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3《琵琶行 并序》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3《琵琶行 并序》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2 06:0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琵琶行
白居易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熟读并理解诗歌内容,梳理思路
3.赏析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语言
4.反复诵读,理解主旨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太原,晚年号香山居士 。29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管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写诗非常刻苦,“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因其诗中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的诗句,后人便以“诗魔”称之。今存诗3000首。
贞元三年,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亦。”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顾况戏白居易》
白居易一生,以44岁时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立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他日益消沉,用佛家“四大皆空”思想来着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乐天知命”“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吊白居易》
唐宣宗李李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装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写作背景





虾蟆陵


呕哑
嘲哳
字词正音
pén(江名)
gǔ(商人)
sī(名词,深长的情思)
cáo(声音粗重)
fǎng(船)
hámɑ
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交代 、 、
和 。说明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 的感情基调。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概况
凄切
琵琶女
白居易
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请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整体感知:理清全诗结构
浔阳江边夜送客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行
作者与琵琶女有哪些相似之处?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女艺人
大诗人
琵琶声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天涯歌女,
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殊,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品读:琵琶女的演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互 文)
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一次演奏:
情感:离愁别绪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1、琵琶女出场
第二次演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琵琶女演奏
序曲
第一
乐曲
第二
乐曲
第三
乐曲
曲终
低沉抑郁
急促轻柔
清脆圆润
婉转低回
凝滞无声
激越雄壮
戛然而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试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一:大量运用比喻。
二:叠词
三:侧面衬托。
琵琶女演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写出了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渲染当时凄清的氛围,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刘鹗《明湖居听书》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重闻琵琶青衫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满座皆泣
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第三次演奏:
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音乐,刻画琵琶女出众的琵琶技艺、超拔的才华,下文的主题句“同是天涯沦落人”才有了更丰富、更明确、更有感染力的内涵,诗人怀才不遇的失志情怀才分外真切感人。
音乐描写的作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毛泽东评价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
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
——《唐宋诗醇》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风山有九钟,霜
降而鸣。
赏析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官职的任免升降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 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 擢。提升官职。
(4)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降职。
(5)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 黜。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9)孝廉。汉代选拔各级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是能尽孝道,做事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