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3-13 14:0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 自主探究 列表分析 比较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图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因此,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
提问:
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
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其他组点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象、实际的示意图)
4、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这说明三大岩石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活动1。
5、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完成P31活动2。
承转:读图2-1-6试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学生对图中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并归纳总结)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试解释下列现象: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填表
地质构造
形成
基本单元
岩层形态
地貌形态
褶皱
断层
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
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
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作用形式
地貌类型
典型地貌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
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观察法、绘制示意图法、列表对比法、讨论法等地理
学习方法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重点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流水与风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2、占地壳表面积最大的岩石( )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3、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4、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大理岩、板岩 D、砂岩、花岗岩
5、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6、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的变迁
B、升降运动可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C、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7、关于地质构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B、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
C、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是地形形态上的差异
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
8、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 )
A、内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
9、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崎岖,是由于( )
A、流水的搬运和侵蚀 B、风力的搬运和侵蚀
C、风力的沉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 D、流水的搬运、风力的侵蚀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数字代表外力作用的风力、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列组合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①② D、④⑤①②③
11、形成太湖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12、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回答
(1)物质
甲代表 ,乙代表 ,
丙代表 ,丁代表 ,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A B
C D E与 含义相同。
(3)从能量来源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 和地球外部的

13、读某地址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表示的褶皱类型:A B ,A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
(2)褶皱构造上的覆盖岩层是 形成的。这个地方的地壳运动状况是 。
受过的外力作用有:
(3)如果要寻找油气,应在 中找,要寻找地下水,应在 中找。
(4)如果要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在A还是B? 。
原因是:
14、读图3-2-3回答:
(1)河流两岸的峭壁是河流 作用的结果,按力的来源属 作用。
(2)河流将从山上冲下的泥沙带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区,营造出 和 地貌,此作用过程叫 。
(3)图示河段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4)此河段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应采取的首要治理措施是 。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认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及其季风的形成,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机器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的特点
通过合作学习、实验、集体讨论,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地理探究、学科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水、水杯、酒精灯、铁架等
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问题:你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带着暴风雨席卷墨西哥湾,以超过两百公里的时速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海岸登陆,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在内的南部4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飓风过后,新奥尔几乎变成一座废城 ,重建工作将难以展开。据所知,飓风目前已造成数千人死亡。那么这种飓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老师相信: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背景设置:1、回忆初中化学学科中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还有哪些对地球生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对生命有什么影响?
2、宇航员进入太空所穿的宇航服有哪些功能?为什么需要这些功能?
3、飞机为什么常常在1万米左右的高空飞行?
学生广泛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出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表(1)
大气的成分
作用
主要
成分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臭氧
能吸收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表(2)
大气分层
高度(KM)
气温垂直变化(高度增加)
空气运动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2000—3000
密度小,气压低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对流层-50—55
递增
以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地球生物
对流层
低纬:17-18
高纬:8-9
递减
对流运动强烈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影响人类一系列生产活动
活动:见图2-2-5,寒冷季节,室外万木凋零,而温室内却春意盎然,你能说出温室保温的原理吗?
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集体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
三、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实验展示:把半杯水放在酒精灯下加热,让学生观察水开的时候,水体是怎样流动的。
学生认真观察,讨论结论。
教师:假如是大气,也会产生如此运动,我们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让一位学生上黑板绘制大气热力环流图。
冷 热 冷
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活动”中海风和陆风的形成。你还能说出哪些现象与此相关吗?
根据热力环流图,大气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大气水平运动——风
(让学生回忆物理学中的力的合成知识,培养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影响:大气运动的原动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如何?(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保持一致,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
方向:与风向垂直
影响: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如何?(课件展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高空大气存在)
(3)摩檫力
方向:与方向相反
影响: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
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檫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如何?(课件展示)(风向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在近地面大气存在)
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他的右后方还是左前方?(右后方)
[背景知识]:风向是怎样命名的?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即风从哪个方向来,就以此来命名风向。例如,我国东部地区夏季从东南方向吹来,因此说夏季吹东南风,冬季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所以冬季吹西北风。
四、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介绍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图
课件展示:假如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分小组让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同座位的同学之间相互指认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问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后就静止的分布在相应的位置吗?(否)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集体讨论:1、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飞行时间需要3。5个小时,但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京,只要3小时,原因是什么?
在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升起的旗子向什么方向飘扬?
上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没有考虑近地面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是理想的模式。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学生感悟: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在夏季或冬季到海滨度假?
学生讨论
结论:海陆具有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同纬度的海洋增温慢,形成高气压;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气压,同纬度的海洋降温慢,形成低气压。
指导学生观察1、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指导学生从图上分析1、7月北半球陆上和海洋气压中心分布。
问题:为何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不明显?
结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冬、夏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情景设置:1、同学们,我们这个地区夏季经常吹什么风?冬季经常吹什么风?
2、印度这个国家,6-9月份经常暴雨成灾,其他月份又经常发生严重的干旱,为什么?
指导学生读图2-2-15,完成【活动】内容 ,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不同,海陆之间的盛行风向不同。
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分析后回答。
(主要是海陆的热力差异;还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的移动的影响。)
集体讨论:1、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最典型?
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情景设置: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同学们能看懂天气图吗?能听懂天气形势预报吗?
要看懂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必须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锋面?锋面的特征是什么?
( 一)、锋面系统
1、什么是锋面?
(1).定义
(2).特征 a、锋面上侧为暖气团,下侧为冷气团。
b、锋面附近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了解了什么是锋面,下面我们再看看锋面的分类及其与天气的关系。什么是冷锋、暖锋?
学生思考后回答: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和代表符号。
2、主要锋面类型及其与天气关系
(1)分类 a冷锋 b暖锋
问题:冷锋和暖锋中暖气团的抬升速度哪一个快?
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和思考讨论后得出:冷锋的暖气团是被迫抬升,速度较快;暖锋的暖气团是主动爬升,速度较慢。
问题:暖气团抬升速度的快慢对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和思考讨论后得出:暖气团快速提升,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故而冷锋过境时常出现暴雨、大风天气;暖锋过境时暖气团徐徐爬升,不断凝结,产生云、雨,成为连续性降水。
问题;观察冷锋、暖锋结构图判断降水发生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冷锋降水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发生在锋前。
学生活动:启发学生用简图来表示降水位置。(图略)
(2).锋面过境时的天气
a、冷锋 过境时有大风、暴雨、雨雪天气
b、暖锋过境时有连续性天气
问题:锋面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呢?天气又怎样呢?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都由主动运动过来的气团控制该地;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暖气团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增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取代冷气团位置,气温增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问题: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与哪种锋面有关?
教师总结:列表总结冷锋和暖锋的异同。
气流运动
过境时的天气
过境后的天气
降水位置
冷锋
暖锋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高压?什么叫低压?
学生读书后回答。
问题;从气压分布状况来看,有低压、高压,那么从气流状况来看又可分为什么呢?
读投影图,然后让学生边总结边填表:
气压
气流
中心气流
气流特点
天气状况
低气压
气旋
上升气流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上升
阴雨
高气压
反气旋
下沉气流
北半球顺时针向四周辐散

问题:让同学们分析课本44页图2.22。锋面常常与什么天气系统结合在一起?学生观察分析出:低压系统与气旋结合在一起。
问题: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什么?对锋面有何影响?
学生分析回忆得出:由于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因而也推动锋面逆时针运动。
总结 前面我们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飓风是怎样产生了吧?所学知识去解释天气现象的成因,要培养自己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生完成“活动”。
巩固练习: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了解水循环的途径、规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理解洋流的成因;解释、应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地理图表,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现状的描述,增强学生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并逐渐形成科学发展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图。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同学们,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是什么颜色?(蓝色)为什么会是这种颜色呢?
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水所覆盖,地球又有“水球”之称。水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水以固、液、气三态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及生物体中,它相互转化,不断循环运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圈层——水圈。
本节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水圈的组成及水的循环、运动。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板书课题]
一、水圈的组成。
[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①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式?每组一位代表发言,比一比哪一组说出的形式多。
[多媒体课作展示:地球水体的主要形式]
大气水 0.001%
冰川
水圈 海洋水 96.54% 湖泊水
地表水 土壤水
江、河水
陆地水 沼泽水
生物水
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
②在各种水体中,哪一种占的比重最多?哪些水体形式人类可以直接利用?
③要求学生按各种水体所占的比重画一幅扇形百分比图。
[展示课件:各种水体所占比重图]
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有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这些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很小一部分,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我们必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承转]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地运动,这一过程称水循环。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多媒体展示课件]:水循环示意图。
[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①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哪几种?
②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
③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④在海陆间水循环的各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吗?试举例。
(学生回答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并加以总结)
[活动]学生自学教材P49页4-6段内容,概括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师总结]①水循环不仅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连续统一的水圈,同时也将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联系在一起。
②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得到缓解。
③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水资源才能周而复始地补充更新,成为可再生资源。
④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学生对下述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总结]
既然水是可循环再生的资源,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
[继续活动]比较P50页图2-3-4、2-3-5中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度化有何异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A图中的河流主要靠而水补给,河流径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基本一致,B图中的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河流径流量变化过大往往不利于水资源的利用,径流量太大会造成洪涝灾害,径流量过小又会造成河流断流,造成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严重缺水,甚至饮水发生困难。那么,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调节河流径流呢?你能举出我国对河流径流调节的一些重大工程吗?——三峡工程——主要目的是防洪;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缺水。)
[承转]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为中国人,我们为先辈的光辉业绩而自豪,但同学们是否想过,600年前,在远洋航海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郑和先后率领庞大元伦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他究竟靠什么作为动力呢?同时每次船队为什么总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主要利用洋流和季风)
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洋流概念及分类: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回答:①什么叫洋流?②洋流的主要动力是什么?③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可分为几类?根据洋流的成因,可分为哪几类?
(洋流是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运动的现象。洋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洋流的成因分类:①风海流:近地面风带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运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世界上大多数洋流都是风海流。②密度流:因相邻海区海水向密度大的海区流动称为密度流。③补偿流: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前来补充所形成的洋流补偿流。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提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
2、洋流的分布
[学生活动]读下列全球风带与大洋环流相关模式图,找出风带与大洋洋流的关系以及主要的洋流类型。
(解析:在赤道两侧的信风作用之下,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在中纬度盛行西风的作用下,海水自西向东流动从而形成中纬度西风漂流,大洋东西两侧的海水由于地转偏向力和补偿流动的共作用,形成由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暖流或由高纬流向低纬度的寒流。)
[承转]世界洋流分布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具体的分布受盛行风,陆地轮廓,海陆分布等影响还是很复杂的。
[活动]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示意图。
1)说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
2)分析南纬40o附近海区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相比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南纬40o附近各大洋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其性质是寒流,这是因为①南极是冰雪大陆,气温极低,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水温。②南极大陆周围漂浮着许多冰山,浮水融化吸热降低了海水温度。③南极大陆干冷的极地东风加剧了海水降温。而在北半球,40oN附近的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这两股暖流从低纬度流来,故属暖洋流。)
3)观察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差异,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讨论]假如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瓶应在哪里投放?其可能的路径有哪些?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继续活动]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后,填下表归纳。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 响
举 例
气候
1、 、 纬间 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2、洋流性质:暖流 温 湿、寒流 温 湿。
1、欧洲西部 气候的形成。
2、澳大利亚西海岸 环境的形成。
海洋生物
1、寒暖流交汇 丰富。
2、上升流将深层 物质带到表层。
1、加拿大 渔场,日本 渔场,英国 渔场的形成。
2、秘鲁渔场的形成。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 速,逆流 速。
海洋污染
1、加速污染 。
2、扩大污染 。
油轮发生泄露。
[归纳小结]
1、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都具有的主要环节( )
A.下渗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腾
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 )
A.海陆间大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洋循环 D.水汽输送
3、有关陆地水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主要补给源
B.陆地各水体呈固、液、汽三相状态
C.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沼及冰川水
D.冰川与其他水体间也可以转化和补给
4、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有( )
A.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 B.大气降水和湖泊水
C.冰川融水 D.大气降水
5、成因与上升流有关的世界著名大渔场是( )
A.北海渔场 B.秘鲁渔场 C.纽劳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
6、可能将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区受严重污染的海水带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是( )
A.季风洋流 B.北赤道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千岛寒流
7、读下面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
(1)此海区属于 半球,此大洋环流以 中心,呈 时针方向流动。
(2)如果此大洋为太平洋,则a是 流,b是 流。
(3)如果此大洋为印度洋,则此时为 (季节),在此季节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受 影响,出现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