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课件(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2 09:2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1840年
五四运动1919年
新中国成立194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革命性质 革命任务 时间
指导思想
领导阶级
革命方向
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1840-1919
1919-1949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史
侵略史
1.虎门销烟
2.太平天国运动
3.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
4.义和团运动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学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学政治制度
学技术(器物)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侵华战争 发动国家 原因 时间 罪行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国
英法为主凶、俄美为帮凶
日本
英、法、美、德、意、奥、俄、日
根: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
林则徐虎门销烟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根本:进一步瓜分中国
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1840
-1842
1856
-1860
1894
-1895
1900
-1901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旅顺
大屠杀
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清政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侵略史——四次战争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赔款
割地
通商
其他
影响
赔款2100万银元
北:巨额赔款
白银二亿两
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
香港岛-英国
北:九龙司地区一区-英国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日本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十口通商/天津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协定关税
天:公使驻京,十口通商,长江航行
北:前约有效,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毁炮驻军;划定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侵略史——四次战争及签订条约
天:公使驻京,十口通商,长江航行
北:前约有效,增开天津,割地九龙,赔款大增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深入内陆
由沿海到长江中下游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知识拓展
原因 根本原因
内因
外因
启示 在XX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原因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
内因-政治腐朽,经济落后,军事落后,指挥战略问题。
外因-其他国家的经济军事强大,作战准备充足
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力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封建专制制度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经济落后,武器装备落后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战争准备充分
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要树立忧患意识,培养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启示:
侵略史:侧重落后就要挨打,变革才能富强
探索史:侧重XX阶级的运动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上行不通
反抗史:侧重于反抗精神-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1. 南京静海寺,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之功而建。寺名取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然而在1842年,清王朝代表被迫和英国侵略者在这里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材料中的“不平等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A
2.黄海海战中,丁汝昌套用1866年利萨海战的冲撞战术,将战舰横排迎敌。但是丁汝昌忽视了30年来军舰速度的提升,又失去了纵向列队的最高火力和相对移动优势,最终落败。黄海海战的决策反映出
A.清朝积极借鉴、融合外国战例 B.观念陈腐导致战败
C.清朝政府没有全力支持海军 D.外国战术不适合中国战场
B
3.“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因英国而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材料中“隔绝状态……被暴力打破”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
B.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二)抗争史——
爱国官兵
关天培
陈化成
左宝贵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丁汝昌
林则徐
徐邦道
左宗棠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则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鸦片战争时期牺牲
1875年,
左宗棠收复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壮烈牺牲
(二)抗争史——
农民阶级
金田起义浮雕
义和团在廊坊、老龙头火车站等地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抗争史
侵略 背景 发展 重要文件 影响 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天京陷落
《天朝田亩制度》
主张建立“四有两无”社会,但带有空想色彩,无法实行。
《资政新篇》
受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践,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口号:“扶清灭洋”
①“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②“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共同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陈旭麓在书中写道:“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这一文件是指(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三、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探 索 史
年代 事件 领导人物 主要内容 学习内容 性质 口号
洋务运动
19世纪
60-90年代
奕诉、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
近代军事工业
近代民用企业
新式海陆军
新式学堂
学习西方
科学技术
封建统治者
的自救运动
"自强"
"求富"
近代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近代民用企业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
湖北织布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张之洞)
探 索 史
①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②客观上刺
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
抵制作用。③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洋务派内部的腐败
③外国势力的挤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而不改变政治制度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急需解决,洋务派认识到“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举措属于洋务派“求富”的是
A.开设安庆内军械所 B.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C.创建福州船政局 D.成立轮船招商局
D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企业
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D
探 索 史
年代 事件 领导人物 主要内容 学习内容 性质 口号
戊戌 变法
1898年
康有为
梁启超
改革旧制
实行新法
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
"变法图强"
发展 强学会
上海《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序幕“公车上书”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区分
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
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
探 索 史
政治 ,
经济 ;
文化 ,改试策论,
军事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训练新式军队
裁撤冗官冗员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
裁减绿营
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2)直接原因:封建顽固派反对;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说明∶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探 索 史
年代 事件 领导人物 主要内容 学习内容 性质 口号
辛亥革命
1911年
孙中山
武昌起义
创立
中华民国
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三民主义"
地点 时间 创建人 纲领 性质
组织 兴中会
同盟会
宣传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革命军》
陈天华 《猛回头》和《警世钟》
美国
檀香山
日本
东京
1894年
1905年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
第一个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
发展
探 索 史
1894年
1895年
宣传
民主革命
1905年
1907年
1906年
1912年
1911年
兴中会
广州起义
同盟会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
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历史作用)。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局限性: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己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
A.取得了巨大成功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表述辛亥革命换来了一个帝制时代的终结。据此对应辛亥革命的意义是
A.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
B.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结束了中国封建制度
A
三 民 主 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探 索 史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
压迫。
实现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实现政治革命。
核定底价,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
实现
社会革命。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复习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时间
概况
地位
意义
性质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的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
中华民国的创立
知识梳理
第10课
内容
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混战
北洋军阀
革命党人
“宋案”
二次革命
失败
1913
1915
1918
1914
1916
1917
袁世凯
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
成功
军阀割据混战
护法运动
失败
探 索 史
年代 事件 领导人物 主要内容 学习内容 性质 口号
新文化运动
1915年
陈独秀
李大钊
学习西方
思想文化
空前的思想
解放运动
"民主、
科学"
标志 1915年
陈独秀
上海
《青年杂志》
阵地 《新青年》
北京大学
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道德;
提倡 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提倡 白话文,反对旧文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
探 索 史
1、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2、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4、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戊戌变法-思想启蒙
②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
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近代化的探索是艰难曲折的,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探 索 史
中国近代化探索得到的认识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胡适将旧“三从四德”改为反映男女平等、自由的新“三从四德”,三从是: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讲话要听从,太太出错要盲从;四德(与得同音)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上述情形有可能出现在哪一运动之中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
B
2.“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
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
B.有利于抵抗列强的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D.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
C
3.民国初年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些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他”应该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独秀
D
探索 阶级阶层 代表人物 口号 学习内容 性质
洋务 运动 农民阶级 洋务派 中央:李鸿章; 地方:曾国藩、奕 、张之洞、左宗棠 前期:求富 后期:自强 西方先进 思想文化 统治集团
_____运动
戊戌 变法 资产阶级 革命派 _____、梁启超、谭嗣同等 维新变法 西方 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
_____运动
武昌 起义 资产阶级 维新派 _____、黄兴等 民主、科学 西方 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
_____革命
新文化 运动 先进 知识分子 _____、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 民主、共和 西方先进 科学技术 伟大的
_____运动
近代化探索专题小结
地主阶级

李鸿章
自强
求富
科学技术
自救
维新
辛亥
革命
革命
康有为
君主立宪
改良
民主
共和
陈独秀
科学
民主共和
思想文化
思想解放
孙中山
特点:
中国近代化探索是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历史答题要点
一、选择题(多问自己凭什么选这个答案)
1、直接选择,符合常识、史实(识记型题目)
2、排除法(①选项是否正确②选项与题目是否有关
③最优解)
3、时间、空间判断
4、注意程度词、关键词
5、抓住材料中心思想
二、材料题
(一)做题基本步骤
1、先看问题:①有几问?②题目问什么?③要从哪个材料里找答案?④分值如何?(通过分值来判定答案有几点,正常情况下,每个得分点1分或2分的最为常见)
2、再看材料(从材料里找答案;如果材料没有答案或找不到答案就从课本里找)
3、关键词+序号,分点作答(答:特点:①、、、②、、、③、、、影响:①、、、②、、、③、、、)
4、题目问“根据材料概括”、“根据材料归纳”等时尽量不照抄材料,用自己的话总结。
5、答题要答完整的一句话,不能缺少主语!
积极+消极,或进步性+局限性
历史影响类答题技巧
(出现“影响”、“评价”、“作用”等问法时,有时“看法”也是在问影响)
材料解析题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
1、基本方法步骤:①先读设问,再读材料,标注关键词;②答题方向:根据设问确定材料中找答案还是回顾所学;③分点逐条按分值作答。
2、注意事项: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首先是阅读材料,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不仅从文字上读懂,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这样,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其次是审读设问,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按要求解答。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解答。
设问 答案来源 根据材料回答 材料 答案在材料中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教材 答案在教材中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教材 答案在教材和材料中,注意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识点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设问间的递进关系 答案肯定在设问递进关系中,根据前面设问和答案得出认知和结论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练习五材料题33
观点: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论述:中国近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它重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表明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不能救中国的,中国人开始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898年的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但仅3个月就宣告失败;资产阶级开始由改良转向革命。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并未真正实现。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只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不能挽救中国,更应该解放国人的思想,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逐渐深入,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小论文
观点2分+阐述或说明5分+结论1分。(8分)
观点:
说明:结合观点,提取材料内容
结论:综上所述
侵略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
国家
抗争
条约
赔款
割地
通商
其他
影响
探索 时间 阶级 代表人物 口号 学习内容 性质 影响
洋务 运动
戊戌 变法
辛亥 革命
新文化 运动
近代化探索专题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