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能让人的想象 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 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 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B.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
C.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D.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不过我们把他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只不过我们把他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4.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了下面的一些话,请阅读这些文字,然后根据要求答题。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鲁迅认为政府的屠杀和反动文人的言论会有两种结果,请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这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是:
另一种结果是:
5.下面的挽联是当年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写的,请从备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将序号填到横线上。
上联:生未同衾, , , 。
下联:外抗强权, , , 。
备选:
①疆场空有约
②死难同穴
③劳燕惜分飞
④六载订婚成一梦
⑤白宫溅血泣黄泉
⑥内除国贼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选自《且介亭杂文》,有删改)
注①《语丝》第四卷第九期(1928年2月27日)曾发表刘半农的《林则徐照会英吉利国王公文》,其中说林则徐被英人俘虏,并且“明正了典刑,在印度舁尸游街”。不久有读者洛卿来信指出这是史实性的错误,《语丝》第四卷第十四期(同年4月2日)发表了这封信,从此刘半农就不再给《语丝》写稿。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回忆刘半农的一篇散文,在回忆刘半农时,文章没有一般介绍,也不作溢美之词,而是实事求是的评价。
B.作者认为刘半农有三个特点:“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亲近”而且“浅”,“忠厚”。
C.文章的文眼是“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作者扣住这句话,回忆与刘半农的交往,评价其为人。
D.鲁迅在文章里特意历数刘半农十年前的“战绩”,表扬作为“战士”的刘半农,善意批评了他“据了要津”后的表现。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回忆了“我”与刘半农交往的经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刘半农持肯定态度,对刘半农死之前几年的表现不满。
B.“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浅”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
C.从“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可见鲁迅对刘半农后来继续写陈腐的文言文表达不满。
D.本文是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行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既写出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刘半农的不足。
8.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9.根据全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6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能让人的想象 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 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 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答案:A
解析: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结合语境,应选“栩栩如生”。急遽:急速。急剧:急速,迅速而剧烈。文中形容想象飞翔,应用“急遽”。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灌注:多指液体的浇进、注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注入。“倾注”要比“灌注”的情感速度缓慢一些。应选“倾注”。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昭示”强调明显、明白地表示;“展示”强调拿出来给人看。应选“昭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B.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
C.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D.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答案:B
解析:结合前后文,括号处应承上启下,前面说的是“现实”,后面说的是“浪漫”。根据冒号,“浪漫”总领后面几句。括号处前后应构成转折关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不过我们把他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只不过我们把他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答案:D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更多的”应该在“注意”前面,改为“更多地注意”;二是句式杂糅,“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应改为“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4.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了下面的一些话,请阅读这些文字,然后根据要求答题。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鲁迅认为政府的屠杀和反动文人的言论会有两种结果,请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这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是:
另一种结果是:
参考答案:全民族在黑暗统治中悲观失望,沉默地走到灭亡。 一切爱国者和人民将起来革命,推翻黑暗统治。
解析:这段文字分两层,也就是两种结果,省略号之前写“灭亡”,之后写“革命”。也可结合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第四部分最后一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来回答。
5.下面的挽联是当年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写的,请从备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将序号填到横线上。
上联:生未同衾, , , 。
下联:外抗强权, , , 。
备选:
①疆场空有约
②死难同穴
③劳燕惜分飞
④六载订婚成一梦
⑤白宫溅血泣黄泉
⑥内除国贼
答案:(上联)② ③ ④ (下联)⑥ ① ⑤
解析:例句中的对联属于悼联。答题时主要注意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内容相对(相关),仄起平收。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选自《且介亭杂文》,有删改)
注①《语丝》第四卷第九期(1928年2月27日)曾发表刘半农的《林则徐照会英吉利国王公文》,其中说林则徐被英人俘虏,并且“明正了典刑,在印度舁尸游街”。不久有读者洛卿来信指出这是史实性的错误,《语丝》第四卷第十四期(同年4月2日)发表了这封信,从此刘半农就不再给《语丝》写稿。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回忆刘半农的一篇散文,在回忆刘半农时,文章没有一般介绍,也不作溢美之词,而是实事求是的评价。
B.作者认为刘半农有三个特点:“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亲近”而且“浅”,“忠厚”。
C.文章的文眼是“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作者扣住这句话,回忆与刘半农的交往,评价其为人。
D.鲁迅在文章里特意历数刘半农十年前的“战绩”,表扬作为“战士”的刘半农,善意批评了他“据了要津”后的表现。
答案:C
解析:这篇文章的文眼是“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回忆了“我”与刘半农交往的经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刘半农持肯定态度,对刘半农死之前几年的表现不满。
B.“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浅”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
C.从“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可见鲁迅对刘半农后来继续写陈腐的文言文表达不满。
D.本文是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行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既写出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刘半农的不足。
答案:B
解析:B项,“‘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错误。根据原文,“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这是“我”对刘半农的赞美,是说刘半农的坦率和真诚。
8.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因为”一词引出的两句话:一是“我”希望刘半农是十年前的刘半农,有益于中国的刘半农;近几年的刘半农令“我”憎恶,是鲁迅的一种表达方式,“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来突出他以前的战绩,以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据此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9.根据全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②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③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④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⑤刘半农禁称“蜜斯”之类,思想趋于保守;⑥“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弄烂古文”,这是两人疏远的最根本原因。
解析:本文是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行文,既写出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他的不足,作者的感情也是有爱有恶。前半部分是爱,后半部分写“恶”,至于“恶”的原因,在倒数第4段以后,可结合具体内容分点概括。7 包身工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的。有人说《包身工》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纪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 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 ,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寥寥无几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寥寥无几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2.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新的纪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纪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纪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纪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对其加以修改。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材料一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摘自夏衍《包身工》)
材料二 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人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夸张。
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阳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陪外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会使软心肠的人流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是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摘编自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
材料三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
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社会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工们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出更大的前行动力。
(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4.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被饲养的小姑娘的境遇和墨鸭的境遇是不完全相同的。
B.20世纪的技术、机械与体制没有给被饲养的小姑娘带来希望。
C.“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暗喻不合理的制度一定会消亡。
D.“锭子上的冤魂”是指在铺设枕木的劳作中被压榨至死的奴隶。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在资本家眼里只是单纯用来谋利的工具。
B.包身工只有成天成夜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C.解放后,工人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水平。
D.没有先人的付出,吃人的制度就不可能被推翻。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衍用“饲养”一词表明包身工是不被当人看的,以此来揭示剥削者丧失人道的罪行。
B.夏衍在混入包身工中观察的时候曾因包身工身上散发的难闻的臭气而对他们心生厌恶。
C.夏衍在20世纪30年代深入生活现场的时候,虽然很艰辛,但是不会有危险。
D.夏衍通过含蓄揭露女工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来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7.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夏衍能写出“带有温度”的《包身工》的原因。
7 包身工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的。有人说《包身工》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纪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 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 ,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寥寥无几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寥寥无几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答案:C
解析: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寥寥无几:形容数量极少。一般而言,“屈指可数”形容的数目具体形象,“寥寥无几”形容的数目比较抽象,故选用“屈指可数”。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句中指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作家比不上的,即远远地落在后面,故选用“望尘莫及”。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作壁上观: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句中没有坐观成败的意思,故选用“袖手旁观”。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句中指夏衍的作品,故选用“天衣无缝”。
2.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新的纪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纪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纪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纪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答案:A
解析:第一个括号要填的是过渡句,前文说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后文说的是《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即作品质量很高,所以应填“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第二个括号可以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确定,括号后的句式是“《包身工》是抒情的……”,和这个句式相呼应,第二个括号内应填“《包身工》是叙事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对其加以修改。
参考答案: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精确的……事实”搭配不当,二是“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材料一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摘自夏衍《包身工》)
材料二 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人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夸张。
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阳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陪外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会使软心肠的人流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是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摘编自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
材料三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
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社会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工们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出更大的前行动力。
(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4.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被饲养的小姑娘的境遇和墨鸭的境遇是不完全相同的。
B.20世纪的技术、机械与体制没有给被饲养的小姑娘带来希望。
C.“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暗喻不合理的制度一定会消亡。
D.“锭子上的冤魂”是指在铺设枕木的劳作中被压榨至死的奴隶。
答案:D
解析:“锭子上的冤魂”指的是被压榨至死的“包身工”的灵魂。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在资本家眼里只是单纯用来谋利的工具。
B.包身工只有成天成夜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C.解放后,工人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水平。
D.没有先人的付出,吃人的制度就不可能被推翻。
答案:B
解析:根据文意可知,包身工即使成天成夜地工作也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衍用“饲养”一词表明包身工是不被当人看的,以此来揭示剥削者丧失人道的罪行。
B.夏衍在混入包身工中观察的时候曾因包身工身上散发的难闻的臭气而对他们心生厌恶。
C.夏衍在20世纪30年代深入生活现场的时候,虽然很艰辛,但是不会有危险。
D.夏衍通过含蓄揭露女工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来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答案:A
解析:B项,“对他们心生厌恶”理解不当;C项,“但是不会有危险”理解不当;D项,“含蓄揭露”说法不当。
7.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夏衍能写出“带有温度”的《包身工》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夏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的情怀。②夏衍深入包身工生活现场,真实地了解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的。8 荷花淀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代人所面临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红色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红色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不断为红色文化增加新内涵,不断改进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才能使其焕发和保持活力。要让青年学生认同进而理解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流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当代解放军战士的保家卫国、消防救援人员的无畏逆行、科研人员的勇攀高峰、抗疫一线的众志成城等都是新的时代的红色文化,这些精神离我们更近,更能去触动当代大学生的内心。
1.下列在括号中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C.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D.把中国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B.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
C.我们那儿的主力红军一部分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了。
D.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4.有人根据《荷花淀》课文内容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描写战争不见刀光剑影”,请根据文章内容对出下联。
5.补充下面的句子,要求围绕“就是这样一株植物”进行诠释,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在文学的园地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是根基深厚、枝叶繁茂的植物,不仅生命力强韧持久,而且具有超乎寻常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当代作家赵树理于半个多世纪前创作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就是这样一株植物。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小腿疼”闹社房
赵树理
…………①
“小腿疼”是五十来岁一个老太婆,家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还有个小孙孙。本来她瞧着孙孙做做饭,媳妇是可以上地的,可是她不,她一定要让媳妇照着她当日伺候婆婆那个样子伺候她——给她打洗脸水、送尿盆、做饭、端饭……不过要是地里有点便宜活的话也不放过机会。例如夏天拾麦子,在麦子没有割完的时候她可去,一到割完了她就不去了。又如摘棉花,在棉桃盛开每天摘的能超过定额一倍的时候,她也能出动好几天,不用说刚能做到定额她不去,就是只超过定额三分她也不去。她的小腿上,在年轻时候生过连疮,不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治好了。在生疮的时候,她的丈夫伺候她;在治好之后,为了容易使唤丈夫,她说她留下了个腿疼根。不过她这“疼”疼得有点特别:高兴时候不疼,不高兴了就疼;逛会、看戏、游门、串户时候不疼,一做活儿就疼;入社以后是活儿能大量超过定额时候不疼,超不过定额或者超过的少了就又要疼。乡里的医务站办得虽说还不错,可是对这种腿疼还是没有办法的。
…………②
“吃不饱”一进门就说:“大婶呀!有人贴着黑帖子骂咱们哩!”“小腿疼”听说有人敢骂她好像还是第一次。她好像不相信地问:“谁写的 ”“杨小四那个小死材!”“他这小死材都写了些什么 ”“写的多着哩:说你装腿疼,留下儿媳妇给你送屎尿;说你偷麦子;说你没理占三分……”“吃不饱”又加油加醋添了些大字报上没有写上去的话,把个“小腿疼”说得腿也不疼了,挺挺挺挺就跑到社房里去找杨小四。
这时候,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四、支书王镇海三个人都正端着碗开碰头会,“小腿疼”一跑进去就把个小会给他们搅乱了。“小腿疼”一进门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伸开两条胳膊去扑杨小四,杨小四从座上跳起来闪过一边,主任王聚海趁势把“小腿疼”拦住。杨小四料定是大字报引起来的事,就向“小腿疼”说:“你是不是想打架 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院!”又向王聚海说:“不要拦她!放开叫她打吧!”“小腿疼”一听说要出罚款要坐牢,手就软下来,不过嘴还不软。她说:“我不是要打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 ”“我什么时候骂过你 ”“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还昧得了 ”王聚海说:“这老嫂!人家提你的名来没有 ”“小腿疼”马上顶回来说:“只要不提名就该骂是不是 要可以骂我可就天天骂哩!”杨小四说:“问题不在提名不提名,要说清楚的是骂你来没有!我写的有哪一句不实。就算我是骂你!你举出来!我写的是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该没有提你们的名字。我本来提着的,主任建议叫我去了。你要嫌我写得不全,我给你把名字加上好了!”“你还嫌骂得不痛快呀 加吧!你又是副主任,你又会写,还有我这不识字的老百姓活的哩 ”支书王镇海站起来说:“老嫂你是说理不说理 你认为哪里写得不对许你驳他!不能这样满脑一把抓来派人家的不是!谁不叫你活了 ”“你们都是官官相卫,我跟你们说什么理 我要骂!”支书认真地说:“你实在要不说理要这样发疯,这么大个社也不是没有办法治你!”回头向大家说:“来两个人把她送乡政府!”看的人们马上跳出五六个人来把她围上,其中有两个人拉住她两条胳膊就要走。这时候,主任王聚海却拦住说:“等一等!这么一点事哪里值得去麻烦乡政府一趟 ”“小腿疼”见真要送她走,已经有点胆怯,后来经主任这么一拦就放了心。她定了定神,看到局势稳定了,就强鼓着气说了几句似乎是光荣退兵的话:“不要拦他们!让他们送吧!看乡政府能不能拔了我的舌头!”王聚海认为已经到了收场的时候,就拉长了调子向“小腿疼”说:“老嫂!你且回去吧!没有到不了底的事!我们现在要布置明天的生产工作,等过两天再给你们解释解释!”“什么解释解释 一定得说个过来过去!”“好好好!就说个过来过去!”杨小四说:“主任你的话是怎么说着的 人家闹到咱的会场来了,还要给人家赔情是不是 ”“小腿疼”怕杨小四和支书王镇海再把王聚海说倒了弄得自己不得退场,就赶紧抢了个空子和王聚海说:“我可走了!事情是你承担着的!可不许平白白地拉倒啊!”说完了抽身就走,跑出门去才想起来没有装腿疼。
(节选自《锻炼锻炼》,有删改)
注①此处省略部分内容为杨小四所写的批评“小腿疼”“吃不饱”两个落后妇女的大字报。②此处省略部分内容为“吃不饱”看到大字报后,马上跑到“小腿疼”家去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腿疼”的腿“疼”与“不疼”的对比,揭示了她自私自利、逃避劳动、爱占便宜的个性。她从年轻就如此,为了不干活装病,还让别人伺候她。
B.“小腿疼”知道有人写了公开批评她的大字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问题,反而觉得是杨小四有意骂自己,所以要找他算账。
C.“小腿疼”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教育部分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D.“吃不饱”来向“小腿疼”告密,还加油加醋添了些大字报上没有写上去的话,可见她善于煽风点火,搬弄是非,也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妇女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农村合作化运动为大背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B.“小腿疼”“吃不饱”是小说中人物的外号,这也是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既能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能充满智慧地表现生活,很容易被农民接受。
C.小说以浓墨重彩来写人物,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表现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D.赵树理巧妙地运用了“光荣退兵”这个褒义词,幽默地讽刺了“小腿疼”在社房里的无理取闹,不仅有利于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运用反语的手法,增强了作品语言的风趣性。
8.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四都是基层干部,你更认可谁做群众工作的方式 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9.请结合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作品概括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8 荷花淀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代人所面临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红色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红色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不断为红色文化增加新内涵,不断改进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才能使其焕发和保持活力。要让青年学生认同进而理解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流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当代解放军战士的保家卫国、消防救援人员的无畏逆行、科研人员的勇攀高峰、抗疫一线的众志成城等都是新的时代的红色文化,这些精神离我们更近,更能去触动当代大学生的内心。
1.下列在括号中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C.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D.把中国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答案:A
解析:语段的话题中心词是“红色文化”,括号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到了“文化强国”,本着话题一致的原则,此句“红色文化”应放在句首,与前句衔接更紧密。B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作主语,与前句衔接不紧密;C项,“红色文化”在句末,与前句衔接不紧密;D项,语意表述错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能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B.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
C.我们那儿的主力红军一部分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了。
D.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答案:B
解析:文中的引号与B项中引号都表示间接引用。A项,表示直接引用;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反语或讽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参考答案: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进而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
4.有人根据《荷花淀》课文内容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描写战争不见刀光剑影”,请根据文章内容对出下联。
答案示例:刻画英雄原是渔妇村农
5.补充下面的句子,要求围绕“就是这样一株植物”进行诠释,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在文学的园地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是根基深厚、枝叶繁茂的植物,不仅生命力强韧持久,而且具有超乎寻常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当代作家赵树理于半个多世纪前创作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就是这样一株植物。
答案示例:它像一朵山花,朴实清新,散发着山西乡村独有的泥土气息;它像一棵大树,扎根于太行山区,根深叶茂,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诸多的山药蛋,看似其貌不扬,却给人以丰富的精神营养。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小腿疼”闹社房
赵树理
…………①
“小腿疼”是五十来岁一个老太婆,家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还有个小孙孙。本来她瞧着孙孙做做饭,媳妇是可以上地的,可是她不,她一定要让媳妇照着她当日伺候婆婆那个样子伺候她——给她打洗脸水、送尿盆、做饭、端饭……不过要是地里有点便宜活的话也不放过机会。例如夏天拾麦子,在麦子没有割完的时候她可去,一到割完了她就不去了。又如摘棉花,在棉桃盛开每天摘的能超过定额一倍的时候,她也能出动好几天,不用说刚能做到定额她不去,就是只超过定额三分她也不去。她的小腿上,在年轻时候生过连疮,不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治好了。在生疮的时候,她的丈夫伺候她;在治好之后,为了容易使唤丈夫,她说她留下了个腿疼根。不过她这“疼”疼得有点特别:高兴时候不疼,不高兴了就疼;逛会、看戏、游门、串户时候不疼,一做活儿就疼;入社以后是活儿能大量超过定额时候不疼,超不过定额或者超过的少了就又要疼。乡里的医务站办得虽说还不错,可是对这种腿疼还是没有办法的。
…………②
“吃不饱”一进门就说:“大婶呀!有人贴着黑帖子骂咱们哩!”“小腿疼”听说有人敢骂她好像还是第一次。她好像不相信地问:“谁写的 ”“杨小四那个小死材!”“他这小死材都写了些什么 ”“写的多着哩:说你装腿疼,留下儿媳妇给你送屎尿;说你偷麦子;说你没理占三分……”“吃不饱”又加油加醋添了些大字报上没有写上去的话,把个“小腿疼”说得腿也不疼了,挺挺挺挺就跑到社房里去找杨小四。
这时候,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四、支书王镇海三个人都正端着碗开碰头会,“小腿疼”一跑进去就把个小会给他们搅乱了。“小腿疼”一进门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伸开两条胳膊去扑杨小四,杨小四从座上跳起来闪过一边,主任王聚海趁势把“小腿疼”拦住。杨小四料定是大字报引起来的事,就向“小腿疼”说:“你是不是想打架 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院!”又向王聚海说:“不要拦她!放开叫她打吧!”“小腿疼”一听说要出罚款要坐牢,手就软下来,不过嘴还不软。她说:“我不是要打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 ”“我什么时候骂过你 ”“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还昧得了 ”王聚海说:“这老嫂!人家提你的名来没有 ”“小腿疼”马上顶回来说:“只要不提名就该骂是不是 要可以骂我可就天天骂哩!”杨小四说:“问题不在提名不提名,要说清楚的是骂你来没有!我写的有哪一句不实。就算我是骂你!你举出来!我写的是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该没有提你们的名字。我本来提着的,主任建议叫我去了。你要嫌我写得不全,我给你把名字加上好了!”“你还嫌骂得不痛快呀 加吧!你又是副主任,你又会写,还有我这不识字的老百姓活的哩 ”支书王镇海站起来说:“老嫂你是说理不说理 你认为哪里写得不对许你驳他!不能这样满脑一把抓来派人家的不是!谁不叫你活了 ”“你们都是官官相卫,我跟你们说什么理 我要骂!”支书认真地说:“你实在要不说理要这样发疯,这么大个社也不是没有办法治你!”回头向大家说:“来两个人把她送乡政府!”看的人们马上跳出五六个人来把她围上,其中有两个人拉住她两条胳膊就要走。这时候,主任王聚海却拦住说:“等一等!这么一点事哪里值得去麻烦乡政府一趟 ”“小腿疼”见真要送她走,已经有点胆怯,后来经主任这么一拦就放了心。她定了定神,看到局势稳定了,就强鼓着气说了几句似乎是光荣退兵的话:“不要拦他们!让他们送吧!看乡政府能不能拔了我的舌头!”王聚海认为已经到了收场的时候,就拉长了调子向“小腿疼”说:“老嫂!你且回去吧!没有到不了底的事!我们现在要布置明天的生产工作,等过两天再给你们解释解释!”“什么解释解释 一定得说个过来过去!”“好好好!就说个过来过去!”杨小四说:“主任你的话是怎么说着的 人家闹到咱的会场来了,还要给人家赔情是不是 ”“小腿疼”怕杨小四和支书王镇海再把王聚海说倒了弄得自己不得退场,就赶紧抢了个空子和王聚海说:“我可走了!事情是你承担着的!可不许平白白地拉倒啊!”说完了抽身就走,跑出门去才想起来没有装腿疼。
(节选自《锻炼锻炼》,有删改)
注①此处省略部分内容为杨小四所写的批评“小腿疼”“吃不饱”两个落后妇女的大字报。②此处省略部分内容为“吃不饱”看到大字报后,马上跑到“小腿疼”家去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腿疼”的腿“疼”与“不疼”的对比,揭示了她自私自利、逃避劳动、爱占便宜的个性。她从年轻就如此,为了不干活装病,还让别人伺候她。
B.“小腿疼”知道有人写了公开批评她的大字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问题,反而觉得是杨小四有意骂自己,所以要找他算账。
C.“小腿疼”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教育部分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D.“吃不饱”来向“小腿疼”告密,还加油加醋添了些大字报上没有写上去的话,可见她善于煽风点火,搬弄是非,也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妇女形象。
答案:A
解析:“她从年轻就如此,为了不干活装病,还让别人伺候她”说法绝对,“小腿疼”年轻时让丈夫伺候她,开始时并不是装病,而是小腿上真的生了连疮。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农村合作化运动为大背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B.“小腿疼”“吃不饱”是小说中人物的外号,这也是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既能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能充满智慧地表现生活,很容易被农民接受。
C.小说以浓墨重彩来写人物,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表现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D.赵树理巧妙地运用了“光荣退兵”这个褒义词,幽默地讽刺了“小腿疼”在社房里的无理取闹,不仅有利于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运用反语的手法,增强了作品语言的风趣性。
答案:C
解析:C项,表现手法分析错误,没有运用肖像描写。
8.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四都是基层干部,你更认可谁做群众工作的方式 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答案示例:(1)我更认可杨小四的工作方式。杨小四敢于直面农村工作的问题,并且勇于解决问题。他贴大字报批评落后群众,面对“小腿疼”的无理取闹丝毫不退缩,打击了她的嚣张气焰。王聚海是一个不解决问题、只求了事的“和事佬”。“小腿疼”找杨小四算账,他不表明任何立场,甚至刚开始时还想以“没提名字”将事情糊弄过去;他做工作只求平息冲突,不让送“小腿疼”去乡政府;为了打发走“小腿疼”,只顺着她说话,不表明立场。
(2)我更认可王聚海的工作方式。王聚海能把握群众的性格,工作方式温和,易为群众接受。他对群众亲切温和,即便“小腿疼”来者不善,也一直称她“老嫂”,他极力消弭干群之间的对立情绪,将最激烈的冲突化解掉。杨小四工作方式过于粗暴。落后群众并不是敌人,不需要无情打击,他并没有真正提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而是用法律等吓唬老百姓。
解析:要分析两人各自对待群众的方式及其效果。杨小四是直来直去,而王聚海是和风细雨,还要结合两人的性格特点,并将这两种方式加以比较。
9.请结合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作品概括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叙述语言完全口语化,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语言诙谐风趣,轻松幽默,如对“小腿疼”外号由来的描写等,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使用方言进行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过来过去”等。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充分表现了人物性格。
解析:首先对赵树理的作品要有所了解,结合《小二黑结婚》的语言特点,知道语言口语化和幽默风趣的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例子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