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复调音乐的巡礼——巴赫 课件(共23张PPT)高中音乐 人音版(2019) 必修《音乐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单元复调音乐的巡礼——巴赫 课件(共23张PPT)高中音乐 人音版(2019) 必修《音乐鉴赏》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2019)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11-02 14:4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复调音乐的巡礼
——巴赫
巴洛克音乐巴洛克音乐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以及拉丁美洲各国的一种音乐风格。巴洛克原意为“怪异的珍珠”或“荒谬的思想”,被18世纪末叶的文艺理论家用来贬称17世纪以来的意大利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以后就成为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总称。其特征是高贵庄严,气势雄伟,富有动力,常给人以紧迫感。同时期的音乐大体也具有这些特征,故称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时期是一个科学和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基督教十分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延续一个半世纪的巴洛克音乐出现了许多音乐家,巴赫是晚期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巴赫的去世标志着巴洛克音乐时期的终结。其中贡献最大的还有维瓦尔第、吕利、亨德尔等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D.斯卡拉 蒂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 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以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巴赫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做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使他的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巴赫主要作品巴赫的音乐作品包罗万象,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以及被后人称为《G调上的咏叹曲》的协奏曲。还有《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等。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 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 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巴赫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魏玛时代(1708-1717,教会)可以说是创作臻于成熟的阶段;柯登时代(1717-1723,宫廷)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许多贡献卓著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个阶段;莱比锡时代(1723-1750,教会及教会学校)是巴赫将宗教艺术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巴赫的复调作品是音乐史上的一次鼎盛时期,他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他在复调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一个极不平凡的历史地位。巴赫的复调作品在复调音乐史上立下了不朽的丰碑。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曲调以对位法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主要特点在于各声部都有独立性;有别于主调音乐(主导音乐虽也是多声部音乐,却仅以一个声部为主,其他声部只起陪衬新作用)。复调音乐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1、支声型。由一主要曲调与其分支或其加花装饰所形成的另一些略具独立性的变体曲调相结合而成。支声型曾被认为是复调音乐的起源。2、模仿型。曲调用模仿的手法在不同的声部先后出现而成。3、对比型。以不同曲调,尤其是节奏各异的曲调相互结合而成,声部与声部之间各具特点,互成对比。主调音乐主调音乐是以一个曲调为主,其余声部作为伴奏以陪衬或加强这一曲调的音乐作品。曲调在高音部居多,偶尔位于其他声部。巴赫在根本上是一个极赋宗教色彩的作曲家。巴赫的音乐与宗教紧密结合,巴赫在深切体会耶稣所经历的痛苦后,写下了他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受难曲《马太受难曲》。《马太受难曲》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最受欢迎的古典作品”之一。“受难曲”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因主要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书》词句写成而得名。《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35首,描述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的场景。《马太受难曲》第一分曲“来吧,锡安山的女儿们”这首歌曲是这部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稣临刑前被游行示众的场景。气势磅礴的双合唱团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一种悲哀的气氛中,确立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调。这首合唱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合唱引领者姑娘们为耶稣的受难而悲伤;第二层,描绘一群不明真相的异教徒在询问,他们一连问了四个问题:谁?为何?为什么?在哪里?两个合唱团相互呼应;第三层,是一首相对短小的众赞歌,童声合唱与女高音声部一同唱起动人的悲歌。第七十二分曲“主啊,不要此时离开我”采用了一首著名的圣咏旋律。这是一首“众赞歌”,在演时要求听众一起演唱。这首歌曲在《马太受难曲》中先后出现五次。这次是在耶稣死去之后出现的,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分曲对比第一分曲:复调音乐。乐曲开始为G大调,12/8拍,进行曲节奏。这段合唱共有两个主题交织进行,巴赫使用的是复杂的双重对位法,他还用合唱团中的低音部分为基本旋律伴唱,达到相当鲜明的效果。第七十二分曲:主调音乐。乐曲为C大调,4/4拍,速度缓慢,旋律黯淡,音调低沉。混声四部合唱,主调在女高音部,其余三个声部作为伴奏以陪衬或加强主旋律。管风琴管风琴,属于气鸣式键盘乐器,流传于欧洲的历史悠久的大型键盘乐器,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且从未中断过。管风琴是风琴的一种,不同的是一般的脚踏风琴是通过脚踏鼓风装置吹动簧片使簧片振动来发音,而管风琴是靠铜制或木制音管来发音。管风琴音量洪大,气势雄伟,音色优美、庄重,并有多样化对比、能模仿管弦乐器效果,能演奏丰富的和声。
同课章节目录