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3.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一、淝水之战
★学习聚焦:了解淝水之战的概况。
1.背景
(1)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概况
(1)时间、地点:383年,淝水。
(2)双方:北方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
(3)结果:东晋团结一致,打败前秦军。
(4)特点:中国古代一次分裂和混战的著名战役。
3.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拓展】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原因:
①前秦方面,人心不齐;军队人员构成复杂,战斗力不强;苻坚本人狂妄自大,指挥失当。
②东晋方面,将士们面对强敌,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统治者善于用人;将领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只是兵力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具有重大意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聚焦: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
(1)目的:用文治移风易俗,治理好北方地区。
(2)措施
①迁都:494年,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作用: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拓展】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得到发展,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学习聚焦: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1.民族交融的表现
(1)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
(4)民族心理: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3.民族交融的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示意图 【常考点】1.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2.时间、双方:383年,前秦和东晋3.目的: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4.结果:前秦失败5.特点:以少胜多6.成语: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7.影响:对北方: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对南方: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北魏帝王出御图》 【常考点】1.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494年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3)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简述淝水之战的概况。
提示:383年,东晋与前秦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2.识记淝水之战的成语。
提示: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3.简述淝水之战中东晋取胜前秦的原因。
提示:(1)前秦:骄傲轻敌;军队内部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东晋: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4.识记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的史实。
提示:(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北方。
5.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原因。
提示:改革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主要的原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统治者的支持。
6.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
提示: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7.简述民族交融的含义。
提示: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8.列表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或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交融高潮的原因)。
提示:
生产生活 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社会习俗 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9.简述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
提示: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为《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装,这直接体现了( )
A.内迁各族与汉人错居杂处 B.汉服代替鲜卑服
C.各民族思想文化交流频繁 D.民族隔阂趋于消解
2.“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爵 很多鲜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西周分封制 B.秦国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B.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D.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4.《魏书》载:“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这一号令( )
A.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北魏灭亡 B.推动了北魏完成了全国统一
C.阻碍了中原社会发展 D.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5.有学者指出:“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鲜卑族拓跋部曾经相当落后、保守,并与华夏文明格格不入。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地接受汉文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促进民主制发展
C.结束了分裂状态 D.改变了国贫现象
6.如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少数民族的汉化
7.北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进程
C.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8.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政权,最短的仅有两年,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特点是( )
A.中外交流,道教传入 B.社会和谐,国家稳固
C.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D.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9.“(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此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A.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 B.采用汉族的官制,惩治违法的官员
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 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
二、材料分析题
10.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穆先生说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陈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中讲到秦汉时期我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其中包括三方面内容:疆土的统一,制度的统一,意识形态的统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陈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
材料二 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这一时期,胡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为了“中央方面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并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怎样“使地方紧密隶属于中央”的?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秦汉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3)材料三中“鲜卑族的改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列举一例改革措施。依据材料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B【详解】根据材料《北魏帝王出御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鲜卑族穿着汉族服饰,这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汉服代替鲜卑服,B项正确;鲜卑贵族穿汉服并不能直接反映内迁各族与汉人错居杂处,排除A项;衣着服饰的变化不能直接体现思想文化交流频繁,排除C项;鲜卑贵族穿汉服并不能直接反映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排除D项。故选B项。
2.C【详解】根据题干“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爵 很多鲜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语的措施,C项正确;西周分封制秦国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均与题干“鲜卑官员”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3.C【详解】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这两次改革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C项正确;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不是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4.D【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知,这是说汉话,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D项正确;说汉话会增强民族认同感,不会引发农民起义导致北魏灭亡,排除A项;北魏没有完成全国统一,排除B项;改革促进了中原社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5.A【详解】根据“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地接受汉文化”可知,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促进民主制发展,表述错误,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没有反映改变了国贫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6.C【详解】三张图片反映的是胡汉人之间,在宗教、服饰、饮食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方面的集权加强,排除A项;魏晋时期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双向的融合,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汉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因此,北魏政权建立后,只有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才能巩固统治,因此北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控制,C项正确;促进民族交融是北魏改革产生的影响,不是目的,排除A项;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进程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不是目的,排除B项;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是北魏改革的具体措施,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D【详解】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政权,最短的仅有两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出现政权之多,时间之短,体现了政权分立,更替频繁,D项正确;道教在东汉末年产生,为中国本土宗教,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政权分立,更替频繁,无法体现社会和谐,国家稳固,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政权分立,更替频繁,无法体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规定朝廷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否则罢免官职。所以“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指的是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采用汉族官制,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官员使用汉语,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官员使用汉语,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措施: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管理屯田事务机构。(任举1例)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促使中华文化多元化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摘抄材料)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了“中央方面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措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思想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秦朝采纳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措施:由材料“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为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管理屯田事务机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事件:由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鲜卑族的改革”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影响:由材料“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促使中华文化多元化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