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15 19: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学习要求: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五计划,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为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工农业生产总值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年代52 57 60  66  71 73 75动动手 张岂之:全党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我国国情还缺乏准确的把握;因为胜利,党内滋长了相当普遍的骄傲自满情绪、脱离实际,长官意志,夸大主观努力的作用等。
----《中国历史十五讲》学者观点学者观点 何沁:当时党内有两方面的情况影响着对这个问题(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继续探索。一是对形势的估计:一方面对阶级斗争看得过于严重……另一方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实质是速度)上认识有分歧……毛泽东对反冒进是不满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者观点 费正清:1958-1960年间的大跃进,这场国家的灾难,是直接由毛主席造成的;自1949年开始的八年中,又回到苏联的模式。不过,这次是在经济发展领域……他们运用延安时代已经运用的说服办法,制定斯大林式的指令经济,并且命令周围的农民照章办事。
---《伟大的中国革命》学者观点 迪克·威尔逊:周恩来结果没能实现他的诺言,终其一生也没能把中国决定性地带入一个明显有着更高生活水平的更先进的工业和技术发展的现代社会。严格地说,这不是他的错,而更多的应归因于客观条件的无情。任何想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迅速取得巨大进步的人都难免会遭到巨大挫折。
----《周恩来》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年《论十大关系》学史明智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启示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启示一: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启示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历史是在不断的理性反思中向前发展的。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百年来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可以看作现代化的探索。历史长河,前后相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仅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通晓自己的过去,更主要的是一本教科书,可以使我们吸取经验教训,拨开迷雾,指导未来。正如邓小平所说:“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这也正是历史反思的意义之所在。
——郑德荣 主编 《国情·道路·现代化》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再见!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12)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1949—1956◆任务:“工业化”:
“三大改造”:私有制→公有制手工操作→机器生产◆特点: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从落后 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1.背景2.内容3.意义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村料一 :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图1、图2分别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具有什么特点?①运动: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的粮食生产状况(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些运动带来的影响。 影响: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结合材料概括图片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 (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地球人都知道“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中心环节:
●重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 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借鉴苏联经验,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私有制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和平赎买1956年底,中国历史上最深远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问题:急躁冒进等问题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
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
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
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
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评述》◆意义: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 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