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广西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课后训练(含答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广西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课后训练(含答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2 10:07:21

文档简介

10 劝 学--师 说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pù)        苌弘(cháng)
郯子(dàn) 舆马(yú)
B.句读(dòu)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金石可镂(lòu) 驽马(nǔ)
经传(zhuàn) 惑之不解(huò)
D.或不焉(fǒu) 二螯(áo)
参省(xǐng) 锲而不舍(qì)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符合,合乎。
B.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C.是故无贵无贱 无:不论,无论。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精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学生向老师请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老师说:“  ,  ,  。”
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
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
③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5.下图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关于积累的具体途径的构思框架图,请丰富其中有关积累的内容、意义,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10字左右。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问  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宏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孟涂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B.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C.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D.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书》即《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五经”是儒家的五部经典。
B.“三代”,这里是指元、明、清三个朝代。文中“三代而下”的意思相当于“在今天”。
C.“不如己者”中,“如”的意思是“赶得上,比得上”,与“弟子不必不如师”中的“如”意思一样。
D.庶人,周代对平民、无官爵者的称谓。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品秩者均泛称庶人。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从中可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今人所好亦“非古人之好”。
D.本文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10.请从文中筛选出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句子。
10 劝 学--师 说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pù)        苌弘(cháng)
郯子(dàn) 舆马(yú)
B.句读(dòu)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金石可镂(lòu) 驽马(nǔ)
经传(zhuàn) 惑之不解(huò)
D.或不焉(fǒu) 二螯(áo)
参省(xǐng) 锲而不舍(qì)
答案:B
解析:A项,“郯”应读“tán”;C项,“驽”应读“nú”;D项,“锲”应读“qiè”。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符合,合乎。
B.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C.是故无贵无贱 无:不论,无论。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精通。
答案:D
解析:D项,通:全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对于。D项,代词,他/表揣测语气,大概。
4.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学生向老师请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老师说:“  ,  ,  。”
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
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
③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答案:B
解析:这个句子前面有总括句,因此后面照应“做人、做事、做学问”内容而来。
5.下图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关于积累的具体途径的构思框架图,请丰富其中有关积累的内容、意义,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10字左右。
参考答案:积累的途径分为四种: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优美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在交流中积累,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问  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宏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孟涂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B.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C.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D.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答案:D
解析:这段文字句式整齐,可以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句式特点断开。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书》即《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五经”是儒家的五部经典。
B.“三代”,这里是指元、明、清三个朝代。文中“三代而下”的意思相当于“在今天”。
C.“不如己者”中,“如”的意思是“赶得上,比得上”,与“弟子不必不如师”中的“如”意思一样。
D.庶人,周代对平民、无官爵者的称谓。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品秩者均泛称庶人。
答案:B
解析:B项,这里的“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文中“三代而下”的意思是“三代(夏、商、周)以后”。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从中可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今人所好亦“非古人之好”。
D.本文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答案:A
解析:A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君子之学必好问”。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参考答案:(1)那些在义理的大道上相互请教,非常勤勉地只是以进身修德为要务(的人),并不多见,更何况那些世俗之人呢
(2)学问不能接近古人,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
10.请从文中筛选出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句子。
参考答案: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③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还不能使道理用于实际,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比自己贤能的人,向他询问来除去心中的疑惑,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问、德行高的人那里判定是非。不如自己的人,向他询问以求得有所收获,这就是所说的有才能的人向才能少的人请教,学问和品德高的人向学问和品德低的人请教。和自己差不多的,向他询问以助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询问进而明确地辨析。《尚书》不是说过:“喜欢询问就能使自己的学识丰富。”孟子议论“(学问上)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并提“学问之道”,在学习之后紧跟着要问。子思说过,君子“尊崇品德”,但还要“通过好问勤学”来达到,询问是先于学习的。
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有益自身的东西而已。所以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地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询问。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近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作谦虚,而确实是非常善于采纳善言。三代(夏、商、周)以后,就只有学习而没有询问了。朋友间的交往,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做坏事就够了。那些在义理的大道上相互请教,非常勤勉地只是以进身修德为要务(的人),并不多见,更何况那些世俗之人呢
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的通病。学习有不通达的地方,不理解而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并不稳妥,只是妄自凭主观猜测,如果这样,那么终生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妒忌他们而不愿意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而不屑于询问;对于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亲近他们而不乐意询问。如果这样,那天下就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去询问的了。别人不值得自己服气,事情没什么有疑问的,这不过是以自己的心为师,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这不过是小的毛病。明知自己见识浅陋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使自己的学识终生得不到进步,也不愿不耻下问,这是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是大的毛病,但犯这类错误的,通常十个人里有八九个。
如不是这样,还有所问的不是所学的人。询问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只是为了说说好玩;更有那些把自己已经明了的,用来询问别人以试探别人的才能的;用那些非常难解的问题,追问别人看别人出丑的。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并且可以得到益处的,要降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问不能接近古人,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
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不虚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地喜欢学习。也不是不潜心钻研的缘故,他们学的并不是古人学习的内容,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方面,不能询问,也是理所当然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询问可以缺少吗 《周礼》说:“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在学问德行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能。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却争着以询问为耻辱。然而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八股文的特点,首先是内容上的规范化。这表现为:必须以“四书五经”为依据,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为标准,不准进行个人的发挥,更不准与儒家正统思想存在差异。①               。这表现为:命题而作,必须使用代言体,代圣人立言;必须按照严格的文体格式进行写作,比如结构上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股、中股、后股、束股、结尾等。篇幅的长短也有严格的限制,大致在三百到六百字之间。总的来看,八股文兼具骈散,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文体,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正如金克木在《八股新论》中所总结的:“八股文体兼骈散,继承了战国策士的言论,汉魏六朝的赋,唐宋的文,而以‘四书’为模范。分析八股文体若追溯本源就差不多要涉及全部汉文文体传统。”②               ,名称也有多种,除通常所说的八股文之外,又有八比文、制艺、制义、时文、时艺、经义、四书文等名称,不同名称代表了人们对这种文体不同特性的认识。
1.下列关于本段文字所用的说明方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打比方   引资料
B.举例子 打比方
C.举例子 引资料
D.列数字 引资料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准进行个人的发挥,思想上也不能与儒家正统思想存在差异”,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1928年,毛泽东同志为了整顿军纪,制定了“三大纪律”,其中有一条起初是“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后来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请从内容和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修改后的优点。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 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 ”——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6.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3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8.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9.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八股文的特点,首先是内容上的规范化。这表现为:必须以“四书五经”为依据,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为标准,不准进行个人的发挥,更不准与儒家正统思想存在差异。①               。这表现为:命题而作,必须使用代言体,代圣人立言;必须按照严格的文体格式进行写作,比如结构上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股、中股、后股、束股、结尾等。篇幅的长短也有严格的限制,大致在三百到六百字之间。总的来看,八股文兼具骈散,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文体,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正如金克木在《八股新论》中所总结的:“八股文体兼骈散,继承了战国策士的言论,汉魏六朝的赋,唐宋的文,而以‘四书’为模范。分析八股文体若追溯本源就差不多要涉及全部汉文文体传统。”②               ,名称也有多种,除通常所说的八股文之外,又有八比文、制艺、制义、时文、时艺、经义、四书文等名称,不同名称代表了人们对这种文体不同特性的认识。
1.下列关于本段文字所用的说明方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打比方   引资料
B.举例子 打比方
C.举例子 引资料
D.列数字 引资料
答案:D
解析:“大致在三百到六百字之间”为列数字,“正如金克木在《八股新论》中所总结的……”是引资料。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准进行个人的发挥,思想上也不能与儒家正统思想存在差异”,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原句由“不准……更不准……”的递进句式组成,而且前后两个分句都是无主句;修改后的句子没有了递进意味,失去了原有的强调语气,后一个句子的主语也不能与其他句子保持一致。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①其次是体制的规范化 ②也正是因为它具有多种特性
4.1928年,毛泽东同志为了整顿军纪,制定了“三大纪律”,其中有一条起初是“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后来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请从内容和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修改后的优点。
参考答案:①扩大了范围。“群众”比“工人农民”范围更广。②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一点东西”指很少的东西,“一针一线”用借代的手法,指群众的任何东西,更严肃了军纪。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 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 ”——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答案:B
解析:A项,“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材料一认为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材料二针对的调查者的态度,认为“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C项,“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曲解原文。原文是“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D项,“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偷换概念。原文是“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
6.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答案:C
解析:C项说法有误。材料二第6段中有“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他们不能不防”。第7段强调调查者“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会得到可靠的材料。第8段强调调查者持“尊重对方”的态度会得到调查者的帮助。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3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答案:B
解析:B项,“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错,第三段主要论述“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造成困难的原因是“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8.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①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与被调查者对立的几种不当行为。②从反面强调了调查者应当尊重被调查者,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
解析:“敲诈”“斗智”“拷问”指调查者获取资料的方法,是作者反对的。作者以此来强调要想“得到可靠的材料”,“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
9.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调查应从实际出发,而非带着事先定的“调子”;②材料二侧重于不能把客观曲解为对被调查者的漠然态度;③材料一是就领导干部应坚持人民立场和实事求是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有的立场和目的而言。
解析:在材料一中,在批评善于察言观色的干部之后,强调“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在材料二中,有些学者不肯正视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提出一个空洞概念,以致影响了调查研究的结果。12 拿来主义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①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②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注①胡蝶:同“蝴蝶”。②朔方:北方。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B.我问:“你怎么看 ”“……”他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C.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的、迟熟的……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D.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
2.拟人具有人格化特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决不粘连,他们如粉如沙般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从传递信息角度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笔触更细腻
4.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句子相同。
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思想家的鲁迅,             ,             ;革命家的鲁迅,             ,             。
5.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高精度时间传递是导航、定位等应用的核心技术。②目前采用广泛的时间传递技术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定位、光纤网络等。③近年来,时间传递的安全性得到了社会关注。④各种网络系统都需要统一的时间基准。⑤由于这些系统遭受恶意攻击,⑥造成了时间错误将会引起网络崩溃、导航定位错误等。⑦然而,当前广泛使用的时间传递技术面临着数据篡改、信号欺骗等各种攻击的潜在风险。⑧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⑨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 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自《鲁迅全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②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
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虽不喜欢,但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
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
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外,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
7.(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2)选文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8.结合文本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12 拿来主义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①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②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注①胡蝶:同“蝴蝶”。②朔方:北方。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B.我问:“你怎么看 ”“……”他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C.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的、迟熟的……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D.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
答案:D
解析:A项,表示引文的省略。B项,表示沉默。C项,表示列举的省略。D项,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去想象。和原文用法相同,故选D项。
2.拟人具有人格化特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句中用“孤独”“死掉”“精魂”比拟雪,体现了雪的人格化特性。朔方的雪映衬无边的旷野,故有孤独之美。雨在凛冽的天宇下冻结,故视为雨的死亡。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决不粘连,他们如粉如沙般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从传递信息角度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笔触更细腻
参考答案:①强调重点不同。文段是以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作对照,因此要把“如粉,如沙”的典型比喻前置,以凸显朔方雪的特征。②适用位置不同。因为后文还要再次插入以屋上的雪作对比,所以外加“就是这样”再次强调。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铺陈直叙,原句较有诗意和力度,和“朔方的雪”特征更贴合。
4.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句子相同。
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思想家的鲁迅,             ,             ;革命家的鲁迅,             ,             。
答案示例: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 灯光划破中国旧社会的黑暗 是寒光闪闪的一把宝剑 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
5.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高精度时间传递是导航、定位等应用的核心技术。②目前采用广泛的时间传递技术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定位、光纤网络等。③近年来,时间传递的安全性得到了社会关注。④各种网络系统都需要统一的时间基准。⑤由于这些系统遭受恶意攻击,⑥造成了时间错误将会引起网络崩溃、导航定位错误等。⑦然而,当前广泛使用的时间传递技术面临着数据篡改、信号欺骗等各种攻击的潜在风险。⑧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⑨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
参考答案:②把“广泛”放在“采用”前面;⑤“由于”改为“如果”;⑥“造成了”改为“其造成的”;⑨“发现”改为“实现”。
解析:②语序不当,“广泛”修饰“采用”,作状语,应把“广泛”放在“采用”前面;⑤介词掩盖主语,由第⑥句中的“将”可知为将来时,故“由于”改为“如果”;⑥偷换主语,由“将会引起网络崩溃、导航定位错误等”可知,主语应为“时间错误”,故将“造成了”改为“其造成的”,成为“时间错误”的定语;⑨“发现”和“实验验证”搭配不当,应将“发现”改为“实现”。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 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自《鲁迅全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②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
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虽不喜欢,但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
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
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外,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
答案:B
解析:B项,“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7.(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2)选文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
(2)类比论证。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前者从论述语言的严密性角度思考,后者要从类比论证和语言的生动性角度思考。
8.结合文本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参考答案: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按照鲁迅先生的教导,在职业的读书后,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嗜好的读书。
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只要能结合现实,有自己的看法即可。亦可结合文本的观点,提倡嗜好的读书以补充职业的读书。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繁荣地方文化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自家店里搭售文创产品、咖啡以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无足轻重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
面对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有一个前提:书本身并不重要。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地方出现了“网红”书店,这些书店靠始终坚持给读者带来文化幸福感的理念获得了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它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对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津津乐道,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才华横溢的文化人出入。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声名鹊起的,(      ),最终才形成一个传统的。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B.这是胡先生的座右铭: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C.朋友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这次诗会就要圆满结束了。
D.姐姐嫁了不错的人家,弟弟考上了大学,他自己的生意也走上了正轨:他们家终于过上安稳日子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至少不能再雪上加霜。
B.一个城市即使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C.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D.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C.而是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①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实是对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浏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然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②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泳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 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③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唯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④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⑤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⑥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俱在,不容易否认的。
⑦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 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 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选自《俞平伯文集》,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作者一开始就加以引用,是为了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文章的针对性。
B.作者特别赞赏中国方块文字的重要意义,非常深刻地批评了少数人用音标文字代替方块汉字,以避免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建议。
C.本文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从读书想到国计民生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不但视野开阔,而且思想深刻。
D.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5.本文标题为《读书的意义》,第⑥⑦两段却花费大量笔墨谈文字和文字教育,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6.文中说:“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繁荣地方文化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自家店里搭售文创产品、咖啡以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无足轻重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
面对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有一个前提:书本身并不重要。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地方出现了“网红”书店,这些书店靠始终坚持给读者带来文化幸福感的理念获得了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它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对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津津乐道,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才华横溢的文化人出入。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声名鹊起的,(      ),最终才形成一个传统的。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B.这是胡先生的座右铭: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C.朋友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这次诗会就要圆满结束了。
D.姐姐嫁了不错的人家,弟弟考上了大学,他自己的生意也走上了正轨:他们家终于过上安稳日子了。
答案:B
解析:B项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均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列举省略。C项,用在称呼语的后面。D项,表示总结上文。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至少不能再雪上加霜。
B.一个城市即使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C.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D.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答案:D
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如果”位置不当,二是假设关系不成立。 A项,语序不当,“即使”应移到“一个城市”之后;“即使……就……”不搭配,应改为“即使……也……”。B项,“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递进关系不成立。C项,语序不当,“如果”应移到“一个城市”之后;“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递进关系不成立。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C.而是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
答案:A
解析:前面是“不是靠……”的句式,因而括号内的语句应是“而是靠……”,这样衔接更紧密,故排除B、D两项;根据前文,应先说“书店”,然后说“文化人”,故排除C项。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①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实是对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浏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然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②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泳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 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③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唯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④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⑤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⑥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俱在,不容易否认的。
⑦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 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 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选自《俞平伯文集》,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作者一开始就加以引用,是为了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文章的针对性。
B.作者特别赞赏中国方块文字的重要意义,非常深刻地批评了少数人用音标文字代替方块汉字,以避免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建议。
C.本文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从读书想到国计民生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不但视野开阔,而且思想深刻。
D.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答案:B
解析:B项,“非常深刻地批评了少数人用音标文字代替方块文字,以避免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建议”属无中生有。
5.本文标题为《读书的意义》,第⑥⑦两段却花费大量笔墨谈文字和文字教育,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文字寄托着文化,从中我们可以通解先民的情思和智慧;文字在无形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统一;文字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前途。因此,论述了文字和文字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解析:第⑥段主要阐述了文字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字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作用;第⑦段分析文字教育与民族、国家的前途的关系,这些都是从侧面论述读书的意义。
6.文中说:“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学校教育中重传授教导,轻潜修读书、深思钻研的弊病。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缺少独立的思考、体悟,这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明白读书的真正意义,结果将会是慢慢地使学生丧失对读书求学的兴趣。
解析:这句话点明了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个问题对读书的影响,分析在校学生对读书没有兴趣的原因。回答时要结合作者的主要观点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