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溶液中存在平衡(橙色)(黄色),某同学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具体实验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试管a中溶液的颜色橙色加深,说明该反应的
B.实验b和c探究的是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C.与试管e比较,试管d溶液中的值不变
D.试管e溶液中,平衡正向移动,的浓度增大
2.在1 L 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 N2O5,发生反应:
现有下列情况: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②气体压强保持不变;③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④保持不变;⑤O2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⑥v正(N2O4):v逆(NO2)=1:2。能表明反应2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
3.在密闭容器中一定量混合气体发生反应:2A(g)+B(g)xC(g),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mol/L,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容器中的容积扩大到原来2倍,再达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3mol/L,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
A.x=3 B.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B的转化率增大 D.C的体积分数增大
4.已知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在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如表所示:
温度/℃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1.67 1.11 1.00 0.60 0.38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C.某温度下,如果平衡浓度符合关系式:,判断此时的温度是1000℃
D.830℃时反应达到平衡,则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关系式:
5.2-丁烯有顺、反两种异构体,T°C,异构体转化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
K=3.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稳定性:顺-2-丁烯>反-2-丁烯
B.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C.T°C,平衡体系中反-2-丁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76.2%
D.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反-2-丁烯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
6.我国科学家在碳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高稳定性加氢合成,其反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控反应条件不能改变反应限度
B.投入和能得到
C.当的消耗速率等于其生成速率时,该反应已停止
D.该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则
7.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的是
A.缩小容器的体积,由H2(g)、I2(g)、HI(g)组成的平衡体系颜色变深
B.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时产生较多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合成氨时选择加压作为反应条件
D.新制的氯水在光照下颜色变浅
8.在温度不同的2L恒容密闭容器Ⅰ、Ⅱ、Ⅲ中各充入1molX和2molY,保持其它条件相同,发生反应:,测得10min时X的物质的量n(X)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X和Y的浓度之比为时,反应达到平衡
B.由和对应的图象可知,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b点一定满足:
D.再向容器Ⅲ中再充入1molX和2molY,再次平衡时,Y的转化率增大
二、填空题
9.二甲醚是一种重要的清洁燃料,可以通过CH3OH分子间脱水制得:2CH3OH(g) CH3OCH3(g)+H2O(g) ΔH=-23.5 kJ·mol-1。在T1℃,恒容密闭容器中建立上述平衡,体系中各组分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1)该条件下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K= 。在T1℃时,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
(2)相同条件下,若改变起始浓度,某时刻各组分浓度依次为c(CH3OH)=0.4 mol·L-1、c(H2O)=0.6 mol·L-1、c(CH3OCH3)=1.2 mol·L-1,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 v逆(填“>”、“<”或“=”)。
10.甲醇、二甲醚(CH3OCH3) 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可再生能源,具有开发和应用广阔前景。
(1)合成二甲醚的反应原理为2CO(g)+4H2(g)CH3OCH3(g)+H2O(g)。
①该反应能够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②若容器的体积恒定不变,CO、H2起始通入量分别为2 mol、4 mol,充分反应后达到平衡。下列措施既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又可以提高CO的转化率是 。
a.升高温度 b.使用更高效的催化剂
c.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d.缩小体积增大压强
(2)工业上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 ΔH=-91 kJ·mol-1
①已知某些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表,则x= 。
化学键 C-H H-H C-O C≡O O-H
键能/ kJ·mol-1 a b c x d
②在Ⅰ、Ⅱ、Ⅲ三个恒压容器中分别充入a mol CO和2a mol H2合成甲醇,三个容器的温度分别为T1、T2、T3。若实验测得反应均进行到t min时,三个容器中CO的体积分数如图所示,此时Ⅰ、Ⅱ、Ⅲ三个容器中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若反应达到平衡,三个容器中v(CH3OH)逆最大的是 。
11.书写下列反应的K的表达式:
(1)CO(g)+2H2(g)CH3OH(g)K=
(2)3Fe(s)+4H2O(g)Fe3O4(s)+4H2(g)K=
(3)NH4+(aq)+H2O(l)NH3·H2O(aq)+OH-(aq)K=
(4)已知N2(g)+3H2(g)2NH3(g)的平衡常数为K1,
1/2N2(g)+3/2H2(g)NH3(g)的平衡常数为K2,
NH3(g)1/2N2(g)+3/2H2(g)的平衡常数为K3,
①写出K1和K2的关系式 。
②写出K2和K3的关系式 。
③写出K1和K3的关系式 。
12.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密闭恒容的容器中,可逆反应3A(g) 3B(g)+C(?)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3A(g) 3B(g)+C(?)的正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由 a 到 b 可能发生变化的反应条件是
(2)在密闭恒容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A 发生反应 3A(g) 3B(g)+C(?)。
①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 C 物质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填选项字母)。
a.一定为非气态 b.一定为气态 c.可能为气态
②若 t2 时刻只缩小容器体积,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变化符合x线,则 C 物质的状态为 。
13.将0.1 mol CO与0.1 mol H2O气体混合充入10 L密闭容器中,加热到800 ℃ ,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O的浓度为0.005 mol·L-1。
(1)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
(2)在上述温度下,CO的量不变,将气态H2O的投料改为0.3 mol,达到平衡时,CO的浓度为多少 ?
14.绿色能源是当今重要的研究热点,2022年3月12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制汽油科研项目成功了,这是一项重大成功,直接影响的是国计民生。寻找新的能源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
I.甲烷化反应为:,该反应又称Sabatier反应。
(1)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表所示:
化学键
436 463 413 803
Sabatier反应的
(2)若要同时提高反应的速率和甲烷的平衡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写一点即可)。
(3)在体积为2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投入1mol、4mol进行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若的转化率为20%,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计算式为: 。
(4)转化为也可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其原理如图所示:
电解过程中,阴极室和阳极室的溶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若生成1mol理论上阳极室生成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L(标准状况,忽略气体的溶解)。
Ⅱ.催化制氢是目前大规模制取氢气的方法之一:
(5)℃时,将0.10mol与0.40mol充入5L的容器中,反应平衡后的物质的量分数。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和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相应的点分别为 (填字母)。
(6)研究表明,催化变换反应的速率方程为:,式中、、、分别表示相应的物质的量分数,为平衡常数,k为反应的速率常数,温度升高时k值增大。在气体组成和催化剂一定的情况下,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根据速率方程分析,时,v逐渐减小的原因是 。
15.某学习小组欲利用平衡体系探究影响平衡的因素,将220 mL 0.005 mol L 溶液和20 mL 0.015 mol L KSCN溶液混合,得血红色溶液X,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Ⅰ.改变、、、等离子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1)取2 mL溶液X,加入5滴0.01 mol L KSCN溶液,溶液红色 (填“变深”、“变浅”或“不变”,下同);取2 mL溶液X,插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铁丝,溶液红色 。基于上述两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2)取2 mL溶液X,加入5滴0.03 mol L KCl溶液,观察到溶液红色变浅,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或者不直接参与平衡体系的或对平衡产生了影响。
实验Ⅱ.探究KCl对平衡体系的影响为了确定KCl是否对平衡产生影响,学习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各取2mL溶液X放入3支比色皿中,分别滴加5滴不同浓度的KCl溶液,并测定各溶液的透射率随时间的变化(已知溶液颜色越深,透射率越小),结果如图所示。
(3)上述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KCl对平衡有影响,且KCl浓度越大,影响 。二是 。
(4)针对产生上述影响的可能原因,学习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①:产生的影响。
猜想②:产生的影响。
猜想③: 。
实验Ⅲ.探究盐对和平衡体系产生的影响
资料信息:
a.溶液中的离子会受到周围带有异性电荷离子的屏蔽,使该离子的有效浓度降低,这种影响称为盐效应。
b.在溶液中存在反应。
(5)根据上述信息,学习小组同学各取2 mL溶液X,分别加入5滴①去离子水、②0.3 mol L KCl溶液、③0.3 mol L NaCl溶液、④0.3 mol L 溶液、⑤3 mol L HCl溶液进行实验,测得各溶液的透射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上述实验能证明阳离子盐效应影响平衡体系的实验组是 。盐效应影响较大的阳离子是 。
A.实验①②③ B.实验①②④ C.实验①③④
(6)解释出现实验⑤现象的原因: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试管a中溶液的颜色橙色加深,说明降温该反应逆向移动,该反应的,A错误;
B.实验b加入2mol/LNaOH溶液,使减小,实验c加入2mol/L硫酸,使增大,所以实验b、c探究的是溶液中对化学平衡的影响,B正确;
C.平衡常数,K的值只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K值不变,C正确;
D.试管e溶液中加入K2Cr2O7固体,使的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 D正确;
故选A。
2.A
解析:①该反应过程中各物质均为气体,所以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恒容,所以密度始终不变,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反应2未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会发生变化,容器恒容,则压强会发生变化,当压强不变时,说明反应平衡,故②符合题意;
③未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会发生变化,而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所以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会发生改变,当其不变时说明反应平衡,故③符合题意;
④反应2未平衡时,c(N2O4)减小,c(NO2)增大,则会发生变化,当该值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④符合题意;
⑤反应1不是可逆反应,且氧气不参与反应2,所以氧气的物质的量不变不能判断反应2是否平衡,故⑤不符合题意;
⑥v正(N2O4):v逆(NO2)=1:2说明v正(NO2)=v逆(NO2),反应达到平衡,故⑥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能表明反应2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②③④⑥,故答案为A。
3.B
解析:假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容器中的容积扩大到原来2倍,再达平衡时不移动的话,则A的浓度应该为,但实际测得A的浓度为0.3mol/L,说明平衡向着逆反应方向移动了,据此解题:
A.若x=3,则增大体积,减小压强,平衡不移动,A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平衡逆向移动,故B的转化率减小,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平衡逆向移动,故C的体积分数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4.C
解析:A.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知,CO2、H2为生成物,CO、H2O(g)为反应物,且系数均为“1”,对应方程式为:CO(g)+H2O(g)CO2(g)+H2(g),A错误;
B.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故逆向为吸热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B错误;
C.由题意得,即此时K=0.6,对应温度为1000℃,C正确;
D.830℃时,该反应平衡常数=1.00,则c(CO2)·c(H2)= c(CO)·c(H2O),但不能说明c(CO2)=c(H2)= c(CO)=c(H2O),D错误;
故答案选C。
5.C
解析:A.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顺-2-丁烯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2-丁烯,能量越高越不稳定,故稳定性:顺-2-丁烯<反-2-丁烯,A错误;
B.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顺-2-丁烯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2-丁烯,即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T°C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3.2,根据三段式分析如下:,则K==3.2,解得x=0.7620a,平衡体系中反-2-丁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76.2%,C正确;
D.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顺-2-丁烯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2-丁烯,即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体系中反-2-丁烯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6.D
解析: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调控反应条件能改变反应限度,故A错误;
B.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反应,所以1mol二氧化碳和3mol氢气不可能完全反应生成2mol甲醇,故B错误;
C.当二氧化碳的消耗速率等于其生成速率时,反应达到平衡,但反应没有停止,故C错误;
D.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反应的ΔS<0,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低温下,反应ΔH—TΔS<0,能自发进行,故D正确;
故选D。
7.A
解析:A.由于缩小容器的体积,增大压强,化学平衡H2(g)+I2(g)2HI(g)不移动,故由H2(g)、I2(g)、HI(g)组成的平衡体系颜色变深不是平衡移动的结果,而是由于I2(g)浓度增大的缘故,A符合题意;
B.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NH3(g)+H2ONH3 H2O+OH-,则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时,由于OH-浓度增大,上述平衡逆向移动,导致产生较多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B不合题意;
C.已知N2+3H22NH3,增大压强能使上述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合成氨反应,故合成氨时选择加压作为反应条件是从平衡移动角度考虑的,C不合题意;
D.已知Cl2+H2OHCl+HClO,由于光照下HClO分解,从而是上述平衡正向移动,故新制的氯水在光照下颜色变浅是由于平衡移动的结果,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D
解析:A.在温度不同的2L恒容密闭容器Ⅰ、Ⅱ、Ⅲ中各充入1molX和2molY,保持其它条件相同,发生反应:,X和Y的浓度之比一直为,无法判断反应达到平衡,A错误;
B.由、和对应的图象可知,时X的物质的量大于时X的物质的量而时X的物质的量小于时X的物质的量,说明到平衡发生了移动即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错误;
C.不能确定b点是否为平衡状态,所以b点不一定满足:,C错误;
D.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再向容器Ⅲ中再充入1molX和2molY,相当于加压,平衡向气体体积分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再次平衡时,Y的转化率增大,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9.(1) 5
(2)>
解析:(1)由图象知,反应在t1时达到平衡,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CH3OCH3)=1.0 mol·L-1,c(H2O)=0.8 mol·L-1,c(CH3OH)=0.4 mol·L-1;根据反应2CH3OH(g)CH3OCH3(g)+H2O(g)可知,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种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各种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则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在T1℃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2)在该条件下的浓度商Qc==K,则化学反应正向进行,因此反应速率关系为:v正>v逆。
10.ΔH<0 D 3a+c+d-2b-91 Ⅲ Ⅲ
【分析】根据熵变和焓变对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分析解答;根据键能与焓变的关系分析计算相关键能;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及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反应速率及转化率的变化;根据平衡移动原理结合图像分析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解析:(1)①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为混乱度增大的反应,熵增和焓减有助于反应自发进行,则该反应能够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ΔH<0,故答案为ΔH<0;
②a.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该反应放热,则升高温度,平衡逆方向移动,CO转化率减小,故此项错误;
b.使用更高效的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对平衡没有影响,即不能提高CO转化率,故此项错误;
c.容器体积不变,充入He,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也不移动,故此项错误;
d.缩小体积增大压强,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则平衡正方向移动,CO转化率提高,故此项正确,故答案为d;
(2)①反应中需破坏1molC≡O键、2molH-H键,同时形成3molC-H键、1molC-O键和1molO-H键,根据键能与焓变关系得:-91=(3a+c+d)-(x+2b),则x=3a+c+d-2b-91;
②CO(g)+2H2(g) CH3OH(g)△H<0,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根据图中Ⅰ、Ⅱ、Ⅲ图像,CO百分含量由小到大依次为:Ⅱ<Ⅰ<Ⅲ,T1中的状态转变成T2中的状态,CO百分含量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说明T1未达平衡状态,T2中的状态转变成T3中的平衡状态,CO百分含量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说明T2可能达平衡状态,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Ⅲ;
温度越高,反应越快,相同条件下先达到平衡,所以三个容器中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Ⅲ;三容器为恒压容器,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v(CH3OH)逆最大的是Ⅲ,故答案为3a+c+d-2b-91;Ⅲ ; Ⅲ。
11.(1)
(2)
(3)
(4)K1=K22 K2=1/K3 K1=1/K32
【分析】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浓度幂之积,固体和纯液体浓度保持不变,不需要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解析:(1)
(2)
(3)
(4)①,,推出K1=K22;
②,,推出K2=1/K3;
③,,推出K1=1/K32。
12.(1) 放热 使用了(正)催化剂
(2)c 气态
解析: (1)由题干图示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3A(g) 3B(g)+C(?)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由 a 到 b 过程中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减小,故可能发生变化的反应条件是使用了(正)催化剂,故答案为:放热;使用了(正)催化剂;
(2)①已知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由题干图示可知,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着反应正向进行,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故当C为气体时,则总质量不变,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大,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故符合题意,但C为非气体时,气体的总质量减小,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不变,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也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为任何状态均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②若 t2 时刻只缩小容器体积,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化符合x线,即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如果C为气体,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符合题意,如果C为非气体,则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故C物质的状态为气态,故答案为:气态。
13.(1)1
(2)0.0025 mol/L
解析:(1)将0.1 mol CO与0.1 mol H2O气体混合充入10 L密闭容器中,加热到800 ℃ ,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在反应开始时c(CO)=c(H2O)=0.01 mol/L,反应达到平衡时c(CO)=0.005 mol·L-1,则CO反应消耗浓度是0.005 mol·L-1,根据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可知平衡时:c(CO)=c(H2O)=c(CO2)=c(H2)=0.005 mol/L,故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2)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在上述温度下,CO的量不变,将气态H2O的投料改为0.3 mol,反应开始时c(CO)=0.01 mol/L,c(H2O)=0.03 mol/L,假设反应产生CO2的浓度为a mol/L,则根据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可知平衡时c(CO)=(0.01-a) mol/L,c(H2O)=(0.03-a) mol/L,c(CO2)=c(H2)=a mol/L,,解得a=0.0075 mol/L,则达到平衡时,CO的浓度为c(CO)=0.01 mol/L-0.0075 mol/L=0.0025 mol/L。
14.(1)-154
(2)加压(或增加反应物浓度)
(3)
(4) 224
(5)E和B
(6)减小对v的降低大于k增大对v的提高
解析:(1)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H=(803×2+436×4-413×4-463×4)=-154;
(2)正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减少,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甲烷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3)在体积为2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投入1mol、4mol进行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若的转化率为20%,
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计算式为:。
(4)电解过程中,阴极室和阳极室的溶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阴极CO2得电子生成CH4和 ,电极反应式为;若生成1mol转移8mol电子,阳极反应式为,根据电子守恒,理论上阳极室生成2molO2、8molCO2,气体的体积为10mol×22.4L/mol=224L。
(5)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正反应放热,平衡逆向移动,CO含量增大、H2含量减小,反应重新达到平衡,相应的点分别为E、B。
(6)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Kp减小;时,减小对v的降低大于k增大对v的提高,所以时,v逐渐减小。
15.(1) 变深 变浅 改变平衡体系中离子浓度,平衡会发生移动
(2)溶液被稀释,颜色变浅
(3)越大 KCl浓度增大,逆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
(4)和共同产生的影响
(5)A
(6)实验⑤中增大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浓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透射率增大明显
解析:(1)根据,可得离子反应原理为,取2 mL溶液X,加入5滴0.01 mol L KSCN溶液,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溶液红色变深;取2 mL溶液X,插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铁丝,发生,铁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红色变浅。基于上述两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改变平衡体系中离子浓度,平衡会发生移动;
(2)取2 mL溶液X,加入5滴0.03 mol L KCl溶液,观察到溶液红色变浅,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溶液被稀释,颜色变浅或者不直接参与平衡体系的或对平衡产生了影响;
(3)结合实验图像,一是KCl对平衡有影响,且KCl浓度越大,影响越大。二是KCl浓度增大,逆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
(4)针对产生上述影响的可能原因,学习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①:产生的影响。
猜想②:产生的影响。
猜想③:和共同产生的影响;
(5)结合溶液中存在的物质以及和反应相关粒子,能证明阳离子盐效应影响平衡体系的实验组是A。透射率越高影响越大,则盐效应影响较大的阳离子是;
(6)解释出现实验⑤现象的原因:实验⑤中增大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浓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透射率增大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