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元朝的建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神宗皇帝实录叙》载:“熙宁之初,锐意求治,与王安石议政意合,即倚以为辅,一切屈己听之。更立法度,拔用人才,而着旧不用。于是人言沸腾,中外皆疑,虽安石不能自保,亦乞罢政事……安石性刚,论事上前,有所争辩时,辞色皆厉。上辄改容,为之欣纳。”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党争使宋朝治国渐趋理性务实 B.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改变
C.士大夫政治对皇权有一定限制 D.从君臣共治走向君主专制
2.宋太宗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为此,宋初采取( )
A.增置军镇加强边防 B.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C.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D.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苏洵在《嘉祜集·审势》中记载:“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据此可知,宋代( )
A.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分化事权造成地方官僚机构臃肿
C.强化中央集权效果显著 D.铲除了地方割据赖以生存的根源
4.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
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 B.分散机构权力,维护君主权威
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 D.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5.《宋史》曰:“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摊派)。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材料意在批判王安石变法( )
A.导致民众背离故土 B.旨在敛财于民 C.执行过程呆板教条 D.加重民众负担
6.如表中是金朝前中期科举改革的部分内容,表中改革措施( )
时间 内容
金灭北宋后 金太宗“以辽、宋之制不同,诏南、北各因其所习之业取士,号为南北选”
金熙宗即位后 实行乡、府、省三级考试制度,三年一试
金世宗时 决定对女真学生单独开设进士科,且诏京师设女真国子学,教材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籍为主。不同于中原王朝以诗赋取士,女真科考只考一场试策,五百字即可,且使用女真文字
A.意在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B.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
C.突出统治者推行汉化的决心 D.助于促进民族间的交融
7.魏源论及元代省域时写道:“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这是为了( )
A.纠正行省制度自身缺陷 B.防止地方据险形成割据
C.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D.延续秦朝以来的郡县制
8.阅读元朝疆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民族政权并立阻隔东西交通 B.新疆地区开始接受中央的管辖
C.行省的设置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一致
9.对于金世宗朱熹评论道:“葛王(金世宗)惩逆(完颜)亮之政,一向以仁政自居”“葛王在位,专行仁政,中原之人呼他为‘小尧舜’”“他遵行尧舜之道,做尧舜也由他”。这表明朱熹意在( )
A.承认了金政权的合法性 B.大力倡导民族交流交融
C.秉承了儒家的评价标准 D.认为金朝威胁中原安全
10.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元朝推行了“四等人制度” B.元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元朝华夏认同的观念出现 D.阶级矛盾比民族矛盾尖锐
11.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 )
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 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12.南宋时,历史故事画流行,如描绘伯夷与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的《采薇图》、重耳流亡归国取得政权的《晋文公复国图》、蔡文姬坎坷经历的《文姬归汉图》、唐太宗智退颉利可汗的《便桥见虏图》等。据此可知,历史故事画( )
A.艺术风格浪漫开放 B.突破了因循守旧画风
C.有效填补正史缺漏 D.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13.“斗浆”,即“斗茶”,指以竞赛方式比较茶叶质量和品茶技艺高低的活动。《斗浆图》是南宋时期画作,作者所绘六位提瓶支茶者,皆身着宋装,每人各持一套茶器,有提瓶注茶者,有擎碗品茶者,动态造型各异。茶瓶均为敞口,长嘴,大提把式,置竹篾提器中,另有竹篾编制的精巧碳篓和碗盒。该图反映出( )
A.宋代商业空前繁荣 B.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C.作者关注市井生活 D.文人画具史料价值
14.北宋湖州乌程县浔溪村民徐三,“至秀州魏塘,为方氏佣耕”。安阳人制飞“尝为人佣耕”。南宋时尚属边疆之地的四川茂州,当地之丁“半市人无月给,半有为夷人佣耕者”。据此可知,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雇佣关系已经普遍
C.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社会分工日趋深化
15.蹴鞠运动在我国由来已久,白居易在《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中就描写了洛阳市区“上苑”“中桥”一带市民蹴鞠的情形;宋代《东京梦华录》中亦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的记载。据此可知( )
A.蹴鞠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欢迎 B.唐宋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C.体育活动丰富文学创作题材 D.经济发展助推市民文学进步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乡贡,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能按照中央规定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科举制建立,着力打破贵族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庶族地主以至平民开辟了升迁途径。宋代以后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具有官办学校的生员身份。这样,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摘编自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宋太宗吸取唐朝失败教训,“杯酒释兵权”后部分将领回家休养,对节度使“收其精兵,制其钱谷”,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又以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17.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朝统治者也是宋元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 因而难免“因循”之讥; 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变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进行合理解读。
材料 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 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制,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形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行省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宽仁”之君-金世宗
金世宗完颜雍(1123-1189)是金朝历史上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帝王。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雍在辽阳即位,年号大定。金世宗尤其重视借鉴唐太宗治国的经验,汲取海陵王“淫嬖不择骨肉,刑杀不问有罪……遂至于败”的深刻教训,以“宽仁”治国。
金世宗的主要政策取向
金世宗一方面尊儒兴学,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另一方面继承女真民族纯正、朴实的优良传统文化。大定二十年(1180年),特授袭封衍圣公孔总为州曲阜令,封爵如故。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新唐书》等,他还多次表彰孝道行为,以资劝勉。
金世宗多次到郊外“观稼”,并多次遣使检查农业生产的情况,遇到灾伤,“常加蠲免”;多次下令严厉惩处“有敢损禾稼者”。
金世宗指出“赏罚不滥”才是宽政,若“赏罚不明,岂能劝勉”,他允许出现贪腐问题的各级官吏知错改错。他还提出“国家事务,皆须得人”的人才思想,注重选拔廉洁、纯正、能干的基层官吏。他吸取海陵王独断以致败亡的教训,广开言路、虚怀纳谏,对于事关治国安民、朝政得失的大事,能够与众大臣一起讨论,共同商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谏诤风尚。
虽然金世宗的观念中也不乏所谓“生杀予夺之权,当出于朕”,优待女真贵族,民族歧视,等等,但时人仍称之为“小尧舜”。
《金史》对金世宗及其统治时期的评价
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可谓得为君之道矣。
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然举贤之急,求言之切,不绝于训辞,而群臣偷安苟禄,不能将顺其美。
金世宗“宽仁”之名的争议
清朝学者赵翼说:“金代九君,世宗最贤。”而当时的学者多用“宽仁”形容金世宗的性格而非政策。
下表所示为以“金世宗”和“宽仁”为关键词在两大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的结果。
学术数据库平台 论文数量 备注
中国知网 4 其中一篇文章因内容较多,在期刊上分两期刊载,实际只有3篇论文
万方 5 其中两篇文章与金世宗的统治措施没有直接联系
——整理自张志勇《论金世宗以“宽仁”治国的思想》等(1)根据材料,归纳金世宗的“宽仁”治国思想在政治制度、官员管理、法律与教化等方面的表现。
(2)《金史》与现代学者对金世宗的评价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并谈谈从国家治理角度评价古代君王应遵循哪些原则。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揽,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经费来自官府拨付、民间捐献、自主经营,主要靠学田收入。主持人称山长或洞主,由在职官员或赋闲官员充任。教学活动以升堂讲说和生徒自我钻研为主,辅以讲会制度,即定期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同堂交流辩论。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后期,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等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早期大学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自由求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尽管教皇和世俗政权力图控制,但大学的运转主要靠学者的活动。大学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讲授和辩论。
——均据孟冰寒《浅析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等整理
(1)依据材料归纳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差异,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书院和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之所以能在神宗面前以师友自居,甚至在与皇帝争辩时敢于“辞色皆厉”,主要得益于当时君臣共守的政治文化,体现了皇权对士大夫的尊重和优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士大夫政治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党派斗争指的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斗争,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一直奉行,排除B项;元明清出现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初中国。根据材料“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可知,宋太宗主张加强国内管理,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削弱地方军事实力,减少内患,B项正确;增置军镇是在唐朝时期,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向农民提供贷款,排除C项;募兵制建立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可知,宋代地方官员相互牵制,权归于中央,因此皇帝召唤,地方大员不得不谨慎对待,体现了当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C项正确;皇帝召唤,地方官员谨慎对待,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行政效率体现在办事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苏洵对北宋的中央集权制度表达了赞赏,并未说明弊端,排除B项;地方割据赖以生存的根源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且中央收回地方行政、财政和军权,该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通过“分化事权”等措施分散了大臣的权力,维护了君主权威,因此宋以后不在出现权臣夺位的现象了,B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宋代的监察体系并不完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非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材料批评在推行青苗法过程中,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并且让农民集体担保,利息偏高,穷人无力偿还而逃亡,为他担保的富人就要偿付贷款,加重了民众负担,D项正确;民众背离故土是无力承担贷款利息导致的,A项未能说出本质,排除A项;青苗法初衷是为农民提供粮食和种子,使其免受高利贷盘剥,排除B项;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措施没有按照原本意图执行,“呆板教条”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前中期(中国)。据题意可知,金朝前中期效仿汉族政权实行科举制,并且根据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录取制度,从而有助于减少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D项正确;这些措施主要有助于民族交融,并不是为了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也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B项;金朝统治者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措施,因此不能体现统治者推行汉化的决心,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元代的这种地方行政区划方式恰恰打破了传统的“山川形便”的原则,呈现出“犬牙相入”的新特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B项正确。材料中所提及的关于行省的内容,是为了通过这种缺陷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不是为了纠正行省的缺陷,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边疆地区,且在元代边疆地区通过设置特殊机构管辖,行省设置管辖的较少,排除C项;行省制是一种创新,并不是延续了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元朝。据题干可知,一些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省制,因此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一致,D项正确;宋朝时期是多民族政权并立,而元朝实现全国的统一,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汉朝时期新疆接受中央的管辖,排除B项;行省设置打破了山川形便,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材料“葛王在位,专行仁政,中原之人呼他为‘小尧舜’”“他遵行尧舜之道,做尧舜也由他”强调的是金世宗推行仁政,遵行尧舜之道,表明朱熹用儒家的评价标准评价金世宗改革,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金政权的合法性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秉承了儒家的评价标准,非民族交融及金朝威胁中原安全,排除B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回回形成,各民族乃至外国人共同形成回回,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四等人制度”是民族压迫政策,且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华夏认同出现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并非矛盾,且阶级矛盾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商铺建筑发展迅速”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布局有了显著的变化,D项正确;当时政府的职能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宋朝时期已经突破市坊分开的限制,排除B项;明清时期,市镇经济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时期流行的历史故事画作,或借古颂今,或讽喻时政,表现了鲜明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渗透着主流价值观,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故事画作流行,能体现开放的文化风气,但这些画作不能体现浪漫风格,排除A项;宋代制度下存在因循守旧的现象,这些画作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但并没有达成目标,没有突破因循守旧画风,排除B项;这些历史故事在正史中都有记载,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以竞赛方式比较茶叶质量和品茶技艺高低的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斗浆图》描绘的是宋代南方为平民服务的小街商的日常生活场景,“斗浆”是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市井街巷中的游戏,南宋的《斗浆图》所描绘的只是市井一隅,反映出作者关注市井生活,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斗浆”,未体现其他行业,无法得出宋代商业空前繁荣,排除A项;仅从“斗浆”无法得出“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排除B项;文人画强调写意,诗书画印相结合,材料中的“斗浆图”属于风俗画,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湖州乌程县浔溪村、安阳、四川茂州均有“佣耕”现象的存在,说明宋代已经出现了土地的租佃关系,租佃制的发展是社会分工深化的表现,D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南宋,不是北宋,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北宋湖州乌程县浔溪村、安阳、四川茂州的几个例子,不能说明雇佣关系“普遍”,排除B项;安阳属于河南,不是边疆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据题意可知,唐宋时期市民蹴鞠的情形被写入了文学作品中,说明体育活动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C项正确;蹴鞠被写入文学作品中不代表该运动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和唐宋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排除AB项;是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而不是经济发展助推市民文学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16.(1)作用:打击了世家大族,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使得读书、考试后、做官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形成重学风气。
(2)措施:解除武将兵权;收回地方上的兵权、财权;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路一级监察机构;设置通判监督地方;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详解】(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宋(中国)。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能按照中央规定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着力打破贵族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庶族地主以至平民开辟了升迁途径”可知,打击了世家大族,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科举制唯才是用,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重视才学,提高了官员素质;根据材料“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可知,科举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使得读书、考试后、做官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形成重学风气。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北宋(中国)。措施:根据材料“‘杯酒释兵权’后部分将领回家休养,对节度使‘收其精兵,制其钱谷’,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可知,解除武将兵权、收回地方上的兵权、财权、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根据材料“以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可知,设置路一级监察机构;根据材料“始置诸州通判”可知,设置通判监督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点睛】
17.(1)背景: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借鉴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表现:军事上,收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杯酒释兵权,实行更戍法;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进行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大部分转归中央,削弱地方财权。
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有利于巩固统治;但同时也降低了行政效率,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
(2)今天的河北、山西和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其余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和宣慰司;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双重性质;权力大而不专,受中央节制;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政区划分原则。行省的以上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解读:根据材料“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 因而难免‘因循’之讥; 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变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所学可从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角度进行解读。结合所学可知背景为: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借鉴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具体表现分为三方面:军事上,收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杯酒释兵权,实行更戍法;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进行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大部分转归中央,削弱地方财权。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一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有利于巩固统治;但一方面也降低了行政效率,导致国家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行省制管辖地方,今天的河北、山西和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其余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和宣慰司。从性质分析,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双重性质。具体施行的时候,行省长官权力大而不专,受中央节制;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的原则。从影响的角度分析,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18.(1) 表现:政治制度上重视借鉴唐太宗治国的经验,汲取海陵王重刑治国激化矛盾的教训;官员管理方面允许出现贪腐问题的官员知错改错,注重选拔廉洁、能干的官员;法律与教化上,赏罚不滥,尊崇兴学,表彰孝道。
(2)不矛盾。理由:因为金朝统治时期比较短,涉及金朝,尤其涉及金世宗宽仁的文章论文不会太多,但是并不能据此认为金世宗不是古代明君。原则: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注重发展经济;施行仁政;虚怀纳谏;开明的民族政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金朝(中国)。关于金世宗的“宽仁”治国思想在政治制度、官员管理、法律与教化等方面的表现,由材料“金世宗尤其重视借鉴唐太宗治国的经验,汲取海陵王“淫嬖不择骨肉,刑杀不问有罪……遂至于败”的深刻教训,以“宽仁”治国。”可知,政治制度上重视借鉴唐太宗治国的经验,汲取海陵王重刑治国激化矛盾的教训;由材料“他允许出现贪腐问题的各级官吏知错改错。”、“注重选拔廉洁、纯正、能干的基层官吏。”可知,官员管理方面允许出现贪腐问题的官员知错改错,注重选拔廉洁、能干的官员;由材料“金世宗一方面尊儒兴学,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可知,尊崇兴学;由材料“金世宗指出“赏罚不滥”才是宽政”可知,赏罚不滥;由材料“他还多次表彰孝道行为,以资劝勉。”可知,表彰孝道。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金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金史》与现代学者对金世宗的评价是否矛盾,据所学可知,并不矛盾。第二小问,关于理由,据所学可知,金朝统治时间短,现代人对金朝史实的认知、评价方面的材料比较少,所以仅凭现代学者关于金世宗宽仁的文章数量少不能认定金世宗不宽仁。第三小问,关于从国家治理角度评价古代君王应遵循哪些原则,据所学可知,我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治理中君主应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维护国家统一;中国自夏朝以来,疆域日益辽阔,为了国家统一,王朝稳定,需要妥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必须要兼听则明,虚怀纳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为此,统治者应该注重发展经济,施行仁政。
19.(1)差异
宋代书院以儒家经典为主(或偏重伦理道德)相对稳定。
中世纪欧洲大学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早期以神学为主,后期偏重学习实用技能(或偏重科学理性)。(言之有理也可)
成因
中国:科举制以儒学为主要的考查内容,宋代理学家意图复兴儒学(儒学的困境,儒学受到冲击)书院注重社会教化、重塑社会价值观。(言之有理也可)
中世纪欧洲:早期:欧洲基督教垄断一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期:10-11世纪,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城市自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教育应去行政化(保证大学的相对独立性)课程开设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激励学生自我钻研;要注重学术交流与讨论;注重传授知识和道德培养;多方筹集办学经费。
【详解】(1)本题为对比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
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可知,宋代书院以儒家经典为主(或偏重伦理道德)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后期,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等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早期以神学为主,后期偏重学习实用技能(或偏重科学理性)。
第二小问成因,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以儒学为主要的考查内容;根据材料“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揽,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可知,宋代理学家意图复兴儒学(儒学的困境,儒学受到冲击)书院注重社会教化、重塑社会价值观。
中世纪欧洲,早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早期,欧洲基督教垄断一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期:根据材料“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早期大学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自由求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可知,10—11世纪,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城市自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
意义:根据材料“尽管教皇和世俗政权力图控制,但大学的运转主要靠学者的活动”可知,教育应去行政化(保证大学的相对独立性);根据材料“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可知,课程开设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主持人称山长或洞主,由在职官员或赋闲官员充任。教学活动以升堂讲说和生徒自我钻研为主”可知,要激励学生自我钻研;根据材料“大学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讲授和辩论。”“定期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同堂交流辩论。”可知,要注重学术交流与讨论;根据材料“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可知,注重传授知识和道德培养;根据材料“经费来自官府拨付、民间捐献、自主经营,主要靠学田收入”“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可知,多方筹集办学经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