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综合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其中。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
A.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B.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D.表明学习俄国成为社会共识
2.陈独秀在《中国农民问题》中提出,农民群众是国民革命的一种伟大的潜力,“在中国目前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国民运动中,不可漠视农民问题”。李大钊在《农民与土地》中,赞扬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号召革命者要到农村中教育引导农民。上述主张( )
A.指出了统一战线存在的不足 B.推动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强调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D.利于革命运动取得重要成果
3.1920年7月,谭平山等人组织成立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成立,支部先后吸收阮啸仙、杨匏安等人入党。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广东与北京、上海成为当时党团组织活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金三角。这( )
A.为国民大革命奠定政治基础 B.使党团组织实现思想和组织统一
C.使广东革命斗争进入新时期 D.为开辟革命新道路提供实践基础
4.学术界对五四运动的性质多有探讨,多数学者认同其为“爱国政治运动”“群众反抗运动”,也有不少学者为其贴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革命”“社会改造运动”“反传统运动”的标签,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启蒙运动”。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B.使爱国救亡压倒了启蒙
C.展现了大众的磅礴力量 D.具有多维度的社会影响
5.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道它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我认为这是一大错误。”这段话是针对( )
A.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权问题 B.是否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党内存在“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城市中心道路与国情是否相符
6.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635人中,有湘籍学员182人,其中湘籍共产党员50多人,占黄埔一期共产党员的半数以上。这一现象( )
A.缘自于湖南成为革命中心 B.确保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体现出国共合作的时代风貌
7.五四运动前,李大钊把“再造中华”的期望虽落到民众身上,但仍认为“拯教国群,是在君子。”1919年后,他认识到,现在“劳力者阶级需要联合起来,成为横的组织”塑造“劳工神圣”的新伦理,“以反抗劳心者阶级”。李大钊的思想转变( )
A.形成了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 B.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新阶段
C.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 D.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方案
8.南京国民政府刚成立时,英人易纨士担任总税务司,唯英国政府命令是从。财政总长宋子文遂于1929年年初将其撤换,任命美人梅乐和为总税务司。同时,国民政府决定一面停招洋员,一面逐渐提高华员之地位,俾训练有成,可以擢升税务司之职。据此可知,国民政府这一做法( )
A.缓解了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 B.使中国获取了关税自主的权限
C.迫使列强改变了对华侵略策略 D.提升了政府涉外经济管理效能
9.下表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人口的土地占有状况。这一状况可说明当时( )
成分 占有田亩数
佃农、雇农、游农
贫农 1-10
中农 10-30
富有 30-50
中小地主 50-100
大地主 100以上
A.民主革命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 B.民族危机冲击了小农经济的地位
C.国民政府乡村治理成就较显著 D.土地革命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转型
10.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会师。陈毅在第二年写给上级的报告中写到会师后,两支部队合计人数如下:朱(德)部2000余人,湘南农民8000余人,毛(泽东)部1000余人,袁(文才)王(佐)各300余人。这近一万两千人整编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为我党我军军事上逐渐发展壮大的一颗最重要的种子。这一局面主要得益于( )
A.北洋军阀基本上被推翻 B.八七会议的方针指引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 D.共产国际的帮助支持
11.长征中,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地点位于如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以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制定了新的策略路线。这里的“新”是指( )
A.清算了右倾错误 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破“城市中心论”
13.如表所示为近现代学者对1933年中国工厂分布状况三组信息的统计(单位:个)。据表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1933年《中国工业调查报告》 1947年《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 2022年《20世纪30年代全国制造工厂的区域布局——兼论后发大国工业化的空间及规模质量提升进程》
有工厂的省份 17 21 27
有工厂的县市 126 6(注) 391
工厂总数 2435 3841 4372
注:该研究报告中,仅有不到13%的企业登记了厂址所在县的信息,集中于6个县市。
A.大数据技术助推考古学发展 B.认识更新得益于新史料的发掘
C.时代最接近的统计更加准确 D.后期的研究只是对早期的增补
14.如图是某历史教师对某一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政治状况的概括,该政府统治时期经济上的现象包括( )
A.范旭东创办天津永利碱厂 B.中央银行等四大银行聚敛社会财富
C.股票开始走向市场 D.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在香港诞生
15.1931年南京政府行政院发布训令,限令各学校制造匾额,一律蓝底白字,横书“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悬挂在礼堂或公共场所。1934年湖南、广东等省强令中小学读经,将“四书”“五经”及古文编入教科书。各地中学毕业会考,语文题目均是经书的原句。这些举措旨在( )
A.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B.培养近代化的专业人才
C.维护一党专政的集权统治 D.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玄之争“科玄之争”缘于1923年2月学者张君动在清华大学作的《人生观》讲演。他认为,人生观为主观的、综合的,起于直觉,体现自由意志与个性;而科学为客观的、分析的,重因果规律与事物的共性,故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解决人生观问题唯赖玄学。同年4月,丁文江在《努力》上发表《科学与玄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力斥其非。其后,胡适、陈独秀等人均参与论争。
张君动极力推崇中国古代宋明理学,指出在人欲横流之际,“诚欲求发聋振聩之药,惟在新宋学之复活”“若夫心为实在之说,则赖宋明理学家而其说大昌,真可谓其功不在禹下者焉”。
胡适主张“拿科学作人生观的基础”,“殊不知,我们若不先明白科学应用到人生观上去时发生的结果,我们如何能悬空评判科学能不能解决人生观呢?”“在那个自然主义的宇宙里,天行是有常度的,物变是有自然法则的,因果大法支配着他——人——的一切生活,生存竞争的惨剧鞭策着他的一切行为
——这个两手动物的自由真是有限的了"。
陈独秀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对张君劢提出的包括“大家族主义与小家族主义”等在内的九项所谓科学无法解释的人生观,逐一作了说明。其中,针对财产公有私有制度一项,他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同着手,依次说明矗立其上的人们财产观念的演进。
——摘编自李直轩《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种解读“科玄之争”的新视角》
(1)“科玄之争”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引发的?
(2)“科玄之争”的兴起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哪些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人民出版社曾出版15种“马克思全书”、14种“列宁全书”等共计59种书籍,旨在“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除译介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来宣传。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满足于“只向知识阶级作‘学理’的宣传”,他们对建立更大范围的“联合”抱以期待。为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实践中围绕“劳动”等具体观念,推动建立民众与知识阶层团结一致的阵线。1919年5月至1920年5月期间,国内各种报纸上登载俄国革命相关的译介文章约在110篇以上,其中态度客观及报以同情的文章达95篇之多。以《新青年》“俄罗斯研究”栏目为例,虽大多为译作,但内容涉及劳工联合、农业制度、经济政策、教育、妇女解放、文学文艺等众多议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摘编自蒋含平、汪娜娜《从“学说”到“思潮”的知识演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17~1921)》
材料二 依照刘大年的看法,在近代社会的不同阶段中,帝国主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它们的矛盾斗争各有特点。因此,新编写的中国近代史著作要根据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讲述事件;不只讲政治事件,也要讲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不只讲汉族地区的历史,也要讲国内各民族在斗争中与全国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刘大年作为亲历抗战全过程的学者,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时代作了认真地反思,他认为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刘大年认为,讲过去的事,回答现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是历史科学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张海鹏《纪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大年的主要史学思想。
18.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北伐战争形势图 图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国共两党关系有何变化?结合图二分析该变化对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有何影响?
材料二:必须指出,目前的环境在党与红军面前提出了严重的任务,这就是因为帝国主义与反革命国民党军阀任何时候都不会放松我们,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我们的胜利要在自己艰苦奋战中取得。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事件。
——摘自[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2)材料三中的“目前的环境”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分水岭”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事件”
材料三: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19.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的顽固保守,梁转而接受了孙中山的激进方案。1905年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姚中国《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并依据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据题干“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可知,五四运动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A项正确;当时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排除C项;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只是被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农民群众是国民革命的一种伟大的潜力......赞扬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号召革命者要到农村中教育引导农民”可知陈独秀和李大钊都对农民问题进行了关注和思考,意识和肯定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的地位和作用,这利于革命运动取得重要成果,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其他阶级和阶层,无法指出统一战线存在的不足,排除A项;陈独秀领导中共时期,未有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国)。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支部等组织在广州先后成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广东民主革命斗争的发展提供了组织、思想基础,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党组织和团组织的思想统一,排除B项;革命新道路的实践基础是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等,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学者评价的“爱国政治运动”、“群众反抗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革命”、“社会改造运动”、“反传统运动”等可知,五四运动对于社会的多个领域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表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A项;五四运动既是爱国救亡运动,也具备思想启蒙作用,而“爱国救亡压倒了启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五四运动的多维度影响”,而“大众的磅礴力量”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根据材料“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及所学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共没有领导革命的决心,所以他是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之认为党应该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A项正确;毛泽东是在强调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重要性,而非强调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意义,而且不是在宣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毛泽东关于城市中心道路与国情是否相符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党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也因此有大量共产党员,湖南因为地理原因,在黄埔军校学员中占比较高,D项正确;此时广州是革命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土地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黄埔军校是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创办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之前李大钊没有完全认识到民众的作用,但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充分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作用,这种思想的转变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的方案,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尚未形成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一面停招洋员,一面逐渐提高华员之地位,俾训练有成,可以擢升税务司之职这一做法可以在关税自主权方面逐渐摆脱外国人(列强)的控制,使中国获取关税自主的权限,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对华的侵略策略,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海关关税管理,是涉外经济贸易管理之一,“提升了政府涉外经济管理效能”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可以看出农村的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大,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民主革命的任务之一,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人口的土地占有状况,与民族危机无关,小农经济在近代仍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国民政府乡村治理成就较显著不符合史实与不符合材料表达的内容,排除C项;20世纪30年的土地革命开展的范围有限,农村社会没有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材料表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各种力量合编而成的,并且成为我党我军军事上逐渐发展壮大的一颗最重要的种子,使得井冈山根据地得以巩固壮大,这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的结果,C项正确;北洋军阀基本上被推翻是北伐战争的胜利,时间是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共产国际的帮助支持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甘肃会宁,即④所在地,D项正确;①是江西瑞金,是长征出发点,排除A项;②是遵义,1935年1月在此召开会议,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③是吴起镇,是第一次会师的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7年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工作中心意味着要转向农村,因此新的策略路线指开展土地革命,B项正确;A项是八七会议的内容之一,但不是新的策略路线,排除A项; 八七会议中没有提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而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打破了“城市中心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2022年的研究成果比1947年和1933年的研究成果,统计出的有工厂的省份、县市以及工厂总数要多许多,表明之前的研究对于1933年中国工厂分布的统计不全面、不准确,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之前的研究受条件所限,特别是史料不足,而当代学者得益于新史料的发掘,统计更准确,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B项正确;对1933年是近代而非古代,1933年中国工厂分布状况不属于考古研究的范畴,排除A项;关于1933年中国工厂分布状况,2022年的研究虽然距离当时的1933年较久远,但得益于新史料和现代研究技术,统计数据比时代最接近的1933年更准确,排除C项;后期统计数据与早期相差巨大,据此可以得出与早期研究不同的新认识、新结论,进而实现历史研究的新进展,而非小增补,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如图“派系、专制独裁、困剿红军”可知,这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即1928—1937年,当时中央银行等四大银行聚敛社会财密,B项正确;1917年,范旭东创办天津永利碱厂,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股票开始走向市场,排除C项;1900年,香港诞生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中国)。根据材料“……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可知,蒋介石推行“复古读经”,在于从道德层面维护、巩固其作为“领袖”的核心地位,维护一党专政的集权统治,C项正确;传承优秀文化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所述措施与培养近代化人才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禁止其他文化发展,不能得出文化专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因素:一战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思;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思想的宣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特点:多元思想的共存和互相辩驳;反思现代社会的弊病;科学思想受到重视;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时间可知,“科玄之争”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在说明“科玄之争”的背景时,可以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思想解放的影响,一战之后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几个角度进行说明。
(2)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关于“科玄之争”可知,张君动、胡适、陈独秀等人对科学和传统文化的辩论可知,多元思想的共存和互相辩驳;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等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批判,主张民主和科学是,同时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
17.(1)特点:重视向俄国学习;注重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知识分子应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重视研究马克思的基本理论。(任答三点即可)
(2)思想:尊重中国近代特殊国情,基于国情研究历史;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依托时序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指出了历史研究的基本特点。(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一“……理论宣传。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满足于只向知识阶级作‘学理’的宣传,他们对建立更大范围的‘联合’抱以期待……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实践中围绕‘劳动’等具体观念,推动建立民众与知识阶层团结一致的阵线……国内各种报纸上登载俄国革命相关的译介文章约在110篇以上……但内容涉及劳工联合、农业制度、经济政策、教育、妇女解放、文学文艺等众多议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为重视向俄国学习;注重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知识分子应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重视研究马克思的基本理论。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
根据材料二“……在近代社会的不同阶段中,帝国主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它们的矛盾斗争各有特点。因此,新编写的中国近代史著作要根据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讲述事件;不只讲政治事件,也要讲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不只讲汉族地区的历史,也要讲国内各民族在斗争中与全国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他认为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讲过去的事,回答现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是历史科学的基本特点”可知,刘大年的主要史学思想为,尊重中国近代特殊国情,基于国情研究历史;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依托时序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指出了历史研究的基本特点。
18.(1)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或由“革命统一战线”到“工农武装割据”)
影响: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中共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1927年9月,中共领导了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2)目前的环境:1933年,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分水岭: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可知图一北伐战争体现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图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体现的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所以变化为由“革命统一战线”到“工农武装割据”。第二小问影响,图二包含的内容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在回答这种变化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有何影响时,主要结合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概况和影响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中共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1927年9月,中共领导了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目前的环境:据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与第五次反“围剿”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战略转移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第二小问分水岭:据材料二“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及所学知识可知,分水岭指的是遵义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事件”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本题是认识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及所学长征精神知识可知,对长征的认识可以从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等角度进行说明。
19.(1)不变:希望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
变:中国采用何种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在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政体之间变化)。(照抄材料不可)
原因: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下,政治局势多变,思想多元;梁启超个人的人生际遇。(时代和个人两个角度)
(2)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国内、国际两个角度)
表现:土地革命时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探索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抗战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创造性地解决了革命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使中国革命找到了最广大的同盟者;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解决了在长期的农村战争环境下如何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问题)(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革命统一战线、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角度,任答2点)
【详解】(1)(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变的表现,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具体表现为政体上的变化,把君主专制变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即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第二小问不变的表现,结合材料戊戌变法失败后,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他依然坚持维护民主共和,民主共和的追求不变,最终希望在中国建立起民主政治走向资本主义之路。根据材料,梁启超政治思想之所以多变,一方面与其个人的追求相关,即对于民主的追求,同时也脱离不了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局变动下,其政治思想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概括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结合时间,1938年正处于抗战时期,可以得出大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同时根据材料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结合之前土地革命时期的一些政策方针,正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小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可以总结出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及这一时期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等,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