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综合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综合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3 11:2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综合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讲,“希望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同时,他指出对美国“第一是坚决斗争”“第二是不要着急”,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改善中美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C.势力开创全方位的外交新布局 D.武力回击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
2.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这里还要谈一下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问题。把什么东西都统统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由此可见,当时党中央( )
A.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作用 B.坚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C.反思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D.摸清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资金少,困难很多,甚至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如表为建国初期《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栏目中所报道的部分内容( )
时间 内容
1951年 湖南华容县完成了修堤大事
甘肃永登县决心努力增殖牛羊
1952年 山西富家滩煤矿修理场铁铆组工人提前完成第-季生产任务,为国家节约三万多斤小米
太原钢铁厂炼钢部工人在大炼钢过程中创造了多项新纪录
A.展现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成就 B.反映了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
C.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5.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院系调整,到,1952年底,建立了很多独立学院和专业;同时建立了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这是我国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D.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6.从1958年至1963年,中国共承担了29个针对朝鲜的成套工业援助项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在接受2500名因战争受难朝鲜儿童留华学习技术的基础上,又接受了1万名朝鲜实习生来华学习各种专业技术。材料有助于说明当时中国( )
A.对外援助范围狭窄 B.积极应对战争风险
C.重视团结友好邻邦 D.坚持“一边倒”方针
7.1953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这次人口普查登记与选民登记同步进行。有当事人回忆说:“大家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这说明( )
A.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C.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D.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
8.1963至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9.1961年初,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把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调整到167亿元,比原来的计划指标减少108亿元,即减少了39.3%。其中工业投资94.58亿元,比1960年预计的139.5亿元减少近50亿元。这一措施( )
A.体现了党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B.意在缓解经济过热带来的困境
C.基于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需要 D.凸显国家对工业现代化的重视
10.那时候,中国的奇迹有很多,林县的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八万座大中型水库,大江大河的治理;成渝铁路、成昆铁路、三线建设、两弹一星、首都十大建筑、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建立中国工业的基本构架……奇迹数也数不清。这些奇迹( )
A.得益于人民长期凝聚形成的巨大力量 B.大多数都诞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有力推动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D.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11.如图所示为1953—1978年的部分年份中,所统计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未达标率(中学和小学分开统)。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中,作用最显著的是( )
注:按照1977年的相关规定,高中教师应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初中教师应达到大专水平,小学教师应达到高中或中师水平。
A.政治运动 B.经费投入 C.学校体系 D.教师地位
12.如图为1977年的宣传画《大干社会主义》,该作品( )
A.肯定了“大跃进”的建设成效 B.反映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C.引导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
13.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市场的作用逐渐得到认可
C.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D.新中国初期人口迅速增长
14.如图是新中国某一时期的宣传画,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

A.人民政权的巩固 B.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15.1956年年初,毛泽东陆续听取了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0多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他整理出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构,并对苏共二十大上:总结的苏联模式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终撰写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由此可知,《论十大关系》( )
A.未充分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B.揭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C.指导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D.探索中国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反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的什么变化?指出变化的历史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农村土地过于集中和西方社会学与经济学调查方法的传入,20世纪30年代前后,尤其是在1925年至1935年间,农村调查风潮应运而生。不仅有民间自动发起,还有外国学者,以至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都进行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美国学者卜凯教授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待中国农村问题,出版了《中国农家经济》一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对苏、黑等地多个村落和农村市场进行挨户调查,撰写了《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等文章。国民政府实业部调查的重点是生产技术、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农产品价格等方面。民间团体从平民教育、村政、村民自卫、合作社着手,发展到提供新技术,推广良种,以图科学救国之道。这些调查成果,使各界对乡村社会及其诸多问题有了更切实的了解,并提供了许多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摘编自陶诚《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为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党中央决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抽调大量干部下乡,组成工作队或工作组,围绕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农村调查。这些调查形成了《湖南农村调查情况》《新区土改前的农村》等调查报告或专著,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充分的客观依据。
——摘编自位杰、田克勤《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历史回溯、基本经验与前瞻启示》
材料三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实践,沉淀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从革命时期开始,党的农村调查研究就充分应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并辅之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细致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党始终重视并采用科学的方法领导农村调查,以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解决真困难,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中国共产党建立调查机构和制度规范并依据形势发展不断改革与调整,为农村调查提供组织保障。党的农村调查实践对于科学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叶兴庆等《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百年实践与经验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年前后中国农村调查之风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30年前后相比,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村调查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进行农村调查实践的历史经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3月,中国政务院先后公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明确:“国家财政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收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
1951年3月,政务院公布《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地方财政收支,“由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就指定的收入及核准的各区预算,划分一部分为大行政区的收支;大行政区根据中央划分之收支,按所属各省(市)具体情况,划分为大行政区级与省(市)的财政收支”。
1954年,中央做了调整:财政支出基本上按照隶属关系,属于中央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中央预算;属于地方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地方预算;地方财政的年终结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缴。
1957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地方财政收入分为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和调剂分成收入三种;分成的计算方法和分成比例三年不变;地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收入超过支出,地方可以自行安排使用。
1958年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几项规定(草案修改稿)》,决定从1959年起:除少数仍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收入和不便于按地区划分的收入,所有其他各种收入,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收入。除了保证中央各部门直接办理的支出以外,所有其他各种支出,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的地方,多余部分上解中央,收入小于支出的地方,不足部分由中央给予补助。地方上年结余和地方自行管理的收支,列入国家预算。
——摘编自刘晓泉、吴森军《新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发展轨迹,请对中央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进行原因分析。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50年代央地财政关系探索的基本经验。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即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三线建设相比,西部大开发的不同,并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毛泽东从维护新中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出发,不惧怕美国敌视封锁中国,坚决与美国斗争,同时也希望与美国签署和平条约,因此毛泽东强调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项正确;建国初美国敌视封锁中国,改善中美关系时机不成熟,排除B项;全方位外交新布局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C项;毛泽东发展中美关系的思想中,既有“坚决斗争”,又寻求能“和平共处”,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4月(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强调给予工厂和地方一些自主权,反对“把什么东西都统统集中在中央或省市”,反映了当时党中央反思了苏联模式的弊端,C项正确;此时处于三大改造时期,当时中国逐渐建立计划经济体制,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党中央反思了苏联模式的弊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党中央反思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并未摸清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一五计划期间,为克服小农经济落后性,解决个体经营的不足,政府号召党团员发挥带头作用,组织农民搭工帮工,成立互助组,逐步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A项正确;片面强调公有化水平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变“单家独户的经营”为互助组等不符,排除B项;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以前,我国农村已基本实现了合作化,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要推行而非结束“单家独户的经营”,排除D项。故选A项。
4.B
【分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和1952年(中国)。据材料时间是建国初期1951年和1952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栏目中所报道的部分内容涉及农、牧、煤和钢等建设成就,可知在国民经济恢复中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B项正确。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战略大后方建设,排除A项;1953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排除C项;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受到俄国的帮助,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建立了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B项正确;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与工业化有关,与三大改造没有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院系调整主要与工业化需要有关,与巩固新生政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2年时,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共承担了29个针对朝鲜的成套工业援助项目”,“国在接受2500名因战争受难朝鲜儿童留华学习技术”可知,中朝关系处于亲密的状态,再结合“中朝关系”的知识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很重视团结朝鲜这个邻邦,并且积极维护中朝之间的友好关系,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表现中朝关系,“对外援助范围狭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于“战争风险”的应对措施,排除B项;“一边倒”是见过初期的外交方针,强调中国加入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突出意识形态,而材料中没有表现出“意识形态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3年,以及人民群众热烈参与人口普查与选名登记等信息,可知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已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题干涉及时间是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全国经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排除B项;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是在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和宪法制定后,题干涉及时间是1953年,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3至196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63至1965年,中国农业、轻工业和燃料、原材料工业成就显著,说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发展效果显著,C项正确;经济所有制结构依然是公有制为主体,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排除A项;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建设的成就,没有描述弊端,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和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据材料“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把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调整到167亿元,比原来的计划指标减少108亿元,即减少了39.3%”,可知,1961年,我国对基本建设投资进行了调整,通过减少投资来缓解经济过热带来的困境,B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这一时期,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国家对经济的调整,不能得出对工业现代化的重视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1976年(中国)。材料所列举的是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这一时期能创造众多奇迹,得益于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长期凝聚形成的巨大力量,A项正确;材料所列举的是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有力推动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只与上述奇迹中的部分内容有关,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项;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材料中的史实不符合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自1953年至1978年,中国小学教师学历未达标率呈现下降趋势,1953年至1963年,中国中学教师学历未达标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到1978年,中国中学教师学历未达标率缺明显提升,结合材料“1977年的相关规定,高中教师应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革时期高等教育受到破坏,所以影响材料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运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革对高等教育的破坏,导致本科毕业水平在中学教师群体中的比例下降明显,在影响显著程度上,高于经费投入、学校体系和教师地位的影响,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7年(中国)。材料中的宣传画倡导学铁人精神,大干社会主义,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C项正确;材料是1977年的宣传画,与“大跃进”运动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排除B项: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为“一化三改”,而且总路线是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执行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中国)。根据材料“1958年1月,......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可知,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限制了人口的自由迁徙,影响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社会经济要素强化控制的特点,A项正确;限制人口流动不利于发挥市场的作用,排除B项;户口制度分离割裂了城乡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现象与人口迅速增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现代中国。1956-1966年这十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项正确;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排除A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与民主进行了积极努力,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1956年年初,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汲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思考对我国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D项正确;《论十大关系》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是科学而深刻的,排除A项;毛泽东进行《论于大关系》报告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尚未完成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论十大关系》重点探讨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对社会主义改造提供指导,排除C项。故选D项。
16.变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作用: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途径,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
材料一:变化: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作用: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以参议院行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材料二:变化: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用:根据材料“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途径,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7.(1)背景:列强侵略与掠夺使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衰败;农村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西方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调查方法传入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各种救国思潮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答出三点)
(2)不同之处:指导思想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领导者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干部实际负责农村调查实践;动机方面,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答出三点)
(3)历史经验:遵循唯物史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奉行人民至上原则;遵循科学的调查方法,保证调研成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建立调查机构和规制规范,与时俱进。(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0年前后中国。由材料一“由于中国农村土地过于集中”可得出:农村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西方社会学与经济学调查方法的传入”可得出:西方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调查方法传入中国;“民间团体从平民教育、村政、村民自卫、合作社着手,发展到提供新技术,推广良种,以图科学救国之道”可得出:各种救国思潮的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侵略与掠夺使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衰败;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2)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由材料二“为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党中央决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抽调大量干部下乡,组成工作队或工作组,围绕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农村调查。”可得出:领导者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干部实际负责农村调查实践;“这些调查形成了《湖南农村调查情况》《新区土改前的农村》等调查报告或专著,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充分的客观依据。”可得出:动机方面,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导思想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3)本题是启示类(经验或教训)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三“党的农村调查研究就充分应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并辅之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细致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可得出:遵循唯物史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始终重视并采用科学的方法领导农村调查,以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解决真困难,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可得出:遵循科学的调查方法,保证调研成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奉行人民至上原则;“中国共产党建立调查机构和制度规范并依据形势发展不断改革与调整,为农村调查提供组织保障。”可得出:建立调查机构和规制规范,与时俱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18.(1)发展轨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总体呈现“集中—放权—集中”的基本轨迹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财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恢复,统一财政助于加强国家经济管理;1951年,全国财政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对过于集中的财政体制进行调整,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1958年,经济领域存在指标过高、浮夸风现象,统一调控助于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2)立足国情,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重点任务需求;巩固中央统一领导,探寻中央地方财政责权划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收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属于地方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地方预算;地方财政的年终结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缴。”“除了保证中央各部门直接办理的支出以外,所有其他各种支出,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支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总体呈现“集中—放权—集中”的基本轨迹或答1949—1950年高度集中;1951—1957年逐步探索放权;1958年进一步下放财政权;1959年开始探索再次集中。原因:分阶段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财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恢复,统一财政助于加强国家经济管理;1951年,全国财政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对过于集中的财政体制进行调整,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1958年,经济领域存在指标过高、浮夸风现象,统一调控助于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2)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结合不同时期央地财政关系的不同可从立足国情、加强中央政府的统筹领导、以及理论的进步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表述为,要立足国情,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重点任务需求;巩固中央统一领导,探寻中央地方财政责权划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9.(1)特征: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重点发展国防工业等重工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规模大、范围广、投入大。
(2)不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科技教育;重视生态建设;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历史意义:缩小了东西部差距,促进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拉动了内需,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国防安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据材料一“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可得出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据材料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可得出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据材料一“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可得出重点发展国防工业等重工业;据材料一“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可得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规模大、范围广、投入大。
(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9年的中国。
不同:据材料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得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据材料二“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可得出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据材料二“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可得出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科技教育,重视生态建设;据材料二“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可得出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意义: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缩小了东西部差距,促进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据材料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可得出拉动了内需,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据材料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可得出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据材料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可得出巩固了国防安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