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搭石》课文讲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学习难点:
理解“搭石”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见过桥吧?桥是连接两岸的纽带,让我们能够顺畅地通行。但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有一种特殊的‘桥’,它们不是由钢筋水泥筑成,而是由一块块普通的石头搭成。这些‘桥’被称为‘搭石’。那么,这些搭石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它们又承载了乡亲们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五年级的《搭石》这篇课文,探寻其中的奥秘和温情。”通过与学生已知的“桥”的概念进行关联,引发学生对“搭石”这一特殊“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提及搭石背后的故事和乡亲们的情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课文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家乡小溪的景象,以及人们如何与之互动。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详细讲解:
首先,文字开头提到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这表明小溪在当地是一个普遍的存在,也许是一个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接着提到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这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小溪与村庄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接下来,文字描述了小溪的水流情况。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这表明小溪有稳定的水源供给。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这说明了小溪在雨季时会有较大的水流量变化。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这一描述展现了人们与小溪的亲密关系,以及小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们需要穿越小溪进行各种活动,这也表明了小溪是连接村庄之间的重要通道。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是一个季节变化的描绘。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们的行为也有所调整。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这一段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适应小溪的水位变化,通过摆放石头来方便穿越小溪。这种搭石的行为也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勤劳,他们利用自然资源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家乡小溪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宁静和谐的乡村景象,以及人们与小溪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通过描述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行为,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勤劳。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第2自然段讲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详细讲解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家乡的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以及人们走搭石的场景,展现了家乡人们的生活智慧和美感。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详细讲解:
首先,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传达了一种生活智慧。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人们在走搭石和过桥时应采取的不同策略。由于搭石是天然石块,踩上去容易活动,所以人们需要快速行走以保持平衡。而过桥时则需要慢下来,因为桥相对稳定,不需要快速调整身体的平衡。这种俗语体现了家乡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接着,文字描述了人们走搭石的场景。人们走搭石时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这需要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保持协调和秩序。这种协调和秩序不仅是为了避免人们掉进水里,也体现了家乡人们相互尊重、关心他人的品质。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有落脚的地方,就会面临危险。因此,行走在搭石上的人们通过默契和协作,确保了整个过程的平稳和安全。
最后,描述了一行人走搭石时的美感。动作协调有序,脚步声嗒嗒作响,像轻快的音乐。清波荡漾,人影绰绰,给人带来如画般的美感。这一描述不仅展现了走搭石的动态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们通过有序的行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家乡俗语和走搭石场景的描述,展现了家乡人们的生活智慧、勤劳、责任感和对美的追求。这些细节体现了家乡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秉持的价值观和品质。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在山里的人们面对搭石时的行为举止和相互间的互动。以下是对这段情景的详细讲解:
首先,描述了两个人在面对搭石时的行为。当两个人同时走到溪边,他们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这一举动并非出于竞争或急迫,而是出于尊重和谦让。他们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这一细节展现了山里人们的礼貌和谦逊,他们注重相互间的关心和尊重,愿意为他人着想。
接着,描述了两人在对方过河后的互动。他们会说上几句家常话,这种简单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体现了山里人们的热情和友善。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他们也愿意花时间与对方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这种互动不仅增进了人际关系,也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温暖和色彩。
最后,描述了年轻人面对老人走搭石时的举动。年轻人会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这是一种敬老爱幼的表现。山里的人们将这种举动视为理所当然的事,说明这种尊重和关爱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的一种价值观。这种敬老爱幼的传统不仅体现了山里人们的道德风尚,也是他们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山里人们面对搭石时的各种行为举止,展现了他们的谦逊、礼貌、友善和敬老爱幼的价值观。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也展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关于搭石的描绘,并从中表现出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厚情感。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讲解:
首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描述了搭石的普通和日常。这些搭石静静地排列在那里,供人们行走,承载了无数脚步。这种描绘展现了搭石的实用性和默默付出的品质,它们为乡亲们提供了方便的通道,而不求回报。
接着,“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表达了搭石与故乡的紧密联系。这些搭石不仅仅是过河的工具,它们更是故乡的一部分,与故乡的小路相连,引导着游子归家。这一描述透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搭石成为了他对故乡记忆的载体。
最后,“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了搭石的意义。搭石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实物桥梁,更是乡亲们情感的纽带。它们见证了乡亲们相互帮助、关心、尊重的美好情感。每一次行走在搭石上,都是一次与乡亲们情感的交流和共鸣。这种情感的联结,使得搭石超越了其物理意义,成为了乡亲们精神寄托的象征。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搭石的描述,展现了其与故乡、乡亲们的紧密联系,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是对故乡的眷恋,对乡亲们的思念,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赞美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