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3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3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15 19:3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惨烈的四年战事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1914年6月28日? 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遇刺? 1914年6月28日,欧洲到处感到冲击波的压力,因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了奥匈帝国的王位继承人大公弗朗西茨-? 斐迪南德和他的妻子霍恩伯格公爵夫人。当他们的汽车穿过波斯尼亚萨拉热窝的大街时,他们双双中弹身亡。 ????查明行刺者是个19岁的波斯尼亚学生,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他从手枪里射出7粒子弹。一位子弹击中公爵夫人的胃部;另一粒子弹击中大公的脖子,几乎是立即身亡。公爵夫人在送住医院途中身亡。 ????警方报道普林西普对行刺毫无懊悔之意。暗杀者告诉一位法官他要替受压迫的塞尔维亚人报仇。有迹象表明这些暗杀活动是塞尔维亚组织的政治阴谋的一部分。 德皇威廉二世对
战争的胜利信心
百倍,他对即将
开往前线的士兵
宣布:“叶落之
前你们就能返回
故乡” 施里芬,德意志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要旨在于加强德军的右翼力量,取道比利时直取法国巴黎,速胜法国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在一战中由于时任总参谋长的小毛奇错误地削弱右翼军队力量,加上俄军在东线提前进攻的牵制, “施里芬计划”成为泡影。二、一战的经过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德奥匈南线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巴黎兴登堡鲁登道夫他们在东线的出色指挥重创了沙俄军队,从此此二人成为德军统帅中的黄金搭档,战争后期德军指挥系统中的灵魂人物1916年5月,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面上展开一场海战,德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未打破英军封锁。 1917年3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其连任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独孤立的区域 ,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要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
威尔逊总统的演说中暗示美国准备采取什么重大行动?
美国准备参加一战 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
大大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一战中协约国的胜
利 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中国的一战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马恩河战役、堑壕战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俄军夏季攻势、战略主攻权
转移到协约
国一方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协约国总反功
1918年1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第一次世界
大战以同盟
国失败告终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作战双方协约国同盟国英、法、俄德、奥、意美中1917年退
出加入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东
线南线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1918年11月大



同盟国失败的原因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英国掌握了制海权有利于协约国取得各种急需物资,同时也遏制了同盟国的物资运输。英法老牌殖民国家控制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人力更加丰富。
同盟国战略失误: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国内矛盾尖锐:
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而同盟国各国表现得更加明显。
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其帝国的瓦解。
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全失。意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同盟国。美国参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在美国带动下,其他国家参加协约国集团更是大大增加了协约国实力。
同步训练:
1、在一战过程中,处于两线作战境地的有( )
① 英法军队 ② 德国军队
③ 俄国军队 ④ 奥匈军队
A、①④ B、 ②③④
C、②④ D、 ①③
2、下列属于1916年发生在西线的战役是( )
① 马恩河战役 ② 凡尔登战役
③ 索姆河战役 ④ 俄军攻入东普鲁士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CD3、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 美国对德宣战 ② 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③ 协约国总反攻 ④ 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
4、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
① 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
② 美国的参战
③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
④ 协约国军队的总反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 ①③CC奥斯曼土耳其人(简称土耳其人)为突厥人的一支,原居中亚,信奉伊斯兰教。
1324年,他们夺取东罗马帝国的布鲁萨,并定都于此。从此被称为奥斯曼帝国,这支土耳其人也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人。
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战事不断,打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使得西欧往东方的交通不时受阻。而帝国向过境商人征高额税收,是原产东方的香料、茶叶等商品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丰厚的商业利润是西欧各国寻找去东方的新航路的主要诱因之一,从而导致了地理大发现的到来。
17—18世纪,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俄国交战迭遭失败,势力转衰。1695年—1878年9次的俄土战争又失去大片土地。19世纪初,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巴尔干半岛诸国先后独立;英,法,俄,奥争夺帝国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战后又遭列强宰割。1919年穆斯塔法·凯末尔(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的民族抗战运动爆发。1921年1月 ,大国民议会通过根本法,改国名为土耳其。1922年11月1日,废除苏丹制,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历史。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