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常常会想,长沙这座城市犹如一本摊开着的书,湘江是它的书脊,南北两岸是它摊开的扉页。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走在它的字里行间一样。我曾经想要努力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努力去获悉它的每一个故事,努力去看清它的每一处美妙,努力去参悟它的每一点深意。我在这样不计其数的穿行中逐渐成长。成长起来的我深深地明白:有些东西你是无法读懂、无法获悉、无法看清,也无法参悟的。你知道的永远只是表面,而隐藏在深处的东西,尤其与人的命运相关的故事,它们多半就终身地隐藏了,隐藏在历史的尘土之下,被时光一层层地覆盖着,今生今世也无人知晓。所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长沙这座城市 与其他无关,也许只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探寻的原因导致的,让它成为对我最熟悉的面孔。古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长沙就是我的敬亭山。
1.下列句中引号与文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句古老的谚语,“了解了一切也就原谅了一切”。但生活中,人们很难了解一切。
B.种了颗理想的“种子”在心里,然后锲而不舍地去浇水、施肥,才有希望看到梦想开花。
C.这个小店的臭豆腐外焦里嫩,吃起来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难怪会“臭名远扬”。
D.看了《塞上风云》预告片,回忆起星星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4.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题中的要求。50字左右。
(1)用描写的方式扩写。(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色、动态等)
(2)用议论的方式扩写。(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
5.下面是某校一则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青春是最美丽的岁月,青春中的人是最可爱的人,青春中的事是最值得回忆的事,青春是用来记住的。在此,以“青春校园”为主题,我社向校园师生征稿。稿件务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有疑问请质询我社,我们将对您的问题进行不胜其烦的解答。欢迎各位朋友踊跃参加征文活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
七律·冬云①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选自《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
注①作诗日期是1962年12月26日,正值毛泽东生日,也是冬至后的第四天。1962年冬,中国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大雪横飞、乌云滚滚,万紫千红都已凋零的肃杀冬景图,这是客观描写自然景象,没有象征意味。
B.诗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独驱一切虎豹豺狼,诗中的“虎豹”“熊罴”都指反动势力,在诗意上与冬景相协调。
C.诗人以梅花象征自己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和高洁的精神。
D.此诗将险恶的环境与抒情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对比,将软弱渺小的“苍蝇”与傲雪挺立的“梅花”对比,增强了表达效果。
7.请你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9题。
菩萨蛮·大柏地①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选自《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
注①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市北30千米处。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正值春节)至11日,同追来的敌人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史称“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又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首句从五光十色的天空起笔,形象传神地展示了一幅斑斓的春日黄昏图。
B.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却未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
C.上片从空中美景写到眼前的夕阳与青山,雨后的群山苍翠欲滴,闪烁着绮丽的暮色。
D.下片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词追忆的主题:这些弹洞点缀了祖国河山,显得分外美丽。
9.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加以分析。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常常会想,长沙这座城市犹如一本摊开着的书,湘江是它的书脊,南北两岸是它摊开的扉页。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走在它的字里行间一样。我曾经想要努力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努力去获悉它的每一个故事,努力去看清它的每一处美妙,努力去参悟它的每一点深意。我在这样不计其数的穿行中逐渐成长。成长起来的我深深地明白:有些东西你是无法读懂、无法获悉、无法看清,也无法参悟的。你知道的永远只是表面,而隐藏在深处的东西,尤其与人的命运相关的故事,它们多半就终身地隐藏了,隐藏在历史的尘土之下,被时光一层层地覆盖着,今生今世也无人知晓。所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长沙这座城市 与其他无关,也许只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探寻的原因导致的,让它成为对我最熟悉的面孔。古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长沙就是我的敬亭山。
1.下列句中引号与文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句古老的谚语,“了解了一切也就原谅了一切”。但生活中,人们很难了解一切。
B.种了颗理想的“种子”在心里,然后锲而不舍地去浇水、施肥,才有希望看到梦想开花。
C.这个小店的臭豆腐外焦里嫩,吃起来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难怪会“臭名远扬”。
D.看了《塞上风云》预告片,回忆起星星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
答案:A
解析:A项,表示引用,与文中相同;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突出强调。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参考答案:与其他无关,也许只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探寻,让它成为我最熟悉的面孔。
解析:“因为……原因导致的”句式杂糅;“成为对我最熟悉的面孔”主客颠倒,删除“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构成:都以“努力去”开头,“读懂”“获悉”“看清”和“参悟”四个动词分别跟后面的词语构成动宾短语,四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句式统一;另外,四句从不同层面来表达“探寻”这一行为,语意密切相关。②效果:这组排比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语气一贯,节奏感强;在内容上,这一组排比句既为下文回答“为什么喜欢长沙这座城市”作了铺垫,又抒发了作者不断探寻长沙文化的执着精神,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长沙的认知有一个逐步深刻的过程。
4.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题中的要求。50字左右。
(1)用描写的方式扩写。(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色、动态等)
(2)用议论的方式扩写。(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
答案示例:(1)一只矫健的苍鹰,奋力挥动着翅膀,翱翔在寥廓的碧空,它在这山谷间盘旋,陡然冲过直上云霄的高峰,飞向远方。
(2)雄鹰振翅高飞,划过长空。那一片蓝天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美丽。
5.下面是某校一则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青春是最美丽的岁月,青春中的人是最可爱的人,青春中的事是最值得回忆的事,青春是用来记住的。在此,以“青春校园”为主题,我社向校园师生征稿。稿件务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有疑问请质询我社,我们将对您的问题进行不胜其烦的解答。欢迎各位朋友踊跃参加征文活动。
参考答案:“记住”改为“怀念”;“校园师生”改为“广大师生”;“质询”改为“咨询”;“不胜其烦”改为“详细”;“各位朋友”改为“广大师生”。
解析:“记住”为口语;“校园”对征稿对象的范围表述不明确;“质询”有“质疑盘问”的意思,使用不当;“不胜其烦”意为不能忍受烦恼,使用不当;征稿面向的是广大师生,所以“朋友”一词使用不当。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
七律·冬云①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选自《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
注①作诗日期是1962年12月26日,正值毛泽东生日,也是冬至后的第四天。1962年冬,中国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大雪横飞、乌云滚滚,万紫千红都已凋零的肃杀冬景图,这是客观描写自然景象,没有象征意味。
B.诗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独驱一切虎豹豺狼,诗中的“虎豹”“熊罴”都指反动势力,在诗意上与冬景相协调。
C.诗人以梅花象征自己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和高洁的精神。
D.此诗将险恶的环境与抒情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对比,将软弱渺小的“苍蝇”与傲雪挺立的“梅花”对比,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A
解析:诗中以阴沉的“冬云”、纷飞的大雪、凋零的“万花”象征险恶的国际环境,并非没有象征意味。
7.请你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以《冬云》为题,借“冬云”起兴,通过对“冬”的形象的塑造,借冬景来抒发情怀,表达了诗人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笑傲世间的崇高气节。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9题。
菩萨蛮·大柏地①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选自《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
注①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市北30千米处。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正值春节)至11日,同追来的敌人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史称“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又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首句从五光十色的天空起笔,形象传神地展示了一幅斑斓的春日黄昏图。
B.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却未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
C.上片从空中美景写到眼前的夕阳与青山,雨后的群山苍翠欲滴,闪烁着绮丽的暮色。
D.下片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词追忆的主题:这些弹洞点缀了祖国河山,显得分外美丽。
答案:A
解析:根据注释“1933年夏天,毛泽东又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可知,A项中“春日黄昏图”应是“夏日黄昏图”。
9.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①实写:绚丽的彩虹、雨后的斜阳、苍翠欲滴的关山、前村墙壁上的弹洞等景物,高低、大小、远近等构图适宜,层次感极强。②虚写:上片从彩虹联想到彩色绸带“当空舞”,从雨后斜阳联想到关山“阵阵苍”;下片从弹洞联想到“装点此关山”,以至“今朝更好看”。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 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车过戈壁滩,(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那叫梭梭,是一种生命力极强、能抵抗严寒酷暑的植物,是沙漠中的守护者。从此,我记住了你美丽的名字——梭梭,记住了那一抹生命的绿!
与你再相见是在援疆工作队组织的一次义务植树活动中。我小心翼翼地解开一捆树苗,散开在手中的是一根根纤细的浅黄的甚至是干枯的枝条,我诧异,这是什么树啊 这样的枯枝也能成活吗 那么单薄的躯干,根须都埋在干涸的沙石中,只露出一个弱不禁风的身子,就像一个病恹恹的孩子。放眼一望,那弱小的星星点点的身影散落在这苍茫辽阔的莽原上,显得格外形单影只,让人觉得是多么不堪一击!她用什么去与这恶劣的环境抗争呀 与我一起劳动的上官警官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两年,两年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片绿洲。梭梭,是沙漠中的守护者!”
梭梭 这就是梭梭!是我曾在车上匆匆一瞥却牢牢印在心中的那一抹生命的绿!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刺到了一样,望着手中的那一支支枯黄,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敬畏生命”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蹲下身子,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把一株浸润着爱与希望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放入沙坑之中,然后捧起一把一把的土石,一点一点把她的根须深埋进大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时,我的眼帘就这样惊喜地跃入一抹翠绿
B.当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时,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
C.当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时,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
D. 当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时,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正要把我的眼睛逼到疲倦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然后捧起土石,把她的根须深埋进大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讲的就是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 。 ,
; , 。
①意境的创造
②意境的形成
③意境就是诗人感受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
④它的全部奥秘在于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⑤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
⑥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
A.④③①⑥②⑤ B.④③②⑥①⑤
C.③④②⑥①⑤ D.③④①⑤②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5~8题。
炉 中 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选自《新诗三百首》)
5.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以后祖国的赞美、讴歌。
B.“你的殷勤”指“我”对祖国人民每时每刻的思念,“我的思量”则指祖国的生养之恩和热情关怀。
C.“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的寓意是只有“我”这一类人才对你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
D.“自从重见天光”,隐喻中国革命已起;“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6.下列对这首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每一节都是五句,而开头一句总是有意地重复,使得思想感情的抒发层层深化。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胸中有“火一样的心肠”。
C.本诗运用反复手法,每一小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理性色彩。
D.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达了爱国的衷肠。
7.郭沫若在诗歌中用“炉中煤”比喻什么
8.“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在结构上造成了什么效果 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10题。
祖 国 土
[苏联]阿赫马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戴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天许给的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选自《外国名诗三百首》)
9.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祖国土”就像“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它影响了美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把祖国土“践踏蹂躏,磨成齑粉”,从而表明诗人想要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B.诗人用“不拘礼节”来表明自己已经和祖国融为一体,祖国已是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这样写更能体现诗人对祖国的亲切感。
C.最后两句带有转折意味,是诗人对祖国的理性思索与透彻认识,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D.在诗人看来,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靠。无论祖国多么贫穷落后,我们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10.本诗明明是在抒发诗人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人却用大量诗行描写“祖国土”的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 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车过戈壁滩,(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那叫梭梭,是一种生命力极强、能抵抗严寒酷暑的植物,是沙漠中的守护者。从此,我记住了你美丽的名字——梭梭,记住了那一抹生命的绿!
与你再相见是在援疆工作队组织的一次义务植树活动中。我小心翼翼地解开一捆树苗,散开在手中的是一根根纤细的浅黄的甚至是干枯的枝条,我诧异,这是什么树啊 这样的枯枝也能成活吗 那么单薄的躯干,根须都埋在干涸的沙石中,只露出一个弱不禁风的身子,就像一个病恹恹的孩子。放眼一望,那弱小的星星点点的身影散落在这苍茫辽阔的莽原上,显得格外形单影只,让人觉得是多么不堪一击!她用什么去与这恶劣的环境抗争呀 与我一起劳动的上官警官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两年,两年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片绿洲。梭梭,是沙漠中的守护者!”
梭梭 这就是梭梭!是我曾在车上匆匆一瞥却牢牢印在心中的那一抹生命的绿!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刺到了一样,望着手中的那一支支枯黄,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敬畏生命”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蹲下身子,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把一株浸润着爱与希望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放入沙坑之中,然后捧起一把一把的土石,一点一点把她的根须深埋进大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时,我的眼帘就这样惊喜地跃入一抹翠绿
B.当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时,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
C.当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时,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
D. 当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时,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正要把我的眼睛逼到疲倦
答案:B
解析:根据下文“那叫梭梭”,主语应为“一抹翠绿”。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梭梭树苗人格化,比作病恹恹的孩子,生动地写出梭梭树苗纤弱的样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然后捧起土石,把她的根须深埋进大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原文使用数量词,使动作描写更具体,更有画面感与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虔敬、期许等情感。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讲的就是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 。 ,
; , 。
①意境的创造
②意境的形成
③意境就是诗人感受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
④它的全部奥秘在于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⑤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
⑥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
A.④③①⑥②⑤ B.④③②⑥①⑤
C.③④②⑥①⑤ D.③④①⑤②⑥
答案:C
解析:要排序的六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意境的内涵(③④句)、意境的形成(②⑥句)、意境的创造(①⑤句)。从逻辑角度分析,解释一个概念应先下定义,然后写其形成和创造,故选C项。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5~8题。
炉 中 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选自《新诗三百首》)
5.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以后祖国的赞美、讴歌。
B.“你的殷勤”指“我”对祖国人民每时每刻的思念,“我的思量”则指祖国的生养之恩和热情关怀。
C.“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的寓意是只有“我”这一类人才对你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
D.“自从重见天光”,隐喻中国革命已起;“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答案:B
解析:“你的殷勤”指祖国的生养之恩和热情关怀,“我的思量”则指“我”对祖国人民每时每刻的思念。
6.下列对这首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每一节都是五句,而开头一句总是有意地重复,使得思想感情的抒发层层深化。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胸中有“火一样的心肠”。
C.本诗运用反复手法,每一小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理性色彩。
D.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达了爱国的衷肠。
答案:C
解析:C项,应该是“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7.郭沫若在诗歌中用“炉中煤”比喻什么
参考答案:“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正是“炉中煤”的比喻义所在。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长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爱国感情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
8.“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在结构上造成了什么效果 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因果的脉络。首尾两句呼应,反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眷恋与奉献。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10题。
祖 国 土
[苏联]阿赫马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戴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天许给的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选自《外国名诗三百首》)
9.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祖国土”就像“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它影响了美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把祖国土“践踏蹂躏,磨成齑粉”,从而表明诗人想要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B.诗人用“不拘礼节”来表明自己已经和祖国融为一体,祖国已是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这样写更能体现诗人对祖国的亲切感。
C.最后两句带有转折意味,是诗人对祖国的理性思索与透彻认识,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D.在诗人看来,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靠。无论祖国多么贫穷落后,我们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答案:A
解析:A项,“从而表明诗人想要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分析有误,本诗表达的是诗人的爱国情怀。
10.本诗明明是在抒发诗人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人却用大量诗行描写“祖国土”的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开篇大量诗行渲染了一种氛围——“祖国土”普通而又卑微,含蓄委婉地写出了“祖国土”的命运。而诗人只有强化这种情感体验,才能使最后两句的抒情有所依托,使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背景的反差中达到高潮。3百合花
哦,香雪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故乡有一条小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座石板桥横亘于小河之上。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固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① ,但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
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端的榕树下,② ,房子虽小,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
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而亮丽,清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乡人的甘露。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上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
1.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D.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他们笑着、闹着,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将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要求保留全部信息。
他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同样怀有远大的理想,生活的窘迫并没有磨灭他们的斗志,建设家乡是他们美好的愿望。
5.用“《百合花》表面上……但更深层面上……”的句式,在段首加上一句话,作为语段的总领句。
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筒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后来“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借来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妆时的内疚不安和对新媳妇的同情;新媳妇在护理伤员时羞涩得只同意给“我”打下手,后来给牺牲的通讯员补衣服,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至爱。小通讯员牺牲自己来保全担架员生命的英雄壮举,是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如 愿
茹志鹃
天还没大亮呢,何大妈猛然坐起身,伸手在枕头下面,摸出那个对折起来的大红封套。红封套上用浓浓的墨笔,写着四个大字:劳动光荣。下面还有小字:玩具小组组长何永贞同志收。
她想不到,自己快跨进五十的人了,竟然第一次挣得了薪水。
二十五年前,那时还没解放,阿永才六岁,就死了爸爸。年轻的何永贞咬着牙,抚养着儿子,好容易进到附近一家丝厂做工。快到月终领薪水时,一天,家的方向冒起了火光,想到阿永,她发了疯般冲出工厂,向家里奔去……
第二天,她被开除了,连那二十八天的工钱都扣除了。
何大妈呆呆地坐在床上,忽然看见天已大亮,这才惊动起来。
“对,我得快,快起来到厂里领原料去。”
何大妈一掀被子,急急地起来梳洗。
“妈,你星期天还有事啊 ”阿永在里间问。
“嗯!”何大妈应了一声,还是忙自己的。阿永知道母亲的脾气;不过他总觉得母亲苦了一辈子,应该好好享享福。所以母亲出去工作,他有些不以为然。现在他看母亲星期天还要出去忙,暗暗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叫了一声“妈”。何大妈一听便不高兴,说道:“你是不是不高兴我出去工作 ”
“不,我是说,你星期天还起这么早,不多休息一会儿。”
儿子一听娘的口气,话便马上拐了一个弯。
“忙啊!你别看我们生产组小,领原料,送产品,检查质量,开会,哪样不要花工夫 你当只有你们大工厂才会忙呀!”
“哪里,厂越小倒是越忙,特别是小组长,更加要操心。”阿永知道母亲特别喜欢人家讲这一类话。
果然,何大妈高兴了,她活了快五十年,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自己做好做坏,和大家,甚至和国家都有了关系。从前,厂里会有人急急地骑了脚踏车,赶到家里来叫儿子去商量一件什么要紧事情。每当这时,何大妈心里又觉得骄傲,又会有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后来里弄一组织生产组,何大妈第一个就参加。现在,何大妈最高兴的,就是也常常有人会急匆匆来叫自己。
梳洗妥当以后,她又摸出那个大红封套,正想再仔细看看,旁边床上的小阿英一骨碌坐了起来。
“奶奶,你是昨天答应的,今天要带我去买玩具的!”
“阿英最乖,奶奶要去办一件工作,办完了再带你去买。”小阿英身子扭了几下,干脆地说:“不要工作嘛!”
“这怎么行!工作,你懂不懂 就是最要紧最要紧的事情,你怎么能拖后腿!”何大妈有意加重了声音。
“什么叫拖后腿,奶奶 ”何大妈不知该怎么说好了。忽听里间儿子说道:“妈,你就带她去吧!今天上午我还有些事要去办一下呢!”
这一说,何大妈又不痛快了:“你怎么不带她去 哦!只有你的工作才是工作,我的就不是工作,就能随随便便带了小孩子去的。”何大妈嘟哝着,还是和小孙女手拉手出门了。
谁知一进工厂大门,就被传达室的同志挡了驾。
哦!何大妈才想起来,管委会是叫自己明天来的啊!何大妈拉了阿英走到外面马路上,店铺正好开始营业了。
“奶奶,我要苹果。”小阿英忽然站在水果店门口不肯走了。
“我要苹果!”这个声音使何大妈怔了一下。那也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了,每当她从丝厂回来,儿子在身边啼泣,她总是安慰儿子说:“等发了工钱,妈妈给你买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但工钱最终没有拿到,苹果也就没有买成。
何大妈拿出那只红封套,手止不住地有些抖,从自己第一次发的薪水里抽出一张钞票,买了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一个给了阿英,还有一个她要给儿子。二十五年前的心愿,今天偿还了。何大妈又激动,又有些酸楚的余味。
回到家,何大妈把苹果交给阿英,说:“给你爸爸去。”自己就在一旁默默坐下。阿英高高举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飞到爸爸身边,朝阿永手里一塞,说道:“爸爸,奶奶给你买的苹果。”
“给我买的苹果 ”阿永拿着苹果,迷惑不解,抬头看看妈妈,妈妈正在那里对自己点头微笑,说:“你想想,你小时候,不是常常向我要苹果吗 ”
阿永全身震撼了一下,呆呆地捧着那个苹果……
那时妈妈在丝厂里做工,每天,阿永就在昏暗的灶披间里,到夜里,人家都熄灯睡觉的时候,阿永才听见妈妈的声音,摸到妈妈那双温热的手。阿永朝妈妈哭,妈妈就会拍着阿永说:“乖,不哭,等妈妈发了工资,就给阿永买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吃。”
但是,妈妈被开除了。妈妈曾经讲过多少个晩上的苹果,永远只是在阿永的梦里出现。
现在,阿永已不知吃过多少次苹果了,但是妈妈还是买来了,用自己第一次的薪水买来了。
“妈妈……”阿永激动地叫了一声,心里像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哪句说起。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大妈星期天急忙出门工作,并且重视自己小组长的身份,是因为之前缺少存在感,现在便异常珍惜。
B.何大妈“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自己做好做坏,和大家,甚至和国家都有了关系”,这直接揭示了人物对工作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认识。
C.小说叙述何大妈星期天一大早就起床,急匆匆赶到工厂去领原料,结果发现是自己弄错了时间,这一情节有助于表现人物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
D.阿永一听母亲有点不高兴,“话便马上拐了一个弯”,继而又顺着母亲喜欢听的话说,小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他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大妈天没大亮就起身摸出那个红封套,梳洗后又想仔细看看,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心情的激动和骄傲。
B.小说叙述何大妈二十五年前被工厂开除与上文第一次获得薪水形成对比,同时为下文给阿永买苹果埋下伏笔。
C.“又大又红的苹果”将过去和现在连接,以小见大,展示了劳动者的慈母形象,表现了亲情的可贵。
D.“手止不住地有些抖”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何大妈用自己薪水买苹果的不舍,这是她珍视自己劳动成果的体现。
8.小说在刻画何大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9.小说是怎样叙述何大妈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百合花
哦,香雪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故乡有一条小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座石板桥横亘于小河之上。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固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① ,但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
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端的榕树下,② ,房子虽小,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
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而亮丽,清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乡人的甘露。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上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
1.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D.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答案:B
解析:B项为比喻,其余三项与文中句子都用了拟人。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他们笑着、闹着,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原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更形象地写出孩童们嬉戏内容的丰富;②原文由短句到长句,句式富有节奏感。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①虽然不知道故事的真假 ②有一间小房子
4.将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要求保留全部信息。
他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同样怀有远大的理想,生活的窘迫并没有磨灭他们的斗志,建设家乡是他们美好的愿望。
参考答案:同一片蓝天下,他们都是怀有远大的理想而没有被生活的窘迫磨灭斗志的、怀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的山里的孩子。
解析:首先确定长句主语为“他们”,谓语应为“是”,宾语是“山里的孩子”,然后将其余内容填充到修饰语的位置即可。
5.用“《百合花》表面上……但更深层面上……”的句式,在段首加上一句话,作为语段的总领句。
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筒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后来“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借来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妆时的内疚不安和对新媳妇的同情;新媳妇在护理伤员时羞涩得只同意给“我”打下手,后来给牺牲的通讯员补衣服,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至爱。小通讯员牺牲自己来保全担架员生命的英雄壮举,是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参考答案:《百合花》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如 愿
茹志鹃
天还没大亮呢,何大妈猛然坐起身,伸手在枕头下面,摸出那个对折起来的大红封套。红封套上用浓浓的墨笔,写着四个大字:劳动光荣。下面还有小字:玩具小组组长何永贞同志收。
她想不到,自己快跨进五十的人了,竟然第一次挣得了薪水。
二十五年前,那时还没解放,阿永才六岁,就死了爸爸。年轻的何永贞咬着牙,抚养着儿子,好容易进到附近一家丝厂做工。快到月终领薪水时,一天,家的方向冒起了火光,想到阿永,她发了疯般冲出工厂,向家里奔去……
第二天,她被开除了,连那二十八天的工钱都扣除了。
何大妈呆呆地坐在床上,忽然看见天已大亮,这才惊动起来。
“对,我得快,快起来到厂里领原料去。”
何大妈一掀被子,急急地起来梳洗。
“妈,你星期天还有事啊 ”阿永在里间问。
“嗯!”何大妈应了一声,还是忙自己的。阿永知道母亲的脾气;不过他总觉得母亲苦了一辈子,应该好好享享福。所以母亲出去工作,他有些不以为然。现在他看母亲星期天还要出去忙,暗暗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叫了一声“妈”。何大妈一听便不高兴,说道:“你是不是不高兴我出去工作 ”
“不,我是说,你星期天还起这么早,不多休息一会儿。”
儿子一听娘的口气,话便马上拐了一个弯。
“忙啊!你别看我们生产组小,领原料,送产品,检查质量,开会,哪样不要花工夫 你当只有你们大工厂才会忙呀!”
“哪里,厂越小倒是越忙,特别是小组长,更加要操心。”阿永知道母亲特别喜欢人家讲这一类话。
果然,何大妈高兴了,她活了快五十年,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自己做好做坏,和大家,甚至和国家都有了关系。从前,厂里会有人急急地骑了脚踏车,赶到家里来叫儿子去商量一件什么要紧事情。每当这时,何大妈心里又觉得骄傲,又会有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后来里弄一组织生产组,何大妈第一个就参加。现在,何大妈最高兴的,就是也常常有人会急匆匆来叫自己。
梳洗妥当以后,她又摸出那个大红封套,正想再仔细看看,旁边床上的小阿英一骨碌坐了起来。
“奶奶,你是昨天答应的,今天要带我去买玩具的!”
“阿英最乖,奶奶要去办一件工作,办完了再带你去买。”小阿英身子扭了几下,干脆地说:“不要工作嘛!”
“这怎么行!工作,你懂不懂 就是最要紧最要紧的事情,你怎么能拖后腿!”何大妈有意加重了声音。
“什么叫拖后腿,奶奶 ”何大妈不知该怎么说好了。忽听里间儿子说道:“妈,你就带她去吧!今天上午我还有些事要去办一下呢!”
这一说,何大妈又不痛快了:“你怎么不带她去 哦!只有你的工作才是工作,我的就不是工作,就能随随便便带了小孩子去的。”何大妈嘟哝着,还是和小孙女手拉手出门了。
谁知一进工厂大门,就被传达室的同志挡了驾。
哦!何大妈才想起来,管委会是叫自己明天来的啊!何大妈拉了阿英走到外面马路上,店铺正好开始营业了。
“奶奶,我要苹果。”小阿英忽然站在水果店门口不肯走了。
“我要苹果!”这个声音使何大妈怔了一下。那也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了,每当她从丝厂回来,儿子在身边啼泣,她总是安慰儿子说:“等发了工钱,妈妈给你买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但工钱最终没有拿到,苹果也就没有买成。
何大妈拿出那只红封套,手止不住地有些抖,从自己第一次发的薪水里抽出一张钞票,买了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一个给了阿英,还有一个她要给儿子。二十五年前的心愿,今天偿还了。何大妈又激动,又有些酸楚的余味。
回到家,何大妈把苹果交给阿英,说:“给你爸爸去。”自己就在一旁默默坐下。阿英高高举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飞到爸爸身边,朝阿永手里一塞,说道:“爸爸,奶奶给你买的苹果。”
“给我买的苹果 ”阿永拿着苹果,迷惑不解,抬头看看妈妈,妈妈正在那里对自己点头微笑,说:“你想想,你小时候,不是常常向我要苹果吗 ”
阿永全身震撼了一下,呆呆地捧着那个苹果……
那时妈妈在丝厂里做工,每天,阿永就在昏暗的灶披间里,到夜里,人家都熄灯睡觉的时候,阿永才听见妈妈的声音,摸到妈妈那双温热的手。阿永朝妈妈哭,妈妈就会拍着阿永说:“乖,不哭,等妈妈发了工资,就给阿永买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吃。”
但是,妈妈被开除了。妈妈曾经讲过多少个晩上的苹果,永远只是在阿永的梦里出现。
现在,阿永已不知吃过多少次苹果了,但是妈妈还是买来了,用自己第一次的薪水买来了。
“妈妈……”阿永激动地叫了一声,心里像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哪句说起。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大妈星期天急忙出门工作,并且重视自己小组长的身份,是因为之前缺少存在感,现在便异常珍惜。
B.何大妈“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自己做好做坏,和大家,甚至和国家都有了关系”,这直接揭示了人物对工作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认识。
C.小说叙述何大妈星期天一大早就起床,急匆匆赶到工厂去领原料,结果发现是自己弄错了时间,这一情节有助于表现人物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
D.阿永一听母亲有点不高兴,“话便马上拐了一个弯”,继而又顺着母亲喜欢听的话说,小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他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
答案:D
解析:“善于察言观色”说法不当,这表现了儿子对何大妈的孝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大妈天没大亮就起身摸出那个红封套,梳洗后又想仔细看看,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心情的激动和骄傲。
B.小说叙述何大妈二十五年前被工厂开除与上文第一次获得薪水形成对比,同时为下文给阿永买苹果埋下伏笔。
C.“又大又红的苹果”将过去和现在连接,以小见大,展示了劳动者的慈母形象,表现了亲情的可贵。
D.“手止不住地有些抖”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何大妈用自己薪水买苹果的不舍,这是她珍视自己劳动成果的体现。
答案:D
解析:D项,这一动作描写表现的是何大妈第一次用自己的薪水买东西的激动,不是对买苹果的不舍。
8.小说在刻画何大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朴实勤劳。何大妈以前在丝厂做工时,每天工作到夜里;年近五十,依旧外出积极工作。②独立自强。何大妈并不满足于在家带孩子,安享晚年,认为工作是最要紧的事。③疼爱晚辈。何大妈给孙女买了一个大红苹果,顺便也实现了儿子小时候的心愿,体现了她对晚辈的爱。
9.小说是怎样叙述何大妈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结合儿子对母亲的认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叙事中穿插回忆,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扩大了故事的艺术空间,丰富了表现内容。③以薪水引入,从家常琐事的角度叙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