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应邀来秭归参加祭祀屈原的活动。早上出店门,没多远,就是台阶;缘山行,又没多远,就到了祭台。祭祀开始了,大家清一色地穿着马褂,系着黄丝带,都尽力使步履庄重。一行诗人,写诗风格完全不同,甚至在诗歌写什么、如何写上尖锐对立,南辕北辙,但屈原,他们个个都服,个个都要拜。写诗的要服,不写诗的也要服。没有权力的要服,大权在握的也要服。谁能不服 谁敢不服 在中国文坛,你如果不服屈原、孔子、老子、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人,① 恐怕也没有更值得佩服的人了吧。
屈原是一位大地诗人,他的诗是人生经验的产物,他升华、神化了这些经验。② ,可屈原将兰草升华成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这个象征的源头是楚国大地。屈原如此深切地热爱祖国,因此故乡世界在他看来已经和仙境差不多了。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
B.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C.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D.在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梅花……春秋冬三季的花都聚齐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内心都很佩服他。”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
B.形容枯槁
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D.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5.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各写出三个关键词。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总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巨轮下面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解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
(2)人学的史学观: 。
6.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实际上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① ,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② ,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③ ,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后悔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11.根据选文分析秦孝公为什么会同意商鞅变法。
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应邀来秭归参加祭祀屈原的活动。早上出店门,没多远,就是台阶;缘山行,又没多远,就到了祭台。祭祀开始了,大家清一色地穿着马褂,系着黄丝带,都尽力使步履庄重。一行诗人,写诗风格完全不同,甚至在诗歌写什么、如何写上尖锐对立,南辕北辙,但屈原,他们个个都服,个个都要拜。写诗的要服,不写诗的也要服。没有权力的要服,大权在握的也要服。谁能不服 谁敢不服 在中国文坛,你如果不服屈原、孔子、老子、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人,① 恐怕也没有更值得佩服的人了吧。
屈原是一位大地诗人,他的诗是人生经验的产物,他升华、神化了这些经验。② ,可屈原将兰草升华成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这个象征的源头是楚国大地。屈原如此深切地热爱祖国,因此故乡世界在他看来已经和仙境差不多了。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
B.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C.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D.在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梅花……春秋冬三季的花都聚齐了。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省略号都是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A项,表示引文的省略;B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项,表示话题的跳跃或转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内心都很佩服他。”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原句运用排比句式,更突出强调了人们对屈原的叹服,同时,句式整齐,加强了语气。而改句只是对内容的陈述,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好。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示例:①你服谁 ②兰草本来是普通的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
B.形容枯槁
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D.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答案:D
解析:A项,古义“面容,脸色”;B项,古义“外貌,模样”;C项,古义“委婉得体”。
5.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各写出三个关键词。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总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巨轮下面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解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
(2)人学的史学观: 。
参考答案:(1)冰冷、必然性(历史必然性)、逻辑 (2)慈悲、戏剧性、生灵(命运、生命的热血)
解析:(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可以从“冰冷的历史巨轮”“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解了”中提取。(2)人学的史学观是司马迁所持有的,可以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必然性成了戏剧性”“对自身命运的体认”“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中提取。
6.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实际上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① ,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② ,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③ ,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
参考答案:①他与楚王同姓不同氏 ②姓、氏有别 ③有不少大家熟悉的
解析:第①处根据后面的“楚王为芈姓熊氏”确定。第②处根据后面的“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确定。第③处根据后面的“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确定。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答案:B
解析:本题中“有奇才”与前面“年虽少”对应,“有奇才”前应断开;“举国而听之”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应断开;“不听用鞅”与前面的“听之”相对,中间不应断开。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B
解析:B项,“汤武”指商汤与周武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后悔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答案:C
解析: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惩罚太子本人。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参考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1)注意对偶句式;“苟”,如果;“强”“利”,使动用法;“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2)“期年”,一年;“之国”,到国都;“初令”,新法。
11.根据选文分析秦孝公为什么会同意商鞅变法。
参考答案:①秦孝公下令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②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拥有才能;③商鞅旁征博引说服秦孝公。
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国君 他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要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搞不出名堂;事业上犹豫,建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商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所以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最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孝公派商鞅率兵攻魏。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胜回国。魏惠王屡次被齐秦打败,国内空虚,势力渐衰,恐慌起来,就派人说割河西地区给秦以求和。而魏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后悔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商鞅破魏返秦,秦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称商君。10 苏武传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史汉”一样。司马迁的《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便觉得俗气逼人,面目可憎。
明朝时,《汉书》受到的追捧更是史无前例,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对其钟爱有加。有一回,明军俘虏了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做见面礼。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爱不释手。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的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文人的著作,能够洛阳纸贵,在图书市场上风行,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如果说经史子集为中国的“父亲文化”,那民间故事和歌谣则是“母亲文化”。
D.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对其加以修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④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⑤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②/③④/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地里。
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C.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D.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讨论。
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不超过15字。
名节就是名誉和节操,古人把它同道义、忠信并列。① 。汉代贾谊有“伏义诚必谓之节”之说;唐《周书·谥法》有“好廉自克曰节”之见;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咏诗“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充满浩然正气。名节之“名”,不是沽名钓誉、追逐名利之“名”,② 。曾与苏武同处一朝的名将李陵,后来败降匈奴。他受单于之命劝降苏武,面对持节不改的苏武义正词严的陈述,不得不长叹“自己降敌之罪,天地不可饶恕”。可见,在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里,③ 。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1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彪传》,有删改)
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亹:不倦。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B.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C.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D.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传说中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
B.宾客,指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王侯贵族并为其效命的门客,文中指窦氏的族人。
C.《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论,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多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有时也是作者的讽喻或感慨。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不拘泥于一家学说;刚成年就向刘苍荐才并被接纳。
B.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
D.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11.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
10 苏武传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史汉”一样。司马迁的《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便觉得俗气逼人,面目可憎。
明朝时,《汉书》受到的追捧更是史无前例,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对其钟爱有加。有一回,明军俘虏了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做见面礼。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爱不释手。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的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文人的著作,能够洛阳纸贵,在图书市场上风行,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如果说经史子集为中国的“父亲文化”,那民间故事和歌谣则是“母亲文化”。
D.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引号与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直接引用;B项,“慈祥”是对老板吝啬苛刻的讽刺,表示讽刺否定;C项,表示特殊意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紧扣上下文,下文展示了欧阳修等人对《汉书》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读书人甚至帝王对《汉书》是认同的,且后文并未将《汉书》与《史记》进行比较,也未讨论两者的认同度,排除A、B两项。括号前面的句子的主语是“司马迁的《史记》”,所以括号内的句子以班固的《汉书》作主语更合适。故选C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对其加以修改。
参考答案: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解析:画线句主要存在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深入与开展”改为“开展与深入”;二是成分残缺,可将“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改为“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或“简洁、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或“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④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⑤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①⑥,介词,凭借;②,连词,来;③④,介词,把;⑤,介词,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地里。
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C.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D.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讨论。
答案:D
解析:D项,论:判罪。
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不超过15字。
名节就是名誉和节操,古人把它同道义、忠信并列。① 。汉代贾谊有“伏义诚必谓之节”之说;唐《周书·谥法》有“好廉自克曰节”之见;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咏诗“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充满浩然正气。名节之“名”,不是沽名钓誉、追逐名利之“名”,② 。曾与苏武同处一朝的名将李陵,后来败降匈奴。他受单于之命劝降苏武,面对持节不改的苏武义正词严的陈述,不得不长叹“自己降敌之罪,天地不可饶恕”。可见,在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里,③ 。
参考答案:①中华文化有推崇名节的优秀传统 ②而是有“节”之名 ③持节和变节泾渭分明
解析:第①处是总括后面内容的句子,后面引用的三句名言都是说名节的。第②处根据关联词“不是”对应“而是”,根据“名节”的并列,否定了“名”,肯定“节”。第③处根据前面李陵与苏武的事例和“面对持节不改的苏武义正词严的陈述”确定。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1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彪传》,有删改)
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亹:不倦。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B.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C.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D.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答案:C
解析:“固自永平中始受诏”的意思是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受诏”中“受”作谓语,“诏”作“受”的宾语,“受诏”中间不能断开,应在“受诏”之后停顿,排除B、D两项。“至建初中乃成”的意思是至建初年间才完成。“至建初中”作状语,“成”作谓语,所以应在此句的前后停顿,排除A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传说中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
B.宾客,指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王侯贵族并为其效命的门客,文中指窦氏的族人。
C.《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论,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多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有时也是作者的讽喻或感慨。
答案:B
解析:“同宗族出身”和“指窦氏的族人”错误,“宾客”指汉代时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不拘泥于一家学说;刚成年就向刘苍荐才并被接纳。
B.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
D.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
答案:C
解析:“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的是当时的“史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参考答案:(1)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疾行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
(2)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听说他们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等到窦宪失势时,班固首先获罪并被免官。
解析:(1)“为……所”,被;“自明”,自己申辩清楚;“诣”,到;“具言”,详细说明。(2)“会”,正赶上;“掩破”,攻破;“引”,带领;“坐”,获罪。
11.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
参考答案:优点:①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记录。②极有文采,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不足: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气节。
解析:优点从文中两处概括出来:一是原文“太初以后,阙而不录”部分,谈《史记》仅仅记录到汉武帝,班固则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记录;二是论赞部分谈《汉书》“文赡而事详”“赡而不秽,详而有体”。缺点从“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中概括出。
参考译文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写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释,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凭借至亲的身份担任骠骑将军的职务辅佐朝政,招纳贤才,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固认为班彪续写的前代历史不详细,就专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疾行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显宗认为他是个奇才,便下诏让他到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升迁为校书郎。班固又创作了列传和载记二十八篇,献给皇帝。皇帝就再次让他继续完成以前所写的书。班固认为汉朝承继帝尧的气运,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史臣便追述他们的功德,私下里撰写本纪,编在百王的最后,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就空缺不再记录,班固因而探寻史料撰写前记,汇集听说的内容,编撰了《汉书》。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推崇此书,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到居延塞通好,想重行呼韩邪从前和亲的做法,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听说他们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等到窦宪失势时,班固首先获罪并被免官。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多不遵守法度,吏民为此受了不少苦。当初,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班固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门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班固于是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天子下诏谴责种兢,把种兢作为主谋官吏来治罪。
评论说:司马迁和班固父子,他们所写的史书,大义要旨显著明白。评论的人都称道他们具备优秀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直率而叙事准确,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就像班固叙述事情,不毁誉过当,不缩小夸张,丰富而不杂乱,详细而得体,使人读起来不知疲倦,他能够成就名声确实是应该的。班彪、班固讽刺司马迁,认为他的是非认识与圣人非常不同。但是他们的评价意见常常否定为节气而死和公正刚直,而不述说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是一种美德,那么轻视仁爱正义,鄙视保持节操就更加厉害了。班固认为司马迁见识广博,却不能凭借智慧避免最残酷的刑罚;可是班固自己也身陷大罪,可以说智力已经够了,在行动上却不能恪守所明白的道理。唉,这就是古人对眼睛看不到睫毛而发表议论的原因吧!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能够成就 的文名,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为学,后进军科场,却连连落榜。性格倔强的他,干脆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 ,然后闭门谢客,埋头读书,经过数年 ,终于文章大进,下笔千言。据记载,宋仁宗嘉祐元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张方平谦虚地说,文章方面,我 ,此事非欧阳修莫属。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其实,在政治上,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主张不同而交怨,( ),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炙手可热 付之一炬 考验 微不足道
B.如日中天 付之一炬 磨砺 人微言轻
C.如日中天 付之东流 考验 人微言轻
D.炙手可热 付之东流 磨砺 微不足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不但没有因为他是政敌的推荐而怠慢
B.不但没有因为他是政敌的推荐而怠慢,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
C.但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没有因为他是政敌的推荐而怠慢
D.并没有因为他是政敌的推荐而怠慢,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
B.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
C.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
D.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仓皇东出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④函梁君臣之首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忧劳可以兴国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①⑤/②⑦/③⑥/④ B.①③⑤②④/⑥⑦
C.①③⑤⑥/②⑦/④ D.①⑤⑥/②⑦/③④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过秦论》① ,使历史和现实交汇,在观察历史变迁、朝代更替的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了绵长而悠久的历史沧桑感。鲁迅先生说此文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贾谊如此细致地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② ,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希望君主能够以古鉴今,③ ,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王朝,表达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B.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C.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D.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B.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
C.朔,古人把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晦”,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农历每月十六称为“既望”。
D.崩,古代把帝王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帝王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既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后唐的灭亡。
B.唐庄宗宠信伶官,这些伶官也飞扬跋扈,随意侮辱官员,这些官员在伶官面前敛声屏气,小心翼翼。也有一些无耻的官员就阿附这些伶官,以图飞黄腾达。
C.郭门高本名郭从谦,郭门高是他做优伶用的名字。他善于钻营,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认庄宗的弟弟李存乂为养父,因此当上了从马直指挥使。
D.由于郭门高和郭崇韬以及李存乂的关系,再加上他的部下王温在宫中宿卫时密谋作乱,庄宗和他开玩笑,问他还想干什么。他非常害怕,于是就图谋叛乱。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
(2)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10.从选文可以看出,(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历史上还有类似的有特殊才能的皇帝吗 试举一例,并谈谈你对这类帝王的看法。
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能够成就 的文名,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为学,后进军科场,却连连落榜。性格倔强的他,干脆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 ,然后闭门谢客,埋头读书,经过数年 ,终于文章大进,下笔千言。据记载,宋仁宗嘉祐元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张方平谦虚地说,文章方面,我 ,此事非欧阳修莫属。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其实,在政治上,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主张不同而交怨,( ),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炙手可热 付之一炬 考验 微不足道
B.如日中天 付之一炬 磨砺 人微言轻
C.如日中天 付之东流 考验 人微言轻
D.炙手可热 付之东流 磨砺 微不足道
答案:B
解析: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付之东流:把东西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等)。磨砺: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炼。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人微言轻:人的地位低,言论主张不受他人重视。根据语境和词语意思,应选B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不但没有因为他是政敌的推荐而怠慢
B.不但没有因为他是政敌的推荐而怠慢,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
C.但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没有因为他是政敌的推荐而怠慢
D.并没有因为他是政敌的推荐而怠慢,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
答案:A
解析:先读文章,再欣赏评价,所以“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应该在前。从“反而”可以看出是递进关系,关联词应该是“不但”。“当……后”淹没主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
B.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
C.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
D.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
答案:C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文章为‘敲门砖’”缺少介词“以”,二是“希望”后面缺少动词“得到”。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仓皇东出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④函梁君臣之首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忧劳可以兴国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①⑤/②⑦/③⑥/④ B.①③⑤②④/⑥⑦
C.①③⑤⑥/②⑦/④ D.①⑤⑥/②⑦/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⑤⑥为使动用法,②⑦为名词作状语,④为名词用作动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过秦论》① ,使历史和现实交汇,在观察历史变迁、朝代更替的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了绵长而悠久的历史沧桑感。鲁迅先生说此文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贾谊如此细致地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② ,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希望君主能够以古鉴今,③ ,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王朝,表达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参考答案:①把前朝和本朝相贯通 ②不仅仅是为了阐发思古之情 ③接受自己的改革主张(施行仁政政策)
解析:第①处,在段首,要注意横线后“历史和现实交汇”的提示。第②处,是递进关系复句的一部分,从横线前的“历史教训”和横线后的“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可知,应补写的语句为“不仅仅是为了阐发思古之情”。第③处,填写的是一个展开句,要顺承前后语句之间的语意,从写作目的角度思考。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B.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C.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D.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答案:A
解析:“禁中”是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是王温宿卫的地方;“觉被诛”中“觉”的对象是“谋乱之事”,据此排除B、D两项;“又教王温”,于理说不通,故排除C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B.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
C.朔,古人把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晦”,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农历每月十六称为“既望”。
D.崩,古代把帝王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帝王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答案:C
解析:古人把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朔”。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既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后唐的灭亡。
B.唐庄宗宠信伶官,这些伶官也飞扬跋扈,随意侮辱官员,这些官员在伶官面前敛声屏气,小心翼翼。也有一些无耻的官员就阿附这些伶官,以图飞黄腾达。
C.郭门高本名郭从谦,郭门高是他做优伶用的名字。他善于钻营,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认庄宗的弟弟李存乂为养父,因此当上了从马直指挥使。
D.由于郭门高和郭崇韬以及李存乂的关系,再加上他的部下王温在宫中宿卫时密谋作乱,庄宗和他开玩笑,问他还想干什么。他非常害怕,于是就图谋叛乱。
答案:C
解析:C项,由“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可知,郭门高当上从马直指挥使的原因是有军功。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
(2)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参考答案:(1)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作打算了。
(2)庄宗喜欢伶人,而被乐官郭门高弑杀,尸体被(人)用乐器焚烧。能不相信吗!能不引以为戒吗!
10.从选文可以看出,(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历史上还有类似的有特殊才能的皇帝吗 试举一例,并谈谈你对这类帝王的看法。
答案示例:宋徽宗赵佶。宋徽宗是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创立的瘦金体书法章法森严,至今被书法家捧为法帖;他的花鸟画独具一格,受到画家的高度评价。
帝王应该以治理国家为要务,像唐太宗那样,将国家治理得繁荣、发达、强盛,呈现“贞观之治”一样的盛世。帝王有个人爱好,甚至痴迷某种技艺,必然牵扯精力,影响治理国家。朝廷大臣投其所好,也纷纷效仿,走向极端,最终害国害民。
参考译文(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作曲的歌,称为“御制曲”的都是。他的小字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他又另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灭亡。
当时,众伶人出入宫廷,侮辱戏弄官员,群臣又愤怒又痛恨,却不敢在他们面前大声说话,有的人反而依附于他们,以图被宠信而升迁,各地藩镇,争相行贿,而景进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庄宗派景进等人出宫到民间查访,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奏报。他每次在大殿中奏报事情,左右的人全部屏退,军事机要和国家政务他都参与决策,三司使孔谦用对待哥哥的礼节对待他,称他为“八哥”。庄宗驾临邺,就派遣景进等人搜罗邺地美女上千人,来充实后宫。而景进等人借机干坏事,军士的妻子、女儿因此逃跑失散的有上千人。庄宗回洛阳时,景进用车载邺地美女上千人跟从,在道路上一个接着一个,男女无别。
郭门高,名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伶官的身份飞黄腾达,但曾经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李存乂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酒,愤然流下眼泪,诉说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的士兵王温在宫中宿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 ”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煽动他手下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作打算了。”士卒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坑杀。”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镇,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两万余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初一,庄宗在中兴殿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中出,露出刀、搭满箭,迅速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的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乱兵纵火烧了兴教门,攀着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数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皇后、诸王及左右侍从全都逃跑。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乐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了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庄宗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
《左传》上说:“你从这里开始,就必将以此而结束。”庄宗喜欢伶人,而被乐官郭门高弑杀,尸体被(人)用乐器焚烧。能不相信吗!能不引以为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