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22时41分,在山脉连绵的日本千叶县(35.5°N,140.15°E)沿海发生了6.1级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该次地震最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山洪
C.泥石流 D.火山喷发
2.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①在室内,躲到大房间内 ②在室内,用棉被护住头部 ③在室外,避开高大建筑 ④在室外,尽量躲到大树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日本千叶县地处山脉连绵区,地震容易诱发滑坡灾害。第2题,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内应躲避到狭小的空间;在室外,大树容易倒伏。
2019年2月20—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与降水的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此次寒潮( )
A.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
B.西北地区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地区
C.移动方向总体为自西北向东南
D.乌鲁木齐单日最大降水比呼和浩特少
4.此次寒潮的影响最可能使( )
A.塔里木盆地棉铃虫数量激增
B.重庆市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较大
C.内蒙古高原上河流流量大增
D.广州市因道路结冰造成交通拥堵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寒潮的来源地;西北地区的降温幅度小于南方地区;寒潮的移动方向总体是自西北向东南;根据降水的特点可知,乌鲁木齐单日最大降水量大于呼和浩特。第4题,塔里木盆地在冬季无法种植农作物;寒潮导致气温较低,重庆市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较大;降水较少,内蒙古高原上河流流量增加较少;广州位于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不会出现道路结冰现象。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虽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但人类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多发无关的是( )
A.我国位于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
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
D.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6.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区是( )
A.黄河河口三角洲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天山北麓
答案:5.C 6.C
解析:第5题,我国的地质灾害多表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其形成和地质、地形、气候有关,抵御灾害的能力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无关。第6题,泥石流多形成于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地区。
堰塞湖是由火山喷发、地震、滑坡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右图为某地9月13日形成的堰塞湖,其物质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分析,导致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地震 B.滑坡
C.火山喷发 D.洪涝灾害
8.当地政府应对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 )
A.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
B.利用堰塞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
C.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定并执行应急方案
D.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结合图中堰塞体的位置和等高线的变化可知,山体滑坡形成堰塞体拦截了河流是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第8题,堰塞湖对上游地区的村庄影响较小;形成堰塞湖的堰塞体松散,极易再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不合理;防御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加强监测,并制定应急方案以减轻生命和财产损失;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会造成下游地区水量猛增,出现洪涝灾害。
云南小江流域(长江支流),干湿季分明,小江断裂带贯穿其中,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在小江流域,人们运用阶梯—深潭系统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改造。图1、图2示意云南小江流域某人工河流阶梯—深潭俯视图及纵向剖面。据此完成9~10题。
图1
图2
9.小江流域被称为“泥石流自然博物馆”的自然原因有( )
①断裂发育,岩石破碎 ②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雨季降水强度大 ④大量砍伐森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阶梯—深潭微河流系统建成后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减少,主要是该系统改变了( )
A.流域降水强度
B.流水侵蚀强度
C.河床地质结构
D.河流流水方向
答案:9.A 10.B
解析:第9题,小江流域被称为“泥石流自然博物馆”说明小江流域泥石流多发,泥石流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地表岩石破碎并且降水强度较大。第10题,阶梯—深潭微河流系统建成后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减少是因为该系统能够调节地表径流,改变流量,所以能够减少流水侵蚀的强度。
为防御自然灾害,减少损失,很多地方均设置有应急避难场所,读图,完成11~12题。
11.学校的下列地点最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是( )
A.宿舍 B.食堂
C.教室 D.操场
12.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台风 B.寒潮
C.干旱 D.地震
答案:11.D 12.D
解析:第11题,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急避难场所选择,需要的是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无有危害的较高建筑物等区域,宿舍、食堂和教室都是建筑物,不适宜,操场宽大平坦,无建筑物。第12题,当地震来临时,灾害短时间内发生,破坏性较大,因此设置避难场所非常有必要,可以指示人群逃离危险,迅速寻找到避难之地。
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地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读图,完成13~14题。
13.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 )
①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②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④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3.A 14.D
解析:第1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最多的地区应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而在一场地震中,破坏性最大处往往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越接近震中且城镇越密集的地区,人员伤亡越多,损失越惨重,因此投入救援的力量越多。综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丙两地烈度较大,但甲地居民点较多,故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第14题,与图中其他地区相比,丙地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交通最为不便;由于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震过后,该地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由图中判断,丙地位于断裂带附近,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丙地与其他地点都位于青藏高原上,都面临高寒缺氧的问题。
下图为吉林西部湿地分区图,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反映了湿地年内的稳定程度。据此完成15~16题。
分区 Ⅰ区 Ⅱ区 Ⅲ区 Ⅳ区
湿地水资源 补给类型 降雨 季节性河水、 降雨 河水、降雨 地下水、 降雨
湿地面积季 节变化率/% >30 20—30 10—20 <10
15.想要准确、及时地了解湿地面积的变化状况,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6.影响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的主要因素是( )
A.冬季积雪量
B.夏季风
C.地势
D.植被覆盖度
答案:15.D 16.B
解析:第15题,及时获取湿地面积的技术为遥感技术,湿地面积变化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的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第16题,四类分区湿地水资源的补给类型都有降雨,因此,降雨是湿地最主要的补给类型。吉林的降雨主要与夏季风有关,因此,影响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
下图为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区某区域相关资料的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据此判断图中最易发生滑坡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一般来说,信号收发站的海拔越高,则其覆盖的范围越大。若通信公司要在本区域建立信号收发站,则最为合适的地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7.B 18.D
解析:第17题,若岩层倾斜方向与坡向一致,易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从图中可看出坡向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的区域是乙。第18题,信号收发站的海拔越高,则其覆盖的范围越大,丁地海拔最高,最适合建收发站。
“超级自行车”能在行进过程中实时推送心率、血压、脉搏、速度、骑行距离等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科学化的分析,提供最佳骑行路线和有效建议。据此完成19~20题。
19.提供最佳骑行路线过程中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0.下列关于“超级自行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下,比汽车更便捷
B.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C.越来越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D.属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答案:19.C 20.A
解析:第19题,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特征,能够“对数据进行科学化的分析,提供最佳骑行路线和有效建议”的为地理信息系统。第20题,自行车比汽车更便捷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在长途运输中,自行车并不便捷。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每年雨季,孟加拉国均会发生洪涝灾害。下图为孟加拉国简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2分)
(2)孟加拉国多洪涝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为了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孟加拉国应采取哪些措施 (4分)
答案:(1)以平原为主(大部分为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平,北高南低。
(2)自然原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3)加强洪涝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加强河流的治理;保护植被;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提高救灾能力;寻求国际合作与国际救援;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
解析:第(1)题,由图中河流分布、流向可知该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第(2)题,洪涝的成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第(3)题,从减少洪涝的发生、灾害监测、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等方面分析。
22.(10分)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乙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减轻该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4分)
(2)图中甲气象灾害的名称是 ,发生在 季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该气象灾害对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的影响较小,请简述其原因。(6分)
答案:(1)乙气象灾害是台风。台风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强风、暴雨、风暴潮。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2)寒潮 春、秋 西藏、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受寒潮影响较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远离冬季风源地;此外,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沿途受阴山、秦岭、南岭等山脉的层层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加上受南方温暖地面的影响,寒冷程度降低,所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很少受寒潮影响。
解析:甲自然灾害从陆地内部吹向海洋,乙自然灾害从海洋吹向陆地,分析可知甲为寒潮,乙为台风。台风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方面,减轻其危害的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和预报。我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春、秋季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由于距冬季风源地较远,受秦岭、南岭等山脉的阻挡作用影响,我国的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小。
23.(10分)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该地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4分)
(2)说出防范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1)分布特点:泥石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山区河谷地段。自然原因:该地地质条件复杂,地表碎屑物多;地势起伏较大,沟谷发育;降水集中,多暴雨。
(2)关注当地气象及灾害预报;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逃离;不要在河滩和山谷中露营(大雨时不宜在沟谷停留;不宜在有大量固体堆积物的陡坡下避风、避雨)。
解析:注意高风险区在图中的位置,空间分布要用图中信息(山脉、河流)来回答;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势起伏、松散物质、降水等角度分析。防范措施包括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等方面。
24.(10分)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水灾1029次,旱灾1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比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1949年后,全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更为严重。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受旱面积1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067万公顷,20年间翻了一番还多,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严重。
材料二 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图。
(1)简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地理分布特点。(4分)
(2)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与成灾强度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试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1)东部季风区特别是沿海地区旱灾严重,西部非季风区很少出现旱灾。
(2)全球变暖,蒸发加剧;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弱;人口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用水量增加;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加剧了灾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干旱灾害的分布、成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会看图,通过读图可以得出地理分布特点。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成灾强度的增加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第六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22时41分,在山脉连绵的日本千叶县(35.5°N,140.15°E)沿海发生了6.1级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该次地震最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山洪
C.泥石流 D.火山喷发
2.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①在室内,躲到大房间内 ②在室内,用棉被护住头部 ③在室外,避开高大建筑 ④在室外,尽量躲到大树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9年2月20—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与降水的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此次寒潮( )
A.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
B.西北地区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地区
C.移动方向总体为自西北向东南
D.乌鲁木齐单日最大降水比呼和浩特少
4.此次寒潮的影响最可能使( )
A.塔里木盆地棉铃虫数量激增
B.重庆市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较大
C.内蒙古高原上河流流量大增
D.广州市因道路结冰造成交通拥堵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虽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但人类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多发无关的是( )
A.我国位于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
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
D.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6.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区是( )
A.黄河河口三角洲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天山北麓
堰塞湖是由火山喷发、地震、滑坡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右图为某地9月13日形成的堰塞湖,其物质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分析,导致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地震 B.滑坡
C.火山喷发 D.洪涝灾害
8.当地政府应对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 )
A.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
B.利用堰塞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
C.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定并执行应急方案
D.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
云南小江流域(长江支流),干湿季分明,小江断裂带贯穿其中,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在小江流域,人们运用阶梯—深潭系统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改造。图1、图2示意云南小江流域某人工河流阶梯—深潭俯视图及纵向剖面。据此完成9~10题。
图1
图2
9.小江流域被称为“泥石流自然博物馆”的自然原因有( )
①断裂发育,岩石破碎 ②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雨季降水强度大 ④大量砍伐森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阶梯—深潭微河流系统建成后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减少,主要是该系统改变了( )
A.流域降水强度
B.流水侵蚀强度
C.河床地质结构
D.河流流水方向
为防御自然灾害,减少损失,很多地方均设置有应急避难场所,读图,完成11~12题。
11.学校的下列地点最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是( )
A.宿舍 B.食堂
C.教室 D.操场
12.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台风 B.寒潮
C.干旱 D.地震
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地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读图,完成13~14题。
13.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 )
①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②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④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吉林西部湿地分区图,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反映了湿地年内的稳定程度。据此完成15~16题。
分区 Ⅰ区 Ⅱ区 Ⅲ区 Ⅳ区
湿地水资源 补给类型 降雨 季节性河水、 降雨 河水、降雨 地下水、 降雨
湿地面积季 节变化率/% >30 20—30 10—20 <10
15.想要准确、及时地了解湿地面积的变化状况,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6.影响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的主要因素是( )
A.冬季积雪量
B.夏季风
C.地势
D.植被覆盖度
下图为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区某区域相关资料的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据此判断图中最易发生滑坡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一般来说,信号收发站的海拔越高,则其覆盖的范围越大。若通信公司要在本区域建立信号收发站,则最为合适的地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超级自行车”能在行进过程中实时推送心率、血压、脉搏、速度、骑行距离等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科学化的分析,提供最佳骑行路线和有效建议。据此完成19~20题。
19.提供最佳骑行路线过程中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0.下列关于“超级自行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下,比汽车更便捷
B.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C.越来越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D.属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每年雨季,孟加拉国均会发生洪涝灾害。下图为孟加拉国简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2分)
(2)孟加拉国多洪涝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为了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孟加拉国应采取哪些措施 (4分)
22.(10分)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乙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减轻该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4分)
(2)图中甲气象灾害的名称是 ,发生在 季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该气象灾害对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的影响较小,请简述其原因。(6分)
23.(10分)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该地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4分)
(2)说出防范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6分)
24.(10分)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水灾1029次,旱灾1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比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1949年后,全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更为严重。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受旱面积1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067万公顷,20年间翻了一番还多,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严重。
材料二 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图。
(1)简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地理分布特点。(4分)
(2)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与成灾强度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试分析其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