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攻略(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攻略(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2 11: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攻略(含答案)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万岁!”
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第一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眺望”和“望望”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填空。
(1)“这声音”指的是 。“这声音”表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 ,以及对党和人民的 。
(2)这一自然段充分赞扬了 。
3.从文中找出描写“面”的句子和描写“点”的句子,抄写下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描写“面”的句子:
描写“点”的句子:
好处:
4.如果有机会让你对五壮士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开国大典》(节选)
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qíng)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②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5.用横线画出第①段的中心句。
6.选文第①段采用 的结构形式,写出了 的场面。
7.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海洋”指的是 ,“波浪”指的是 ,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 。
拓展阅读。
挥手之间(节选)
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①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停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了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如今,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
②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慈祥地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他嘴角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
站在前面的中央的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他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一直朝停在前面的飞机走去。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飞机舱口停住,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③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④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有删改
【注】本文写的是1945年重庆谈判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机场与前来送别的军民挥手告别的场景。
9.【整体把握】根据文章内容给下列场面描写排序: → → → 。其中重点描写的场面是 和 。(填序号)
①登机挥手 ②握手道别 ③主席到场 ④机场气氛
10.【点面结合】读第3、4自然段,这两段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握手道别”这一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句子品析】品读画“____”的句子,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四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①④两句主要通过描写人们的动作,生动表达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热爱之情
C.②③两句主要通过描写人们的心情,表现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无限依恋之情
D.第①③④句都属于场面描写
12.【情感体会】用“﹏﹏”画出毛主席在飞机舱口向大家挥手这一细节描写,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网购:其实不够“绿”
英国媒体于6月3日公布的市场调查显示,网上购物发展迅猛。低价、便捷、环保,是多数消费者青睐网购的主要原因。不过,网购只是“看起来节能、环保”。因为这背后是大量的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中心不仅是能源消耗大户,碳排量也相当惊人。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如此描述那些负责处理网络交易的数据中心:“仓库里堆满终日嗡嗡作响的电子装备,尤其是那数千台拥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服务器。(目前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占地面积相当于6个足球场,里面的服务器达8万台之多。”
美国环保署的统计结果显示,这些数据中心一年耗电量占全国总量的1.5%,价值45亿美元,比全美所有彩色电视机的耗电量还高,相当于580万个普通家庭的用电量。
除了耗费电能,网上购物还会增加数据中心服务器的二氧化碳排量。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数据中心一年的二氧化碳排量比阿根廷或荷兰一个国家的碳排量还高。如果数据中心以现有速度扩大规模,到2020年,这个行业的碳排量将增加4倍,达到6.7亿吨,其“不绿色”程度将超过航空业。
13.阅读短文,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目前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占地面积相当于6个足球场,里面的服务器达8万台之多。( )
(2)根据美国环保署的统计,这些数据中心一年的耗电量比580万个普通家庭的用电量还要多。( )
(3)“除了耗费电能,网上购物还会增加数据中心服务器的二氧化碳排量。”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4)到目前为止,网购的“不绿色”程度已经超过了航空业。( )
14.题目《网购:其实不够“绿”》中的“绿”指的是 。
15.网购不够“绿”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对“网购”怎么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简要阐述理由。
阅读。
大江保卫战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身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17.由“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我能想到明朝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
18.这个抗洪的场面我们可以用 、 这样的词语来描写,这些子弟兵可以用 这个词语来刻画。(选用文中恰当的四字词语来填写)
19.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民子弟兵总是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B.“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C.“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这里的“长龙”指的是爆发洪峰的长江。
D.“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这个排比句连用三个“飞向”,表现了战士们迫不及待地去营救群众的心情。
20.本文的写作手法是点面结合,在括号中标出“点”或“面”。
(1)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
(2)四百多名官兵大堤抢险的英雄本色。( )
(3)四连连长黄晓文的铁汉本色。( )
阅读。
最有益的教诲
在那年的毕业晚会上,班主任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人结伴穿过沙漠。走到途中,水被喝光了,其中一人也因中暑而不能行动。同伴把一支枪递给中暑者,再三吩咐:“枪里有五颗子弹,我走后,每隔两小时你就对空中鸣放一枪,枪声会指引我前来与你会合。”说完,同伴满怀信心找水去了。
躺在沙漠里的中暑者却满腹狐疑:同伴能找到水吗?能听到枪声吗?他会不会丢下自己这个“包袱”独自离去?
暮色降临的时候,枪里只剩下一颗子弹,而同伴还没有回来,中暑者确信同伴早已离去,自己只能等待死亡。想象中,沙漠里的秃鹰飞来,狠狠地啄瞎了他的眼睛,啄食他的身体……终于,中暑者彻底崩溃了,把最后一颗子弹送进了自己的太阳穴。
枪声响过不久,同伴提着满壶清水,领着一队骆驼商旅赶来,找到了中暑者温热的尸体。
十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个故事,我总会在惋叹之余陷入沉思:那位中暑者不是被沙漠恶劣气候吞没,而是被自己的恶劣心理毁灭,面对友情,他用猜疑代替了信任;身处困境,他用绝望驱散了希望。
十多年来,( )面对怎样的环境,面对多大的困难,我( )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放弃对生活的信心。
那个故事,是我今生得到的最有益的教诲。
2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教诲——( )   吩咐——( )   驱散——( )
22.根据短文内容,解释下面的词语。
(1)满腹狐疑:
(2)惋叹:
2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4.短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短文,说说是什么原因让中暑者将最后一颗子弹送进自己的太阳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说自己在那个故事中得到的最有益的教诲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
27.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这篇短文带给你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能互换。因为“眺望”表示远看,说明五壮士完成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的任务。“望望“说明五壮士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宁死也不会投降。如果互换位置,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 五壮士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仇恨 热爱和忠诚 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3.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既写出了战士们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又写出了马宝玉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我想对你们说一声感谢,感谢你们为我们做出的牺牲和奉献;感谢你们为正义和真理而战斗;感谢你们带给我们的勇气和信念。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加以辨析。不能换。眺望:从地势高的地方向远处望。望望:指看看。根据第①段“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可知,五壮士位于高处向远处望;根据“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可知意思是,他们回头看看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这样运用符合语境,故不能换。
2.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
阅读第①段“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第②段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第③段“中国共产党万岁!”和第④段的“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可知,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这声音”表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以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这一自然段充分赞扬了五壮士英勇顽强、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3.本题考查写作方法。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阅读第①段“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可知,这句话概括写出了五壮士动作和神态,也是“面”的描写,表现了战士们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阅读第①段“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可知,这句话是对班长马宝玉的特写,也是“点”的描写,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马宝玉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所以、点面结合的写法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4.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结合课文内容,围绕主题对五壮士说一句话,可以赞扬他们的精神,可以向他们表达敬意,可以向他们学习,答案不是唯一,通顺即可。
示例:你们是狼牙山的灵魂,是我们敬佩的人。
5.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6. 总分总 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入场时热闹 7. 写出了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心情。 写出了群众热切盼望见到毛主席的激动心情,写出了群众对主席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8. 比喻 人群 翻动的红旗 场面的宏大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①段主要描写了从早上到正午,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很多群众,有工人,有农民。是围绕第一句“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描写的。故第一句是中心句。
6.本题考查段落的结构。
第①段,读句子“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可知,是总写广场上汇集了很多群众。后面几句话分别从职业,来的地方和赶来的方式详细介绍来的人群,最后一句话“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又总写了广场上的人群。是总分总的结构,根据关键词“人的海洋”可知,写出了各地群众进入天安门广场的火热场面。
7.本题考查词句段的分析。
(1)直奔:指心中别无其他杂念,一直向着某些事情或某个地点。“直奔”这个词写出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的心情。
(2)投向:转向。“投向”这个词语写出了三十万人对能见到毛主席的热烈的期待,以及对主席的期盼和爱戴之情。
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
第①段,读句子“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可知,把“人群”比作“海洋”,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句中的“海洋”指的是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波浪”指的是人们手中翻动的红旗,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浩大的热烈场面。
9. ④ ③ ② ① ① ② 10.先写机场上人群涌动的“面”,再写毛主席点头、握手、挥手的“点”。这样写,不仅表现了群众对毛主席的担心和敬佩,还写出了毛主席从容不迫的气概。 11.C 12.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示例: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在历史转折的时刻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精神面貌,以及为国家、为人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能力。
本文描写的是毛主席在延安机场与前来送别的军民挥手告别的场景。按照每段的内容逐一排序。
短文第一自然段介绍机场的气氛。第二自然段描写主席到场的内容。第三、四自然段描写毛主席和人们握手道别的场面。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描写主席和登机挥手的场面。据此分析场面描写的顺序,按照篇幅内容较多的段落可知重点描写的场面是“握手道别”和“登机挥手”。
10.本题考查赏析描写。
“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这两个自然段中描写机场上人群涌动的场景是“面”,写毛主席点头、握手、挥手属于“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时,可从表现群众对毛主席的情感和毛主席的气概等角度分析作答。
11.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品析能力。
C.结合画线句子分析,文中共有四组画线句子,四句话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①③④句描写了人群整体的动作,属于场面描写;②句描写了人们当时一种相同、澎湃的心情,属于心理描写,故C表述错误。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筛选和主题情感的体会能力。
可以直接定位到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筛选毛主席在飞机舱口向大家挥手的细节描写,根据毛主席在这特殊时刻的精神面貌和大无畏精神进行分析体会。
13. √ × √ × 14.节能、环保 15.网购的背后是大量的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中心不仅是能源消耗大户,碳排量也相当惊人。 16.网购并不环保,在现实生活中网购还会产生大量的快递包装袋和垃圾,消耗大量的胶带等物品,增加环境和资源消耗负担。
【分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根据文段第二自然段可知,题目表述正确。
(2)文段第三自然段描述是“相当于580万个普通家庭的用电量”,题目描述是比它多,所以不严谨,不准确。
(3)“除了耗费电能,网上购物还会增加数据中心服务器的二氧化碳排量。”这句话总结了前文的消耗电能,又提示了下文介绍的内容,所以它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题干说法正确。
1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结合文段内容,先介绍了数据中心消耗电能,又介绍了数据中心服务器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指出“不绿色”,所以这个“绿”指的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提取关键信息能力。结合文段,由“因为这背后是大量的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中心不仅是能源消耗大户,碳排量也相当惊人”可知答案。
16.本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结合文章的理解,阐明网购的利害关系,理由充分即可,答案不唯一,注意条理清晰,语言通顺,无错别字。
1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8. 气壮山河 惊心动魄 可歌可泣 19.C 20. 面 面 点
【分析】17.考查了学生对于对联的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句话是根据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8.此题考查选用文中恰当的四字词语填空的能力。
结合短文内容“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作答。
气壮山河:意思是形容气概豪迈,可以压倒山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铮铮铁汉:指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人。
19.此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选项有误。
结合短文内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可知这里的“长龙”指的是四百多名官兵。
20.此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四百多名官兵大堤抢险的英雄本色。”是群体描写,是面。“四连连长黄晓文的铁汉本色。”是个体描写,是点。
21. 教导 嘱咐 驱除 22. 像狐狸那样多疑,一肚子的疑惑。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态。 悲叹,叹惜。 23.无论 都 24.短文主要讲了毕业晚会上,班主任讲了两个人结伴穿过沙漠,其中一人因为失去对队友的信任而自杀身亡的故事,让作者深受教诲。 25.被自己的恶劣心理毁灭,用猜疑代替了信任,用绝望驱散了希望。 26.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面对多大的困难,我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放弃对生活的信心。 27.在生活中,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放弃对生活的信心。
【解析】2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注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诲:教训;教导。近义词有:教训、教养、教导、教化、训诲、训导等。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近义词有:嘱咐、叮咛、叮嘱、派遣、交代等。
驱散:赶跑;驱逐。近义词有:驱逐、驱走、分散、驱除等。
22.本题考查加点词的含义,注意联系当时的语境意。
(1)结合“躺在沙漠里的中暑者却满腹狐疑:同伴能找到水吗?能听到枪声吗?他会不会丢下自己这个‘包袱’独自离去?”可知,中暑者是一肚子疑惑的。据此可以整理出答案。
(2)惋叹:悲叹,叹惜。
23.此题是对关联词的考查,要明确关联词的正确用法。在解答时只要弄清楚句与句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选用正确的关联词语就可以了。
句子“面对怎样的环境,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放弃对生活的信心”是条件关系,故用“无论……都……”。
2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可以用“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公式概括。
主要人物是“班主任”,事件是“班主任讲了两个人结伴穿过沙漠,其中一人因为失去对队友的信任而自杀身亡的故事”,结果是“让作者深受教诲”据此可以整理出答案。
25.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上下文分析。
结合“那位中暑者不是被沙漠恶劣气候吞没,而是被自己的恶劣心理毁灭,面对友情,他用猜疑代替了信任;身处困境,他用绝望驱散了希望。”可以得到答案。
26.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上下文分析。
结合“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面对多大的困难,我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放弃对生活的信心”“那个故事,是我今生得到的最有益的教诲。”可以得到答案。
27.本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表述合理即可。
注意根据文章中心,联系生活实际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