。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二、城市化
(二)产生的问题
  19世纪40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英国城镇的卫生状况:“在城镇的最热闹地区,也正是在商业中心区,堆满了从肉庄、厕所、垃圾箱和便池中……倒出来的垃圾和烂肉烂鱼等等。”美国大城市处理污物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城市人口增长太快,住房变得拥挤不堪,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更差。1850年的巴黎街道狭窄而幽暗,许多居民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
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
阅读以上材料,归纳19世纪初期城市的建设情况如何?
缺乏统一规划,城市环境差。
二、城市化
(三)城市环境的改善
  19世纪中期,城市的环境开始受到重视。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开展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人们开始用砖块、石子铺设城市的街道。19世纪70年代,大城市的街道已经有了煤气灯。电灯发明后,城市照明才得到彻底改善。随着排污管道的铺设,以往街道上污水横流的现象越来越少。马车曾经是城市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中出现了有轨电车和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19世纪末,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
阅读以上材料,指出城市的环境何时得以改善?城市环境改善的表现是什么?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1890年巴黎的街道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一)环境污染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19世纪后期,英国的有钱人以乘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为时尚。汽船在河中冒着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也使河水变得污浊不堪。
机器时代的“享受”
19世纪中叶烟囱林立的英国伍尔弗汉普顿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二)贫富分化加剧
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
  工人的劳动条件极其恶劣。厂房狭小简陋,烟尘和其他漂浮物几乎使人窒息,安全设备很少或几乎没有,工伤事故频频发生,在很多部门里,工人变成机器的简单附属品,每天要劳动12—18小时。……儿童七八岁、甚至五六岁就进入工厂,每天至少工作10—12小时……英国工人的主食是马铃薯,多数工人没有换洗的衣服。法国的成年男性工人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够买一身衣服。
——马万利《世界历史与文化》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二)贫富分化加剧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一方面,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工业革命也西方国家加快了
殖民掠夺的步伐,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去了灾难。
课堂小结
工业革命
人口变化
城市化
社会问题
大众教育普及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推动
带来
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
带来
促进
促进
促进
人口增长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加快城市化进程
妇女地位提高
环境污染
贫富分化
课堂巩固
1.平奇贝克在《女工与工业革命》中提及: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表现自己在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
A.促使女性走上企业领导岗位 B.提高女性的生产积极性
C.增强女性融入社会的能力 D.培养女性优良工作习惯
2.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可见,德、法建立学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的需要 B.社会人士的呼吁
C.提高大众文化水平 D.顺应工业化发展潮流
C
D
3.根据以下漫画,说明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 )
①环境污染
②社会矛盾激化
③交通发达
④生产力水平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4.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姓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
A.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B.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C.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课堂巩固
D
C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