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广西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课后训练(含答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广西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课后训练(含答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7 14:39:18

文档简介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麻雀蹲在树上叫着,抖掉身上的黑夜,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在脑海里浮动成一首首错散成韵的诗。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张芝、张昶兄弟的墨池。每天清晨,他们在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草书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烫透、蒸熟那些生硬的果实。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 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一样在墙上轻轻蹦跳。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齐声朗诵那首《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C.她磕磕巴巴地说:“……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D.“还没结婚吧 ”“……”她飞红了脸,手扭在一起,更加忸怩起来。
2.比拟能准确再现情态,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赏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阳光华彩斑斓,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①                    。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                    ,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                    ,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5.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使其形成语意贯通的排比句。
对酒当歌,酒,被三滴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岁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于热烈、奔放与豪情中,回味着“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时词人的顾影自怜,回味着“酒酣胸胆尚开张”时官人的豪兴傲气,
              ,             ……
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6.下面是某银行写给客户的一封感谢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广大客户:
贵行自成立以来,一直得到您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值此元旦即将来临之际,银行全体员工谨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饮水思源,我们银行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都离不开您的关注、信任、参与和支持。您的理解和信任是我们进步的强大动力,您的关心和支持是我们成长的不竭源泉。为答谢多年来您对我们的支持、信任和帮助,借此岁末年初之际,我们开展了优质服务活动,用真情来回报您,届时您到我行来办理业务,将会得到一份惊喜!
再一次感谢您的帮助和支持,预祝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事业兴旺!
××银行
××××年×月×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魏诗,完成第7~8题。
情  诗
曹 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遥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选自《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C.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D.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8.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第9~10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选自《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身,独自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10.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诗人的哪些乐趣,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麻雀蹲在树上叫着,抖掉身上的黑夜,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在脑海里浮动成一首首错散成韵的诗。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张芝、张昶兄弟的墨池。每天清晨,他们在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草书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烫透、蒸熟那些生硬的果实。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 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一样在墙上轻轻蹦跳。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齐声朗诵那首《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C.她磕磕巴巴地说:“……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D.“还没结婚吧 ”“……”她飞红了脸,手扭在一起,更加忸怩起来。
答案:B
解析:文中和B项的省略号都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表示引文的省略;C项,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D项,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2.比拟能准确再现情态,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①本句把党河岸边的草木当作动物来写,表现水边植物的情态,神形毕现,十分生动。②“舔”字用词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流动的河水轻拍河岸边的草木、草木在水边摇曳的动态情景。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阳光华彩斑斓,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向四面舒展开去”上,强调动态的变化;原句的重点落在“华彩斑斓,无边无际”上,强调色彩的壮丽,更符合原文礼赞敦煌的核心意思。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把“华彩斑斓,无边无际”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余韵悠长,给人以想象空间,更适合做结尾。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①                    。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                    ,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                    ,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①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陶渊明便是最看重理趣的 ②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 ③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
5.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使其形成语意贯通的排比句。
对酒当歌,酒,被三滴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岁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于热烈、奔放与豪情中,回味着“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时词人的顾影自怜,回味着“酒酣胸胆尚开张”时官人的豪兴傲气,
              ,             ……
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答案示例:回味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时文人的多愁善感 回味着“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时名士的酣畅淋漓
6.下面是某银行写给客户的一封感谢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广大客户:
贵行自成立以来,一直得到您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值此元旦即将来临之际,银行全体员工谨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饮水思源,我们银行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都离不开您的关注、信任、参与和支持。您的理解和信任是我们进步的强大动力,您的关心和支持是我们成长的不竭源泉。为答谢多年来您对我们的支持、信任和帮助,借此岁末年初之际,我们开展了优质服务活动,用真情来回报您,届时您到我行来办理业务,将会得到一份惊喜!
再一次感谢您的帮助和支持,预祝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事业兴旺!
××银行
××××年×月×日
参考答案:①“贵行”改为“我行”;②删除“即将”;③“关注、信任、参与和支持”改为“关注、信任、支持和参与”;④“我们开展了”改为“我们即将开展”;⑤“预祝”改为“祝愿”。
解析:带“贵”的词语一般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不能用于自称;“即将”与“来临之际”语意有重复;“关注、信任、参与和支持”语序不当;“我们开展了”是已然语气,不符合语境;“预祝”是预先祝愿,与后文的“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事业兴旺!”搭配,不合情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魏诗,完成第7~8题。
情  诗
曹 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遥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选自《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C.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D.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答案:B
解析:B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理解错误,“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表现的是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
8.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情诗》:①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③表现了诗人不得志,渴望施展才华的心情(或诗人渴望自由,希望一展抱负)。
《短歌行》:①表达了诗人时不我待的忧思和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②抒发了诗人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第9~10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选自《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身,独自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答案:D
解析: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简单、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义,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身,独自彷徨”分析有误,应为诗人披上衣服起来与朋友谈笑。
10.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诗人的哪些乐趣,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第一问:诗人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田园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 高--琵琶行并序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      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根据地势,那是长城的外侧,也就是长城要守御的对象。长城一线,仅一墙之隔,即便同民族,甚至同家族也风俗迥异。其显著标志便是寒食节长城内侧家家户户送寒衣,而长城外侧则无此风俗。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那么,对面平台上引吭高歌的究竟是秦汉边卒的骨血还是匈奴的遗脉 仅一沟之隔,便有      之感。我只有倾听他那洞穿物障的声音。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 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 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 无词,无调,那单调而      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      风沙草棵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浮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幻   汇入
B.升起 望尘莫及 变幻 飘进
C.浮起 望尘莫及 变换 飘进
D.升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换 汇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更好,为什么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文学创作中,①                      ,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②                      ,这一点前人早就注意到了。宋人戴复古诗云:“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与唐代对比,认为情怀决定着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为“秋鹤”,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不乏有才华的人,③                 ,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
4.下面是一副有关李白的对联,已给出上联,请拟写下联。
上联: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下联: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声音悦耳动听。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
声源振动声波鼓膜振动
拨动琴弦,                   ,于是听到悦耳的声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7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注①此诗写于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杜二甫即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山名。
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首联说趁离分别还有时日,要抓紧时间赏遍周边的美景。
B.颔联“重有金樽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再度豪饮的强烈期待。
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诗人最后以飞蓬自比,表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感。
7.简要赏析“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一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9题。
发 潭 州
杜 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8.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但又蕴含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
B.颔联中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情感,渲染了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氛。
C.颈联是用典抒情,用西汉时的贾谊被贬长沙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被贬潭州来抒发情感。
D.这首诗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的意境。
9.尾联抒情意味浓厚,请结合诗句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0~11题。
自  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 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选自《白居易全集》)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诗人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11.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 高--琵琶行并序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      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根据地势,那是长城的外侧,也就是长城要守御的对象。长城一线,仅一墙之隔,即便同民族,甚至同家族也风俗迥异。其显著标志便是寒食节长城内侧家家户户送寒衣,而长城外侧则无此风俗。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那么,对面平台上引吭高歌的究竟是秦汉边卒的骨血还是匈奴的遗脉 仅一沟之隔,便有      之感。我只有倾听他那洞穿物障的声音。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 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 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 无词,无调,那单调而      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      风沙草棵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浮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幻   汇入
B.升起 望尘莫及 变幻 飘进
C.浮起 望尘莫及 变换 飘进
D.升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换 汇入
答案:A
解析:“浮”指停留在表面上。“升”指由低往高运动。结合“昏黄的夕阳”“在黄土上”分析,选用“浮起”。可望而不可即: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根据“仅一沟之隔”分析,选用“可望而不可即”。变幻:不规则地改变。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结合“无端”“音符”分析,第三处应选“变幻”。“汇”指汇合。“飘”指随风飞扬。结合“一路流淌而去”“风沙草棵中”,应选“汇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原文单独成短句,形成排比,有强调作用,能增强气势。②原文是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③上文的描述作了充分的铺垫,疑问语气水到渠成。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文学创作中,①                      ,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②                      ,这一点前人早就注意到了。宋人戴复古诗云:“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与唐代对比,认为情怀决定着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为“秋鹤”,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不乏有才华的人,③                 ,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
参考答案:①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 ②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 ③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
4.下面是一副有关李白的对联,已给出上联,请拟写下联。
上联: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下联:
答案示例: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声音悦耳动听。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
声源振动声波鼓膜振动
拨动琴弦,                   ,于是听到悦耳的声音。
答案示例:空气跟着振动,欢快地催生了声波;声波以空气为媒介,轻轻拍打鼓膜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7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注①此诗写于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杜二甫即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山名。
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首联说趁离分别还有时日,要抓紧时间赏遍周边的美景。
B.颔联“重有金樽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再度豪饮的强烈期待。
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诗人最后以飞蓬自比,表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感。
答案:D
解析:“以飞蓬自比”分析有误,应是以飞蓬比喻自己和友人;“表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感”分析有误,此处借飞蓬表达对分别后各自漂泊无依的想象。
7.简要赏析“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一联。
参考答案:“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借景抒情。诗句描绘了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诗中的山水隽美秀丽,明媚动人。明净秀丽的景色与真挚淳厚的友情交相辉映,借此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9题。
发 潭 州
杜 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8.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但又蕴含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
B.颔联中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情感,渲染了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氛。
C.颈联是用典抒情,用西汉时的贾谊被贬长沙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被贬潭州来抒发情感。
D.这首诗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的意境。
答案:B
解析:B项,“热闹欢快”分析有误,应是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
9.尾联抒情意味浓厚,请结合诗句赏析。
参考答案: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回首一生,想到前途渺茫,不觉黯然神伤,抒发了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沉郁悲愤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0~11题。
自  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 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选自《白居易全集》)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诗人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答案:A
解析:A项,“可看出诗人作此诗时生活困窘”分析有误,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指生活困窘。
11.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诗人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9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宋词的耀眼绚丽,并不逊于唐诗的灿烂辉煌。遗憾的是,①       ,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除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几位外,天资聪颖、文辞造诣不输须眉的女词人当大有人在,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②          。
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拓宽了视野,洗尽了铅华,更加自由地观照社会人生的多侧面。到了宋末,面对元军的南下,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这时的宋词急速“变身”,记录兵连祸结、颠沛流离之状,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朝野上下,在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中,③                。宋代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感天地,泣鬼神。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文中用“变身”来形容宋词在内容上的变化,与之类似,“主旋律”一词的使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述后者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
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典雅工丽,委婉含蓄,缠绵悱恻,情感细腻;豪放词豪迈奔放,洒脱自然,气势恢宏,情感积极。如果说婉约词是南方小镇上的姑娘,那么豪放词就是北方原野上的汉子;          ,
                ;                  ,
                  。
5.简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20字。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被金人占领。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朝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目睹当地百姓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由于辛弃疾自幼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熏染,因此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6~7题。
南乡子·集句①
苏 轼
怅望送春杯②。渐老逢春能几回③。花满楚城愁远别④,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⑤。  吟断望乡台⑥。万里归心独上来⑦。景物登临闲始见⑧,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⑨。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①本词作于词人被贬黄州时。②取自杜牧的诗。③取自杜甫的诗。④取自许浑的诗,略有改动。⑤取自刘禹锡的诗。⑥取自李商隐的诗。⑦取自许浑的诗。⑧取自杜牧的诗。⑨取自李商隐的诗。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摘取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首诗。本词就是摘取五人的诗句合成了一首词。
B.词的开头两句选取二杜诗句,点出对酒伤春的意境。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又由伤春到伤老,进一步抒发感情。
C.“吟断望乡台”一句,写的是苏轼被贬南迁,远离故乡后登高远眺,遥望故乡而不断沉吟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D.本词借杜牧“景物登临闲始见”之句,写苏轼此身已闲,因此从容登临,见到这春日之景。“闲”字突出其洒脱悠闲的情怀。
7.请赏析“满”“独”二字。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9题。
鹧鸪天①·石壁虚云积渐高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②,荐溪毛③,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选自《辛弃疾词选》)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闲居瓢泉时期。②玉友:一种糯米制的白酒。③溪毛:溪边野菜。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富有田舍风味、生活情趣;格调清新自然,属于辛词另一种风格。
B.词人长于写景,白云溪水,无限清幽,摹写溪流,以声写形,具体形象。
C.上片写途中所见,落花带出芳草,虽是暮春景象,却无一点伤春情绪。
D.下片写野老备宴,虽无珍馐佳肴,但词人闲居,平淡随和,召之便来。
9.结尾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0~11题。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①,不惯起来听。
(选自《李清照词全集》)
注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从故乡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以问句开头,迁怒于庭中芭蕉,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片诉诸视觉,描摹白天窗前所见;下片诉诸听觉,刻画深夜枕上所闻。
C.“阴满中庭”和“点滴霖霪”均用叠句,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
D.整首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11.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结尾,看似平淡,实则深刻。试简要分析。
9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宋词的耀眼绚丽,并不逊于唐诗的灿烂辉煌。遗憾的是,①       ,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除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几位外,天资聪颖、文辞造诣不输须眉的女词人当大有人在,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②          。
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拓宽了视野,洗尽了铅华,更加自由地观照社会人生的多侧面。到了宋末,面对元军的南下,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这时的宋词急速“变身”,记录兵连祸结、颠沛流离之状,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朝野上下,在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中,③                。宋代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感天地,泣鬼神。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参考答案:①无论是唐还是宋 ②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 ③巾帼英烈没有缺席
解析:第①处,横线前的内容强调了宋词和唐诗都一样辉煌,横线后指出女性作者很少,据此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使前后内容衔接起来,可填“无论是唐还是宋”。第②处,所填内容与“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应是对“女性作者寥若晨星”的进一步阐释,因此,应填写有女性作者少的意思句子,可填“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第③处,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可知,此处的意思是女性作者也参与到“拯救民族危亡”的行列中,因此,可填“巾帼英烈没有缺席”。
2.文中用“变身”来形容宋词在内容上的变化,与之类似,“主旋律”一词的使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述后者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主旋律”原指音乐演奏中一个声部的主要曲调,文中指的是宋末诗词作品的主要精神与基调。文中用“主旋律”一词来形容宋词在精神与基调上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词作品记录时代变迁、反映时代特征、观照社会人生的特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参考答案: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洗尽了铅华,拓宽了视野,更加自由而多侧面地观照社会人生。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拓宽了视野”“洗尽了铅华”不合逻辑,应前后换位;二是状语位置不当,“多侧面”应是“观照”的状语。
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
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典雅工丽,委婉含蓄,缠绵悱恻,情感细腻;豪放词豪迈奔放,洒脱自然,气势恢宏,情感积极。如果说婉约词是南方小镇上的姑娘,那么豪放词就是北方原野上的汉子;          ,
                ;                  ,
                  。
答案示例:如果说婉约词是蜿蜒的小溪 那么豪放词就是奔腾的大河 如果说婉约词是卧波的画桥 那么豪放词就是入云的高楼
5.简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20字。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被金人占领。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朝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目睹当地百姓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由于辛弃疾自幼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熏染,因此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参考答案: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对辛弃疾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6~7题。
南乡子·集句①
苏 轼
怅望送春杯②。渐老逢春能几回③。花满楚城愁远别④,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⑤。  吟断望乡台⑥。万里归心独上来⑦。景物登临闲始见⑧,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⑨。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①本词作于词人被贬黄州时。②取自杜牧的诗。③取自杜甫的诗。④取自许浑的诗,略有改动。⑤取自刘禹锡的诗。⑥取自李商隐的诗。⑦取自许浑的诗。⑧取自杜牧的诗。⑨取自李商隐的诗。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摘取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首诗。本词就是摘取五人的诗句合成了一首词。
B.词的开头两句选取二杜诗句,点出对酒伤春的意境。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又由伤春到伤老,进一步抒发感情。
C.“吟断望乡台”一句,写的是苏轼被贬南迁,远离故乡后登高远眺,遥望故乡而不断沉吟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D.本词借杜牧“景物登临闲始见”之句,写苏轼此身已闲,因此从容登临,见到这春日之景。“闲”字突出其洒脱悠闲的情怀。
答案:D
解析:“闲”只是一种表象,实际流露了词人遭受贬逐、无所作为的巨大痛苦。
7.请赏析“满”“独”二字。
参考答案:“满”写出时值春天、花满楚城的景象。词人看到百花盛开,却想到自己被贬而伤怀,以花的繁盛来反衬自己的离乡之愁。“独”即孤独,词人被贬万里,独自登高远眺,漂泊在外的乡思和孤独之情油然而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9题。
鹧鸪天①·石壁虚云积渐高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②,荐溪毛③,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选自《辛弃疾词选》)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闲居瓢泉时期。②玉友:一种糯米制的白酒。③溪毛:溪边野菜。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富有田舍风味、生活情趣;格调清新自然,属于辛词另一种风格。
B.词人长于写景,白云溪水,无限清幽,摹写溪流,以声写形,具体形象。
C.上片写途中所见,落花带出芳草,虽是暮春景象,却无一点伤春情绪。
D.下片写野老备宴,虽无珍馐佳肴,但词人闲居,平淡随和,召之便来。
答案:D
解析:D项,“召之便来”与“苦相邀”矛盾。
9.结尾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结尾两句描写了一幅老翁桥头迎客图。野老老眼昏花,站在桥头迎客,好几回错将行人当客人。这次想避过行人,但细认之下,确实是辛翁,遂拄杖过桥,热诚迎接。运用心理、神态描写,刻画了野老纯朴好客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0~11题。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①,不惯起来听。
(选自《李清照词全集》)
注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从故乡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以问句开头,迁怒于庭中芭蕉,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片诉诸视觉,描摹白天窗前所见;下片诉诸听觉,刻画深夜枕上所闻。
C.“阴满中庭”和“点滴霖霪”均用叠句,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
D.整首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答案:D
解析:这首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未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11.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结尾,看似平淡,实则深刻。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从字面上看,“不惯起来听”似乎是由于是“北人”,但这里的“北人”应理解为“流离之人”,这种“不惯”,也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难以适应,更有一种飘零孤苦的异乡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