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2 12:0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同步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与效果
①对于多数人来说,“真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感受。如果时间与空间构成意识内部不可或缺的坐标,那么,“真实”则是维持生活经验稳定及连续的基本保证。
②“真实”是一种如此强大的需求,而“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表现出多数“虚构”作品所不具备的硬朗与粗犷气质。
③体现在非虚构写作上,其内容必须确有其事,它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但是,这个举足轻重的前提通常依赖作家的自觉遵从,非虚构作品发表之后也并未跟随一个严格的鉴定程序。事实上,“虚构”与“非虚构”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源自文类、文体以及叙事修辞形成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由话语规则决定的。
④比如小说、戏剧、电影可以尽情虚构,并且可自如地调度各种相关的叙事修辞,而新闻报道之类的非虚构写作既新且旧,它与多种文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叠,同时又与它们保持相当程度的差异,它仿佛是在诸多文体的接壤地带被重新规划出的另一种特殊文体。人们无法正面描述非虚构写作的文体特征,而只能从对非虚构写作与诸多文体异同的观测中逐渐确立其某些界桩。
⑤那么,如何辨识非虚构写作与典型的虚构作品——譬如小说?显然,“非虚构”与“虚构”的差异已渗透到具体的叙事修辞中。“虚构”通常带有更为明显的传奇性,对于小说而言,所谓的传奇不仅在于事件的离奇和曲折,也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时常包含人物心理活动,甚至直接叙述“意识流”或者片段的感官印象。因此,小说的叙事具有更大的细节密度,情节内部织入更多独特的性格或者人物内心的感受,这些因素往往在深层的意义上决定了情节的发展逻辑,即所谓“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相对地,非虚构写作更接近新闻话语,作家更为注重的是事件外部的完整与清晰的全貌,非虚构写作对于社会事件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个别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重视。在“非虚构”的作品中,交替出场的众多人物与纷杂线索的交汇共同组成一个公共事件。
⑥此外,与非虚构写作共享同一种话语规则的还有历史话语。历史学家很少耗费笔墨还原个别人物的肖像、服装、言行细节——除了君王。文学话语的分析单位是“人生”,譬如,小说的情节轮廓通常由个别人物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来填充,情节的延伸线路与人物的命运几乎同辙。而现在,人们似乎在小说与历史话语之间再度发现了非虚构写作的营地。较之小说的人物刻画,非虚构写作更为倚重事件的逻辑及其外在的完整性;较之历史话语,非虚构写作的视角集中于人物及其活动轨迹的后果。非虚构写作对于细节的重视程度远逊于小说,但又极大地超过了历史话语的概括性陈述所具有的程度。
⑦当然,非虚构写作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话语规则的范畴。然而,除了话语规则包含的文化默契,人们很少进一步区分“虚构”与“非虚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无论是小说、历史话语或者非虚构写作,均不存在固定的、始终如一的标准形态。一种文类、文体的兴盛和衰败更多取决于时代的文化环境。非虚构写作充当了文体谱系之中新的一员,尽管我们可以鉴定它与左邻右舍的异同,但是,真正必须追问的是,时代的文化环境中的哪些方面呼唤了非虚构写作的出场,同时,“虚构”又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追问是判断非虚构写作前景——也是判断各种文类或文体前景——的前提。
1.第②段加点词“硬朗”“粗犷”在文中分别指 。
2.下列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非虚构写作的“真实”前提需作家自觉遵从。
B.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已形成明确成文的规定。
C.非虚构写作是一种被重新规划出的特殊文体。
D.非虚构写作注重社会事件外部的完整与全貌。
3.能够依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
A.即便无法描述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我们依然可以明确其界限。
B.小说家无法改变人物命运,是因为人物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
C.无论小说、历史话语或非虚构写作,都有要遵循的固定标准。
D.只要对时代文化不断追问,就能有效判断非虚构写作的前景。
4.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小浦在阅读《红楼梦》后,发现书中多处内容与作者曹雪芹家世存在对应关系(见下表)。由此产生了疑惑:《红楼梦》是否有“非虚构”写作成分呢?请结合以下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红楼梦》 曹雪芹家世
荣宁二府的祖先贾源、贾衍兄弟自陈“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第五回) 曹家先祖曹振彦、曹玺父子在清王朝建立过程中屡立战功而发家,到雍正初年被抄家,时间跨度将近百年。
太祖皇帝仿舜南巡时,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第十六回) 曹寅曾在江宁织造任上四次接待康熙南巡。
贾母听戏时提到《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第五十四回) 《续琵琶》是曹寅的作品,《胡笳十八拍》就是此剧第二十七出《制拍》。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一个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
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同是具有温柔和气这一性格侧面的少女,紫鹃的温柔和气在淡淡中给人以亲切,而袭人的温柔和气则带有一种令人腻烦的驯顺习性。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探春有胆有识,有才有智,她对封建大家庭自杀自灭的预言,击中要害,使人感到清醒;她的理家,使人佩服;她的豪爽,使人感到可爱;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作为使人感到扬眉吐气,但她对维护封建纲纪的坚定和无情,又常常使人感到讨厌,因此,探春也成了《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所谓“说不得善,说不得恶”等,正是性格中不同因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写出了真实的人物,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四十五回,宝玉冒雨看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这里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是通过对他思维和情感,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简单重复地写出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B.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作者将她们复杂的性格进行全面对照,从而将其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
C.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出来的。
D.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比较薄弱,《红楼梦》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取得了巨大成绩。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多种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方式的改变。
B.本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论证深入,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
C.本文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
D.贾探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探春是《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这样的人更显真实。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上,文中人物多达几百人,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至少几十人。
B.为了使塑造的人物性格更加丰富,我们就要改变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方式,否则,塑造的人物就会千篇一律。
C.《红楼梦》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方式不同,但是塑造出的人物性格却很鲜明,甚至无关紧要的人物轮廓也很清晰。
D.《红楼梦》塑造人物内心细腻、深入,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更多鲜活的形象,真切动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恐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成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B.《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关进“牛棚”下放,他的“红学”研究被迫中断。
C.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从早年的《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10.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
11.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
12.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汝昌:65载红楼情
京 梅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周汝昌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并根据其中六首吟咏曹雪芹的诗,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已是名家的胡适见到后,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从此,两人有了交往。1948年,周汝昌向胡适借阅他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胡先生慨然允诺。当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书带回老家,花费两月时光,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并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以及有正书局的《戚序本》,整理核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不要再宣扬、散布那种被伪续者大肆删改的《程乙本》了。见到周汝昌的信,胡先生当即回复说:“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来无人敢做。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
正是从那一天起,周汝昌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红楼”之旅,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历经种种曲折,直到2004年5月1日,一部10卷本的《石头记会真》(对11种《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才正式出版。
一愿已酬,然此时距他当初慷慨激昂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已历56年矣!周汝昌百感交集赋诗道:“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周汝昌出版的第一部红学专著,是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其时(1953年)他正在四川大学任教,后来听说此书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红楼梦新证》后来也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毛在他自己的文章《评读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及该书。
周汝昌是一位博学、勤奋的真学者,其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国学基础博厚,一生著作可谓等身,自1959年出版《范成大诗选》后,又连续出版《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岁华晴影》等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数种,而他自己也极善诗词,所作诗词曾得到著名学者钱锺书的赞叹。此外,周汝昌的书法也极有造诣,自谦“不是书法家”的他,自幼研习欧楷笔法,20岁后深研“兰亭”,所写瘦金体,刚风俊骨,墨采焕然。只是受视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周先生还擅长京剧,据说当年燕大舞台上,“周氏小生”曾经倾倒过无数“粉丝”。
有人说,曹雪芹痴,写《红楼梦》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研究《红楼梦》用了65年!从青年时起,周汝昌双耳便逐渐失聪,戴助听器还得别人在他耳边高喊。1975年他的左眼又因视网膜脱落失明,右眼则需将两个高倍放大镜叠在一起才勉强可以看书写字。此后的岁月,他几乎每天就是趴在一张简易的旧折叠桌上,凭着仅存的一丝视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小纸片上,由他女儿将它们誊写在稿纸上、敲击到电脑中。近年,他的双目已完全失明,仅剩余些许听力,写作也只好改成了口述的方式……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老人才思泉涌,后又出版了《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真本》等数部专著。
《红楼梦》对广大读者有着巨大的魅力。时至今日,这魅力之后则是无数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围绕《红楼梦》研究,不知不觉间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商业产业链,从出版、影视、旅游,到各种文化活动、学术会议……据估算,一本《红楼梦》产值已达数十亿!《红楼梦》正迅速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楼梦”。而被公认为中国红学三泰斗(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之一的周先生,却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在常人看起来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周先生只是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他说:“我心中常有几段妙曲,几幅佳画,几声入耳之言,几处动人之色,又何须外求乎?”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周汝昌先生一辈子痴心于研究《红楼梦》,成为中国红学三泰斗之一,既与胡适的影响密不可分,更是其母亲引导的结果。
B.《石头记会真》是周汝昌先生历经56年的研究而完成的《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是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C.《红楼梦新证》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后来也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这说明《红楼梦》大受欢迎。
D.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如《红楼梦》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周汝昌简朴的生活,周汝昌和胡适研究《红楼梦》的不同方法等。
14.文章最后说“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从文中看,周汝昌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请简要概括。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酒令已经引起了学界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酒令自身的特点、行令方式等方面,对酒令在《红楼梦》叙事中所发挥的艺术功能鲜有涉及。其实《红楼梦》中的酒令在叙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般说来,情节是由一系列线性发展的事件构成,表现一定的完整意义。在《红楼梦》的叙事中。曹雪芹常常遵循这种线性叙事模式,以主人公成长发展史为顺序表现了宝黛爱情由发生,发展直至以悲剧结束的完整过程,形成稳定的时间序列,使故事情节完整统一,丝毫不乱。但是,他有时打破这个线性发展的序列,把过去已经发生、现在正在发生、未来可能发生的众多事件重新聚拢起来,瞬间呈现在当下的语境中。在第二十八回的行酒令之前,宝黛二人因为“金玉良缘”心生误会:后来宝玉向黛玉含蓄表达爱慕之情,黛玉因有顾忌而敏感痛苦;黛玉夜访宝玉被晴雯拒之门外,赋诗《葬花吟》,宝玉知道黛玉的内心后表白心迹,误会取消,两人的心开始紧紧相连。宝玉的这次行的酒令把宝黛爱情成熟的曲折过程呈现在当下。他的“席上生风”的诗句“雨打梨花深闭门”又暗示了未来之事,包括黛玉之死、宝玉出家、宝钗孤独寂寞的悲惨结局。对于这一回《红楼梦》中蒋玉函的酒令,张新之曾评价道:“蒋玉函于酒令中无意说出‘袭人’二字,松花汗巾玉函先已束在腰间,大红汗巾夜间宝玉又系袭人腰里,姻缘固有前定,伏笔构思甚巧。”蒋玉函把松花汗巾束在腰间属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夜间宝玉又把大红汗巾系在袭人腰里,袭人在贾宝玉出家后,嫁给蒋玉函,这些都是未来之事,曹公却将之呈现在当下的酒宴中,所谓“伏脉千里”。
酒令还能把不同地点、不同场合发生的同一性质的事情汇聚在一起。第六十三回,宝钗的花名签“任是无情也动人”不仅是说她美貌动人,冠压群芳,而且特别突出她的“冷”。在大观园,她对园里发生的事情冷眼旁观,事不关己,三缄其口;在王夫人的房间里,对金钏之死冷漠无情,为王夫人开脱罪责;在滴翠亭,因偷听到红儿、坠儿的对话被发觉,冷静嫁祸黛玉,金蝉脱壳;对于宝黛感情的细微变化冷眼观察,到处跟踪监视,笼络下人,逢迎贾母等贾府统治者。诸多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场合的与“冷”相关事件被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清晰、完整、立体的宝钗生活场景变迁图。
(摘编自李成文《<红楼梦>酒令的叙事功能》)
材料二:
《红楼梦》中人物行今时的饮酒状态有“节制饮酒”“微醺”“滥饮”三种,在多达十几处的饮酒描写中,曹公将宴会饮酒情节写得同中有异、错落有致。
首先,人物行“猜枚划拳令”时“滥饮”状态下的表现,对小说表现贾府衰败的情节走向有预示作用。第七十五回,贾珍与尤氏,佩凤诸妻妾猜枚划拳,直至三更的滥饮状态,与祠堂里发出的长叹之声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不肖子孙饫甘餍肥,有负天恩祖德,贾府这个大家世族的荣耀正在加速逝去。此回“滥饮”之后,后续情节多悲情——睛雯之死,迎春误嫁等。
其次,宴会上众人行令时“节制饮酒”与“滥饮”的饮酒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使宴会饮酒情节的节奏舒徐有致、张弛有度。
对比方式一,先不行令,个人滥饮,次而众人依令节制饮酒。第二十八回,薛蟠三杯酒下肚,不觉忘了情,允诺云儿若唱个梯己新样儿曲子就吃一坛酒,宝玉对个人滥饮的喝法甚为不满,称“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遂提出酒宴上行“女儿令”之法。之后,众人在细品女儿的悲愁喜乐中徐徐而饮。
对比方式二,众人先依令慢饮,次而行令滥饮。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人先是行“占花名令”,逐次饮酒,之后又有所滥饮。当黛玉、宝钗等人离去之后。”关了门,大家复又行起今来。”此处滥饮又不同于薛蟠之滥饮,在酒中尽兴,别有趣味。
对比方式三,先众人依令逐次饮酒,次而个人不行令滥饮。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鸳鸯作为令官,带领众人行“牙牌令”,众人先是依令逐次慢饮,贾母行完令后“饮了一杯”,薛姨妈、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等人都饮酒有度,唯刘姥姥行完令后滥饮,刘姥姥滥醉之际,闻乐而手舞足蹈,被黛玉调谑为“一牛”,刘姥姥的“牛饮”与其他人的慢饮、小饮形成对比。这样的对比不仅有助于从贾府众人陌生化的视角描写刘姥姥这一人物,而且为后文误入怡红院,从刘姥姥陌生化的视角向读者透露怡红院的陈设与布局做铺垫,如自鸣钟、西洋穿衣镜等物件,怡红院内部像一个绣房的观感。这样饮酒状态的对比描写为不同群体视角的相互对看,提供了契机。
最后,酒令助酒兴,饮酒“微酣”状态的描写,引动才思,为小说宴会情节增添诗性意趣。第六十二回宝玉的生日宴上,湘云参与了“射覆”“划拳”“古文贯串令”后,醉卧于山石僻处的一个石凳子上。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这样的描写展现了她沉醉于微酣状态下内心的空明澄净。
可见,作者在描写与饮酒行令有关的情节时,让不同的饮酒状态参差错落,使得宴会情节各有章法、同中有异。
(摘编自郝林芳《<红楼梦>酒令描写在宴会叙事中的作用》)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宝玉行的酒令,既能够呈现过去他和黛玉爱情曲折的发展过程,又能够暗示他与宝钗以及黛玉之间的悲惨未来。
B.宝钗的花名签“任是无情也动人”突出了她的性格之“冷”,小说借此将不同时间和不国场合下与宝钗的“冷”相关的事件组织在一起,打破了线性叙事模式。
C.《红楼梦》设计贾珍与尤氏妻妾划令滥饮至三更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失德背祖,也预示着贾府的命运每况愈下。
D.《红楼梦》中人物行令饮酒的状态不止一种。在第六十三回中,众人在黛玉、宝钗等人去之后。“关了门”“复又行起令来”,作者对此种行为含有批评之意。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玉函把松花汗巾系在腰间,宝玉把大红汗巾系在袭人腰里,对于这两处举动,读者可通过《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蒋玉函的酒令将其联系起来。
B.“线性叙事模式”关注人物成长发展的历史,重视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表现小说的完整意义,但在曹雪芹笔下这种模式往往被打破。
C.大观园宴会行“牙牌令”,刘姥姥的“牛饮”与众人的“慢饮、小饮”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描写较为重要,可以为不同群体视角的相互对看提供契机。
D.史湘云在宝玉的生日宴会上参与了一系列的酒令活动,之后饮酒微酣,醉卧石凳,嘴中依旧念叨宴会酒令词语,这样的设计增添了小说的诗性意趣。
17.《红楼梦》中的人物判词具有“伏脉千里”的艺术特色,下列对此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暗示了晴雯悲惨面生命短暂易逝的命运。
B.“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暗示了迎春被折磨而死的悲惨结局。
C.“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暗示了巧姐最终出家为尼的结局。
D.“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暗示了妙玉想要皈依佛门净土,结果却事与愿违。
18.两则材料都涉及了酒令,但写作重点并不相同,请说明其不同。
19.《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探春行酒令时抽到的花名签是“日边红杏倚云栽”,备注是“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请结合“日边红杏倚云栽”的出处和备注探究此签能否组织起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事情,从而形成关于探春的生活场景变迁图。
上高侍郎
唐·高蟾①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①高蟾,家贫而工诗,气势雄伟。此诗写于科举落第之后。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①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②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③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探春黛玉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④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
(节选自《红楼梦》曹雪芹)
20.第①段中“以词害意”在文中的涵义是指 。
21.香菱拜黛玉为师学诗,下列学诗原则是黛玉认可的一项是( )
A.词句新奇是末事,以格调规矩为上。
B.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
C.学诗者要品读出诗歌的传承与化用。
D.学诗先从山水诗歌入手,多读多品。
22.香菱学诗成功,下列原因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
A.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和学习态度。
B.黛玉用点拨、鼓励的方式引导。
C.大观园提供了良好的学诗氛围。
D.宝钗视香菱为姐妹,教她学诗。
23.作者安排“香菱学诗”一事用意非凡,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①,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竞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②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23回)
注:①中浣指每月的中旬。②“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24.下列各项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
B.《红楼梦》中的诗词往往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相合,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两句就堪称黛玉性格的写照。
C.《红楼梦》中警幻仙姑请宝玉品茶饮酒,这茶和酒分别是万艳同杯和千红一窟。
D.《红楼梦》不仅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它突破了以往小说单线发展的情节结构,使艺术结构更加宏大完整。
25.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A.贾探春 贾惜春 妙玉 史湘云
B.贾迎春 贾探春 妙玉 史湘云
C.贾迎春 妙玉 贾探春 李纨
D.贾探春 妙玉 贾惜春 史湘云
2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章回中的《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元代改为杂剧《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表现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杰作。
B.《林黛玉进贾府》中《西江月》说宝玉“愚顽怕渎文章”,此文却写了宝玉读《西厢记》,“怕读”的是四书五经,一“怕”一“爱”体现了宝玉天生叛逆的性格。
C.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宝玉将自己和黛玉比作《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并非心意的流露,只是调笑之语。
D.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黛玉一人独听《牡丹亭》,小说写得摇曳多姿变化而不重复。
E.宝玉惜花,将花瓣抖落池内,随流水而去;黛玉惜花,以土掩埋,不让被外面的污水糟蹋。两人做法不同,体现的是两人观点分歧和性格差异。
27.“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8.结合节选的这一段文字,概括并分析黛玉的形象特点。
五、文言文阅读
29.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甲】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斗鸡社
【明】张岱
天启壬戌间好斗鸡,设斗鸡社于龙山下,仿王勃《斗鸡檄》①,檄同社。仲叔、秦一生日携古董书画文锦川扇等物与余博余鸡屡胜之。仲叔忿懑,金其距,介其羽②者,无遗策。又不胜。人有言徐州武阳侯樊哙子孙,斗鸡雄天下,能于高桌上啄粟。仲叔心动,密遣使访之,益忿懑。一日,余阅稗史,好斗鸡而亡其国。余亦酉年酉月生,遂止。
【丙】
收尾 飞鸟各投林
【清】曹雪芹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注释】①时诸王斗鸡游嬉兴盛,王勃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高宗以为是挑拨诸王子,王勃自此漫游蜀中。②介其羽:就是在鸡头或鸡脖子上穿上铠甲,“介”,即铠甲之意。
(1)解释加点字意思。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益忿懑。
(2)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仲叔、秦一生日携古董书画文锦川扇等物与余博余鸡屡胜之
(3)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张岱痴在何处?
(4)【乙】文中提到了王勃与武阳侯樊哙的子孙,请任选其一说说张岱写到此人的意图。
(5)结合【丙】诗内容,选择诗中所提的一位《红楼梦》中的人物,结合其经历谈谈你对“痴”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娣探谨奉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为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30.这封信是谁写的( )
A.探春 B.惜春 C.湘云 D.妙玉
31.下列哪个事件和这封信有直接关系( )
A.结海棠诗社 B.宝玉挨打 C.醉卧芍药裀 D.元妃省亲
32.“帘杏溪桃”中“帘杏”指大观园题匾时的“杏帘在望”。被题写“杏帘在望”之地即后来的“稻香村”。请问下列人物谁住在稻香村( )
A.凤姐 B.李纨 C.惜春 D.宝钗
3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如惠语以让单于
C.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 欲因此时降武
D.何痌瘝惠爱之深哉 享国之日浅
34.从特殊句式角度,下列各句句式与“为风露所欺”一致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5.从词类活用角度,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若蒙棹雪而来”中“棹”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云集响应 B.单于壮其节
C.函梁君臣之首 D.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
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瘝痌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①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②,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材料二: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宣扬佛家经学的院社,泛指深远的学问。②东晋时期,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B.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C.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D.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3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霁,指雨雪后天气转晴,与《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霁”相同。
B.采薪之患,意思是担心打不了柴,是说自己生病的一种婉辞,亦作“采薪之忧”。
C.脂粉,胭脂和香粉,古代常用来借指妇女,如秦可卿称王熙凤为“脂粉队里的英雄”。
D.君实,司马光的名,王安石直呼其名,表示他和司马光的关系非常亲密。
3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短笺,逻辑上是来龙去脉清晰可辨,文风上是魏晋风度清丽典雅,情感上是楚楚动人情真意切。
B.身处闺阁之内、病榻之间,而材料一的写信人的精神世界却实现了极大自由,思接千载,神追古人,以逍遥游般的精神境界,自由翱翔,欲与古人比肩。
C.材料一的收信人得着“真卿墨迹”想到送给妹妹,可见真心;而这一细节也暗示出写信的这个妹妹擅长作画。
D.材料一重情,多情真意切,兄妹情谊,跃然纸上;材料二重说理,多客套寒暄,名实之辩,丝丝入扣。
39.请在横线上填写《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
材料一是 写给 的短笺,其中“薛林之技”的“薛林”分别是指 和 。
4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内句子。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王国维: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节选)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慝,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4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施之而交受之 交:交替。
B.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咎:过错。
C.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 坠:降临。
D.而惩黛玉之孤僻 惩:恐惧。
42.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能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一项是( )
①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②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
③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④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
⑤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
⑥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4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叔本华的学说,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于普通的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红楼梦》不同于其他悲剧,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的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在王国维看来,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都极其自然。
D.节选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4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2)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 ”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 李壁传》,有删改)
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B.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C.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D.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作佐郎,官名。三国时魏始置,属秘书省,掌编撰国史,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
B.传檄,指传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的文书。文中指晓谕的文告。
C.谥文懿,“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懿”是带有褒扬意义的谥号。
D.群经,总称所有的经部书籍,常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其中“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少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深博大;嗜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初得赏识,后遭贬官。他被皇帝召见面试后即担任正字一职,后又调任著作佐郎;后来被降职三级,谪居抚州。
C.李壁处事灵活,善于言辞。李壁劝说皇上追贬秦桧,想借此事振奋人心;给作乱的逃兵张福等人传布微文,使其感动投降。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最后采取断贼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将贼兵平定。
4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
(2)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
49.御史叶时为什么认为李壁“反复诡谲” 请简要说明。
六、古代诗歌阅读
50.《桃花行》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古诗,是《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所作。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点。(不少于150字)
附: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咏白海棠
蘅芜君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乙)咏白海棠
潇湘妃子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5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致白昼掩门,既写珍惜花,也写珍视自我,写出人物矜持、端庄特点。
B.甲诗颈联进一步描写海棠的色彩、风韵之美,上句紧承“胭脂”一词,认为海棠颜色清淡,不如其他花儿。
C.乙诗首联“半卷”“半掩”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碾冰为土玉为盆”则交待了白海棠的生长环境。
D.乙诗尾联照应首句,“娇羞默默”“倦倚西风”与“半卷湘帘半掩门”相互呼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52.分析两首诗的颔联所体现人物性格的异同。
七、情景默写
5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多用比喻手法描写音乐,苏轼的《赤壁赋》中“ ”一句用不断的细丝来比喻箫声的悠长,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一句用丝绸的撕裂声来状琵琶的四弦同时发声。
(2)《蜀道难》中,李白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下雄浑的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 !”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境界壮阔,通过夸张、想象等手法,点明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八、选择题
54.第四十二回写刘姥姥回家时,平儿给了她一件什么她昨儿曾经要过的东西?
A.茧绸 B.青纱 C.妆缎 D.西洋布
55.以下选项中与《红楼梦》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句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宝玉。
B.“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首判词是在暗示迎春的悲剧命运。
C.宝玉看望将死的秦钟,秦钟劝他“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D.秦可卿死后,尤氏这时偏偏卧病不能理事,因此王夫人向贾珍推荐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56.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 ”这丫头指的是谁
A.小红 B.司棋 C.平儿 D.袭人
57.“枕霞旧友”是______________的别号“蕉下客”是______________的别号。( )
A.贾探春 史湘云 B.贾探春 贾惜春
C.史湘云 贾探春 D.贾迎春 贾探春
58.下列各项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午后,贾宝玉到梨香院探望薛宝钗。宝钗因平日未能赏鉴通灵宝玉,便借机欣赏了一番。巧的是,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与宝钗金锁上刻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正好一对儿,于是宝玉要了锁看。
B.在协理宁国府办理丧事的过程中,王熙凤果敢决断,赏罚分明,有条不紊,行事大方,她的管理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她发挥才智、树立威权的开始。
C.妙玉爱洁。贾母带领刘姥姥等人来栊翠庵喝茶。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注: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吧”。
D.贾府浩繁的省亲园林建造工程终于完工。元宵之日,元春归宁省亲,在轿内见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命换“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最后正式赐名为“大观园”。大观园楼阁中,贾元春极爱怡红院和蘅芜苑,次爱潇湘馆和浣葛山庄/稻香村。
59.对于这部小说的整体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主次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其中,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B.《红楼梦》围绕争取爱情自由个性解放的宝、黛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展开情节,以宝玉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大观园儿女们爱情的悲惨结局而告终。
C.《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D.《红楼梦》的第二条线索展现了残酷的阶级压迫、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荒淫糜烂的生活,以贾府及其亲族的相继衰败为结局,构成了主线的社会背景。
九、语言表达
6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时,很多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要的是恋爱, ;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 ,宝钗是社会精英;宝钗可以占据我们的眼,黛玉却能占据我们的心。两个人的区别还在于, ,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
61.请你为《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写一副对联,要求能概括其命运或形象特点。(每一联不少于8个字,下面示例仅作提示)
示例:《老人与海》——桑提亚哥
上联:孤独无助躯体可许打倒
下联:坚强刚毅灵魂永是不屈
62.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过30个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63.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可以用卡片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读书成果。下面是某同学读《红楼梦》时制作的一张卡片。其中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红楼梦》人物:可爱可敬的刘姥姥
①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对我印象特别深刻。②虽然刘姥姥是一名村妇,但有一定胆识,能说会道,幽默机智,知恩图报,可爱可敬。③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通过周瑞家的见到王熙凤,与贾府建立关系。④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凭着她的眼界、智慧、幽默,恰到好处地配合演出,让贾府欢声笑语。⑤三进荣国府,刘姥姥受王熙凤托付,在巧姐为舅兄算计出卖的危急关头,将巧姐救出。⑥《红楼梦》借刘姥姥这个乡村老妪的视角,展现出贾府这个豪门大族由盛而衰的过程。⑦可以说,刘姥姥几进贾府在推进小说情节发展和小说主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64.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林黛玉凭借《咏菊》诗一举夺魁,体现林黛玉的才情。为此,请你给林黛玉写一段颁奖词。
要求:评价准确,语言简洁优美,至少用一种修辞,不少于60字。
附: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十、小阅读-课外
6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时芳官又跟了他干娘去洗头。他干娘偏又先叫了他亲女儿洗过了后,才叫芳官洗。芳官见了这般,便说他偏心,“把你女儿剩水给我洗。我一个月的月钱都是你拿着,沾我的光不算,反倒给我剩东剩西的。”他干娘羞愧变成恼,便骂他:“不识抬举的东西!怪不得人人说戏子没一个好缠的。凭你甚么好人,入了这一行,都弄坏了。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么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娘儿两个吵起来。
袭人忙打发人去说:“少乱嚷,瞅着老太太不在家,一个个连句安静话也不说。”晴雯因说:“都是芳官不省事,不知狂的什么也不是,会两出戏,倒像杀了贼王,擒了反叛来的。”袭人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宝玉道:“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少亲失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贱他,如何怪得。”因又向袭人道:“他一月多少钱?以后不如你收了过来照管他,岂不省事?”袭人道:“我要照看他那里不照看了,又要他那几个钱才照看他?没的讨人骂去了。”说着,便起身至那屋里取了一瓶花露油并些鸡卵、香皂、头绳之类,叫一个婆子来送给芳官去,叫他另要水自洗,不要吵闹了。
他干娘益发羞愧,便说芳官“没良心,只说我克扣你的钱。”便向他身上拍了几把,芳官越发哭起来。宝玉便走出,袭人忙劝:“作什么?我去说他。”晴雯忙先过来,指他干娘说道:“你老人家太不省事。你不给他洗头的东西,我们饶给他东西,你不自臊,还有脸打他。他要还在学里学艺,你也敢打他不成!”那婆子便说:“一日叫娘,终身是母。他排揎我,我就打得!”袭人唤麝月道:“我不会和人拌嘴,晴雯性太急,你快过去震吓他两句。”麝月听了,忙过来说道:“你且别嚷。我且问你,别说我们这一处,你看满园子里,谁在主子屋里教导过女儿的?便是你的亲女儿,既分了房,有了主子,自有主子打得骂得。再者大些的姑娘姐姐们打得骂得,谁许老子娘又半中间管闲事了?都这样管,又要叫他们跟着我们学什么?越老越没了规矩!你见前儿坠儿的娘来吵,你也来跟他学?你们放心,因连日这个病那个病,老太太又不得闲心,所以我没回。等两日消闲了,咱们痛回一回,大家把威风煞一煞儿才好。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上头能出了几日门,你们就无法无天的,眼睛里没了我们,再两天你们就该打我们了。他不要你这干娘,怕粪草埋了他不成?”
宝玉恨的用拄杖敲着门槛子说道:“这些老婆子都是些铁心石头肠子,也是件大奇的事。不能照看,反倒折挫,天长地久,如何是好!”晴雯道:“什么‘如何是好’,都撵了出去,不要这些中看不中吃的!”
那婆子羞愧难当,一言不发。那芳官只穿着海棠红的小棉袄,底下丝绸撒花袷裤,敞着裤脚,一头乌油似的头发披在脑后,哭的泪人一般。麝月笑道:“把一个莺莺小姐,反弄成拷打红娘了!这会子又不妆扮了,还是这么松怠怠的。”宝玉道:“他这本来面目极好,倒别弄紧衬了。”晴雯过去拉了他,替他洗净了发,用手巾拧干,松松的挽了一个慵妆髻,命他穿了衣服过这边来了。
接着司内厨的婆子来问:“晚饭有了,可送不送?”小丫头听了,进来问袭人。袭人笑道:“方才胡吵了一阵,也没留心听钟几下了。”晴雯道:“那劳什子又不知怎么了,又得去收拾。”说着,便拿过表来瞧了一瞧说:“略等半钟茶的工夫就是了。”小丫头去了。麝月笑道:“提起淘气,芳官也该打几下。昨儿是他摆弄了那坠子,半日就坏了。”
说话之间,便将食具打点现成。一时小丫头子捧了盒子进来站住。晴雯麝月揭开看时,还是只四样小菜。晴雯笑道:“已经好了,还不给两样清淡菜吃。这稀饭咸菜闹到多早晚?”一面摆好,一面又看那盒中,却有一碗火腿鲜笋汤,忙端了放在宝玉跟前。宝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说:“好烫!”袭人笑道:“菩萨,能几日不见荤,馋的这样起来。”一面说,一面忙端起轻轻用口吹。因见芳官在侧,便递与芳官,笑道:“你也学着些伏侍,别一味呆憨呆睡。口劲轻着,别吹上唾沫星儿。”芳官依言果吹了几口,甚妥。
他干娘也忙端饭在门外伺候。今见芳官吹汤,便忙跑进来笑道:“他不老成,仔细打了碗,让我吹罢。”一面说,一面就接。晴雯忙喊:“出去!你让他砸了碗,也轮不到你吹。你什么空儿跑到里槁子来了?还不出去。”一面又骂小丫头们:“瞎了眼的,他不知道,你们也该说给他!”小丫头们都说:“我们撵他,他不出去,说他,他又不信。如今带累我们受气,你可信了?我们到的地方儿,有你到的一半,还有你一半到不去的呢。何况又跑到我们到不去的地方还不算,又去伸手动嘴的了。”一面说,一面推他出去。阶下几个等空盒家伙的婆子见他出来,都笑道:“嫂子也没用镜子照一照,就进去了。”羞的那婆子又恨又气,只得忍耐下去了。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芳官的形象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6.鲁迅很赞叹《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认为它能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是《红楼梦》中极为精彩的部分,请根据下文中的画线部分,分析王熙凤的形象特点。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6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
【清】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①石自沉音②。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③评章④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欹:通“倚”。②沉音:低声吟咏。③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④评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在史湘云主持的以“菊”为主题的诗社活动中,林黛玉的《咏菊》公评第一,此诗尾联的妙处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8.阅读《红楼梦》中的两支曲子,完成后面的题目。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赏析《枉凝眉》中最后一句:“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中的“尽”的含义与妙处。
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这里袭人回去。不提。
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旁坐了。王夫人便问:“你从那里来?”宝钗道:“从园里来。”王夫人道:“你从园里来,可见你宝兄弟?”宝钗道:“才倒看见了。他穿了衣服出去了,不知那里去。”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王夫人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
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宝钗见此光景,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王夫人将他母亲叫来拿了去。再看下回便知。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材料二:
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
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瞎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相关内容,分析“金钏之死”这一情节的作用。
十一、小阅读-课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70.“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71.“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72.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73.作家通常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从下面两段外貌描写中任选一段。先写出所描写人物的姓名,再分析其外貌描写的表达效果。
①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②她依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7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她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段文字写出了王熙凤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十二、选择类
7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B.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C.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D.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7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77.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形体,容貌)尚小。
②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有才华且不拘礼节的样子)。
③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④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不应得到的利益)。
⑤可怜(可惜)辜负好韶光。
⑥莫效此儿形状(样子)。
⑦行为偏僻(偏激,不端正)性乖张。
⑧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疲惫、懒惰)人物。
A.①②③④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⑥⑧
十三、非选择类
78.《红楼梦》原名 ,后空空道人改为 《情僧录》 ,曹雪芹在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将它题为 。
十四、判断题
79.判断题(正确的标“T”、错误的标“F”)
“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是以出生高贵程度来排定的,对应的是贵族大户人家的小姐少妇、妾、婢女。
80.判断题(正确的标“T”、错误的标“F”)。
浩繁的省亲园林建造工程终于完工,贾家上下一片热闹繁忙景象。元宵之日,元妃归宁省亲,见园子内外如此豪华,便默默叹息奢华过度。
81.判断题(正确的标“T”、错误的标“F”)。
宝玉写偈语,填《寄生草》后,黛玉带宝钗、湘云来问他:“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宝钗又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黛玉则举南宗六祖惠能的典故进一步做解释。
十五、填空题
82.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关人物姓名。
(宝玉)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宝玉所见“四句言词”,实际上就是 和 的判词。
十六、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红楼梦》(节选),完成各题。
选文一(取材于第三回)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甲】黛玉纳罕道:【乙】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