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2 09:0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科学家祖冲之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绘画艺术

书法艺术

雕塑艺术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农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作者是北朝曾任太守的贾思勰。
这部书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己达到很高水平。
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齐民要术·序》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农学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思考:材料体现了贾思勰的哪一观点?
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言语,汲取农民的经验,自己进行生产实践
因地制宜,不误农时,遵循自然规律。
采捃(jùn,收集)经传,爰(yuán)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齐民要术·序》
思考:贾思勰是如何写成《齐民要术》的?
地位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农学
《齐民要术》目录: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
卷三:种葵、蔓菁等12篇。
卷四:园篱、栽树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卷五:栽桑养蚕1篇,榆、白杨、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
卷六:畜、禽及养鱼6篇。
卷七:货殖、涂瓮各1篇、酿酒4篇。
卷八、九:酿造酱、醋,乳酪、储存22篇,煮胶、制墨各1篇。
卷十:非北方物产者1篇,记热带、亚热带植物100余种,野生可食植物60余种。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二、科学家祖冲之·数学
每年的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通常用π表示。你知道为什么把这一天作为圆周率日吗?是谁最早把π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的吗?
祖冲之(429年-500年)
南北朝时期
杰出的科学家
西汉 | 刘歆 | 3.1547
东汉 | 张衡 | 3.16
曹魏 | 刘徽 | 3.14
南朝 | 祖冲之 | 3.1415926(7)
二、科学家祖冲之·数学
刘徽是三国曹魏时期的数学家,他最早提出了具有“权限”思维的圆周率正确计算方法,求得圆周率为3.1416。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九章算术》注
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千年。
割圆术
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对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了50秒。
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并上书朝廷,请求实行新历法。510年,《大明历》正式颁行。
月球上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以祖冲之命名的小行星
二、科学家祖冲之·天文
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观测和推算,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算筹——中国人发明的古老计算工具
二、科学家祖冲之·天文
祖冲之擅长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出了设计出粮食加工工具——水碓磨,以水为动力,主要用于谷类去皮和磨面;“日行百余里”的千里船;“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的指南车。
千里船
水碓磨
指南车
圆转不穷,
而司方如一
称谓 人物 朝代 主要成就
魏晋南北朝科学成就简表
数学家
天文学家
农学家
地理学家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南朝
北朝
北魏
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1000年。
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著《水经注》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三、书法艺术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变得便捷,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汉代造纸术
汉隶名碑《曹全碑》
三、书法艺术
东汉以后,书法己经成为专门的艺术。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擅长行、草、隶书。锺繇独创楷书书法。
锺繇《宣示帖》
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用锺繇、胡昭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摹本
东晋王羲之成就最高,被称为“书圣”
其代表作为《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三、书法艺术
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是楷书的一种。其时南北分裂,书法上形成南北两派不同风格。北书雄健,南书温雅。
《张猛龙碑》
三、书法艺术
汉代
造纸术的发明
东汉以后
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了
曹魏
钟繇和胡昭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西晋
设置书博士,教学生书法,规定用钟、胡书法为标准书体
东晋
王羲之将书法提到新的高度
北魏
书法艺术受到重视,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三、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
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他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女史箴图》描绘女范事迹,生动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四、绘画艺术
四、绘画艺术
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石窟佛影见证佛教东传中国
五、雕塑艺术
始建于前秦
始建于后秦
始建于北魏
始建于孝文帝迁都后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
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
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下令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武周山开凿云冈石窟,延续到524年止。现存有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仿照北魏五个帝王形象开凿的昙曜五窟,是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
昙曜五窟第20窟大佛,高13.7米,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昙曜五窟,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五个洞窟。
五、雕塑艺术
五尊大佛在代表佛陀的同时,也分别象征具体的皇帝个人。这种特殊的佛教造像在印度或其他佛教先进地区从未出现过,昙曜五窟的开凿,揭示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国佛教”的开创。
人物 朝代 领域 主要成就及特点
著有___________,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_____科学著作
①数学:圆周率精确到第七位;《缀术》②天文历法__________;③机械制造:水碓磨,千里船,指南车
创立______,其楷书被称为绝世之作
______________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被称为“书圣”。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有____________是一部综合性的________专著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_______艺术的优点。
贾思勰
王羲之
农学
数学
书法
书法
绘画
地理学
雕塑
《水经注》
地理学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佛教
《女史箴图》 《洛阳赋图》
楷书
《兰亭集序》
《大明历》
《齐民要术》
农学
祖冲之
钟繇
北朝
南朝
曹魏
东晋
东晋
北魏
北朝
顾恺之
郦道元
云冈石窟的早、中、晚三期造像。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雕刻艺术的精华,创造出了独特的“云冈”艺术风格。塑像风格逐步汉化,见证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进程,体现出中国文化自信的一面。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始凿于北魏
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
南北长达1公里,造像11万余尊 。龙门石窟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卢舍那佛·唐代
民族交融
中外交流
五、雕塑艺术
时代与文化: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取得成就的原因
《齐民要术》的完成还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即北魏统一后,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北方民族交融加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这才有了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必要。
根据以上材料,《齐民要术》成书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观察比较目录中一些生产技术经验的源地域)
1.北方民族大交融带来的文化交流促进科技文化的繁荣。
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晋文人任情山水、发展审美意识的基础是什么?
2.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时代与文化: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取得成就的原因
《晋书·王羲之传附子徽之传》写道“居山阴……后为黄门侍郎,弃官东归。”……那是因为家有余粮,心中不慌,才不在乎皇帝手里的几粒小米,依然是曲水流觞、兰亭赋诗,从容不迫地发展审美意识……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才可以任性而为。
——白振奎《从宫阙到竹林:魏晋士族经济生活与文学》
时代与文化: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取得成就的原因
以上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大量佛教石窟造像的原因是什么?
3.社会动荡不安,民众信仰佛教,统治者也大力扶持,佛教思想盛行。
中国文化吸收了如佛教等异域文化成果,丰富了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摆脱现实苦难,人们纷纷信仰佛教。统治者也大力扶持,佛教盛行起来。各地大量修建寺庙,与佛教相关的艺术,得到广泛发展。
——书P102 相关史事
【相关史事】信仰佛教,人们的痛苦并未减轻,反而负担加重。因此,不断有人反对佛教,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思想家范缜。他撰写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
时代与文化: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取得成就的原因
1.北方民族大交融带来的文化交流促进科技文化的繁荣。
2.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3.社会动荡不安,民众信仰佛教,统治者也大力扶持,佛教思想盛行。
中国文化吸收了如佛教等异域文化成果,丰富了内涵。
4.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
5.科学家与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