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诗经》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击鼓
《诗经·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①,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②,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③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①土国:为国家兴土功。城漕:在漕地筑城。②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卫国将领。③爰(yuán):于何。④活:同“恬”,相会。⑤洵: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五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征人的感情一步步深化。
B.第一章中的“独”字不仅指“我”行动上的孤单,也指“我”精神上的孤独。
C.第三章将“我”担忧的情形具体化,与第二章的“忧心有忡”相呼应。
D.第四章写“我”“南行”之前与妻子离别时的誓言,表达了“我”喜悦的心情,与下文的感叹形成了对比。
2.本诗抒发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jiē)喈:鸡鸣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鸡鸣声。④瘳(chōu):病愈,此处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3.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B.这首诗通过变换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情感的变化。
C.每章首两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鸣四起的图景。
D.这首诗的写景用词十分讲究,如“潇潇”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晦”从视觉展现眼前的景象。
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四牡
《诗经·小雅》
四牡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③,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④骆⑤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⑥,载飞载下,集于苞⑦栩⑧。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⑨。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⑩。
【注】①(fēi):马行走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靡盬(gǔ):征役没有休止。④啴(tān)啴:喘息的样子。⑤骆:白毛黑鬣的马。⑥鵻(zhuī):鹁鸪。⑦苞:草木丛生。⑧栩:树木名称。⑨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⑩谂(shěn):思念。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章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的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C.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D.诗歌没有采用赋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
6.有人说这首诗的关键诗句是“我心伤悲”,也有人说是“将母来谂”。你认为是哪一句并简要说明原因。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①兮。行与子逝兮。
【注】①泄( yì)泄:和乐的样子。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三句描绘姑娘们在一片桑园里悠闲自在地采桑,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
B.诗中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自然地拖长语调,表现出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C.本诗与《芣苢》都运用了《诗经》中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表现手法,音韵优美令人神往。
D.本诗与《芣苢》都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过程,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快乐幸福的生活。
8.《十亩之间)《芣苢》都是《诗经》中写劳动的诗篇,它们刻画的劳动场景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相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与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陟岵①
《诗经 魏风》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②慎旃③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①陟岵:登上有草木的山。②上:通“尚”,希望。③旃:语助词。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季”意为“我的小儿子”,从诗中另外两个称谓看,它并没有独特的价值。
B.此诗写登高念亲,却从对面设想,写父母兄长对自己的挂念与叮嘱,深切动人。
C.全诗一共三章,都使用了赋的手法,叙写了抒情主人公登上高山的行为与心理。
D.本诗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写出了父亲的旷达、母亲的牵挂和兄弟的手足深情等。
10.本诗的章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风·中谷有蓷①
《诗经》
中谷有蓷,暵②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③矣。有女仳离,条④其歗⑤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⑥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氓(节选)
《诗经》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注】①蒲tuī:益母草,古人认为其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②暵hàn:干枯、枯萎的样子。③脩:干枯、败坏。④条:深长。⑤歗:同“啸”。⑥湿:将要晒干的样子。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谷有蓷》是自哀自悼的怨歌,女主人公既遭丈夫抛弃,又遇凶年饥馑,悲叹命运凄惨。
B.《中谷有蓷》每节都以益母草开头,以弃妇的慨叹作结,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这是“赋”的写法。
C.《氓》中的卫国女子被弃后既有对男主人公负德变心的愤慨和控诉,也有对爱情的深刻领悟。
D.和《氓》中的女子一样,《中谷有蓷》中的弃妇面对悲苦的命运,既怨天尤人,也深刻反省。
12.《诗经》善用“比兴”表情达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比兴”手法在两诗中的运用。
诗经·周颂·清庙①
於穆清庙②,肃雝显相③。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④。
不显不承⑤,无射于人斯!
【注释】①这首诗是“周颂”的第一篇,写的是周人祭祀周文王的场景。②於穆,犹“穆穆”。③雝,同“雍”。④骏,通“逡”。⑤不,通“丕”;承,通“烝”。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颂,是宗庙的乐歌。这首诗表现了周人对周文王的敬畏之情。
B.只有秉承文王的功德,才能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从而巩固统治。
C.第五句意指祭祀祖先要诚心诚意,才能报答文王的在天之灵。
D.祭祀宗庙和祖先不仅是形式,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诫后人。
14.孔子曾说:“《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蘖。” (节选自《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你对他的比喻有什么理解?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鹤 鸣
《诗经·小雅》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1】有树檀【2】,其下维萚【3】。它山之石,可以为错【4】。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1】爰:发语词。【2】檀:檀树,高大且是贵重木材。【3】萚:低矮的树。【4】错:磨物工具。【5】榖: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与“天”既写出“九皋”的阔大,也表现出鹤鸣之声的辽远。
B.本诗从园内写到园外,以情感变化为序,表达了诗人徜徉园中的感受。
C.鹤鸣之声,鱼游之状,高低错落的树木,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D.本诗重章叠句,音韵和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富于艺术感染力。
16.“鱼在于渚,或潜在渊”描绘了鱼游的情状,下面诗句没有描绘鱼游情状的一项是( )
A.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孟浩然《万山潭作》)
B.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C.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晚秋》)
D.野鸟游鱼信往还,此身同寄水云间。(苏轼《秋兴三首》)
17.对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来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讽(周)宣王求贤山林也”,有人则不认同,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结尾两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①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②。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二)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③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④之。之子于归,百两将⑤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诗经·召南·鹊巢》
[注]①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②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③两:通“辆”。④方:并,比,此指占据。⑤将:送。
18.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桃夭》巧用怒放的桃花比喻娇媚的新娘,写出了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既写景又写情景交融,烘托了欢乐热烈的气氛。
B.《桃夭》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赞美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
C.《鹊巢》这首诗以华丽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虽没有如《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容貌,却也能从热闹的婚典场面中想象到新娘的美丽。
D.两首诗中“之子于归”一句都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而另一位主角新郎则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19.《诗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作品多具有音乐性,如《无衣》《蒹葭》等。请结合所学知识,在《桃夭》和《鹊巢》中任选一首,试赏析其音乐之美。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螽 斯①
《诗经·周南》
螽斯羽,诜诜②兮。宜尔子孙,振振③兮。
螽斯羽,薨薨④兮。宜尔子孙,绳绳⑤兮。
螽斯羽,揖揖⑥兮。宜尔子孙,蛰蛰⑦兮。
【注】①螽(zhōng)斯:有时也被称为蝈蝈,外表像飞蝗。②诜(shēn)诜:众多的样子。③振振:盛多的样子。④薨薨:象声词,指众虫齐飞声。⑤绳(mǐn)绳:绵延不绝。⑥揖揖:会聚貌,众多貌。⑦蛰蛰:群聚欢乐。
20.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颂祝夫妻多子多孙、子嗣兴旺的祝福诗。
B.全诗分三章,每章四句。其中每章的前两句都在描写螽斯的特征,后两句都在祝颂。
C.全诗诗意并列呈现,首章侧重子孙兴旺;次章侧重时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
D.在远古,物质资源匮乏,天灾人祸不断,本诗反映了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2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虫作比,因“螽斯”的繁殖能力强,所以用它来比喻人的繁衍能力,诗歌既在咏物又在咏人。
B.本诗注重细节刻画,尤写螽斯的震翅与鸣叫。诗中通过三次形象的细节特征描写来引出诗人的祝愿。
C.本诗用词富有变化,叠词、拟声词、语气词的使用不仅使语言富有节奏韵律之美,还使语言更活泼。
D.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诗经·芣苢》和本诗一样都只在每章一三句采用此手法以达到回环往复的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伯兮①
《诗经·卫风》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⑤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⑥?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⑦。
【注】①伯:这里指丈夫。②朅(qiè):勇武。③桀:同“杰”,杰出的人。④殳(shū):古兵器。⑤杲(gǎo):明亮的样子。⑥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⑦痗(mèi):忧思成病。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共四章,每章四句,全篇以思妇的口吻叙事、抒情,艺术感染力强。
B.“伯”英武威风,才能杰出,是王的先锋,女子想起他,内心充满自豪感。
C.诗歌中画横线句子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都使用了比兴手法。
D.诗歌紧扣“思”字行文,塑造了一个温婉的思妇形象,她内心哀愁但并无怨怒。
23.诗歌中的女子思念丈夫有哪些体现?请根据后三章的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伐檀
坎坎伐檀①兮,置之河之干②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③貆④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⑤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⑥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⑦兮!
【注】①檀:檀树。②干:岸。③县:通“悬”,悬挂。④貆(huán):兽名,狗獾子。皮可制表。⑤特:三岁的兽,泛指大兽。⑥漘(chún):水边。⑦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饭。
硕鼠
硕鼠硕鼠,无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逝将去③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④。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无,毋,不要。②三岁,多年。贯,侍奉。莫我肯顾,不肯照顾我。③逝,通“誓”。去,离开。④所,处所。
24.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硕鼠》是四言诗,排列整齐,感情强烈、直露;《伐檀》句式长短不齐,用“兮”字舒缓语气,感情含蓄,语带讽刺。
C.这两首诗俱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技巧上有很多的共性。
D.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清醒的认识和觉醒。
25.请分析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鸤鸠①
《诗经·曹风》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②丝。其带伊丝,其弁③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④。其仪不忒,正⑤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①鸤鸠:布谷鸟。此鸟催春耕,喂养小鸟不偏私。②伊:是。③弁:皮帽。骐:青黑色。④忒:差误。⑤正:法则。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共四章,一咏三叹,形成回旋往复的音韵旋律,体现出《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每章四五句完全重复,又有自己的特色。?
B.这首诗题为“鸤鸠”,寄予美好寓意,因为鸤鸠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又喂养众多小鸟,平均如一无偏私,值得人们尊重与赞美。
C.小鸟们“在梅”“在棘”“在榛”,行踪游移不定,与始终“在桑”筑巢的鸤鸠,形成鲜明比照,目的是劝谕“国人”应保持操守不变。
D.每章开头均由鸤鸠起笔,再触发诗兴文思,引出后文的淑人君子,《诗经》中许多诗篇都采用了这种起兴手法,如《关雎】蒹葭》等。
27.这是一首赞美理想中的君子之作,作者从哪些角度突出了君子之“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下面小题。
上山采蘼芜①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②去。
新人工织缣③,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释:①蘼芜(mí wú):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②閤(gé):旁门,小门。③缣(jiān)、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答富有情感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故夫对新人与故人做了多方面比较,并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
C.女子重提当年“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閤去”之事,对被遗弃难以释怀。
D.女子的婚姻不幸让人同情,她的遭际与《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相似。
29.请简要分析《上山采蘼芜》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诗经·郑风·子衿》是一首爱情诗,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与埋怨。青衿,读书人穿的衣服。又,郑玄曰:“礼,父母在,衣纯以青。”意为父母健在,应着纯青色衣服以示孝敬。
30.下列对《短歌行》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蕴藏着及时努力之意。
B.三、四节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热情。
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31.曹操《短歌行》对《子衿》篇的化用有何深意?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①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④!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①问遗(wèi):馈赠。②绍缭:缠绕。③拉杂:折断,打碎。④妃呼豨(xī):叹息声,或以为表声文字。⑤晨风飔(sī):晨风,鸟名,或以为雉;飔,急风。⑥高(hào):同“皓”,白。
氓
诗经 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风兴夜麻,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
B.《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C.“拉杂”“摧烧”“扬“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在遭遇男子变心后的情感态度。
D.“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33.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有着不同的情感态度,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爱②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③,贻我彤管。彤管有炜④,说怿⑤女美。
自牧归⑥荑,洵⑦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姝:容颜美好。②爱:隐藏。③娈:(luán)年轻美丽。④炜:鲜红透亮。⑤说怿:喜爱。⑥归:通“馈”。⑦洵:诚然,确实。
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5.这首诗运用了《诗经》中的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37.《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39.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①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④。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曷:何时。②埘:鸡舍。下文“桀”是指鸡栖的木桩。③有佸:相会。④括:会合。
40.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章开头的几句,均以“独白”的口吻来反映居家人的期待。
B.“不知其期”与“不日不月”,都表明君子已经是久役未归。
C.“鸡栖于埘”几句,以日常的不堪来反映居家人内心的愤怒。
D.两章结尾的感叹和疑问,包含着对“君子于役”状况的无奈。
41.全诗二章结构相似,采用 的艺术形式来推进抒情,第一章侧重抒发 之情,第二章侧重抒发 之情。
4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写乡村晚景来表达人的内心感受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木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4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方送给抒情主人公的是果子,“我”却回赠的是美玉,回报的要比受赠的昂贵得多,双方都得到心灵的满足。
B.“投”有抛、掷意,没有轻佻之嫌却有俏皮之趣;“报”有回报意,因美玉之贵更显笃诚,不够含蓄却很隽永。
C.诗中人物之间互赠信物不断变化,又是“木瓜”又是“木桃”,又是“琼瑶”又是“琼玖”,感情飘忽不定。
D.从章句结构上看,本诗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的咏唱,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极有音乐美感。
44.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请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六个连续变化的动词表现了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B.这首诗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简单明快,一唱三叹,富于音乐感。
C.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但她们的情绪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了出来。
D.“赋、比、兴”是《诗经》使用的手法,这首诗采用“比”的手法。
46.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唐风·鸨①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②。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③﹖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本性不喜栖木。②苞栩;丛密的柞树。③怙:依靠,凭恃。
47.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从鸨飞翔栖于树上写起,以这种反常行为引发下文对百姓不能正常生活的叙述,是《诗经》“比兴”的艺术手法的典型表现。
B.“肃肃”是鸟扇动翅膀的声音,带有萧杀、凄厉之感,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氛围。
C.“王事靡盬”一句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
D.本诗以鸨鸟迫飞,不得其所的生活状态,照应当时百姓服役、无以归耕的社会现实。
48.本诗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有评价云:“民情至此,咨怨极矣。”请结合此结构特点,归纳诗中主人公抒发了哪几个层面的具体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葛生
葛生蒙楚【1】,蔹蔓【2】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3】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4】。谁谓宋远?曾不崇朝【5】。
【注】【1】葛:葛藤。蒙,覆盖。楚:荆棘。【2】蔹蔓:蔓延。【3】杭:通“航”,渡。【4】刀:通“舠”,小船。【5】崇朝:从天亮到早饭之间。比喻时间短促。
4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处”“独息”和“独旦”三个表达都写出了逝者长眠地下后的孤单。
B.“锦衾烂兮”写锦缎制成的被子已经破烂不堪,可以想见逝者去世之久。
C.《河广》最后两句,以反问语气写出了对故国的强烈怀念和思归之心切。
D.两诗章法结构上都有重章叠唱的特点,反复咏唱,层层推进,情感强烈。
50.“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下列诗句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经·卫风·硕人》)
B.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C.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陆游《航海》)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51.《葛生》诗中两次出现“夏之日”“冬之夜”,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答案:
1.D 2.全诗抒发了“我”对家中爱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我”不得归的苦闷和对战争的厌弃与怨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的综合赏析能力。
D.“表达了‘我’喜悦的心情”错。第四章是“我”“南行”之前与妻子离别时的誓言,是“我”的美好愿望,然而这样的愿望却是在死生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由此可知第四章表达了“我”对战争的控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五章,前三章征人自述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后两章转写夫妻离别的誓言,上下紧扣,感情激烈。第一章,以“击鼓其镗”写即将远征。第二章,叙写这场战争的缘由,征人离家远行,满满的愁绪已爬上心头。第四、五章笔锋一转,写征人回忆当日与妻子执手相誓、以期偕老之事,抒发了“我”对家中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怨”是本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征人怨战争的降临,怨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已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流露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表现了“我”不得归的苦闷和对战争的厌弃与怨恨。
3.A 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错误,诗中并没有刻画未见之前的相思之苦,也没有描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而在这个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的时候,这位女子正在思念她的“君子”。环境愈是凄凉,相思之苦愈是浓厚。
5.D 6.①“我心伤悲”是全诗的关键句,②首章奠定伤悲的基调,其余四章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③无论是“怀归”还是“将母来谂”都是“伤悲”的具体表现。(或:“将母来谂”,篇末揭旨,是全诗的关键句,是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最根本原因。)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D.“诗歌没有采用赋的手法”理解有误,全诗采用了“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悲伤”和“怀归”之情。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析这两句在诗中有一定的联系,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只要在尊重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分析都可以。如认为关键诗句是“我心伤悲”为例来分析诗歌内容。
《小雅·四牡》为行役诗,全诗五章,基本上都采用赋的手法。从谋篇布局来看,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诗歌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首章“我心伤悲”是定调,具体来分析,以下各章内容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全诗渗透着一种伤感色彩。二章“启处”是安居乐业尽孝的基础,三、四章写父、母,“父天母地”是古人的观念,次序不能移易。全诗有三章写到马,因为马是载客的主体。“四马騑騑,周道倭迟”,马儿跑得快,跑得累,而道路又是那么曲折悠远,漫无尽头。风尘仆仆的小官吏知道马车跑得越快,离故乡和亲人就越远。他脑子里不是想那神圣的“王事”差使,他只在想一件事:“归”。却又用“岂不怀归”那样吞吐含蓄的反问句式来表达,表现了丰富细腻一言难尽的思想感情。接下来诗歌又用“雛”的闲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写马的苦和累,其正意是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总体来看,就是“我心伤悲”的原因。
如“将母来谂”,三、四章写父、母,末章念母,是承四章而来,以母概父。全诗层次井然。末章结句“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篇末揭旨,道出不能尽孝的悲哀。
7.D 8.(1)①劳动场景不同:《芣苢》主要表现姑娘们采摘时的劳动场景及她们娴熟的采摘技艺;《十亩之间》侧重表现采摘后从桑园归家的场景。②情感相似:情感都流露出欢乐、欣喜之情。《芣苢》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表现紧张、热烈的劳动过程体现喜悦、欢快的心情;《十亩之间》描写了妇女采摘将结束的画面,突显的是收获后的满足、轻松、和乐的闲情。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
D.“都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过程”错误,本诗描写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但没有细腻生动地描绘劳动的过程。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劳动场景不同:
《芣苢》写“薄言采之……薄言有之。……薄言掇之。……薄言捋之。……薄言袺之。……薄言襭之”,主要表现的是姑娘们采摘时的劳动场景及她们娴熟的采摘技能;
《十亩之间》写“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侧重表现采摘后从桑园回家的场景。
情感相似:情感都流露出欢乐、欣喜之情。
“芣苢”全诗“采采”共出现六次,一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売的光彩注目,逗人喜爱,因而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表现紧张、热烈的劳动过程,体现喜悦、欢快的心情。
《十亩之间》描写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全诗描写妇女采摘将结束的画面,突显的是收获后的满足、轻松、和乐的闲情。
9.A 10.①结构方面:上下句和上下段的结构基本相同,具有整齐、和谐的形式美。
②内容情感:反复书写登高望乡的形象和劝慰之语,强化其思乡念亲之情。
③阅读效果:三章反复咏唱,增强诗歌节奏和音乐感,产生了回环往复美。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它并没有独特的价值”赏析不当。与另外两个称谓相比,“予季”突显了母亲的爱怜之意。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结构上,全诗三章,每章六句,重章叠唱,每章开首两句“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直接抒发思亲之情;然后“父曰”“母曰”“兄曰”从对面设想亲人之念己之心。上下句和上下段的结构基本相同,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表达效果上,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整齐和谐的音韵美。
内容上,全诗一共三章,都使用了赋的手法,叙写了抒情主人公登上高山的行为与心理。“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反复书写登高望乡的形象,“父曰”“母曰”“兄曰”运用对写手法,从对方角度,设想亲人的思念场景,反复书写劝慰之语,强化其思乡念亲之情。
11.B 12.①《中谷有蓷》以“益母草”起兴,益母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自然地引起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联想,以益母草的枯萎比喻女子容颜的衰老,表达遇人不淑、命运凄惨的痛苦与悲伤。
②《氓》以“桑树”起兴,采桑养蚕,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劳动生活,以此起兴,自然真切。以桑叶的变化比喻女子容颜由光鲜美丽逐渐衰老憔悴,以斑鸠贪吃桑葚喻女子沉溺爱情,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爱情、婚姻不幸的悲叹和领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是‘赋’的写法”错,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复吟咏,写出女子遇人不淑,最终痛苦、悲伤、愤怒。应是“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中谷有蓷》,诗歌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诗歌用益母草起兴,作用有二:一是这种植物与妇女关系密切,提起益母草,可以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生育、家庭、夫妻,由草及人,充分发挥诗歌联想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经干枯了,益母草晒干,可入药。妇女被抛弃,入药的益母草的意义在于:促进夫妻感情和有益于生儿育女的药草,与被离弃的妇女放在一起,对比强烈,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妇女命运真的太悲惨。
《氓》第三、四两章记述了男子对女主人公由热恋到生厌的转变。其中以桑叶未落的“沃若”之状,喻女子年轻貌美,婚姻生活和美幸福;以桑叶已落的“黄陨”之态,喻女子年老色衰,婚姻生活出现裂缝,两喻皆是兴中有比。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容貌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写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劝说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于爱情。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
13.B 14.①孔子指出:祭祀祖先的礼仪是根本;秉承文王的功德是枝叶。②“於穆清庙,肃雝显相”“骏奔走在庙”都是“敬宗庙之礼”:恭敬肃穆,感念先人的伟业。③“秉文之德”,就是要“济济多士”“无射于人”:培养人才,毫不懈怠地继承先人的功德。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只有秉承文王的功德,才能有……”条件和结论颠倒,“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应为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秉承文王的功德从而巩固统治。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找出孔子话中的比喻句,即“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蘖”,然后结合本诗分析含义。
“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是把“敬宗庙之礼”比喻为“本”,即祭祀祖先的礼仪是根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蘖”是把“秉文之德”比喻为“蘖”,即秉承文王的功德是枝叶。
本诗中“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是说宗庙庄严而清静,助祭的公卿高贵又雍容,“骏奔走在庙”是说公卿们敏捷地在庙中奔跑操劳,都体现了恭敬肃穆,感念先人的伟业,属于“敬宗庙之礼”。
“秉文之德”体现在本诗的“济济多士”和“无射于人斯”,“济济多士”是说官吏众多,“无射于人斯”是说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和背弃文王的美德,也就是说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毫不懈怠地继承先人的功德。
15.B 16.C 17.答案示例:我认同“讽宣王求贤山林也”这种理解,意思是讽劝统治者招贤纳士。本诗写园以包容的姿态容纳鹤、鱼、高大的檀树、矮小的灌木等各类景物,喻指君王也应该有胸怀接纳各类人才。最后两句说它山之石可以打磨出美玉,人才的作用和山石一样,君王接纳更多人才,就能够实现美政。
【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本诗从园内写到园外”错误。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歌是从园外写到园内,而不是“从园内写到园外”。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A.描写鱼儿在树阴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
B.描写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C.诗句的意思是: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此句没有表示描写鱼游的情状。
D.描写野鸟游鱼自由往来,这身如同寄于水云之间。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
此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启迪胸怀的哲理诗。九皋之沼泽,不可谓不大。沼泽中有泽有皋,有深有浅,有鸟有鱼,有高大乔木也有低矮树木,兼容并蓄,其所有一切,不可谓不丰富。然而,任何事物,只要有范围,便有局限,就需要更大世界中之物的援助。本诗写园以包容的姿态容纳鹤、鱼、高大的檀树、矮小的灌木等各类景物,喻指君王也应该有胸怀接纳各类人才。
诗篇如此的描述,其无言的思想皎然可鉴,那就是人永远需要超旷的心胸,着眼于更大的世界。最后两句说它山之石可以打磨出美玉,人才的作用和山石一样,君王接纳更多人才,就能够实现美政。
18.C 19.以《鹊巢》为例:
①诗歌每章四句,每两句构成一个拍子。节奏感强烈而整齐,富有音乐美。
②采用重章叠唱、回环复沓的方式。每章字数、句数完全相等,除有几个字“居”“方”“盈”,“御”“将”“成”变化外,其余语句都重复,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增强了音乐的美感享受。
③隔句押韵,第一章“居”“御”相押,第二章“方”“将”相押,第三章“盈”“成”相押,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
④每章以“之”附于押韵字之后,有增添韵律感的作用。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华丽的语言”错。《鹊巢》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先,《鹊巢》的音乐美体现在句式和节奏上。每章有四句,如“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且每两句一拍,节奏感强烈而整齐,富有音乐美。
其次,《鹊巢》的音乐美表现在艺术手法上。每章都是四句,每句四字,每章十六字,这样,字数和句数完全相等,只有几个字“居”“方”“盈”,“御”“将”“成”变化外,其余语句都重复,全诗采用重章叠唱、回环复沓的方式,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增强了音乐的美感享受。
再次,《鹊巢》的音乐美表现在押韵上。诗中隔句押韵,如“维鸠居之”中的“居”和“百两御之”中的“御”相押,“维鸠方之”中的“方”和“百两将之”中的“将”相押,“维鸠盈之”中的“盈”和“百两成之”中的“成”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
最后,《鹊巢》的音乐美表现在词语运用上。从“居之”“御之”,“方之”“将之”,“盈之”“成之”分析,每章都把“之”附于押韵字之后,有增添韵律感的作用。
分析《桃夭》亦可以从句式、节奏、艺术手法、押韵、词语运用等方面分析,两首诗歌以上各方面类似,故可借鉴《鹊巢》来分析《桃夭》。
20.C 21.A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全诗诗意并列呈现”,错误,每组词意有差别,由子孙而时代而聚集,形成了诗意的层递。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手法、形象的综合赏析能力。
A.“用它来比喻人的繁衍能力”错误,因“螽斯”的繁殖力很强,生命力旺盛,用它的多子比喻人的多子,表达对多子者的祝福。不是比喻“人的繁衍能力”。
故选A。
22.C 23.①无心梳妆打扮,任头发蓬乱,不修饰面容。
②甘心因思念而头痛。
③忧思成病,想借忘忧草来排遣内心的痛苦。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都使用了比兴手法”错误,诗歌中画横线句子没有使用比兴手法。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概括出:无心梳妆打扮,任头发蓬乱,不修饰面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可概括出:甘心因思念而头痛。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可概括出:忧思成病,想借忘忧草来排遣内心的痛苦。
24.D 25.这两首诗在主旨上的共同之处是对统治者的剥削进行了批评、控诉。不同之处是批判的程度有所不同,《魏风·伐檀》只是对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进行了质问,表达了愤懑之情。《硕鼠》对统治者的讽刺更为辛辣,否定更为彻底,并且表达了“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决绝之心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标志着奴隶们清醒的认识和觉醒”错误。当时的奴隶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主旨的能力。
相同之处:《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对统治者的剥削进行了批评、控诉。《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三岁贯女,莫我肯德”“三岁贯女,莫我肯劳”也对统治者的剥削进行了批评、控诉。
不同之处:批判的程度有所不同,《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统治者不播种、不收割,却有三百捆禾;不冬狩不夜猎,却有猪獾、兽、鹌鹑挂满了庭院。这只是对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进行了质问,表达了愤懑之情。
《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三岁贯女,莫我肯德”“三岁贯女,莫我肯劳”表达了奴隶们多年辛苦养活统治者,统治者不顾及他们的生活,不感激他们拼死拼活的辛勤劳作。对统治者的讽刺更为辛辣,否定更为彻底,并且表达了“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逝将去女,适彼乐国”“逝将去女,适彼乐郊”的决绝之心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26.C 27.①第一章侧重于“仪”之内修,君子应有美好的行为品质,做到“其仪一”(信守法度规范),“心如结”(内心笃定如一);
②第二章侧重于“仪”之外美,君子应有华贵得体的衣冠服饰,丝带、皮帽等,将“仪”具体化、形象化;
③第三、四章侧重“仪”之作用,君子应没有差误,以身作则,成为四国之典范、国人之楷模。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目的是劝谕‘国人’应保持操守不变”有误,小鸟尚未成熟,欢快成长,故行动也无一定之规,也含各得其所之意,故并非“劝谕‘国人’”。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第一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此章侧重于“仪”之内修,强调君子应有美好的行为品质,做到“其仪一”“心如结”。
第二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②丝。其带伊丝,其弁③伊骐”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此章侧重于“仪”之外美,君子应有华贵得体的衣冠服饰,丝带、皮帽等,将“仪”具体化、形象化。
第三、四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正是国人,胡不万年”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寿无疆。此两章侧重“仪”之作用,君子应没有差误,以身作则,成为四国之典范、国人之楷模。
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意谓:这样贤明的君王,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对于一个暴君昏主,人们是不会如此祝福的。
28.B 29.(1)相同点:《卫风 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
(2)不同点:《卫风·氓》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以及对前夫的决绝之情。《上山采蘼芜》表现女主人公被抛弃后仍关心着前夫,表达了对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解析】28.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分析错误,诗歌中心怀愧意的故夫急于表白,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表明有男子对休妻有悔恨之意,但他没有向前妻道歉。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1)分析相同点
《卫风 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句,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表明女主人公是勤劳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表明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
《上山采蘼芜》中“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通过“故夫”自己的口来与“新人”作比较,说明弃妇手脚不笨,劳动并不偷懒,表现出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
《卫风 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
(2)分析不同点
《卫风·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的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对前夫态度是决绝的。
《上山采蘼芜》是说女主人公上山采蘼芜,下山时遇到弃她而去的丈夫,仍旧情难忘的关怀着丈夫,问他新人何如。通过前夫的回答,可以看出,前夫仍眷念着前妻,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30.D 31.①“青青子衿”象征知识与才能,代表的正是曹操日思夜想的青年俊秀。
②据郑玄笺:“礼,父母在,衣纯以青”,“青青子衿”又可隐喻忠孝、淳厚的人品,这也正是曹操所求贤才的重要品质。
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指对情人的思念,此处隐喻对贤才的思慕。
④用典中被省略的“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表达了因天下青年才俊不够主动或者说不理解其政治抱负而产生的寂寞之情和悲凉之感!作者的英雄气概、一统天下的韬略伟志,竟然鲜有人知,这也就是他“沉吟至今”“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深层次的缘由。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错误。运用比兴和引用的手法,而不是借代。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两首诗歌可知,曹操《短歌行》化用了《子衿》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
“青青”二句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
首先,“青青子衿”所代表的“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所以,由此可直接看出,“青青子衿”象征知识与才能,代表的正是曹操日思夜想的青年俊秀。
其次,根据注释中“又,郑玄曰:‘礼,父母在,衣纯以青。’意为父母健在,应着纯青色衣服以示孝敬。”可知,这里的“青青子衿”还代表孝道。而在中国古代,这是评判一个人德行的首要标准。所以,“青青子衿”又可隐喻忠孝、淳厚的人品,这也正是曹操所求贤才的重要品质。
综合上述两者,可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指对情人的思念,此处隐喻对贤才的思慕。
此外,曹操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曹操在这里也表达了因天下青年才俊不够主动或者说不理解其政治抱负而产生的寂寞之情和悲凉之感!作者的英雄气概、一统天下的韬略伟志,竟然鲜有人知,以至于他只能暗暗呼喊“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也就是他“沉吟至今”“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深层次的缘由。
32.D 33.①《有所思》的情感态度:由气愤到伤感到无奈。
②《氓》的情感态度:先怨恨,后悲伤,最终释怀。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错误。“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意思: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可见诗句是女子的回忆和忧虑。
故选D。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一)《有所思》的情感态度:
“闻君有他心”以下七句,写了女主人公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后,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愤然砸毁信物,通过写“拉杂”、“摧烧”等动作表达了其愤激的态度。“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写女主人公被弃后愤恨决绝的心情。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体现伤感之情。
“妃呼稀”,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东方须臾高知之!”,彻夜未眠仍未放下,体现了其无奈的情感。
(二)《氓》的情感态度: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先是表现出对负心男子的怨恨,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女主人公想起在家日日辛苦操劳后反被施暴,内心不觉悲伤。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他一手推翻了,女主人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最终释怀。
34.C 35.赋。《静女》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的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内容平铺直叙,把人的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即运用了赋的手法。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无论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错误。诗中说“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意思是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诗中没有提到“无论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
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以彼物比此物,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静女》全诗都是直接铺陈叙述,是赋表现手法的体现。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此诗叙述的是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内容平铺直叙,把人的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36.C 37.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解析】3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C.“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分析有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故选C。
37.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战歌,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情感和大无畏精神。
整首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抒发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38.C 39.①《芣苢》a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节奏鲜明轻快、音韵和谐优美;b赋的手法:通过铺陈排比描绘了一幅采集野菜的图景。c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a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b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比喻,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c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杜鹃啼叫属于动景。
故选C。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此外,诗歌通篇铺陈采摘“芣苢”的场景,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这是采用了《诗经》中赋的手法。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纵观全诗,可以看出全诗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40.C 41. 重章叠唱(重章叠句) 思念(相思、想念) 关怀(担忧、牵挂) 42.写夕阳余晖下禽畜归来会合,烘托出乡村晚景的恬静美好,有人服役未归的现实因此也就更加牵引人的心绪;居家人情不自禁要想,久役未归的人情形又会如何,思念和担心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日常的不堪来反映居家人内心的愤怒”说法有误。“鸡栖于埘”描绘的是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个场景并没有“不堪”。且“愤怒”过于极端,这里重点展现的还是思妇等待家人的怅惘。
故选C。
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第一空,这首诗的两章中,充满了大量如“君子于役”“曷”“鸡栖于”“日之夕矣,羊牛下”“君子于役”的相同内容,可见,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也就是重章叠唱(重章叠句)手法。
第二空,第一章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和“如之何勿思”:叫我怎么不把他来想可以看出,这里侧重抒发思念(相思、想念)之情。
根据最后一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的意思丈夫服役在远方,但愿不会饿肚肠,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丈夫的担忧与牵挂。
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与情的关系的能力。
诗歌中,“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几句,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在平常人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一天的劳作结束后,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一个家庭相聚、休憩,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只能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居家人情不自禁地想久役未归的人此时此刻情形又会如何。由此,读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
43.C 44.示例:“可以群”,意为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彼此感染。本诗通过男女间互赠礼物定同心之约,赞美了美好的爱情,表达的是相知相交的美好感情。回报之物价值远超投赠之物,正是因为懂得珍惜对方的感情,你赠我回,感情自能和谐。所以本诗体现了孔子说的“可以群”。
【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感情飘忽不定”错,诗中人物之间互赠信物不断变化,运用的是《诗经》中重章叠唱的手法,三章除了“投报”之物变易,其余均只字未变,保持了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并且对方三次投予自己水果,而自己却报以美玉,所回报之物与所受赠之物的价值相差极大,体现的是相知相交的一种崇高情谊,表达的是对他人对自己情意的珍视,是爱慕之情的表露。
故选C。
4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诗》可以使人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和鼓舞;可以观察人情风俗的盛衰,认识社会现实;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彼此感染,和谐相处;可以抒发心中不平,讽刺不良政治。
如选择“可以群”,意为诗可以通过情感交流,感染读者。
本诗从字面描写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诗中写对方三次投予自己水果,而自己却报以美玉,所回报之物与所受赠之物的价值相差极大,体现的是古人相知相交的一种崇高情谊。你送我的东西虽然微渺,但于我而言象征着“礼轻情意重”,所以我要以珍贵之物作为馈赠,以表达我对你的深情厚谊。在这里,所赠之物是什么不再重要,它只作为情感沟通的一个载体或桥梁存在,而彼此双方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那份契合早已超越了一切形式。所以诗人三次强调“匪报也”,表明礼物的交换不是简单的价值酬偿,而是代表着对双方“永以为好”的美好祝福和期冀,使“投报”的内涵得以延展,而全诗的境界也得到升华。
由此启发我们,当你遇到值得珍视的情感,一定要懂得回报,让彼此的感情更加融洽。这种情感包括爱情、亲情、友情。这种情感注重的是考虑对方的心理,力求使对方心理获得平衡与满足,以求彼此间心心相印,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看重的是它的象征意义。如能做到这一点,无论哪种感情都会很和谐。所以说该诗正如孔子所言“可以群”。
45.D 46.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的劳动景象。传达出劳动的欢乐和情趣。
【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这首诗采用‘比’的手法”错,这首诗主要采用的是赋的手法。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
故选D。
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场景,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妇女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些动作分别是采摘、获得、摘取、从茎上成把地采取、提起衣襟兜、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由此概括出: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的劳动景象。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可见这首诗用欢快的节奏传达出劳动的欢乐和情趣。
47.A 48.①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父母何怙、何食、何常);
②自己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曷其有所”);
③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曷其有极”);
④因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渴望回归正常生活(“曷其有常”)。
【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比兴’的艺术手法”错,应为“起兴”的艺术手法。
故选A。
48.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本诗重章叠句,每一章都体现了一个情感的侧重点。三章中的“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都抒发了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
②第一章意思是: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靠谁养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何时才能回家乡?结尾的“曷其有所”,一句反问,抒发了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
③第二章意思是:大雁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赡养父母哪有粮?高高在上老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结尾的“曷其有极”,一句反问,抒发了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
④第三章意思是:大雁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用啥去给父母尝?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结尾的“曷其有常”,一句反问,抒发了因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和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
49.B 50.C 51.《葛生》诗中两次出现“夏之日”“冬之夜”,是古体诗中重章叠句艺术手法的运用,但其中“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则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再联系“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突出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
【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锦衾烂兮’写锦缎制成的被子已经破烂不堪”理解错误。“锦衾烂兮”的意思是“锦被多么光华灿烂”。
故选B。
5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比喻。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
B.比兴手法。意思是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由鸟兽想到人。
C.夸张。“海动色”“天改容”实为夸张。
D.拟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
故选C。
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葛生》诗中两次出现“夏之日”“冬之夜”,这是古体诗中常用的重章叠句手法。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在本诗中,作者通过一个小小的变化,将第一句中“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第二句中的“冬之夜,夏之日”,这一变化让两句形成了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结构,这就突出的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从冬到夏,再从夏到冬,时间在循环往复中形成了永恒,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两句后面强调“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表明诗中的主人公对逝去爱人的坚贞爱情,突出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